小年(传统节日)

合集下载

过小年的习俗大全

过小年的习俗大全

过小年的习俗过小年的习俗大全小年,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小年的习俗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灶]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

”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

小年的习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小年的习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小年的习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春节前的重要日子,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通过了解小年的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小年的起源与背景小年,即正月二十三,是中国农历年的倒数第二个节日,也是春节的前奏。

小年的起源与农耕文化有关,古代农民在此时开始准备过年,进行祭祀、打扫卫生和购置年货等活动,以期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年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来纪念。

二、小年的习俗1. 扫尘洒水:小年是打扫卫生的日子,人们会彻底清扫家中的灰尘,洗刷房屋,还会在门前洒水以驱除霉气和旧年的晦气。

2. 祭灶神:小年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祭祀灶神。

人们将香烛、饼干和水果摆放在供桌上,向灶神祈求新年的平安和丰收。

3. 办年货:小年是购置年货的日子,人们会到市场上购买食品、装饰品和年货礼品,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4. 贴春联:小年时,人们会贴春联于门楣上,春联上的祝福语能够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这些春联往往由红纸剪成鲜艳的对联,给人一种喜庆祥和的感觉。

5. 制作年糕:小年时,人们开始制作年糕。

年糕是中国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寓意着“年年高升”和“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6. 除旧迎新:小年是人们除旧布新的时刻,不少家庭会进行翻新装修,添置新家具和家饰,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

7. 守岁活动:小年夜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守岁到深夜,以祈求新年平安。

此时,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边吃边聊,边看春晚等贺岁节目。

小年的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求新求变、祈福美好的心理,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小年这一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寄托着对新年的期盼与祝愿。

三、小年的文化内涵小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年有什么民间传统习俗介绍

小年有什么民间传统习俗介绍

小年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农历年节的开始。

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民间传统习俗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小年传统习俗。

一、扫房(火烧屋)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习惯清扫住所,清除旧年的煞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个习俗又称为“火烧屋”,有着驱邪、辟邪之意。

人们会把家中的垃圾、灰尘等清理干净,然后在住所的四处点燃香炉,熏香驱除恶气,以求带来安宁和祥瑞。

二、祭灶小年这一天,人们也会举行祭灶的仪式,以感谢灶神一年来对家庭的保佑。

在祭灶仪式中,人们会将一些食物和祭品供奉在灶神面前,并焚烧纸钱。

祭灶活动有着丰收、吉祥之意,同时也是对家庭的一种告别和感恩。

三、贴春联与春节庆祝相伴的是贴春联的习俗。

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悬挂大红色的春联,春联上会写上祝福的寓意和吉祥的话语,以期求得新年的好运和顺利。

贴春联是春节前最重要的准备活动之一,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四、守岁小年这一天晚上,家庭成员会齐聚一堂,一起守岁。

守岁是一种象征着家庭和睦的习俗,也是对新年到来的期待和祝福。

人们会边吃年夜饭边观看春晚,欢快地度过除夕夜。

夜里,人们还会点燃鞭炮、放烟花等来辞旧迎新,热闹喜庆的气氛充斥着整个城市。

五、煮汤圆小年这一天,人们还会煮汤圆。

汤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必备食品之一,它象征着团圆。

在小年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做汤圆,一同度过最后一个夜晚。

汤圆圆滚滚的形状象征团聚和完整,吃汤圆也有着美好的寓意,希望来年家人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小年是一个热闹而喜庆的日子。

人们通过扫房、祭灶、贴春联等活动,为新年做好各种准备,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迎接好运和顺利。

同时,小年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守岁、煮汤圆,共同期待幸福和团圆。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和谐。

小年的民间传说

小年的民间传说

小年的民间传说小年是指农历腊月的除夕前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民间,关于小年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和故事。

这些传说流传至今,不仅令人着迷,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小年的民间传说。

传说一:祭灶财神在民间,小年这一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祭灶财神。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会在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家庭的善恶行为。

因此,人们会在厨房的灶头上烧纸钱和食物,以供养灶王爷。

这个传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灶习俗,而后演变成与财神相关的活动。

传说二:钟声驱邪再说一个与小年传说相关的故事,那就是钟声驱邪。

据说,腊月二十三晚上,钟声会敲响并传达清晨钟声,这一传统习俗被认为能辟邪避灾。

相传,腊月二十三阴气最重,邪恶之气聚集,所以人们通过敲钟声来驱散恶势力,保护家宅安宁。

这一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延续至今。

传说三:糖画民俗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糖画制作日。

人们用熔化的糖浆在铁板上绘制各种造型,如花鸟、动植物以及各种吉祥图案。

糖画的制作过程需要快速和熟练的手法,这是一门需要长时间奉献和练习的艺术。

据说,糖画所绘制的形象会随着腊月二十三的结束而化作灰烬,代表旧年烦恼和不好的事物也随之消散。

传说四:贴窗花迎新年在小年的时候,人们还会用红纸贴制作精美的窗花来装饰窗户。

窗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形象独特、色彩艳丽而闻名。

据传,贴窗花可以驱邪,也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人们相信,窗花的布置可以带来新的一年中好运和幸福。

传说五:独占吉祥小年这一天,相传也是一年中家中所有悲痛和疾病的病灵关闭的时间。

因此,人们会将家中的锁匙集中起来,不让任何疾病或不祥的东西进入。

这个传统在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习俗,希望在新年的时候家人平安健康。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小年被视为辞旧迎新、离家辞岁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独特的祭祀、庙会活动,以及与小年相关的民间游戏。

这些习俗和传说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执着,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年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小年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小年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小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称为“小年小年忙不停,吃面吃饺子糖炒栗子,神仙过年到人间。

”小年班门正巧,在大年前夕,是全家团圆和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下面是小年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1.吃面小年的重头戏是吃面,被称为“封嘴面”或“消灾面”,封嘴面意为将去年的旧事一笔勾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消灾面则象征着驱邪避灾和祈求平安。

吃面一般会在小年的晚上进行,人们也会叫上亲朋好友来共同分享这个喜庆的时刻。

2.糖炒栗子糖炒栗子也是小年节日习俗之一。

这个传统的小吃是由烤栗子演变而来,经过油炸后,加入糖和盐快速翻炒,直至表层金黄,香甜可口。

人们在小年吃糖炒栗子的习俗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祭祀祖先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祖先,更换鲜花、清扫墓碑、上香,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人们相信,祭拜祖先可以为未来带来好运和平安。

4.吃饺子吃饺子也是小年节日习俗之一。

相传,饺子的形状和元宵的灯笼一样,所以在小年之前要先吃饺子,寓意着旧岁可以顺利煎饼果子机转新年。

另外,饺子也表示团圆和祥和,向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5.贴春联在小年这一天,人们还会贴春联,春联的内容可以是吉祥的祝福语,也可以是对新一年美好愿望的期许。

贴春联的地方可以是大门左右,或者是家里的房间门口。

6.灶神降临小年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接受灶神的降临,灶神是厨房中的“大管家”,人们相信灶神可以掌管家里的饮食和厨房事务。

为了让灶神平安来到家里,人们会在厨房里燃放香火、贴贺卡和善待食物,以示对灶神的尊重和感激。

7.烧年香烧年香是小年前的一个重要习俗。

人们会在小年前的几天,清理家居环境,准备好香烛、点燃香烛,烧年香,祈求新一年平安、吉祥和财运。

8.炖蹄膀小年这一天,人们还喜欢炖蹄膀,炖蹄膀的做法很简单,洗净猪蹄膀,加入花椒、姜蒜等调料,大火炖上几个小时,直至肉烂骨酥。

炖蹄膀也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总之,小年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各种精彩的节日习俗也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祈求的期许,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节日:小年简介及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小年简介及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小年简介及来历节日简介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历史溯源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民间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

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

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探源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腊月二十三小年有什么禁忌_小年有什么禁忌

腊月二十三小年有什么禁忌_小年有什么禁忌
〈〈〈
小年习俗
一: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年腊月廿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于是,小年这天人们会摆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像前,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二:贴窗花
过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就开始贴窗花了。以前,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贴上。如今,多数人都是去买窗花,似乎会少了一丝喜悦和年味儿。
南方小年
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糕和北方人过年吃饺子一样是讨彩头的食物,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掸尘
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腊月二十三小年有什么禁忌
小年有什么禁忌?腊月二十三是我们民间的传统节日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祭灶神。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但是在这一天也会有些小年的禁忌,那么你们知道小年的禁忌有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腊月二十三小年有什么禁忌”!
小年有什么禁忌
小年习俗
南北方小年的区别有哪些
扫房
小年这天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饶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从古至今都存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人们认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五、小年不捣蒜,馒头不送人。

小年的典故与故事

小年的典故与故事

小年的典故与故事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临近,也是人们准备迎接新年的开始。

小年的典故与故事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小年的典故与故事。

典故一:祭灶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

据传灶神是农民的主人,他们要保佑家庭农田丰收,灾害不侵。

人们将果品、糕点摆在灶台前,并烧香炷,焚烧纸钱,向灶神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传说,相传为了酬谢灶神为人间做出的贡献,在小年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仪式。

典故二:开火车小年的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二,人们会进行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开火车”。

这个习俗在北方比较流行,人们会将炉灶烧得旺旺的,然后把香炷点燃,让烟道冒烟,象征着家庭生活繁荣兴旺。

这个习俗源于过去人们采取用烟熏烤的方式来驱赶恶鬼,保佑家庭的安宁和幸福。

典故三:送肉在小年这天,人们还会相互赠送食品,尤其是肉类。

这个习俗被称为“送肉”。

据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民间的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常常侵袭村庄,村民们无法抵挡,最终请来一位英雄将其击退。

为了庆祝胜利,村民们决定互赠食品,共同庆祝。

从此以后,人们在小年这天就开始相互赠送肉类,表示对平安和幸福的祝福。

典故四:贴春联小年这天,人们还会贴春联。

春联是一种传统的对联,通常由四个或多个字组成,以红纸为背景,用黑墨书写。

春联用于装点门神、门框和墙壁,寓意祈福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禁忌观念,人们相信贴对联可以驱邪避灾,保家宅安宁。

如今,贴春联已成为了过年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典故五:吃汤圆小年这一天,人们还会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制作而成的甜品,外形圆润,寓意团团圆圆。

吃汤圆的习俗也是为了祈求家庭和睦、团圆。

据传说,汤圆起源于南方的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仙女娘娘非常爱吃汤圆,她用汤圆表达了对嫦娥的思念之情。

人们为了表达对仙女娘娘的敬爱,也开始在小年这天吃汤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年(传统节日)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在北宋时,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

南宋时则称为“小节夜”。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称“小年”。

民俗专家表示,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糖瓜祭灶”标志着所有家庭都正式准备过年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

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日期,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其日期也不尽相同。

有现存文字记载的,在南朝时,部分地区祭灶日是在腊月八日,与腊八节重合,如《荆楚岁时记》里记载道:“其曰,并以豚酒祭灶神”。

到宋代时,祭灶已经与小年合并起来,定在了腊月二十四这天。

如范成大的诗《祭灶祀》:“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

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

但是清朝也的确有腊月二十三祭灶的记载。

清嘉庆二十年刊《温江县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旧传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灯烛、场糖、钱褚致祭。

灶神上天仍是二十四,但是祭祀迁移到了二十三。

《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

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

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

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

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时间差别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

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

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

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