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一统思想是汉代公羊学的轴心理论

合集下载

论《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作者: 葛荃
出版物刊名: 政治学研究
页码: 67-70页
主题词: 公羊传;政治思想;等级原则;华夷之辨;君权;等级理论;作者;封建王朝;长治久安;汉代
摘要: <正> 《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教科书。

当时研习《公羊传》成为专门之学,致力于研习《公羊传》的学者被称为“公羊家”。

他们精于阐发书中的“微言大义”,从字里行间揣摸圣人之意,为当权者提供统治天下的理论依据。

传文从始至终贯穿着一条“大一统”政治主旨,即要张大君权一统天下。

这一政治主张符合极力寻觅长治久安良策的汉代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受到优遇。

《公羊传》开篇伊始就举出了“大一统”的旗帜。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

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

《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

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

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

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

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云:“元年,春,王周正月。

”只是说明,所谓“王正月”就是周王朝所采用的历法的正月,即周正。

所以只是说明一下事实。

《谷梁传》云:“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这就连经文中“正月”前面的“王”字都未作解释。

唯独《公羊传》作了细致的解释,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对于这一段《公羊传》,董、何二家皆有解说;不过,他们的解说包含了他们各自的天人学说。

这可以说是他们对于传文的解释,也可以说其中已经包括了他们的发展。

所以,关于他们的解释,以下论及他们的思想时再说,这里直接谈我个人对于传文的理解。

为了尽可能减少个人先见(Prejudice或Vorurteil)中不应有的主观成份,这里将尽量采用汉代人的训诂成说。

首先,关于“大一统”的“大”,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按《公羊传》文例,凡言“大”什么者,都是以什么为重大的意思。

如隐公七年传中两次言“大之也”,都是“以此为大事”的意思。

又例如《荀子·性恶》“大齐信焉而轻财货”,杨注云:“大,重也。

”这里的“大”作为动词既与“轻”相对举,解为“重”自然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这里传文“大一统也”,意思是说,所以书为“王正月”,是因为以“一统”为重为大的缘故。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

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

《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

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

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

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

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云:‚元年~春~王周正月。

?只是说明~所谓‚王正月?就是周王朝所采用的历法的正月~即周正。

所以只是说明一下事实。

《谷梁传》云:‚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这就连经文中‚正月?前面的‚王?字都未作解释。

唯独《公羊传》作了细致的解释~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对于这一段《公羊传》~董、何二家皆有解说,不过~他们的解说包含了他们各自的天人学说。

这可以说是他们对于传文的解释~也可以说其中已经包括了他们的发展。

所以~关于他们的解释~以下论及他们的思想时再说~这里直接谈我个人对于传文的理解。

为了尽可能减少个人先见,Prejudice或Vorurteil,中不应有的主观成份~这里将尽量采用汉代人的训诂成说。

首先~关于‚大一统?的‚大?~在这里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按《公羊传》文例~凡言‚大?什么者~都是以什么为重大的意思。

如隐公七年传中两次言‚大之也?~都是‚以此为大事?的意思。

又例如《荀子〃性恶》‚大齐信焉而轻财货?~杨注云:‚大~重也。

?这里的‚大?作为动词既与‚轻?相对举~解为‚重?自然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这里传文‚大一统也?~意思是说~所以书为‚王正月?~是因为以‚一统?为重为大的缘故。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秀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秀版)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 育的发展。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 统治地位。
总结
原 西汉初年,

经济残败 百业待兴。
无为不适应集权
原 新儒学的大一统 因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黄 老 内 治身、治国 之 容 无为而无不为 学
作 经济恢复 用 国力增强
独 内 天人感应 尊 容 实行仁政


作 巩固国家统一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
各个学派的消亡
D A、bd B、abd
C、acd D、abc
课后活动建议: 就汉代由“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讨论。
下课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 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 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 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 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天人感应”学说。
#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

《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

《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
黄开国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大一统是<公羊传>最重要的政治思想.文王之正是大一统的内核,包含三层含义,对<公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其现实批判的根据.大一统有文王之正的理想性一面,也有尊王的现实性一面.面对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公羊传>的大一统以实与文不与,实际肯定诸侯的专杀、专讨、专封,将大一统的希望寄托在齐桓公之类的人物身上,带有否定分封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总页数】5页(P5-9)
【作者】黄开国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简说《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 [J], 王薇
2.论董仲舒对《公羊传》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J], 汪高鑫
3.《公羊传》大一统思想新探 [J], 平飞;樊晓印
4.《公羊传》大一统释义发微 [J], 葛志毅
5.大一统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J], 孙瑞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武帝与公羊学“大一统”新探

汉武帝与公羊学“大一统”新探



现代学者对汉武帝利用公羊学“ 大一统” 这一重要问题 高度 多根丝 的头抓到一起 , 一团丝也就能理 出头绪来了。所 以, 这 就 重视 、 论述颇多 。 普遍认为 , 汉武帝把 “ 大一统” 理解为“ 大统一 ” 其为 “ 的词义来说 , 统” 纪” 可以无别 的; , 头” “ 和“ 是 但是析而 言 统 ’ 理 解 为政 治 上 的整 齐 划一 , ‘ 则被 即 统一 ” 。 的学 者 解 之 , ’有 只有 “ ” 统 才有 “ ” 一 的问题 , 纪” 而“ 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 因为 释为“ 思想 ”“ 、文化” “ 、学术 ” 统一 ”j 的“ [ J 。这种“ 误解” 既违背公 它本身就是一。但此“ ” , 一 又非简单地合多为一 , 而是要从“ ” 头 、 羊学“ 大一统” 本义 , 也违背汉武“ 大一统 ” 史实。 汉武帝实际上是 从始 或 从 根 上就 合 多 为 一 。 只有 看 出这 后 一 点意 思 , 能 确切 地 才 利用公羊学“ 大一统” 奉 天法古”“ 的“ 、承统改制” 诸说 , 希望探讨 把握《 公羊传》 一统” 的“ 的本义嘲 。由上所述可见 :.统” 1“ 的本义 与落 实汉朝“ 承统” “ 、改制” 问题 , 等 借以解 决刘 汉王朝的“ 合礼 是 “ 别理丝缕” 别理丝缕” 。“ 就是找到“ ” 头” 丝 的“ 并理顺“ 。 丝” 性 ”“ (合法性” 问题。因此 , ) 本文重新探索 , 以究真相 。 因此“ 又有“ 统” 丝的头” 的含义。 后来 由“ 别理丝缕” 引申为“ 理顺 事物一脉相连的关 系、 统绪 ” 由“ 的头” , 丝 引申为“ 事物一脉相连 系统 等 “ 在 汉武帝对公羊学“ 大一统” 含义的理解 的 关 系 、 ” 。总 之 ,统 ” 不 同语 境 中有 动 词 名 词 两 种 词 统是名词还是动词要根据具体语境 ( 与前后词语 的语法关 系 综观史料 , 未见汉武帝对 《 公羊传》 大一统 ” “ 提出与汉人不 性。 来确定。2离开具体语境 , . 古代汉语 的“ 一统” 可以有三种解 同的理解。因此 , 探明汉人对《 公羊传》 大一统” “ 的解释 , 便可了 等 ) 释。第一 , 数词 ) 名词 )第二 , 动词 ) 动词 ) 即“ 一( 统( ; 一( 统( , 统 解汉武帝如何理解。 ; 第三 ,使 ‘ 一” 传文“ “ 统’ 。 一统” 受具体语境( 特定语法关系、 汉景帝时“ 著于竹帛” 公羊传》 的《 最早提到“ 大一统” 《 。 公羊 存 ) “ ( 使… …一 ) 与 传》 解释《 春秋 ・ 隐公 》元年春王正月公 即位” “ 时说 :元 年者何 ? 董仲舒等汉人主张“ 三统 ” 的制约 ,一 ” 动词 , “ 统” 名词 , 三统” “ 即“ 、道统 ” “ 、政统” “ 、学统 ”“ 、血统 ” 统” 的“ ) 君之始年也 。 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何为先 “ ( 为“ 使动关 系”只能理解为“ ‘ ’ 。 , 使 统 一” 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综上所述 , 传文“ 大一统 ” 重视 ( 即“ 或推崇 、 张扬 等) ‘ ’ 使 统 现代学者对传文“ 大一统” 长期普遍存在“ 误解” 。近年有学 为一( 一贯 、 不杂 )的意思1 ” 7 ] 。由汉人对《 公羊传》大一统” “ 的解释 者指出。 “ ” 把 大 理解 为 “ 小 ” 大 ” “ 解 ” 。刘 家 和先 生 更 大 的“ 是 误 也就可了解汉武帝 的理解 , 而还 可了解 到汉武帝把 “ 进 大一统 ” 进行 了考释, 他指 出,大” “ 是动词而非形容词。 《 按 公羊传》 文例 , 说视为重视“ 的承传 、 统” 建设的“ 论而非“ 统” 统一” 论。 凡说 “ 什么。 大” 都是“ 以为……大 ” 的意思 , 与动词 “ ( “ 小”如 孔子

_大一统_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_李晓宇

_大一统_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_李晓宇

“大一统”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李晓宇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古代奠基性的思想观念,大一统的内涵异常丰富。

从《公羊传》的最早提出,到董仲舒的引申发挥,再到正统、统一等重要思想、政治理念固定成形,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转换聚合。

追溯《公羊》的大一统的本义,梳理其流变,有助于我们思考古今变通的法则,为当今传统思想的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一统 公羊传 董仲舒 正统 统一一大一统是中国秦汉以来古典思想和政治的一块基石,其观念的演变和内涵的衍生比较繁复,即使是当今一些标准化的辞书对大一统概念的解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歪曲、偏差和误解。

今试举一例,《哲学大辞典》“大一统”条称:“西汉董仲舒用语。

指思想和法度的统一。

《举贤良对策》引《公羊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认为汉王朝要保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思想统一。

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统思想,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①其中的谬误一望而知,明显的硬伤如:大一统的观念既不始于董,也不终于董,不当专属“董仲舒用语”。

再如,“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一句是董仲舒自己的观点,非引自《公羊传》。

而以大一统为“汉王朝要保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也是一知半解之论,蒋庆已斥其非,此不赘述。

②本文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探求大一统的本义,并辨析由大一统这种观念衍生出的两个重要的政治术语:正统和统一。

目前所知,见诸文字的大一统最早出自《春秋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的传 统 , 在公 羊先 师 的思想基 础 上 , 并 对这 一学 说作 了重要 发展 。
汉代公羊学派重视阐发“ 大一统” 之义始于《 公羊传》 春秋 ・ 。《 隐公元年》 开篇说: 元年 , , “ 春 王正
月 。 对此 ,公羊 传 》 ” 《 的解 释是 : 元年 者 何?君 之始 年 也。 春 者 何? 岁 之始 也 。 王者 孰 谓? 谓 文 王 也。 曷 为 先 言 王 而 后言 正
径, 宣扬 了立元正始和王 者独尊 的思 想; 东汉公 羊 巨子何 休则 不但 对蕴含 “ 大一统” 之义 的公羊 学“ 五
始” 说作 了系统 阐发 , 而且还 别开生面地将公 羊学“ 张三世 ” 说与 “ 内外” 相 结合 , 而提 出 了“ 异 说 从 夷狄
进 至 于 爵 . 下远 近 小 大若 一 ” 民族 一统 思 想 。 天 的
无疑是《 公羊传》 的首创 ,公羊传》 大一统” 《 的“ 思想正是 由此生发 的。那么, 公羊传》 《 是如何论证“ 王 正月” 体现了“ 大一统” 之义的呢?《 公羊传》 认为, 王正月” 王” 是指周文王; “ “ 之“ , 将 正月” 系于“ 王” 之后 , 是为了表明采用的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 ( 以十一月为正月) 即用周正 ; , 采用周正 , 自然就包含着 对周文王和周朝天子的尊崇 ; 诸侯用周正、 尊崇周天子 , 当然是一种拥护天下一统的举动。《 公羊传》 的
也。 代 制 文 [ 改 质 三
与《 羊传》 同 , 仲舒 认 为 “ ” 是 指 周 文 王 , 是受 命 新 王 。 因此 , 一 统 不 是一 统 于 周 天 公 不 董 王 不 而 大 子, 而是 一 统于新 王 。 同时 , 王改正 朔 、 新 易服 色 , 目的是 为 了对 天命 进 行 报答 , 这就 使得 董仲舒 的大 一 统思 想又 有 了王一统 于天 的 内蕴 , 人关 系 由此 而 得 以打 通 了 。《 秋 繁 露 ・ 德 》 一 段话 涉 及 “ 天 春 观 有 王 正月 ” 问题 。该 篇说 :其 亲等也 , “ 而文 王 最先 。四时 等 也 , 春最 先 。 十二 月 等 也 , 正 月最 先 。德 等 而 而 也 , 先亲 亲 。鲁 十二公 等也 , 则 而定 哀最 尊 。这 里 的“ ” ” 先 也就 是 “ ” 始 之义 。头三 句是 对 “ 王正 月 ” 春 的 解说 ; 等 以亲亲为 先 , 体 现一种 质 道 政 治 ; 崇 定 、 , 是体 现 亲疏 远 近 之 义 。在 《 人 三策 》 , 德 是 尊 哀 则 天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建 构 ,是 对 大 一 统 思 想 的 具 体 阐 释 。本 文 试 通 过

“ ” 来 加 以 区别 。 但 是 ,三 统 只 是 形 式 不 同 , 统
说 明 大 一 统 思 想 与 其 它 思 想 间 存 在 着 的理 论 联 系 ,
证 明 大 一 统 思 想 在 汉 代 公 羊 学 中 的轴 心 地 位 。
秋繁 露》 《 秋公 羊 传 解 诂》 及 《 记 》 《 、 春 史 、 汉
书 》、 《白 虎 通 义 》、 《 汉 书 》 中 的 相 关 内 容 。 后 两 汉 公 羊 学 的 思 想 十分 博 杂 ,其 讨 论 的 议 题 包 括 了三 统 说 、 三 世 说 、 大 一 统 、政 治 统 一 、 王 道 仁 政 、华 夷 之 辨 、 思 想 文 化 统 一 等 丰 富 的 内 容 。其

统是任何一个王朝都需要坚持 的。
[ 作者简介]唐 眉 江 ,西 南交通 大学人 文 学院讲 师 ,博 士 ,四 川 成都
60 3 。 10 1

1 5・ 2

“ 天 ” 只有 通 过 奉
“ 古 ”,才 能 将 天 人 法
从 此 江 山 永 固 , 千 秋 万 代 。在 历 史 观 上 ,何 休 与
中 ,大 一 统 思 想 在 汉 代 公 羊 学 理 论 体 系 中起 着 轴 心
汉 代 公 羊 学 者 认 为 天 道 是 永 恒 不 变 的 ,人 间 政 治 的 常 态 是 天 道 的体 现 。但 当 人 间 政 治 严 重 偏 离 天 道 之 时 ,天 命 就 要 转 移 ,让 另 一 个 有 德 者 起 而 改 变
得而观之”(《 春秋公羊传解诂 ・ 隐公三年》 。“ ) 通三统”就是时王通过保留二王后,保留二王所代表的两统,与
自己的一 统共同构成三统 ,以表示对天命 有三统的尊重 和服从 ;“ 师法之 义” 则表 明 ,三统是 一个整 体 ,统虽 有 不同 ,其 政治实质却并无差异 ,三统在实质上就是一统。“ 通三统 ” “ 、 师法之 义” 的实 际政治 意义 ,就 是强调 大
著名 学者 有 董 仲舒 、何 休 、李 育 、羊 弼 、 司 马迁 等 ,流 传 至 今 的 主 要 文 献 有 《 秋 公 羊 传 》、 《 春 春
天 ” 与 “ 古 ” 的 结 合 ,从 天 人 观 与 历 史 观 的 双 法
重 角 度 ,论 证 大 一 统 思 想 的 合 理 性 。 这 是 两 者 之 间 的基 本 关 系 。
使 公 羊 学的 大一 统与 同时代其 它的大一 统模 式 区别开 来 ;思想文化 统 一与 华 夷之 辨 则指 明 了大

统的 最 高境 界及 实现 途径 。 ( 关键词] 汉代公 羊 学 ;大一统 ;轴 心理论
( 中图分类号 ]B 3 ( 2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6 (0 0 5— 15— 5 00— 7 9 2 1 0 0 2 0 J
社 会
学 研 究
2 1. 0 05
试论大一统思想是汉代公羊学的轴心理论
唐 眉 江
[ 摘要] 大一 统思 想在 汉代 公 羊 学博 杂 的理 论 中发 挥 着轴 心 理论 的作 用 ,三 统说 、 三世
说 、政 治统一 、王道 仁政 、华 夷之辨 、思想 文化统 一 等都 是 围绕 大一 统 思 想进 行 的理 论 建构 。 其 中,三 统说 、三世 说从 天人 哲 学和历 史哲 学的 角度论 证 了大一 统 的合 理性 ;政 治统一 的理 论 为 大一统 的 实现奠 定 了起 码 的政 治前提 ;王道 仁 政理 想 ,解 决 了政 治统 一后 该 怎 么 办的 问题 ,
弊政 ,重 新 恢 复天 道 。而 新 王 朝 为 了表 示 自 己是 顺
应 天 命 ,而 不 是 继 承 前 代 弊 政 ,就 需 要 采 取 改 正 朔 、 易 服 色 等 具 有 象 征 意 味 的 行 为 ,即 树 立 自己 的

理 论 的作 用 ,上 述 其 它 思 想 都 是 围绕 它 而 展 开 的理
实 质 都 是 “ 天 ”,是 对 天 道 的 践 履 ,三 统 转 移 只 奉
是 天 命 在 人 间 的体 现 ,这 就 是 “ 三 统 ” 通 ①。
①《 汉书 ・ 董仲舒 传》 中董 仲舒 提 出: “ 者有 改制之 名 ,亡变 道之 实” 王 ;司马迁在 《 史记 ・ 高祖 本 纪》 中提 出 : “ 三王之道若循环 ,终而复始 。周秦之 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 ,反酷 刑法 ,岂不缪 乎。故汉兴 ,承敝易变 ,使 人不倦 ,得天统矣。 何 休在论证王者存 二王后 的 目的时提 出 :“ ” 尊先圣 ,通三统 ,师 法之义 ,恭 让之 礼 ,于是 可
坚持 天命 可 以转移 ,从 而三代 演 进 的 历程 是 不 断
地 循 环 往 复 ,没 有 哪 一 统 可 以 得 到 天 命 的 永 恒 眷
天 道 。 在 二 者 的关 系 上 , “ 天 ” 一 方 面 单 独 为 奉
董 仲 舒 、 司 马 迁 都 是 有 区 别 的 ,董 仲 舒 、 司 马 迁
哲 学 由 “ ” 落 实 到 “ ” 因 为 “天 道 暗 昧 , 天 人 。
故推 人道 以接 之 ” 。人 们 只 有 通 过 前 代 的政 治
来 间 接 观 察 天 道 ,所 以 “ 古 ” 就 是 效 法 永 恒 的 法
“ 羊 学 ” 是 “ 秋 公 羊 学 ” 的 简 称 , 它 以 公 春

解 释 鲁 国 编 年 体 史 书 “ 秋 ” 的 形 式 出 现 , 目 的 春
是 发 掘 其 中 的微 言 大 义 。 两 汉 是 公 羊 学 的 繁 荣 期 ,

“ 三 统 ” “ 三 世 ”: 大 一 统 的 合 理 性 论 证 通 张 在 汉 代 公 羊 学 中 ,三 统 说 的 实 质 是 通 过 “ 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