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监测及评估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脓毒症的诊治进展

脓毒症的诊治进展

3.肠道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
由于缺血缺氧,内毒素血症, 休克,营养不良等,破坏了细胞的生 态环境,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 了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入血 (MODS原动力学说),激发大量的炎 症介质而引发的MODS。
MODS诊断标准(参考)
1.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① ② ③ ④ SBP<90mmhg; MAP<70mmhg; HR<60或>100次/分; 发生休克,室速,或室颤,心梗。 具备第1、2、4项之一和(或)第3项, 即可诊断。
脓 毒 病 诊 治 进 展
脓毒病(sepsis)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急危重病医学领域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它是由严重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而引发的 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发生机体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乃至衰竭而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症。
由于它“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高” 三高现象,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但由于发病的 本质仍未明确,给救治带来困难和挑战。
4.血液功能障碍
① PLT<100*109/L; ② HCT<40%; ③ CT、APTT、PT延长,3P阳性; 具备第1、3项之一和(或)第2项,即 可诊断
5.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① 意识出现淡漠或烦躁,嗜睡,昏迷; ② Glasgow平分≤14; 具备1、2项之一,即可诊断。
6.胃肠功能障碍
①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② 胃引流液,大便OB阳性或出现黑便,呕 血; 具备1、2项之一,即可诊断。
1、早期复苏治疗 复苏目标: 要求使中心静脉压,血压和 尿量等指标基本达标外,更要求使混合静脉 压氧饱和度=70%。 治疗上可加大输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 物等 。
2、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TV 6mg/kg 平气压=30cmH2O 3、皮激素的使用 甲强龙40mg/q6-8h,持续3—5天,中 等 剂量,较长效程

脓毒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脓毒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 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 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 念珠菌(白色念珠菌、 菌、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菌) 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菌) 曲霉菌 隐球菌 组织胞浆菌
脓毒症的诊断并不一定需要阳性 的病原菌培养结果
四、脓毒症的临床常 见病症
脓毒症(sepsis) 脓毒症(sepsis) 感染性休克( shock)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化脓性脑膜炎 支气管肺炎 肺炎、 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化脓性胆管炎 坏死性胰腺炎 弥漫性腹膜炎 蜂窝织炎、多发性脓肿(软组织、 蜂窝织炎、多发性脓肿(软组织、脑、肺、 胸腔、腹腔等) 肝、胸腔、腹腔等)
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指南
2001年12月,美国华盛顿 “国际脓毒症”会议,在 明确sepsis定义的基础上, 起草了《严重感染和感染 性休克指南》
拯救脓毒症运动(SSC) 开始 拯救脓毒症运动
2002年,《巴塞罗那宣言》 年 巴塞罗那宣言》 宏大目标: 宏大目标:在5年内将脓毒症的死亡率减 年内将脓毒症的死亡率减 少25%。 。 SSC(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 )
继发性MODS 非由原始损伤直接引起,而是机体异常反应的结果
三、脓毒症的常见 致病微生物
近年上海市发生在急诊与社区的严重感染 以肺炎双球菌、 以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和病毒较为常见 ICU中严重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 ICU中严重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 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 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变形 杆菌、 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和 白色念珠菌最常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定义: 定义:

脓毒症实验室诊断的若干进展

脓毒症实验室诊断的若干进展

可 排 除交叉 反应 , 高特异 性 , 提 同时也 具有 很高 的
敏 感性 ( . g L 0 1n / )。另 外 , 国生物 梅 里埃 公 司 法 新 近 研 发 出 检 测 P T的 即 时 检 测 ( O T) 剂 C PC 试
检验医学 2 1 0 0年 6月 第 2 5卷 第 6期
文 章 编 号 :6 384 (0 0 0 -4 10 17 —6 0 2 1 ) 60 9 -3
中 图分 类 号 : 4 66 R 4.1
文 献标 识 码 : A
脓 毒 症 实 验 室 诊 断 的若 干进 展
谢 惠英 综述 , 娄 加 陶 审校 ( 海交 通大 学附 属胸科 医 院检验 科 , 上 上海 2 0 3 ) 0 0 0


方法 使用 受 限 。近 年来 德 国柏 林 Bam rh s公 司生 产 了一种便 宜且 快速 、 便 的检 测 血浆 P T 的试 简 C 剂, 为双夹 心免 疫发 光法 , 仅需 要 2 L血浆或 血 0
清 , 定量 3 i 、 半 0r n 定量 2h即 可得 出结果 。此 法 a
关键词 : 脓毒症 ; 降钙 素原 ; 肾上腺髓质素 ; 前 前心房尿钠肽 ; 内皮素 前
脓 毒 症 是 目 前 急 诊 和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ne s ec r u i IU) 面 临 的 一 个 棘 手 难 it i ae nt C 所 nv ,
近 1 0 30 0的糖 蛋 白, C L . 因 编码 。P T 为 A C 1基 C
由下钙 素 (aaa i,1 ) 、 kt ln 2 肽 cc 活性 C (2肽 )和 T3 N端 8 4个氨 基酸 ( 2 含 5个 氨基 酸 的信 号 肽 )组

营养代谢分子发挥脓毒症营养治疗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营养代谢分子发挥脓毒症营养治疗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营养代谢分子发挥脓毒症营养治疗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症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是全球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病因之一。

虽然早期炎性因子"风暴"导致器官损伤,后期免疫抑制与预后不良紧密相关,但是炎性因子抗体疗法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并未能显著降低脓毒症病死率。

2020年"拯救脓毒症运动"儿童脓毒性休克国际指南提出:细胞能量耗竭是诸多脓毒症治疗方式失败的潜在原因,脓毒症代谢治疗(营养治疗和免疫干预)是必要的。

现就营养代谢分子在脓毒症营养治疗和免疫调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辅助代谢治疗提供新思路。

1 脓毒症与免疫细胞代谢异常脓毒症发生发展伴随机体代谢紊乱,最终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近五年来,脓毒症免疫代谢备受关注,改善免疫细胞代谢紊乱有望为治疗脓毒症带来新的希望。

1.1 脓毒症代谢紊乱与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早期应激激素和促炎因子诱导糖异生及胰岛素抵抗,表现为应激性高血糖;随后,糖酵解、肝糖原分解和脂解作用增强,脂肪酸氧化增强,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出现恶病质倾向;最终,多器官功能障碍时,细胞代谢表现为适应性速率减慢。

1.2 脓毒症免疫细胞内代谢紊乱与免疫功能失调:抗炎与促炎反应在脓毒症进展中同时存在,免疫细胞代谢途径与炎症反应状态(促炎或抗炎)紧密相关。

脓毒症早期,先天免疫细胞内氧化磷酸化转换为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增加,呈高炎症状态。

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是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发挥促炎作用的主要调节因子[6]。

脓毒症急性期巨噬细胞糖酵解由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介导;免疫耐受时,HIF-1α通路受抑制,促进代谢途径由糖酵解向脂肪酸β氧化转换,抗炎反应增强;该过程受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转录因子、代谢物质及激酶等调节。

脓毒症诊治及进展

脓毒症诊治及进展

营养支持:提 供营养支持,
促进恢复
预后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 01 率、血压等
评估方法:采用临床评分系统,如 0 2 APACHE II评分系统
评估结果:根据评分结果,预测患者 03 预后情况
治疗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 0 4 治疗方案,如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
脓毒症进展
研究进展
01
脓毒症的 定义和分 类
02
脓毒症的 病因和发 病机制
03
脓毒症的 诊断和治 疗
04
脓毒症的 预防和预 后
新药研发
02
新药研发面临的 挑战和机遇
01
针对脓毒症的新 药研发进展
04
新药研发对脓毒症 治疗的影响和意义
03
临床试验结果和 疗效分析
治疗策略
01
早期诊断:及时发现脓毒症, 尽早治疗
02
抗生素治疗:选择合适的抗 生素,控制感染
03
影像学检查:X线、CT、 MRI等
04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 毒检测等
05
诊断标准:符合脓毒症诊断 标准,如SIRS、SOFA等
治疗方案
1
2
3
4
5
抗生素治疗: 选择敏感抗生 素,控制感染
液体复苏:补 充液体,维持
循环稳定
免疫调节:使用 免疫调节药物,
提高免疫功能
器官支持:针对 器官功能障碍, 进行针对性治疗
脓毒症分类
社区获得性脓毒症:指在 医院外获得的脓毒症,如 肺炎、尿路感染等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脓毒 症: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 植患者等)发生的脓毒症
医院获得性脓毒症:指在 医院内获得的脓毒症,如 手术后感染、导管相关感 染等

脓毒症诊治进展情况汇报

脓毒症诊治进展情况汇报

脓毒症诊治进展情况汇报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脓毒症的诊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就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汇报,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一、脓毒症的诊断。

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对于救治患者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SIRS标准、SEPSIS-3标准和SOFA评分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培养、炎症因子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诊断。

近年来,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脓毒症的诊断,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二、脓毒症的治疗。

脓毒症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器官支持治疗等。

在抗感染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休克、代谢紊乱等并发症,也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细胞因子拦截剂、免疫调节剂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脓毒症的预防。

预防脓毒症的关键在于控制感染源、提高抗感染能力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规范使用抗生素,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疾病患者,也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四、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脓毒症认识的不断深入,脓毒症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目前,国内外有关脓毒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层出不穷,涉及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成果为脓毒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脓毒症的诊治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推动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不断完善脓毒症的诊治体系,为患者的救治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临床医生加入到脓毒症的研究和救治工作中,共同努力,为控制和治疗脓毒症做出更大的贡献。

脓毒症免疫抑制监测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免疫抑制监测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486Guang@.Medical JoumaaFn.2020,GO42,Nu4综述脓毒症免疫抑制监测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黄鑫波刘端绘(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医学科,梧州市543002,电子邮箱:stars-002@163-com)【提要】脓毒症是宿主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导致免疫反应失调而出现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近年来,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监测与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b,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本文就脓毒症免疫抑制监测方法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脓毒症;免疫抑制;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免疫监测;治免疫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364.5&R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304(2020)04-0486-05DOI:10.11675/j-issn.0253-4304.2020.04.27脓毒症指因引起宿主反应而导致的及的器功能障碍[1]&既研究,脓毒症发统性症反应征主,出现代性抗反应征抑[2]&但来受疑。

的研究显示,症反应和抑在整脓症,者彼的关[3"4]O功能抑是导致脓症患者继发二、器功能障碍征的要原因[5],而且患者的状态存在差异,与、基础、用药、的原物等因素有关,现全⑷,改善抑状态高脓症患者的存率。

目前脓症抑的统一,针药物的应也能成一致意&本文如别脓毒症免疫抑制的方法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进述。

1脓毒症患者免疫抑制状态的识别通过监测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数量和表型的变化,解是抑状态,固有和适应性方面。

16固有免疫功能受抑制1.1.1性粒细胞性粒细胞是机体发生感染时先集部的噬细胞,原特异性速应答,其机制是蛋白水解酶和活性氧清除病原体[7]&Demamt等⑻研究发现,脓毒症发3d左右,性细胞分泌乳铁蛋白、髓氧化物酶、活性氧的能显降&除分泌降夕卜,外血成熟性细胞的比显,成熟的性粒细胞噬能显成熟性粒细胞这现象与脓症性细胞的噬功能形成比[10打因此,测中性粒细胞的分泌能力、比例变化别脓症抑状态。

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暴蓉;苗林子;哈斯朝鲁;屈晨雪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
【年(卷),期】2022(40)11
【摘要】近年来,脓毒症的高死亡率是重症医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循环往复的细胞因子风暴和持续存在的免疫抑制,使脓毒症患者治疗更加困难。

随着对脓毒症病理过程研究的逐渐深入,目前认为重症感染之后,占主导地位的免疫抑制是脓毒症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运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淋巴细胞数量、细胞因子和T、B淋巴细胞亚类的功能变化,辅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免疫紊乱,综合运用免疫激活剂和炎症抑制剂,可有效避免免疫抑制的发生,促进脓毒症患者的康复。

该文着重探讨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免疫治疗进行相关阐述,望能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免疫学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4页(P853-856)
【作者】暴蓉;苗林子;哈斯朝鲁;屈晨雪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6
【相关文献】
1.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胸腺肽联合生脉注射液对免疫功能低下脓毒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3.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与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4.中
医药对脓毒症Th17/Treg免疫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5.针灸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2 ]
者的免疫状态就显得至关重要。
2 脓毒症免疫状态的监测与评估
现在认为脓毒症后期免疫抑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单核 巨噬细胞的失活,树突状细胞、 T细胞及 B细胞的大量凋
8 ] 亡及功能受损 [ 。此外,免疫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
异常也在脓毒症后期的免疫抑制中起到了非 常 重 要 的 作
2 4 ] H u t t u n e n 等[ 发现死亡患者血浆中的 c f D N A以 1 5 0~ 2 0 0
P D 1是新近发现的抑制性共刺激因子,通过与其配体 P D L 1及 P D L 2的结合抑制 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研究发 现脓毒症休克患者 T细胞表面的 P D 1以及单核细胞表面的 P D L 1的表达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升高,而且其表达的升高 与患者的淋巴细胞凋亡以及单核细胞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体外阻断 P D L 1能够恢复单核细胞的功能,抑制 T细胞的
5 6 ] 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提高其生存率的目的 [ 。
免疫功能抑制对患者的危害是致命的,但临床上缺乏 可靠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根据患者实际的 免疫状态选择相对应的免疫调理治疗,这也是以往大量免
7 ] 疫干预措施失败的重要原因 [ 。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估患
D O I :1 0 3 7 6 0 / c m a j i s s n 1 6 7 1 0 2 8 2 2 0 1 3 1 0 0 3 1 作者单位:2 0 0 0 2 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重症医学科 ( 瞿洪平、尹建永) ,呼吸科 ( 刘嘉琳) 通信作者:瞿洪平,E m a i l :h o n g p i n g q u @y a h o o c o m c n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 0 1 3年 1 0月第 2 2卷第 1 0期 C h i nJ E m e r gM e d ,O c t o b e r 2 0 1 3 ,V o l 2 2 ,N o 1 0
·1 1 8 7 ·
·综述·
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障碍监测与评估的新进展
尹建永 刘嘉琳 瞿洪平
1 对脓毒症后期免疫抑制的再认识及免疫监测的 重要性
虽然早期复苏及器官支持治疗极大地改善了脓毒症的 早期预后,但是其总体病死率并没有明显下降。大量临床 研究证实,脓毒症后期机体常处于持续的免疫抑制状态, 主要表现血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特别是低毒力或者相对 无毒力的机会致病菌 ( 如白色念珠菌、巨细胞病毒等) 的 感染率明显上升
[ 3 4 ]
其持续的低表达 ( 阳性率低于 2 0 %~ 4 0 %) 也是脓毒性休
1 1 1 2 ] 克以及 I C U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 1 2 ] L a n d e l l e 等[ 发现采用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病后第 3~ 4天
,且这些病原菌往往高度耐药,使患者
·1 1 8 8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 0 1 3年 1 0月第 2 2卷第 1 0期 C h i nJ E m e r gM e d ,O c t o b e r 2 0 1 3 ,V o l 2 2 ,N o 1 0 存在争议,但考虑到 T r e g 在免疫负调节中的核心地位,且 患者 T r e g 的升高常与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密切相 关,检测其比例仍有一定的意义。 2 2 3 I m m u K n o w法 I m m u K n o w法是一种标准化的检测
1 6 ] 1 7 ] 凋亡 [ 。G u i g n a n t 等[ 发现 P D 1及其配体的表达水平与
血浆 I L 1 0的水平及患者的病死率、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呈 正相关,这一切都提示 P D 1 / P D L 1的表达水平能够较好的 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 2 2 2 T细胞 各 亚 型 比 例 长 久 以 来,辅 助 性 T细 胞 1 ( T h 1 )向 T h 2的偏移被认为是导致脓毒症患者后期免疫抑 制的重要原因。通过检测两者的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患者的免疫状态,但许多研究并没有得出相一致的结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调节性 T细胞 ( T r e g ) 在脓毒症免疫负 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发现 T r e g 在脓毒症患
1 5 ] 降[ 。 [ 1 4 ]
A T P含量来反映其活化程度。该方法检测快速准确而且结 果能够量化,已经被 F D A批准并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受者免
[ 2 1 ] 疫状态的监测。 L a w r e n c e 等首次采用 I m m u K n o w法监测
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该 研 究 发 现 患 者 发 病 第 一 天 的
[ 2 3 ] ( O R 2 2 ) 。测定患者第 7天与第 1天 m D C数目的比值能
较好的预测二次感染的发生 ( A U C= 0 7 6 2 ) 。此外, N K 细胞以及 γ T细胞数量的变化在评估患者免疫功能中也有 δ 报道,但是这些细胞在外周血中比例较低,检测较为困难。 2 4 细胞凋亡的检测 通过检测促凋亡基因 F A S 、B A X等及 B c l 2等抗凋亡 基因的表达,能够反映淋巴细胞的凋亡程度及判断患者的 预后。最近的研究发现循环游离 D N A( c f D N A ) 以及色氨 酸代谢相关产物能够客观反映淋巴细胞凋亡的程度,且检 测较为方便。 2 4 1 c f D N A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 c f D N A在严重感 染特别是脓毒症患者中也明显升高,且与预后高度相关。
m H L A D R平均荧光强度 ( M F I )为 5 4作为临界值,能够 较好地 评 估 患 者 2 8d内 二 次 感 染 的 风 险 ( 曲线下面积 ( A U C ) 值为 0 6 5 ,敏感度为 6 8 %,特异度为 6 2 %) 。M F I 大于 5 4的患者与 M F I 低于 5 4的相比,感染的风险分别是 1 4 3 %和 3 6 2 %,校正后的 H R值 ( a H R )为 2 5 2 。采用 m H L A D R阳性率 3 0 % 作为临界值也能够较好地预测感染 的风险 ( a H R= 1 8 0 ) 。但关于 m H L A D R的检测也存在着 许多问题。不同实验室使用的指标有所不同,包括单核细 胞H L A D R阳性率、平均荧光强度以及 m H L A D R分子数 目,因此现在亟需对其测量进行标准化的规范。目前认为 m H L A D R分子数目定量分析是一个比较好的监测手段。但 是由于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且患者间 的异质性极大,这提示我们要找出一个特定的临界值来评 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可能并不现实,动态监测其变化来评估 患者的免疫状态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 细胞 免 疫 的 方 法,通 过 测 定 P H A刺 激 后 的 C D 4 T细 胞
C D 8 6属于 B 7家族,能够与 T细胞表面的 C D 2 8结合, 提供 T细胞激活所需的第二信号,其表达的降低能在一定 程度反映单核细胞功能障碍。最初, Wo l k等
[ 1 3 ]
发现,免
疫功能受损的非感染性 S I R S患者的单核细胞 C D 8 6的表达 与H L A D R相平行,两者联合能够更好地预测院内感染的 发生率。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手术后患者的单核细胞 C D 8 6 和H L A D R的表达水平都会降低,但发生脓毒症与未发生 脓毒症患者相比, H L A D R的表达水平并没有明 显 差 异, 而C D 8 6在脓毒症患者中表达持续降低,研究者认为 C D 8 6 与H L A D R联合检测能够更好地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 2 2 T细胞功能监测 以往,评估 T细胞的功能常用非特异性刺激物如植物 血凝素 ( P H A ) 等体外激活淋巴细胞后,H 3 胸腺嘧啶核苷 掺入法测定其增殖率,但这些方法耗时较长,不适合临床 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有新的更简便的 手段反映 T细胞的功能。 2 2 1 T细胞表面分子 许多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 T细 胞表面的细胞毒 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 ( C T L A 4 ) 及程序 死亡受体 1 ( P D 1 ) 等抑制性共刺激因子表达明显升高, 这些因子的表达上升参与了免疫的负调节,而且其水平与 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及预后密切相关。 C T L A 4表达于激活的 T细胞表面,参与诱导 T细胞无 能及凋亡。多项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 T细胞表面 C T L A 4 表达升高,特别是在调节性 T细胞 ( T r e g ) 中的表达明显 升高,而且其表达升高常同时伴有 C D 3及 C D 2 8表达的下
2 2 ] 症免疫抑制重要原因。 R i c c a r d i 等[ 发现与正常人相比,
脓毒症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 ( m D C ) 比例明显降低,而浆 样树突状细胞 ( p D C ) 数量升高,且 m D C / p D C值与患者的 S O F A评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动态观察发现 存 活 者 m D C / p D C值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而死亡患者无明显升高,提 示D C各亚型的比例可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指标。最近一 项研究也证实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 D C数量明显降低, 而且 m D C持续降低者 I C U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遭受了 “ 二次打击” ,成为威胁患者复苏后生存的重要因 素。许多研究发现复苏成功后免疫功能同时恢复的脓毒症 患者预后较好,而免疫功能持续受损的患者往往预后不良。 最近的研究发现,对持续处于 “ 免疫麻痹” 的患者及早使 用免疫刺激剂如 G M C S F 、I F N γ等进行干预,可以恢复其
9 ] 用[ 。目前,临床针对脓毒症免疫功能抑制发生、发展过
。因此,如何及时、准确地评价患者的免疫
程中所涉及到的细胞及分子,提出了一些监测方法和指标,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现将这些 监测方法逐一介绍如下。 2 1 单核细胞功能监测 用L P S 等细菌产物体外刺激单核细胞,通过测定 T N F L 1 α和 I β等炎症因子的水平能够反映其功能状态。近年 的研究发现,通过测定单核细胞表面相关分子如 H L A D R 和C D 8 6等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其功能,且操作更为简便。 H L A D R是经典的 M H C Ⅱ类分子,在单核细胞抗原提 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单核细胞 H L A D R( m H L A D R ) 的表达水平是评估脓毒症免疫状态最常用的生物标记物, 其持续 的 低 表 达 是 脓 毒 症 患 者 免 疫 抑 制 阶 段 的 主 要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