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正)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 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感:汉代儒学之新
1、新思想来源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 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 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 法”或“阳儒阴法”。
【典型例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 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 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独尊儒术之源
◆ 思考: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1.经济: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 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
3.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 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悟:思想文明之路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 下心来,反思、盘点: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 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 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影响。 之而起的,是 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内容: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三纲五常学说;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4.(2010· 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 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5.(2010· 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 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6.董仲舒的新儒学,能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是因为它吸收了 A. 孔孟的思想 B. 黄老之学 C. 法家的思想 D. 阴阳家的思想
你认为汉代的“黄老之学”和“独尊儒术” 各有哪些利弊?
历史评价的方法:进步性、局限性
两个历史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想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
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 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 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1.(2007· 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2.(2009· 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3.(2009· 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第3课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A.长安,太学
C.南京,国子监
B.洛阳,书院
D.曲阜,孔庙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
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C.董仲舒
模拟 考场
)
B.孟子 D.韩非子
1.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和 “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家参与国家大政。 ( 3 )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在郡县设立学 校,教授儒家经典。 2.影响: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1.儒家在中国古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开始于( A.周朝 C.西汉 B.秦朝 D.宋朝
)
2.“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为此董仲舒
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C.天人感应
模拟 考场
)
B.君权神授 D.三纲五常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
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
第3课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背景
1.汉初实行的黄老无为政策已不能适应国家大一 统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才能适应汉 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 家和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 新的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秀版)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 统治地位。
总结
原 西汉初年,
因
经济残败 百业待兴。
无为不适应集权
原 新儒学的大一统 因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黄 老 内 治身、治国 之 容 无为而无不为 学
作 经济恢复 用 国力增强
独 内 天人感应 尊 容 实行仁政
儒
术
作 巩固国家统一
用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
各个学派的消亡
D A、bd B、abd
C、acd D、abc
课后活动建议: 就汉代由“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讨论。
下课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 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 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 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 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天人感应”学说。
#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 ——可能性 经济发展, 可能性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无为” 背景: 无为” 2、内容: 、内容: “有为” 有为”
黄老 法家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公羊春秋》 《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公羊春秋》 阴阳
汉代新儒学的创 立者, 立者 其著作大多遗 失,现存 春秋繁露》 现存 春秋繁露》 《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 以及 。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
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 、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儒家的“仁政” C 墨家的“兼爱”思想 墨家的“兼爱” B 法家的法治思想
D
)
D 道家的“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
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仁政”
B)
B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 D 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3、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是( 、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是( A 人定胜天 B 无为而治
C)
D 仁政思想
C 君权神授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百家争鸣”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它各个学派消亡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加强中央集权,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巩固君权,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3、影响 、 积极: 积极:
汉代思想大一统

D
D
董仲舒之儒(新儒学 新儒学)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新儒学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 关系 论语》 《论语》 仁、礼 儒学 批判时政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儒学、阴阳、 儒学、阴阳、 黄老、 黄老、法家 维护专制集 权政治
假如你是汉武帝, 假如你是汉武帝,你会采取哪些 加强儒学的地位? 加强儒学的地位?
大一统(核心 和罢黜百家 大一统 核心)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核心 和罢黜百家,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 “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 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 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 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黄老之学
1、什么是黄老之学? 、什么是黄老之学?
2、汉初为何实行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实行黄老之学?
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 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天下既定, 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 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书 食货志 食货志》 经济残破、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修养生息
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 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2、特点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道家理论,它强调“无为 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 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 史上的一件大事。 政治:有利于巩固大 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序。 ③思想:确立儒学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④教育:兴办学校,有 利于教育发展 消极:文化专制,抑 制思想的自由发展
【知识拓展】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 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 构。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 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 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 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 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 府任官。这打破了以往由 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 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
孔子:“以德治民”;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 其原因。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 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不受重视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 学有何异同?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异:(1)来源: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2)天人观:传统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 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
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
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
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
中央集权。
(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
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
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权对立等。
)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主
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
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青睐。
教材小字部分补充了景、武帝时期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展现了这一过程的激烈与残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结合黄老之衰落的原因作简单介绍)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
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扬大一统思想)
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基础①君权神授论:人君
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统治才能长久。
影响:“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
但是,它的君权神授的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也包含了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3.影响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从文化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
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插图《授业图》介绍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课后探究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有人认为,汉儒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转而向专制统治妥协。
也有学者认为,汉儒的这种变化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当政者的承认,当它在取得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后,仍致力于继承先秦儒学的批判精神,置天意于天子之上,给封建帝王的专制实施一些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