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

合集下载

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语文课,是学生们每天都要上的课程之一。

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充满趣味和活力的语文课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
老师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的兴趣往往是由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所决定的。

老师可以通过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多媒体、引入故事情节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只有让学生对于语文课有所期待,他们才会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热情。

课堂内容也需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语文课的内容除了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

老师可以讲述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介绍一些有趣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老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老师也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就包括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老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语文的奇妙之处。

语文课堂也可以设置一些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进行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才会更加投入。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6《太阳》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6《太阳》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6《太阳》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从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事例生动典型,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珍惜时间的感情。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需要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说明文的文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太阳这一主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从而产生对太阳的敬畏之情。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珍惜时间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太阳的伟大,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太阳的图片、地球的图片、太阳与地球的视频资料。

2.字典:供学生查找生字词。

3.黑板:用于板书课题和重点词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太阳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引导学生说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太阳的伟大,地球的渺小。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四》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四》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四》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四》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阅读和生字词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并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和阅读能力,对写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其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能够主动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4.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口语交际:如何让学生在交际中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阅读: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写出有意义、有深度的文章。

4.生字词: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生字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口语交际。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重点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优秀的写作案例,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4.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生字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文章、生字词卡片等。

2.设计好教学课件和板书内容。

3.准备好教学用具,如录音机、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趣味性的故事或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生字词等,并进行简单的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口语表达。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九下语文优质课

九下语文优质课

九下语文优质课语文课程在九年级下学期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阶段。

优质的语文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九下语文课中,老师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

首先,九下语文课的优质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速读、扫读和精读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阅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其次,九下语文课的优质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写作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写作技巧,如写人、写景、写事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老师还可以设计各种写作活动,如写作比赛、写作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造力。

通过写作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此外,九下语文课的优质课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社交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口语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口语练习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老师还可以设计各种情景对话,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口语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信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

最后,九下语文课的优质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

在九下语文课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思维导图、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通过思维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上优质课的步骤

上优质课的步骤

上优质课的步骤
《上优质课的步骤》
要上一堂优质课,教师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这堂课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学生应该在课程结束时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

这能够帮助教师有明确的教学方向,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步,准备教学材料。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辅材料,确保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这包括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等。

第三步,设计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包括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四步,关注学生反馈。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步,评价学习效果。

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以上步骤的努力,教师可以更好地上一堂优质课,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第2篇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泣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六年级语文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作品的背景,并能正确朗读诗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和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2. 难点:正确朗读古代文言诗,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请学生说一段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引入《登鹳雀楼》的学习。

2. 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内容,并在课本上标记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讨论五分钟,然后由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内容包括:诗歌背景、主题、作者意图等。

4. 解读诗歌(20分钟)由教师带领,共同解读《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逐句讲解,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5. 朗读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朗读练习,鼓励学生发扬合作学习精神,在小组内相互帮助和纠正发音。

6. 拓展活动(20分钟)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歌,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在自习时间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六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作品的背景,正确朗读诗句。

2.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
——2011年县优质课评选听课有感
首先,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我认为应该是扎实、高效的课。

“扎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语言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文采,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精巧,能高屋建瓴驾驭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高效;二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扎实。

真正的优质语文课应上得精实、让学生学得扎实,上出极浓的语文味。

同时,还要明确两点。

语文的优质课不是“做课”、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欢搞“花架子”让课堂华而不实,也不能一味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很活、很热闹,但上的虚无缥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甚少。

同时,语文的优质课也不等同于常态课,作者常识、字词、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选取一个点,实现师生思维碰撞,展示学生最精华的学习成果,让课堂有亮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老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师必备的素质(包括教学机智、教
学语言等)。

下面我结合这几天的听课和我上课的感受具体来说说。

一、文本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当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很多老师仅靠一本教参书来解读文本,离开了教参书便无从入手,这样的课堂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师问题一出,学生对答如流,因为学生也有与老师一样的参考资料,课堂便在毫无波澜中推进,更谈不上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提升。

教师有效地文本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制约着教师课堂上的有效作为。

当老师有了自己独到的解读时,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郑丽丽老师、郭芹老师的课上,她们执教的是同一篇课文《石壕吏》,都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尤其是引导学生品读老妇人的内心的“悲苦“时,抓住了这几个词:“新战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时失掉两个儿子,老妇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暂且、苟且,就剩这么一个儿子,还能活多久呢?“死者长已矣”的“已矣”老妇人那绝望的神态;借助于品读、赏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悲痛的情境中,带着悲痛再读课文,就是不一样的味道了。

还有“如闻泣幽咽”为什么不是“但闻泣幽咽”?“如”的妙处是:好像,隐隐约约,是一人在哭?是谁在哭?老翁、儿媳、孙子、杜甫、还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同样的在市优质课评选时小段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就以深入丰富的文本解读和对苏轼独到的赏析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段老师重点抓住了“乐”和“闲”来解读文本,细读文章学生不难发现有月色优美的快乐,有“怀民亦未寝”这样心有灵犀的知己一同赏月的知己之乐,通过有关张怀民的资料助读,更能发现苏轼与张怀民不但是“审美的知己”还是“人生的知己”;“相与步于中庭”,一个“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谈,只是会心一笑就胜作千言万语,多么悠闲的赏月之乐啊;还有“盖”竹柏影也的那份发现的快乐。

尤其是在赏析发现的快乐时,老师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动:“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一个追问:补出了“月色”却失去了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补出了月色、把“盖”换做“是”却失去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

还有小段老师对“闲游”、“朵”的解读都能把学生带进文本,带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装》中对“一个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为什么不是“说”出来,而是“叫”出来,孩子为什么敢这样大声“叫”出来?引导学生对孩子进行分析,有独到的理解。

当一个老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