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海洋油气资源及其分布
海底沉积物 海洋油气

海底沉积物在海洋底部广泛分布,包括沉积的泥、泥炭、砂、碎屑岩等,其中有一部分可能富含有机质,是海洋油气资源的潜在来源。
以下是关于海底沉积物和海洋油气的一些相关信息:
海底沉积物:
1. 组成成分:海底沉积物主要包括有机和无机物质。
有机物来自海洋生物的残体、泥炭等,而无机物则包括矿物颗粒、硅酸盐、碳酸盐等。
2. 形成过程:海底沉积物形成的过程包括生物作用、化学沉淀、机械沉淀等。
沉积物的形成速度和类型受到水深、水温、携带物质的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有机质:一些海底沉积物中含有大量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可以来自海洋中的植物和动物,是海底油气形成的前提之一。
海洋油气:
1. 形成过程:海洋油气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的长时间积累过程中。
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经过埋藏和高温高压作用,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2. 勘探与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通常通过海上钻探平台、地震勘探等手段进行。
一旦发现有可开发的油气资源,就会进行油田或天然气田的开发。
3. 海底油气:一部分海洋油气储藏在海底的沉积物中。
这可能包括在大陆架上的油气田、深海盆地中的潜在油气资源等。
深海油气开发对技术和环境保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 环境挑战:海洋油气开发可能涉及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和环保措施。
总的来说,海底沉积物是海洋油气资源的潜在来源之一,而深海油气的开发面临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
中国近海海域油气地质-东海和南海

1、天津分公司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简称天津分公司)隶属于中海
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位于国家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域天津市塘沽区,是 主要负责渤海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的境外上市公司。 天津分公司的前身是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的一部分,创建于1966年。 1980年实行对外合作,先后与康菲、雪佛龙、壳牌、安纳达克等多家国际 石油公司有合作业务。1999年天津分公司根据中国海油全球发展的战略进 行了重组,2003年又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了深层次 的用工与薪酬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有员工63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约 228亿人民币,累计发现原油地质储量40多亿吨,拥有24个海上油气田, 50多座生产平台,4个陆地终端, 2006年年油气生产能力已达到1561.7万 方油当量。 按照中国海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年中国海油将实现国内油气年产 5000-5500万方油当量生产规模的战略目标,天津分公司将承担年产3000 万方油当量的艰巨任务。
中国海域油气地质特征
中国海域油气地质特征
中国海疆油气分布
中国海域分布有27个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72.9 万平方千米,属我国传统疆域线内的为143.2万平方千米。
其中,近岸大陆架有10个沉积盆地,合计面积92.2万平 方千米;南海中、南部有13个,面积59.4万平方千米, 南海北部陆坡与洋壳过渡区中有3个,面积9.3万平方千 米。这些沉积盆地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海域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东 海盆地、台西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 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基本状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基本状况
渤海湾盆地是目前海上发现油气田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 分布在辽东坳陷、渤中坳陷和埕宁隆起。3个地区分布着锦 州9-3、锦州20-2、绥中36-1等20多个油气田,其中,以蓬莱 19-3最大,预计探明储量达6亿吨;其次是绥中36-1油田, 探明石油储量28.844亿吨。这些油气田共探明石油储量达 8.6183亿吨,天然气储量271.99亿立方米。 东海盆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坳陷中的西湖凹陷和丽 水凹陷之中,主要油气田有平湖油气田和春晓气田,另外还 有宝云亭、武云亭、丽水等油气田,以富天然气为主,储量 规模属千万吨级。
中国内陆、近海油气田分布图

中国内陆、近海油气田分布图2011-07-07 05:52:18|分类: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近海油气田分布图一、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基本情况(1)油、气远景资源量很大,但勘探程度较低。
我国陆上和近海大陆架共有中新生界和古生界沉积盆地150个,总面积43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上140个盆地352万平方公里,近海大陆架10个盆地78万平方公里。
在这些盆地中面积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13个,1~10万平方公里的44个。
据测算,石油总资源量超过10亿吨的盆地有14个,天然气资源量大于10 000亿立方米的盆地有13个。
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38万亿立方米,总的油气资源规模和美国相当。
按目前经济技术可采条件计算,我国最终常规石油可储量应为150~200亿吨。
而直到1990年底的全国累计探明储量为148.65亿吨,探资比为18.25%,至1992年底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45亿吨,探明程度也仅为22.5%~30%。
至1995年,全国剩余探明石油储量为32.87亿吨。
天然气到1990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13 800亿立方米,探资比为2.67%,到1995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17 376亿立方米,探明程度更低得多。
故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2)油气资源分布较普遍,但探明程度不一,已发现油气田相对集中(见表5.10)。
表5.10 中国油气资源、储量的地区分布及探明程度(至1990年底)各地区概况:东部: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的陆地部分,包括有松辽、华北(渤海湾)、南襄、江汉以及苏北等重要含油盆地,预测油气资源及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82.36%及54.39%。
因此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油气资源基地,主力油田大庆、胜利、辽河等均分布于本区。
中部:指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与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一线之间的地区,分布有海拉尔、二连、鄂尔多斯、四川等含油气盆地,已探明二连等油田和四川天然气田,近年又在陕北即陕甘宁盆地中部,取得天然气勘探的重大成果,说明本地区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
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储量及开发

世界及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储量及开发现状据预测,全球陆上的油气可采年限约为30-80年。
随着对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进入21世纪,世界随之步入了石油匮乏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后石油时代”。
业内专家表示,海洋油气的储量占全球总资源量的34%,目前探明率为3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丰富的资源现状让全世界再次将目光瞄准了海洋这座石油宝库。
据统计,2009年海洋石油产量已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3%,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会提高到35%。
2009年海洋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1%,预计2020年,这个比例会提高到41%。
目前,深水和超深水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开采的重点领域。
TSC海洋集团董事长蒋秉华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海洋石油方面,过去十几年世界上新增的石油后备储量、新发现的大型油田,有60%多来自海上,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深海。
”中国的沿海大陆是环太平洋油气带的主要聚集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储量,据预测,中国海洋油气的资源量达数百亿吨。
作为全球石油消费第二大国,2009年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因此,加快中国海洋石油工程业务的发展已势在必行。
一、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及储量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评估,世界(不含美国)海洋待发现石油资源量(含凝析油)548亿吨,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78.5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47%和46%。
因此,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测前景良好。
世界海洋油气与陆上油气资源一样,分布极不均衡。
在四大洋及数十处近海海域中油气含量最丰富的数波斯湾海域,约占总储量的一半左右;其余依次为: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海域、北海海域、墨西哥湾海域、中国南海以及西非等海域。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但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约占30%。
两极大陆架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俄罗斯海洋油气资源的80%以上聚集在其北极海区域,为1000亿–1200亿吨油当量。
世界海洋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利用

世界海洋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利用1. 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加深。
本文将探讨世界海洋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利用,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2. 海洋资源的分类海洋资源可以分为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
2.1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鱼类、贝类、藻类等。
这些生物资源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提供食物来源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2 非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海底沉积物等。
海洋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钴金属、多金属结核等,这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的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海洋能源资源主要有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等,这些资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但开发利用技术尚需进一步提高。
2.3 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港口、航道、海底电缆管道等。
这些资源在促进国际贸易、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世界海洋资源的地理分布世界海洋资源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与地理位置、海洋环境、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3.1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的地理分布与海洋气候、水温、盐度、营养物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球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西北太平洋、东印度洋、西大西洋等。
在这些地区,渔业生产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2 非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地质构造、古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球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东、西非、南美等。
这些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对全球能源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3.3 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地理分布与港口、航道、海底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球海洋空间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亚、欧洲、北美等。
这些地区的港口、航道对全球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4. 海洋资源的利用海洋资源的利用涉及渔业、石油化工、能源开发、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油气勘探最早始于1887年,美国在利加福尼亚近岸6m水深的海域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海洋油气勘探的序幕。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世界海洋勘探开发活动,从近岸水深几米—几十米,到陆架区(<200m),向深水陆坡区(>500m)和超深水区(>1500m)拓展。
当今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一系列重大的新发现、新突破、新进展和新成果。
1. 海洋油气资源分布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陆架区和深水陆坡区,其中陆架区资源量占60%,陆坡区约占40%。
在海洋油气探明储量中,目前浅海域(<200m)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深海(水深<500m为浅海、>500m为深海,1500m以上为超深海)。
2000~2005年,全球新增探明储量164亿t油当量,其中深海占41%、浅海占31%、陆域占28%。
从区域上看,目前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形成“三湾、两海、两湖”的格局。
“三湾”即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两海”即北海和南海;“两湖”即里海和马拉开波湖。
其中波斯湾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国和挪威,还有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国家。
2. 海洋油气储量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探明储量约400亿t;海洋天然气资源量约占全球天然气资源总量31%(46.6万亿m3),探明储量约26万亿m3。
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截止2006年1月1日,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57亿t、天然气探明储量173万亿m3;全球海洋石油地质储量1350亿t,探明储量约400亿t;海洋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40万亿m3,探明储量约40万亿m3。
据美国地调局(USGS)评估,世界(不含美国)海洋待发现石油资源量(含凝析油)548亿t,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78.5万亿m3,分别占世界待发现资源量的47%和46%。
海洋石油开采工程(第一章绪论)

二、 海洋石油开发特点
(2) 油气开发规划
勘探钻井(含评价井)
油气开采可行性研究
勘探工作 评价 设备设计研究
阶段 技术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
基本设计与预算
详细设计
开发工作
设备制造与采购
设备安装
试运行与投产
(3) 整体开发代替滚动开发
三、国内外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概况
1、国外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概况
➢ 初始阶段 (1897年到1984年) 18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萨姆兰德油田用木桩作基 础建立了第一座海上钻井平台; 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发现油田; 1930年,苏联在里海发现油田。
三、国内外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概况
➢ 起步阶段(1947年到1973年) 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钢制 固定平台;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马尔根城西南12海里的海域,首次 使用了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带有驳船的钻井平台; 1953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自升式钻井平台—“ 马格洛利亚号”; 1954年美国建造了第一艘坐底式平台—“查理先生号 ”。
3、加速发展海洋能源开发技术,加大深海油气开发技 术研发投入 4、统筹制订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洋能产 业和海洋人才等多方面的战略规划 5、在国际合作中,强化我国海洋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国内外海洋油气资源分布
1、国外海洋油气分布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 源的60%,但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约占30%。在全球海洋油气探明储量中,目前浅海仍占主导 地位,但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深海。水深 小于500米为浅海,大于500米为深海,1500米以上为超深海。 2000~2005年,全球新增油气探明储量164亿吨油当量,其 中深海占41%,浅海占31%,陆上占28%。
海洋油气

谢 谢 !
根据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 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 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 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目前,世 界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为73%,而我国 仅为12.3%;世界海洋天然气平均探明率 为60.5%,我国仅为10.9%,均大大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 的早中期阶段,资源基础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业化 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 战略重点。
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
1. 观念滞后 海洋资源资产观念不强,没 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海洋 资源属国家全民所有但是长 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海洋资 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自身 没有经济学意义的价值观念 。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 和管理中执行的是资源无价 和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
2.开发技术落后,利用水平低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又称甲烷水合 物,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由水与天 然气结合成的无色透明结晶体。它是 通过海洋板块活动形成的。水深500m 的海底温度约为10℃,1000m的海底 约为5℃,这样可燃冰能够保持稳 态。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 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 部大陆架沉积盆地 自北向南:渤海盆地、北黄 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 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 、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 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 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 地
相关政策建议
1 加大装备投入 要解决海洋油气开发面临的难题,必 须有高技术和高额资金的投入,加强 装备的研制工作, 未来10~20年内,我国的海洋油气开 发将以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 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为主 体,采取与国外公司联合开发的形式 。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内技 术还不成熟,另一方面需要考虑诸多 不确定因素,有效分散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及其分布一.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1)海底石油据美国石油地质学家估计,全世界含油气远景的海洋沉积盆地约7800万公里2,大体与陆地相当。
世界水深300米以内海底潜在的石油、天然气总储量为2356亿吨。
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17万亿米3(1979年),分别占世界储量的24%和23%。
主要分布于浅海陆架区,如波斯湾、委内瑞拉湾与马拉开波湖及帕里亚湾、北海、墨西哥湾及西非沿岸浅海区。
大陆坡与大陆隆也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近四十多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据1979年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24%和23%。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公里2,某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公里2,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
中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外国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约100~250万吨,无疑我国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渤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发的海底油田。
渤海大陆架是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发现的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厚达7000米。
这是很厚的海陆交互层,周围陆上的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沉积其中,渤海的沉积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纪适于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温气候下进行的,这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
由于断陷伴随褶皱,产生一系列的背斜带和构造带,形成各种类型的油气藏。
东海大陆架宽广,沉积厚度大于200米。
外国人认为:东海是世界石油远景最好的地区之一;东海天然气储量潜力可能比石油还要大。
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
生油岩层厚达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
因此,某些国外石油专家认为,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2)天然气大陆架是陆地在海中的延续,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极其宽阔,上面铺盖着亿万年来的沉积物,在这里生物繁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矿藏,经过初步普查,我国已发现300多个可供勘探的沉积盆地,面积大约有4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海相沉积层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
从6亿岁的老地层到最新的地层中,都发现了油气或油气显示,储藏油的构造很多。
我国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有10个,它们是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湾西部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琉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台湾浅滩盆地。
已探明的各种类型的储油构造400多个。
根据科学家估算,我国的海洋石油储量可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立方米,而且各个大海区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
据估计,我国的海底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石油资源储量的10%-14%;我国的海底天然气资源量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34%。
该数据为我国海上油气开发展示了可观的前景。
二.其他海洋矿产资源(一)浅海矿产资源浅海海底的矿产资源是指大陆架和部分大陆斜坡处的矿产资源,其矿种和成矿规律与陆地基本相似,但由于海水动力作用的加工,还形成一些独特的外生矿床。
浅海矿产资源主要是各类滨海砂矿和石油与天然气,最近还发现一种极富发展前景的天然气水合物等。
滨海砂矿是指在滨海水动力的分选作用下富集而成的有用砂矿,该类砂矿床规模大、品位高、埋藏浅,沉积疏松、易采易选。
所谓滨海砂矿的范畴,由于地质历史上的海平面变动,它包涵着滨海和部分浅海的砂矿。
滨海砂矿主要包括建筑砂砾、工业用砂和矿物砂矿。
建筑砂、砾集料和工业用砂是当今取自近海最多和最重要的砂矿。
随着陆上建筑集料和工业砂资源的开采殆尽和城市的持续扩大和地价的不断增加,品质优于陆上的海洋建筑集料与工业砂原料势必变得更为重要。
工业砂据其质地而用于不同的方面,如:铸造用砂和玻璃用砂等。
滨海矿物砂矿种类很多,如:金刚石、金、铂、锡、铬铁矿、铁砂矿、锆石、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等等。
这些滨海砂矿绝大多数属于海积型砂矿床,少部分属冲积型和残积型砂矿。
世界上现已开采利用30余种滨海砂矿,其资源量与开采量在世界矿产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例如:世界金红石总资源量约9435×104 t(钛含量),其中砂矿占98 %;钛铁矿总资源量2.46×108 t(钛金属),砂矿占50 %;锆石已探明的资源量3175.2×104 t,96 %为滨海砂矿。
滨海砂矿的开采量在世界同类矿产总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为:钛铁矿30 %,独居石80 %,金红石98 %,锆石90 %,锡石70 %以上,金5-10 %,金刚石5.1 %,铂3 %等。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浅海,目前已探查出的砂矿矿种有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砂锡矿、铬铁矿、铌钽铁矿、砂金和石英砂等,并发现有金刚石和砷铂矿等。
我国的滨海砂矿的矿种几乎覆盖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等各类砂矿,其中以钛铁矿、锆石、独居石、石英砂等规模最大,资源量最丰。
(二)深海矿产资源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它是支持人类生存的又一类重要资源。
这里所说的深海,一般是指地质含义上大陆架或大陆边缘以外的海域。
深海占海洋面积的92.4 %和地球面积的65.4 %,尽管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底资源,但开发得远远不够,甚至几乎还未得到开发。
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和储备人类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向深海扩大活动,发现包括海底矿产在内的深海资源,这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
深海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大洋多金属结核矿、铁锰结壳矿、深海磷矿和海底热液矿等。
但是,由于深海矿产资源的矿区基本位于国际海域(Area)的海底,它的开发活动必须经过联合国海底管理局的同意和批准方可生效与合法。
多金属结核资源(大洋多金属结核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结核状的铁锰矿,又称为大洋锰结核,它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6000m 海底。
它主要由铁锰物质组成,含有70多种元素(包括工业所需要的铜、钴、镍、锰、铁等金属),其中Ni、Co、Cu、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0 %,0.22 %,1.00 %和25.00 %,总储量分别高出陆地相应储量的几十倍到几千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深海矿产资源。
多金属结核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世界几大洋中均有分布,惟太平洋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并呈带状分布,拥有东北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海盆等4个分区,其中位于东北太平洋海盆内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之间的CC区是结核经济价值最高的区域。
现在世界上已有七个国家或集团获得联合国的批准(印度、俄罗斯、法国、日本、中国、国际海洋金属联合组织、韩国),拥有合法的开辟区(Pioneer Area),除印度以外的其他先驱投资国所申请的矿区均在太平洋CC区。
中国是联合国批准的世界上第五个先驱投资者,我国经过"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努力,已经在太平洋CC区获得了7.5×104 km2的合同矿区,对该区拥有详细勘探权和开采权。
富钴结壳资源(铁锰结壳矿)富钴结壳也是一种铁锰矿,与大洋多金属结核矿相似,但它不呈结核状,而是以板状结壳覆盖在洋底海山的基岩上,产出在水深1000-3000m的海山顶部或斜坡处,最大厚度达20cm 之多,是富含钴、铂、镍,磷、钛、锌、铅、铈和稀土金属等的矿产资源,其中钴的平均品位高达0.8%~1.0%,是多金属结核中钴含量的4倍。
铁锰结壳矿区分布大多落在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开采权,在深海诸矿种之中它是法律上海水中大量的溶解矿物等,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利用。
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和研究相对于探索地球表面来说才刚刚开始,随着人类新需求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我们对深海的不断探索,还会在深海底发现更多新的矿产、新的资源争议最少的一种矿种,因而它当前是世界各国大洋勘探开发的重点矿种。
自20世纪以来,富钴结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德、美、日、俄等国纷纷投入巨资开展富钴结壳资源的勘查研究。
我国南海中沙海域发现有铁锰结壳矿,其中并含有较丰富的稀土金属;近年来,我国又在太平洋深水海域进行着富钴结壳的勘探。
海底热液多金属矿产资源(海底热液矿)海底热液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海底矿产资源;列入目前勘察重点的是热液硫化物矿床。
热液硫化物的成分主要有Cu、Fe、Zn、Pb及贵金属Au、Ag、Co、Ni、Pt,此外还包括铁锰氧化物、重晶石、石膏、粘土矿物等,储量非常巨大,海底热液矿床与铁锰结核或钴结壳相比,具有水深较浅(从几百米到2000m左右)、矿体富集度大、矿化过程快,易于开采和冶炼等特点,所以更具现实经济意义。
海底热液矿广泛分布于世界大洋的中脊裂谷和弧后盆地处,富含金属的高温热水从海底喷出,在喷口四周沉淀下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堆砌成平台、小丘或烟囱状沉积柱。
分布在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的这类矿多为金属硫化物,往往又称为多金属硫化矿或块状硫化物;据喷出的热液颜色,又有白烟囱和黑烟囱之分;几百度高温喷口附近生存着耐高温和耐硫化物的生物群,具有生物学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的意义。
我国已经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进行了实验性的勘查。
世界大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和能源,除了上述几种外,深海中还有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还有磷酸盐、深海粘土、碳酸盐以及(3)海底煤矿目前,世界海底的采煤量每年约7000--8000万吨,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2%左右。
积极开展海下采煤的国家主要是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等国。
70年代末期,日本的海底采煤量约占煤炭总量的30%,英国占10%以上。
英国东北矿务局有十个海底煤矿,每年的商品煤产量达800万吨,海底采煤量占英国东北矿区煤产量的60%左右。
世界上的海底采煤均是井工开采,其方法是从陆上建设井筒,然后从井筒底部向海底煤田掘进,犹如在海底凿一“地下铁道”,矿工、设备和煤炭都通过海底“地下铁道”进行运输。
海底采煤的主要优点是,不必为考虑地面下沉问题,不需留支护地面的煤柱,煤的采收率较高。
主要问题是对海底煤的地质构造等情况不易弄清,基建投资较大。
英国等国正在考虑建造人工海岛或海底基地来进一步发展海底采煤(4)可燃冰的发现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
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