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主义

合集下载

新《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教学方法浅谈

新《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教学方法浅谈

新《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教学方法浅谈摘要:“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教学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遵循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础;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规定及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学校于2006年新学期伊始第一次面向全体士官学员全面开设新“马克思主义基础”课,代替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承担着对学员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理论思维能力教育的重任,因而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灵魂,具体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展开和具体运用。

唯物辩证法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辩证本性的正确反映,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

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首要方法。

这些观点和方法都是“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教学应该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教学要遵循联系的观点联系即事物、现象、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自觉地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在普遍联系中认识和把握事物。

在“马克思主义基础”课教学中以联系的观点为指导要把握以下两点:⒈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符合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的要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和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的根本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培养学员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的目的,也只有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的教学充满活力与张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不简单等同于原理加上举例或只是组织学员进行一些实践、参观活动。

二者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和运用。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最全)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最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哲学篇一、导论 (2)二、唯物论 (4)三、辩证法 (7)四、认识论 (12)五、唯物史观 (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22)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2)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2)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23)四、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3)五、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24)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4)七、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6)八、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7)九、资本积累 (29)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29)十一、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31)十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32)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3)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34)一、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34)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4)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36)四、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7)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38)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8)最新版马原哲学篇全知识点总结,按照高中哲学生活分块整理,既包含高中生高考必备矛盾分析法原理+论述,又融入大学生期末必考知识点“时间和空间”、“和谐”、“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等,无论你是马原摸鱼一学期,期末周摸黑在学习,还是刻苦听课17周,还是满脑空空,我以本人期末马原4.0的绩点向您保证,此文档将保你假期无忧!当然,空有文档还不行,还需要您抓紧摸黑复习呀!期末加油!!!一、导论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把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三个维度

把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三个维度

2023.4把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三个维度盛晓薇(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所形成的关于实践的理论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相关论述为理论遵循,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遵循,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至上立场为价值遵循,其中包含行动至上的实干思想、实践第一的辩证思维、实践效果的评价标准、创新性的时代要求、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等丰富内容,蕴含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实干为要的精神实质。

践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积极主动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在调查研究中求得“是”的规律,在思想上重视“实”的必要性,在实践中把握“干”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4-0080-10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观点,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现实的重要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既为我们解决各个历史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又在回应时代关切与解答现实问题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充实其内容。

当前,部分学者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发展,凝练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有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攻坚克难的实践担当、守正出新的实践定力、纵横捭阖的实践智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新境界”[1],从哲学基石、出场逻辑以及方法论意义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
探 察 苘沿 l

新 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 国的发展
◎ 文 / 华 刘
马 克 思 主 义 自从 创 立 至 今 已有 1 O 5 为 我 国 两 个 文 明 建 设 服 务 ; 了 这 个 主 心 持 高 度 的警 惕 。 有
余年 , 从它的发展过程上看 , 马克思主义集 发展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 的这一世界化 进程 中, 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 共产党人 各 纷纷把 马克思 主义与本 民族、 本国家 的文 化传统和社会现 实相 结合 , 而使马克思 从
马 克 思 主 义 怀 疑 、 定 的 思 潮 承和 发扬 马克
思 主 义 , 的 来 看 是 好 的 。 但 我 们 也 不 能 总
些领域 的一项十分突 出的任务 , 不能掉 决
以轻 心 。
两种思潮都 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
导 地 位 。 “ ” 思 潮 主 要表 现 为 资产 阶 级 右 的
主 义 得 到 了更 快 更 好 的 发 展 。
骨, 就既能唱响主旋律 , 又能满足人 民群众 国现阶段文化生动 活泼 的一 种表现 ; 了 有 这 个主心骨 , 即使某 些领域 出现 一些与主 旋律格 格不入 的杂 音和噪音 , 我们 照样 可 以“ 任凭风浪起 , 稳坐钓鱼船 ” 。总之 , 坚持
国称 霸全 球 的霸 权 主 义 服 务 的。 前 几 年 鼓 鼓 吹 私 有 化 、 吹 国 有 企 业 一 卖 了之 的观 鼓 噪 一 时 的 亨 廷 顿 的 “ 明 冲 突 ” , 是 美 点 , 吹 政 治 上 的 自由主 义 的观 点 , 是典 文 论 就 鼓 就 国 文化 战略 的一 个 标 本 。 它 站 在 西 方 文 明 中 心论 的立 场 , 美 国 全 球 战 略 的 角度 , 从 提 型 的 资产 阶级 自 由化 的 观 点 。 “ ” 思潮 左 的 主要表现为对邓 小平理论 、 十一届三 中 对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积极探 索基层宣讲教育 的有效形式。 按 也要接近群众 。群 众中 的鼓动 , 关键 是要 点 ,
具 体 , 据 于 工 农 群众 眼前 的实 际 , 察 群 根 考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学 科 门 类 建 立 宣 讲 师 资 众 的 言 论 , 道他 们 的 需要 , 口头 上 文 字 库 ,建立集体研讨 制度 ,通过完善科研选 知 在 上 的 宣传 表 现他 们 的心 理 。 要 使 马克 思 主 题 、 成果考核 、 专业评 奖、 会评 价等 方面 社
更加 重 视 公 平 。 是 , 会 上 贫 富 差 距 正在 但 社 扩 大 却 是 一 个 无 法逃 避 的现 实 。 社 会 存在
过 程 , 是 推 动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业 不 挑 战 主 要来 自于 : 就 经 掌 握群 众 , 会 变成 物 质 力 量 ” 也 。 理 论 的 大众 化 过 程 是理 论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不 断 完 善 并 与 社 会 、 代 发 展 不 断相 时
3 决. 4 l策i 2探 02 1索 2<
决策观察 0
今 年 的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提 出 “ 们 不 仅 要 我 通 过发展经济 , 社会财富这个 ‘ 糕 ’ 把 蛋 做 大 , 要 通过合 理 的收入 分配制度 把 ‘ 也 蛋 糕 ’ 好 ” 分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本 到书 本 , 须把 所 讲 理 论 和 群 众 的生 活 、 必 学 习 、 作联 系 起 来 , 关 注 大众 需 求 , 工 要 回
大 众 化 工作 取 得 成 效 的 有 力保 证 。重 点 加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层宣讲 阵地 建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理论,它的基本理念亘古不变,但是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从
全新的视角和角度去研究和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适应当下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需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在新时代中,我们需要将马克
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了解当下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分析社会的矛盾与问题,这样才
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需重视文化层面。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也需要重视文化层面,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影响进
行深入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前景,并开展深入的文化建设。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需重视全球化的问题。

在当今一体化的全球化时代,
国家之间的界限和发展模式已不再是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应对全球经济、文化、政
治和环境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拓展,才能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应注重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出现,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科技进行深度结合,才能
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的发展,实现科技与社会和谐共生。

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需要我们以上述四个方向进行思考和探讨。

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文化层面、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四个方面不断深入研究,以
期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理论1、 经济决定论马克思经常被贴上“经济决定论者”的标签,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马克思的确强调了经济在社会众多元素(政治、意识形态、信仰等)中的重要地位,但他也不可能是一个“决定论者”,这是因为他倡导辩证法。

在第二共产国际时期,也即早期市场资本主义巅峰时期的1889——1914年,经济决定论的言论达到最高峰,经济决定论者们相信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崩裂。

恩格斯和卡尔·考特斯基与爱德华·伯恩斯坦一样,都认为资本主义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这种经济决定论过分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自身的能动,这种同样也指向了无政府主义,这是与马克思的思想背道而驰的。

因为如果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将垮台,那还需要人们去革命吗?所以这种忽视甚至无视个体能动的经济决定论并非马克思思想的本原。

2、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没落,很多理论家开始建立其他的新马克思主义,一些学者试图回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源头——黑格尔理论中,以完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这成为批判理论的起源。

主要人物有乔治·卢卡奇和安东尼奥·葛兰西。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 著有《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书在许多方面都与马克思的原著精神相通。

卢卡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物化与阶级意识。

1、 物化卢卡奇着手于马克思提出的“商品”的概念而给以扩大化。

商品本身只是社会关系的物质性具体化,但人们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在生产商品的时候给与了商品以价值,而是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独立于个人的市场所创造的,由此便产生了“商品拜物教崇拜”(fetishism of commodities),在这种崇拜下,商品被扩大为客观存在。

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崇拜”的概念成为了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基础。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控制客体的规律虽然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人们仍将它视为与自己力量相对立的异在的隐蔽的力量。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党政干部论坛4020世纪末期,苏联的解体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更是极大地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停止。

实践证明,运用马克思主义既不能循规蹈矩、本本主义,更不能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去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充分结合当前实际,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务必要讲清讲透,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研究与传播,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在传播中真正地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一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解放全人类坚持奋斗,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及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90余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愈加根深蒂固,深入发展,更重要地是要逐渐地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当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它的研究和解读。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首先,学者写文章及翻译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推广。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有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解读。

通过许多学者和有识之士翻译及通俗的改写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

其次,共产党人的推广宣传培养和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始终以践行和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终身。

同时,共产党人还通过深入工人阶级、深入农民阶级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宣传和教育,注重接地气,走群众路线,同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培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人才骨干,更加有效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之,五四时期以来,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成功的,并且使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过去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思想传播的道路无止境,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特别是西方价值观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工具的影响日渐加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评论
发生型批评 :作家是社会的代言人 生活型评论:体现生活实践 过程型评论:反映时代特征 超验型评论:立足现实,指向未来 生产型评论:对生活原料进行加工 按照症候阅读型评论:把没说完的话说完 文化唯物论型评论:修正“历史唯物论” 政治分析型评论:干预政治
总体评价
多为一家之言,没有统一的纲领、团体、 宣言,具有交叉性和模糊性。 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并引发了争论,这种争论在客观上推动了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传播。 在文论发展中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理 论体现了创新精神。 批评和创作在思想和方法方面给西方文论 以很大启发。
总体性
1、总体是世界的、社会的、人类的总体。 2、总体具有时间性。 3、总体具有空间性。 4、总体性在不同层次中展开。 5、总体性就是辩证法,或辩证法的核心。
文学与现实
1、文学与整个意识形态发生关系。 2、作品表现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社会结构。 3、典型理论:运动性、发展性、矛盾性与统 一性。 4、文学的形式特色。
代表人物
3.英国新左派马克思主义者 雷蒙德· 威廉斯(1921-1988)英国马克主 义文化批评家,代表作《现代悲剧》《马 克思主义与文学》等。 特雷· 伊格尔顿(1943-),英国文论家和文 化批评家。代表作《批评与思想意识》 《文学理论概论》《批评的作用》等。
主要观点
第一、极为注重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 第二、高度重视现实主义问题。 第三、高度重视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律。
现实主义问题
1、承认文学表现现实的客观与主观的辨证关 系:再现客观和审美创造。 2、强调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要求 现实主义作家要做人民的儿子。
间离化效果
1、从作者角度说,作者要选取那些鲜为人知 的具有新奇感的事件。 2、从观众角度说,重视观众对作品的“旁观” 态度,观众与作品之间的“间离”。 3、间离化的最终பைடு நூலகம்的,是要达到更高层次的 “熟悉”和理解 。
新马克思主义
——现实主义问题、间离化效 果、意识形态评论
发展概况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西方20世纪文论, 呈现出各种形式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诗学流 派。诸如以卢卡契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 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苏联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马克思主义等等。 新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包括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流 派,狭义的则单指以卢卡契为代表的东欧 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1.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契(1855-1971),匈 牙利美学家和文论家。代表 作《小说理论》、《历史小 说》、《当代现实主义的意 义》等。 布莱希特(1898-1956), 德国戏剧作家。文论代表作 《论戏剧》
代表人物
2.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者 阿尔都塞(1918-1990), 法国哲学家,著名结构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皮埃尔· 马歇雷(1938-), 法国文论家。代表作《文 学生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