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有答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正)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 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感:汉代儒学之新
1、新思想来源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 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 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 法”或“阳儒阴法”。
【典型例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 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 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独尊儒术之源
◆ 思考: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1.经济: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 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
3.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 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悟:思想文明之路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 下心来,反思、盘点: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 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 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影响。 之而起的,是 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2)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儒学宗教化 3)突出“君本”思想 4)本质:思想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
1、奉为正统的原因
董仲舒的改造
适应了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大一统事业的 需要 (根本)
董仲舒的新儒学
1、来源: 将各家学说融入儒家 2、内容体系: 1)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的统一必须思想统一
2) “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
神化皇权、君权的合理性与至上性 限制君权的无限膨胀和防止暴政 君权的“有限性”
3)仁政:德为主、刑为辅
4)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新儒学
积极: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 元气,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人民生活安定,出 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 汉武学地位的确立
兴盛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 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 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 力日益膨胀,且匈奴为患,这 些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西汉王 朝的稳定。因此,为了加强中 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 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 为了时代的需要。
黄老之学实施的原因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吸取秦亡教训
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 统治秩序。为此,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与民休息的政策。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秀版)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 统治地位。
总结
原 西汉初年,
因
经济残败 百业待兴。
无为不适应集权
原 新儒学的大一统 因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黄 老 内 治身、治国 之 容 无为而无不为 学
作 经济恢复 用 国力增强
独 内 天人感应 尊 容 实行仁政
儒
术
作 巩固国家统一
用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
各个学派的消亡
D A、bd B、abd
C、acd D、abc
课后活动建议: 就汉代由“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讨论。
下课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 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 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 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 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天人感应”学说。
#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3-1-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及宋明理学

必修3 第1单元第2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及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0·泉州)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答案】B【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2.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B【解析】“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
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项。
3.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答案】C【解析】考查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
4.(2010·吉水)王充认为:“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这主要是批驳()A.佛教的“因果报应”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C.道教的“长生不老”D.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王充主张天道是自然,“谴告”就是天能对人做什么祸福之事。
当时人相信天可以对人做什么什么,人也可以对天做什么什么(感天),实际上是反对天人感应说。
5.(2010·佛山·文综)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解析】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与题干中的事变无关。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13分)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相应历史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
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7分)(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朱熹的观点和董仲舒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干预政治提出的具体要求。
(6分)【答案】(1)观点:正君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分)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宋明理学(朱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2)相同之处:正君心。
(2分)具体要求: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社会政治应符合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可知正君心;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可知大一统;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2)材料二中“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1.汉初,X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D[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这种文化政策的转变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故B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演变体现的实质,故C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故D项正确。
]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
上述现象( )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A[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反映出西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故A项正确。
]3.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A.君主专制B.天人感应C.大一统D.君权神授D[因“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君主是上天用来引导人民为善之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的安排,故D项正确。
]4.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 )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D[A项表述不足以表述“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表述不完整,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分封的原则是血缘关系,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题目中“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涉及的是家庭关系,与敬天法祖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主X,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故D 项正确。
3-1-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及宋明理学

3-1-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及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答案】B【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2.(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明显是臣下装神弄鬼,造假讨好皇帝。
山鸣谷应,天子万年,形象化地演绎了专制君主无限膨胀的自我尊崇心态。
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
3.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B【解析】“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
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项。
4.王充认为:“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这主要是批驳()A.佛教的“因果报应”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C.道教的“长生不老”D.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王充主张天道是自然,“谴告”就是天能对人做什么祸福之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津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董金松组员:苗金军、董金松
年级主任:苗金军
2013-8-28
1—1总第1张【课题】第3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一:了解汉初黄老之学的背景、内容和实质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2页1—4段内容,自主学习下列问题:
1、西汉之初,采用什么思想为治国的指导
思想?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出黄老之学有哪两方面内容?实
质是什么?
3、黄老之学在西汉之初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目标二: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学的新变化。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13页1——4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汉代儒学有哪些思想来源?
2、简要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课本13页第4——5段及最后一段小字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这一学说?
2、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影响?
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
1、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2、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关系如何?
【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
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
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之学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元气大伤
D.汉武帝勤于治国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因为()
A.汉武帝很器重董仲舒
B.新儒学思想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
要
C.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
要
D.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学经典的解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汉武帝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而今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己见,是无法统一思想的。
所以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
材料二为加强君权,董仲舒还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但是,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材料三针对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材料四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为“天经”“地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
(15分)
(2)你认为上述思想观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抛弃的?(25分)
1.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变化思考问题。
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思想控制的加强,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
“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说法不正确。
2.A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
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3.C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汉朝的统治。
正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才被汉武帝所接受。
4.B “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没有关系。
5.C 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A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源于《公羊春秋》。
7.(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限制土地兼并和减轻农民负担;“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2)“大一统”思想,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专制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应受到批判,但要求人君实行仁政,
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提倡孝道,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深刻的启示,但宣扬纲常伦纪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应受到批判。
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把握材料观点,根据题意归纳要点;二是科学地评价历史观点,对于董仲舒的主张要具体分析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1)问根据四则材料分别加以概括。
(2)问注意要把历史背景条件和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