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染病上报种类
传染病上报程序详解

传染病上报程序详解一、传染病上报程序的定义和目的传染病上报程序是指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在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病例的制度。
其目的是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评估疫情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二、传染病上报的类别和流程1. 传染病上报的类别传染病上报分为疑似病例报告和确诊病例报告。
疑似病例指临床表现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但尚无确凿证据证明其病因的患者;确诊病例指具有传染病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的患者。
2. 传染病上报的流程(1)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后,医疗机构应立即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传染病报告卡》需经医疗机构负责人签字后,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报告后,对病例进行审核,确定病例性质,并在24小时内将审核结果和相关信息上报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疫情分级管理原则,将病例信息上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三、传染病上报的要求和注意事项1. 传染病上报的要求(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上报制度,明确上报职责和流程。
(2)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治疗传染病患者时,应严格执行传染病上报制度,不得瞒报、谎报、迟报。
(3)传染病报告卡应填写完整、准确,字迹清晰,不得涂改。
2. 传染病上报的注意事项(1)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
(3)做好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和治疗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4)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传染病上报程序的实践与改进1. 实践案例以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例,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我国迅速启动传染病上报程序,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严格执行上报制度,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

传生病分类:目前法定传染性疾病共有39 种。
甲类传生病 2 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生病26 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
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
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再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
丙类传生病 11 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
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生病疫情上报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生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
传生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
或疑似病人,应于 2 小时内、农村应于 6 小时内经过传生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类传生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
于 6 小时内、农村应于 12 小时内经过传生病疫情监测信息系
统进行报告。
24 小时内经过传
对丙类传生病和其他传生病,应当在
生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一)2024

传染病的种类及报告时限(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一类会通过接触、空气或食物传播的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防控传染病的蔓延,各国都设立了报告时限。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种类,并探讨报告时限的相关内容。
正文:1. 病毒性传染病1.1 流感1.1.1 病毒类型1.1.2 传播途径1.1.3 报告时限要求1.2 登革热1.2.1 病毒类型1.2.2 传播途径1.2.3 报告时限要求1.3 艾滋病1.3.1 病毒类型1.3.2 传播途径1.3.3 报告时限要求1.4 乙肝1.4.2 传播途径1.4.3 报告时限要求 1.5 SARS1.5.1 病毒类型1.5.2 传播途径1.5.3 报告时限要求2. 細菌性传染病2.1 肺结核2.1.1 细菌类型2.1.2 传播途径2.1.3 报告时限要求 2.2 梅毒2.2.1 细菌类型2.2.2 传播途径2.2.3 报告时限要求 2.3 痢疾2.3.1 细菌类型2.3.2 传播途径2.3.3 报告时限要求 2.4 淋病2.4.2 传播途径2.4.3 报告时限要求 2.5 炭疽2.5.1 细菌类型2.5.2 传播途径2.5.3 报告时限要求3. 真菌性传染病3.1 念珠菌病3.1.1 真菌类型3.1.2 传播途径3.1.3 报告时限要求 3.2 霉菌感染3.2.1 真菌类型3.2.2 传播途径3.2.3 报告时限要求 3.3 黏霉病3.3.1 真菌类型3.3.2 传播途径3.3.3 报告时限要求3.4 曲霉病3.4.1 真菌类型3.4.2 传播途径3.4.3 报告时限要求 3.5 多环菌病3.5.1 真菌类型3.5.2 传播途径3.5.3 报告时限要求4. 寄生虫性传染病4.1 疟疾4.1.1 寄生虫类型 4.1.2 传播途径4.1.3 报告时限要求 4.2 类囊虫病4.2.1 寄生虫类型 4.2.2 传播途径4.2.3 报告时限要求 4.3 血吸虫病4.3.1 寄生虫类型 4.3.2 传播途径4.3.3 报告时限要求 4.4 蛔虫病4.4.1 寄生虫类型4.4.2 传播途径4.4.3 报告时限要求 4.5 疥疮4.5.1 寄生虫类型4.5.2 传播途径4.5.3 报告时限要求5. 病毒性出血热性传染病 5.1 埃博拉病毒感染5.1.1 病毒类型5.1.2 传播途径5.1.3 报告时限要求 5.2 马尔堡病毒感染5.2.1 病毒类型5.2.2 传播途径5.2.3 报告时限要求 5.3 黄热病5.3.1 病毒类型5.3.2 传播途径5.3.3 报告时限要求5.4 丙型肝炎5.4.1 病毒类型5.4.2 传播途径5.4.3 报告时限要求5.5 拉沙热5.5.1 病毒类型5.5.2 传播途径5.5.3 报告时限要求总结:传染病的种类繁多,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病毒性出血热性传染病等。
各类传染病的上报要求(2)

各类传染病的上报要求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极大、传播迅速、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
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大、传播较快、易引起区域性流行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
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小、传播较慢、不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
对于甲类传染病,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各级医疗机构应立即上报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在2小时内报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同时,还需将相关信息报告至上级医疗机构和患者所在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乙类传染病中,要求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24小时内上报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在48小时内报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还需将相关信息报告至上级医疗机构和患者所在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对于丙类传染病,各级医疗机构应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72小时内上报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在96小时内报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同时,还需将相关信息报告至上级医疗机构和患者所在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在报告传染病时,需要提供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住址、发病日期、诊断结果等信息。
若患者为外籍人士,还需提供护照号码和签证种类。
对于疑似病例,需在确诊后补报相关信息。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收到传染病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根据疫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将调查结果和控制措施报告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疑似或确诊病例的筛查和报告工作,确保疫情信息的准确性。
还需加强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为了提高传染病报告的质量和效率,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明确报告流程和责任人。
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的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报告方法和时间要求。
传染病报告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一)2024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致病的一类疾病。
及时上报传染病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传染病种类和上报时限两个方面展开,为大家详细介绍。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种类1. 病毒性传染病a.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b. 麻疹: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感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出现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c.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可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
2. 细菌性传染病a. 肺结核:肺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侵犯肺组织。
b. 痢疾:痢疾是由沙门菌感染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通过口腔摄入食物或水传播,造成腹泻等症状。
c. 梅毒:梅毒是由螺旋体菌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出现溃疡和皮疹等症状。
3. 寄生虫传染病a. 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引起周期性发热和贫血等症状。
b.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吸虫虫卵感染引起的寄生虫传染病,通过水生螺和淡水蜂传播,引起肝脏病变和肠道症状。
二、上报时限1. 第一类传染病:报告时限通常为2小时内,如鼠疫、霍乱等高毒性、高传染性疾病。
2. 第二类传染病:报告时限通常为6小时内,如流感、狂犬病等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
3. 第三类传染病:报告时限通常为24小时内,如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
4. 第四类传染病:报告时限通常为48小时内,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较为常见的传染病。
5. 第五类传染病:报告时限通常为72小时内,如梅毒、性病等。
总结:传染病种类繁多,病原体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及时上报传染病是防控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措施。
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性,上报时限也有所不同。
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有助于提高预警和应对能力,保护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二)2024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二)引言概述: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对于公共卫生管理至关重要。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种类和上报时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个大点,包括:肺结核、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型肝炎和脑膜炎。
正文:1. 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等。
- 应及时上报病例,上报时限为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
- 上报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结果以及治疗情况。
2. 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
- 在发现感染者后,应在48小时内上报。
- 上报内容包括感染者基本信息、传播途径、初步治疗情况等。
3.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等。
- 上报时限为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
- 上报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时间、发病情况。
4.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症状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 在发现患者后,应在72小时内上报。
- 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毒检测结果、治疗情况等。
5. 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脑脊髓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发热、恶心等。
- 上报时限为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
- 上报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培养结果、治疗情况。
总结: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种类和上报时限,有助于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
及时上报不仅可以帮助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还能为研究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因此,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相关传染病的上报和监测工作,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的分类病种及上报要求

传染病的分类病种及上报要求大标题:传染病的分类病种及上报要求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为了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扩散,各国都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相应的上报要求。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分类病种和上报要求。
一、传染病的分类病种1.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指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
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有结核病、肺炎、脑膜炎、破伤风等。
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是易于发生暴发流行,传播途径一般是呼吸道、消化道或经血液传播。
2. 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有流感、肝炎、艾滋病等。
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迅速,易于变异,传播途径包括经飞沫、食物、水源和媒介昆虫传播。
3. 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是指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常见的真菌性传染病有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真菌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或经皮肤破损引起。
4. 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指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常见的寄生虫性传染病有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饮水、食物和媒介传播。
二、传染病的上报要求为了及时掌握传染病的疫情,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传染病上报要求。
下面是常见的传染病上报要求:1. 病例报告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医疗机构需要立即将相关信息上报给卫生主管部门。
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检验结果等。
不同传染病的上报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核心要求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流行病学调查针对传染病暴发或集体感染事件,卫生主管部门会对疫情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追踪、流行病学调查表的填写、实验室检测等。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风险因素等,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区域协调在较大范围内的传染病暴发或跨区域流行时,需要进行协调,共同制定和实施防控策略。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需加强沟通,及时分享信息,确保疫情的全面掌握和有效应对。
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

2023-10-28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常见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标准 • 上报流程及注意事项 • 预防与控制措施
01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 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包括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地方性 的特点。
手足口病
上报标准为10岁以下儿童,出现发 热、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等症状, 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流感
上报标准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 、身体疼痛、头痛等症状,且在1周 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水痘
上报标准为出现发热、头痛、咳嗽 等症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
传染性肝炎
上报标准为出现恶心、呕吐、厌食 、乏力等症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 性疫情。
细菌感染
猩红热
上报标准为出现发热、咽痛、头痛等症状 ,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结核病
上报标准为出现发热、咳嗽、盗汗、乏力 等症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痢疾
上报标准为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症 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淋病
上报标准为出现尿道口溢脓、宫颈炎等症 状,且在1周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社区防控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 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加强社区管理
加强社区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和报 告,及时发现和场所
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特别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 把手、电梯按钮等。
做好隔离和防护措施
对于确诊的患者和接触者,及时采 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避免传染病的 扩散。
1. 及时上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传染病上报种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共2种。
乙类传染病共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共11种。
其它法定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水痘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姜虫病森林脑病结核性
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最近天气转热,各种传染病发病率高,望各科医生如发现以上病种,要及时填好床染病报告卡,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将会在每天所有科室门诊调出诊断病例,如发现有漏报、不报。
将会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本院有关规章制度处理。
滨海医院医务科
2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