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34页PPT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理论在肺系病中的应用优秀PPT资料

[例二]阴虚痰饮证
❖ 谭某某,女,72岁。咳嗽、痰多将20年,伴气喘10年。四季 常发,每临秋冬加剧。感冒引发咳嗽频作,日排痰30余口, 中等大、白粘、易于咯出。慢步即喘,口干。苔白腻,舌尖 红少津中有断纹,脉小滑。查体:桶状胸,两肺呼吸音减弱 。胸片:两肺纹理明显增深,透亮度约1/2肺野增强。
❖ 诊断:中医阴虚痰饮;西医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单纯 型急性发作期。
[例二]偏热证
❖ 诊断:中医痰饮哮喘;西医哮喘性支气管炎。 ❖ 病因病机:痰热壅肺,清肃失司,气逆于上,喘息不得平卧
。治拟清化痰热,平喘定哮。方用射干麻黄汤、泽漆汤、小 柴胡汤三方合参。药物配伍:射干15 炙麻黄5 桑白皮10 黄 芩15 紫苑15 冬花10 前胡10 半夏18 柴胡12 枳壳9 桔梗9 生草 9 泽漆30 瓜蒌皮15 海蛤壳30 麻黄根12 炙苏子15 降香颗粒6 分冲 桃杏仁各10 丹参15 郁金15 莱菔子12×14帖。龙星片5~6 粒/次,日三次。 ❖ 随访:起效2~3天,偶咳,痰2~3口,小,易咯出。
中医经典理论在肺系病中的应用
黄吉赓名医传承工作室
❖ 我们的临床中西医结合是采取中医理论来治 疗西医的疾病,并用实验室指标来证实中医 中药的疗效。深入的研究则从痰液中找寒症、 热症的物质基础;对于肺、脾、肾的虚症则 从肺放射摄影、肺通气功能、性激素、免疫 力能等方面去探索;对于某些急剧发作的痰 饮、咳嗽、哮喘的治疗,又需中西药结合的 治疗。
❖ 按语:患者系外感引动宿痰伏饮,邪热灼伤肺津,故予沙参 麦冬汤合泽漆汤加减,前方润肺清燥,清化痰热为主,后方 以温化痰饮为主,两方合参,即达显效。后因咯痰转难,大 便亦趋干结,为肺热、阴亏、肠燥之故,因此减去温化寒饮 的泽漆,而加上清润化痰的瓜蒌皮、海蛤壳,从而使咯痰转 易,咳痰很快消失。继与左归丸合麦门冬汤(地黄合剂)化 裁,长期调理以补肾纳气巩固疗效。药物配伍:南北沙参各 9 麦冬9 石斛9 黄芩9 泽漆30 半夏9 紫苑15 白前15 枳壳9 桔梗9等,服药7帖,咳嗽、痰量明显减少,唯咯痰转难、大 便干结,故加瓜蒌皮、海蛤壳又服一周,痰转易咯,咳痰继 续好转。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应用课件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中医护理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开展多元化的肺病治疗方案,如
针灸、推拿、拔罐等。
科研支持
加大对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科 研投入,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 全性。
规范化培训
建立完善的中医护理培训体系,提 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推动中医护 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研究方向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通过情志护理、饮食调理、运动 疗法等方法,预防肺病的复发和加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健康水平。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不足
操作要求高
中医护理操作要求较高,需要专 业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可能会对 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疗程较长
中医护理一般需要较长的疗程, 需要患者耐心配合治疗,对于一 些急性发作的疾病可能不够及时 。
定义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 现代医学理论,对病人进行全面、整 体的护理。它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整 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 的实践经验,其特点包括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饮食调护、运动调理、情 志护理等。
中医护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医的医疗实践,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 而不断完善。在古代,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基本原则, 注重病人的全面护理。
社会认可度
随着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疗效逐渐显现,其社会认可度也在不 断提高。
政策支持
政府对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应用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 动其发展。
05
CATALOGUE
中医护理在肺病治疗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护理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肺系疾病ppt课件

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 经皮给药,一般无毒副作用。
.
14
3、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穴位贴敷药物制作容易,贴敷方
法简单,易学易用,便于推广和普及。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所用药物多为常见草药,价格低廉, 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生 姜等。本法用药量少,既能减轻患者 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腧穴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应, 故穴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高。
.
19
药物吸收
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 1、释放: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 散到皮肤或贴膜上。贴敷药物中所 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 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 过率。
.
20
2、穿透:药物透过表皮进入内皮。在 此过程中药物于体表局部形成一种 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 角质层含水量提高。角质层经水合 作用后可膨胀呈多孔状态,易于药 物穿透。
.
9
三、药膏的制备
1、药物组成:各地不同,白芥子、 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生姜 等是常用药物。
2、制作环境:要求在无菌、清洁环 境下进行,在制剂室完成。
3、药物粉碎:采用洁净药材,将药 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 用,或将其熬制成药膏。
.
10
4、姜汁制备:选用生姜,洗净、粉 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通 过加适量蒸馏水使其浓度在50~100% 之间。
3、吸收:药物透入皮肤后通过血管进 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
21
七、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内径》“春 夏养阳”的原则,在穴位上进行药 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 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方 法。
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
.
14
3、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穴位贴敷药物制作容易,贴敷方
法简单,易学易用,便于推广和普及。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所用药物多为常见草药,价格低廉, 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生 姜等。本法用药量少,既能减轻患者 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腧穴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应, 故穴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高。
.
19
药物吸收
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 1、释放: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 散到皮肤或贴膜上。贴敷药物中所 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 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 过率。
.
20
2、穿透:药物透过表皮进入内皮。在 此过程中药物于体表局部形成一种 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 角质层含水量提高。角质层经水合 作用后可膨胀呈多孔状态,易于药 物穿透。
.
9
三、药膏的制备
1、药物组成:各地不同,白芥子、 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生姜 等是常用药物。
2、制作环境:要求在无菌、清洁环 境下进行,在制剂室完成。
3、药物粉碎:采用洁净药材,将药 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 用,或将其熬制成药膏。
.
10
4、姜汁制备:选用生姜,洗净、粉 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通 过加适量蒸馏水使其浓度在50~100% 之间。
3、吸收:药物透入皮肤后通过血管进 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
21
七、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内径》“春 夏养阳”的原则,在穴位上进行药 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 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方 法。
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
中医肺科学教学课件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睡眠充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复和维护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减少对肺的损害
中医肺科学的生活调养
饮食调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添加标题
运动调养: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添加标题
情绪调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添加标题
肺与肾:肾主水,肺主气,肾肺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和气机运行
中医肺脏的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风寒、风热、暑湿等外邪侵袭,导致肺脏功能失调
情志失调:忧思、悲伤、愤怒等情志因素,影响肺脏功能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熬夜、缺乏运动等,导致肺脏功能失调
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肺脏积热,影响肺脏功能
脏腑失调: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脏功能,如肝火犯肺、心火上炎等
添加标题
科研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添加标题
THANK YOU
汇报人:XX
中医肺科学常见病证
05
感冒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外邪侵袭
治疗:解表散寒、清热解毒、化湿利水等方法
预防: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等
症状: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咳嗽
病因:外感风寒、风热、风燥等
预防措施: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喝水等
治疗方法:疏风散寒、清热化痰、润燥止咳等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扶正祛邪: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恢复机体平衡
05
标本兼治:既治标又治本,标本同治,提高疗效
中医肺科学的治疗方案
食疗:通过饮食调理,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
如何应用中医适宜技术ppt课件

二、刮痧疗法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改换汗湿衣裤, 盖补卧床休憩。
二、刮痧疗法
3、护理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获得病人 协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需光滑、圆钝,假设有 破损或粗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 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留意不 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一、放血疗法
“恶血〞是瘀滞在血管里的血液 专家还称,中医的“出恶血〞是“古人不懂血 液循环的臆想。血液是在不停循环的,大约每20 秒就跑遍全身一次。全身的血液是一体的,没有恶 血和好血之分〞。专家对血液循环的了解是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
一、放血疗法
中国古人也知道血液是循环的,<黄帝内经>就 提出了两种血液循环实际,一种是十二经气血流注 方式,另一种是气血向心循行的五输穴实际。人体 体循环主干部分的血液确实是每几十秒可循环一次, 但不是体循环中一切的血液成分都跑遍全身一次。 例如,在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速是极慢的,
一、放血疗法
专家称:“在中国历史上的放血疗法放血量很 少,普通也就几滴〞。现实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屡次提到,放血要放到“血变为止〞。 就是放血时开场放出来的血是暗红色或乌黑的,到 后来血色就变红了,这时就可以停顿放血了。
一、放血疗法
有一点临床阅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方法,放血量 不会只是几滴。中国古人采用大剂量放血的例子并 不少,不是如方先生所言中医的大剂量放血是从传 统中医那里学来的。
四、艾灸疗法
四、艾灸疗法
温灸是艾灸疗法的一种,最适宜在夏天进展。 它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 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温暖热力及药物作用,经 过经络的传导,到达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 阳、扶正祛邪的效果。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ppt课件

拿法用于指趾部时大指和食指桡侧对称用力捻动称捻法可以改善末梢循环调节经气平衡13滚法斜滚是以手背尺侧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背侧吸定于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曲伸外旋带动手部在施术部位滚动使这种滚动的压力持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上的一种手法
中医适宜技术应 用
外治法源流
外治是与内治相对而言,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毒药治其内, 镵石、针、艾治其外”,就是以汤液治内,针灸等治外,构成 了中医治法的两大系列。 相对而言,外治法的起源比内治早,方法又多。《素问· 异法方 宜论》列举五方治法,论砭石来自我国东方,艾灸来自北方, 毒药来自西方,九针来自南方,导引按跻出自中央。指各地各 有其相适合的治法,通过交流,相互为用。所述除了药物(即 所称“毒药”)主要用于内服外,其余均属外治法。
拿法应用广泛,可是用于全身各个肌肉丰厚处。在拿肩井穴时,拿法的力量 加大,停留的时间延长,用力的速度减慢,在放开时受术者可有热气上涌的 感觉。此为按摩导引的一种方法,具有提升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拿法用 于指(趾)部时,大指和食指桡侧对称用力捻动,称捻法,可以改善末梢循 环,调节经气平衡
滚法
滚法(斜滚)是以手背尺侧,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背侧,吸 定于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曲伸外旋带动手部,在施术部位滚动,使这种 滚动的压力持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上的一种手法。滚法适用于肩、背、腰、 骶及下肢等肌肉发达的部位,频率在110~140次/分钟为好。如受术部 位有水肿,压力和频率可适当降低。 滚法为北派滚法按摩术的重要标志性手法之一。施术者取站式,沉肩、垂肘, 手法要求用力要平稳、均匀、柔和、深透、持久,动作要协调、连续、有节 律,手在滚动时与施术部位不可有摩擦。在滚法的操作中,腕关节的曲伸外 旋是很重要的技术要领,切忌有小臂的外旋或外翻。好的滚法灵活稳健,舒 展大方,刚柔并济,切忌出现生、硬、顶、蹭、乱、急等情况,以免影响疗 效。 滚法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能够放松肌肉, 解除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提高痛阈,促使神经兴奋,消除紧张 情绪。
中医适宜技术应 用
外治法源流
外治是与内治相对而言,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毒药治其内, 镵石、针、艾治其外”,就是以汤液治内,针灸等治外,构成 了中医治法的两大系列。 相对而言,外治法的起源比内治早,方法又多。《素问· 异法方 宜论》列举五方治法,论砭石来自我国东方,艾灸来自北方, 毒药来自西方,九针来自南方,导引按跻出自中央。指各地各 有其相适合的治法,通过交流,相互为用。所述除了药物(即 所称“毒药”)主要用于内服外,其余均属外治法。
拿法应用广泛,可是用于全身各个肌肉丰厚处。在拿肩井穴时,拿法的力量 加大,停留的时间延长,用力的速度减慢,在放开时受术者可有热气上涌的 感觉。此为按摩导引的一种方法,具有提升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拿法用 于指(趾)部时,大指和食指桡侧对称用力捻动,称捻法,可以改善末梢循 环,调节经气平衡
滚法
滚法(斜滚)是以手背尺侧,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背侧,吸 定于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曲伸外旋带动手部,在施术部位滚动,使这种 滚动的压力持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上的一种手法。滚法适用于肩、背、腰、 骶及下肢等肌肉发达的部位,频率在110~140次/分钟为好。如受术部 位有水肿,压力和频率可适当降低。 滚法为北派滚法按摩术的重要标志性手法之一。施术者取站式,沉肩、垂肘, 手法要求用力要平稳、均匀、柔和、深透、持久,动作要协调、连续、有节 律,手在滚动时与施术部位不可有摩擦。在滚法的操作中,腕关节的曲伸外 旋是很重要的技术要领,切忌有小臂的外旋或外翻。好的滚法灵活稳健,舒 展大方,刚柔并济,切忌出现生、硬、顶、蹭、乱、急等情况,以免影响疗 效。 滚法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能够放松肌肉, 解除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提高痛阈,促使神经兴奋,消除紧张 情绪。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传统疗法)的推广应用ppt课件

中医适宜技术分类
• • • • • • 针灸疗法 灸法类 按摩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内服法 中药炮制适宜技术
针灸疗法是属于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
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 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 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 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 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 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 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艾 灸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等。ຫໍສະໝຸດ 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晨僵<30min; (4)年龄≥38岁; (5)膝检查有骨性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1)(2)(3)(4)或(1)(2)(5)或(1)(4) (5)或(1)(6)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 (1)针灸治疗
• 取穴:依次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夹脊穴 • 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阳经出现疼痛,取环跳、风市、 阳陵泉、丘墟、足临泣;太阳经出现疼痛,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 飞扬、昆仑。 •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夹脊穴直刺1.5~2.0寸, 边刺边问患 者感觉, 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环跳直刺 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承扶直刺2.0~ 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1.0~1.5寸,昆仑直刺 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针刺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 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 (2)刮痧治疗:腰骶部(命门,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肢 (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 • (3)推拿治疗
肺病的中医特色保PPT课件

入蜂蜜即成。 功效:清热泻火,止咳化痰。适用于
痰热咳嗽,喘急气促的患者。
.
19
肺病患者的药膳
• 阿胶粥 原料:阿胶15g,糯米100g。 做法:将阿胶捣碎。将糯米煮粥,待
熟,入阿胶稍煮,搅令烊化即成。 功效: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适宜于
咯血、吐血及贫血患者。
.
20
肺病患者的药膳
• 杏仁川贝水鱼汤 原料:南杏仁10g、川贝母10g、知母10g、
.
23
.
14
四季养肺之夏季
• 夏季养肺重在“调”,夏季是万物繁荣茂盛的季 节,养生当与自然界阳气相应,顺其性“动而向 外”,使阳气得到充分宣泄和舒展,肺病患者要 注意精神情志的调摄。
• 饮食上因苦味食品能泄热燥湿,可适当增加苦味 食物的摄入,如苦瓜、凉茶等,但也不能滥服。
• 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常发 的慢性肺病如肺胀、哮病、肺心病等,可积极采 取“冬病夏治”,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益肺呼吸操
• 是肺胀病患者稳定期康复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肺 胀病稳定期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平时进行 益肺呼吸操的锻炼可以改善呼吸困难、动则气喘等症状, 长期坚持有提高肺活量、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 步骤如下:①体位:卧位、坐位或立位均可。卧位时两膝 下可垫软枕,全腹肌松驰;②步骤:左右手分别放在上腹 部和前胸部;呼气时腹部下沉,用手稍加压力,以进一步 增加腹压,促使膈肌上抬;吸气时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 徐徐隆起;③要求:静息呼吸,经鼻吸气,缩唇呼气,吸 呼气应该缓慢和均匀,吸气和呼气时间之比达到1:2~3; 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22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
痰热咳嗽,喘急气促的患者。
.
19
肺病患者的药膳
• 阿胶粥 原料:阿胶15g,糯米100g。 做法:将阿胶捣碎。将糯米煮粥,待
熟,入阿胶稍煮,搅令烊化即成。 功效: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适宜于
咯血、吐血及贫血患者。
.
20
肺病患者的药膳
• 杏仁川贝水鱼汤 原料:南杏仁10g、川贝母10g、知母10g、
.
23
.
14
四季养肺之夏季
• 夏季养肺重在“调”,夏季是万物繁荣茂盛的季 节,养生当与自然界阳气相应,顺其性“动而向 外”,使阳气得到充分宣泄和舒展,肺病患者要 注意精神情志的调摄。
• 饮食上因苦味食品能泄热燥湿,可适当增加苦味 食物的摄入,如苦瓜、凉茶等,但也不能滥服。
• 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常发 的慢性肺病如肺胀、哮病、肺心病等,可积极采 取“冬病夏治”,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益肺呼吸操
• 是肺胀病患者稳定期康复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肺 胀病稳定期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平时进行 益肺呼吸操的锻炼可以改善呼吸困难、动则气喘等症状, 长期坚持有提高肺活量、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 步骤如下:①体位:卧位、坐位或立位均可。卧位时两膝 下可垫软枕,全腹肌松驰;②步骤:左右手分别放在上腹 部和前胸部;呼气时腹部下沉,用手稍加压力,以进一步 增加腹压,促使膈肌上抬;吸气时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 徐徐隆起;③要求:静息呼吸,经鼻吸气,缩唇呼气,吸 呼气应该缓慢和均匀,吸气和呼气时间之比达到1:2~3; 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22
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