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区别

合集下载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区别点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区别点
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小,致密,深红色,偏于一侧;胞浆深蓝色;虐色素黄褐色,散于细胞质中。
新月形,两端较尖;核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深蓝色;虐色素黑褐色,块围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大,疏松,浅红色,多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者淡红色;虐色素散在细胞质中。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浅红色;虐色素围于核周围。
生活史(都需要人做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做终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
红内期增殖周期
48h/代
36~48h/代
致病
发作
隔日发作一次
通常隔日发作一次,后发作不规律
再燃与复发
有再燃也有复发
有再燃无复发
发作症状
周期性冷、热、出汗;贫血;肝脾肿大。
周期性冷、热、出汗;贫血;肝脾肿大;剧烈头痛,急性神经错乱,昏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弱。
区别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形态
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1/3;环教粗大;核1个,2个核的较少;一个红细胞多寄生1个环状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6;环纤细;核1~2个;一个红细胞多寄生2个环状体。
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有阿米巴样伪足,空泡明显;虐色素细小,黄褐色。
体小,圆形;空泡小;早起虐色素细小,金黄色,后期结成块状,黑褐色。
裂殖体前期
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为2个以上,空泡消失;虐色素分布不均,虐色素呈短杆状。
圆形,核分裂为2个以上;虐色素集成块状。
成熟裂殖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虐色素常集于一侧,黄褐色。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小,8~24个,排列不规则;虐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疟原虫

疟原虫

• 2.大滋养体 • 虫体形状不规则;细胞核 增大;细胞质增多,常含 空泡,并伸出伪足;出现 棕黄色疟色素;被寄生的 红细胞胀大,并出现染成 鲜红色的薛氏小点。
• 3.未成熟裂殖体 • 核开始分裂;细胞质 尚未分裂,伪足和空 泡消失;疟色素开始 集中;寄生的红细胞 继续胀大,薛氏小点 更为明显。
• 2.异常血红蛋白 • 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Hb基因异常)对 恶性疟原虫有一定抵抗力,且感染后症 状较轻,病死率较低。 • 3.红细胞酶的缺乏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对疟原虫 有先天抵抗力。
• (二)获得性免疫 • 1.疟原虫抗原 • 疟原虫抗原来源广,成份复杂。有些抗原 与虫体侵入宿主细胞有关,有的可诱导机 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 已知具有较强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分子有: 环子孢子蛋白(CSP)、裂殖子表面蛋白 (MSP)等。
• 2.孢子增殖(无性生殖) • 卵囊逐渐长大,囊内的核和胞质反 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形成许多子孢 子并游离于卵囊内。 • 子孢子可自动逸出卵囊进入蚊血腔, 移至蚊涎腺内。当蚊再次叮吸人血 时,就可使人感染。
两种疟原虫发育过程比较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①红外期 6 ~ 8 天 ( 速发 6~7天 发育时间 型) ② 红 内 期 48小时 36~48小时 发育周期 ③ 红 内 期 外周血 环 状体 及 成熟 配 子体 发育场所 在 周围 血 ,其 余 在皮 下 脂肪 及 内脏 毛 细血 管中
• 2.典型的发作表现 • (1)寒战期:寒战期病人面白唇紫,浑身发抖, 俗称“打摆子”,可持续1~2小时。 • (2)高热期:发冷消失,体温上升可高达40℃ 以上,患者烦燥不安,高热难受。 • (3)出汗退热期:在高热期后即大汗淋漓,体 温迅速下降。 • 整个过程持续几小时至十几小时,随后转入 间歇期,直至下一次发作。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3. 疟原虫生活史的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包括红外期(肝细胞期)、红内期与蚊体期三
个阶段: 红外期(肝细胞期):裂殖体、裂殖子; 红内期: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蚊体期: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子孢子) (一)红外期(肝细胞内)(Exoerythrocytic Stage) 这是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与裂殖子。 (二)红内期(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4. 蚊体期: 当配子体产生以后,必须要离开人体进入蚊子的蚊胃里头进行发育。否则会被 人体清除掉。进入蚊体内以后,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的方式发育成雄配子。 雌配子体,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发育成熟一个雌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之后形成合子,合子具有运动性,呈香蕉型,称之为动合子,成 熟的动合子可以从蚊胃里头穿过胃壁,到达蚊胃的弹性基底膜下,形成一个卵囊。 这是在蚊胃壁的弹性基底膜下的卵囊。每个卵囊内有数个孢子囊,孢子囊内进 行的是孢子生殖,这是孢子囊内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以后可以涨破孢子囊和卵囊,释放出来,这是释放出来的子孢子。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

预防复发:在治疗 后采取措施防止再 次感染
预防传播:采取措 施防止疟疾的传播
预防措施:避免蚊 虫叮咬,使用防蚊 液、蚊帐等防护措 施
药物治疗:使用抗 疟药进行治疗,如 氯喹、青蒿素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 重的疟疾病例,可 能需要手术治疗
支持治疗:对于高 热、脱水等症状, 需要进行支持治疗, 如补液、降温等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间日疟原虫:大小约为红细胞的一半,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环状、哑铃状、半月形等
恶性疟原虫:大小约为红细胞的三分之一,形态略小,多为细长形、椭圆形等 鉴别点:大小和形态可作为鉴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重要依据 实际意义:了解两者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对于疟疾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内寄生
肝细胞内寄生
红细胞内寄生和 肝细胞内寄生均

分布范围: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主要流行地区: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 流行因素:气候、地理位置、人群密度等 传播媒介:雌性按蚊
流行地区:间日疟原虫主要流 行于亚洲地区,恶性疟原虫则 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传播途径:两种疟原虫均通过 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预防接种:接种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疫苗,提高身体免疫力。
防蚊措施: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在户外活动,使用蚊帐、驱蚊液等防蚊措施。
改善环境: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保持环境卫生。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早期诊断:及早发 现和治疗是关键
清除疟原虫:使用 抗疟药物杀死或清 除体内的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有前驱期,一

疟原虫

疟原虫

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测 厚薄血膜找疟原虫 免疫学检测 1.抗原检测(ELISA) 2.抗体检测(IFA)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
厚薄血膜的制作
取玻片2张,1张做载玻片,1张作推片(边缘光 滑的一面),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 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 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 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 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 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 宜)。用干棉球擦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 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 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 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 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为佳
中央;胞质浅蓝色或淡红色;色素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
致病
• 1.疟疾发作:典型发作表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 个连续阶段。 • 2.贫血及脾肿大 • 3.再燃与复发 • 再燃: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重复感染,短期内再次出现疟 疾发作称为再燃。 • 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已被消灭,在未 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到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 为复发。 • 4.凶险型疟疾
1
较大松疏淡红色,位于中央,胞质浅蓝色, 素色黄褐色,均匀散在.
3
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
较小,约占红细胞的直径的1/6,核1个或2个,胞质纤细,色素无
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
♀雌配子体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核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
中央;胞质深蓝色;色素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核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20xx【培训学习】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20xx【培训学习】
裂殖子8个,呈花瓣状排列, 色素聚于虫体中部。 (×800 )
精编课件
33
Pm R
精编课件
34
精编课件
35
三日疟裂殖体
1.裂殖子6个,排列成菊花状,色素居中。薄血膜 2.裂殖子8个,排列成菊花状,色素居中。薄血膜 3.裂殖子6个,排列成菊花状,色素居中。厚血膜
精编课件
36
三日疟雌、雄配子体
3.核已分裂成18块,色素颗粒聚集成块状,位于虫体中部左下方,另一色素团块 呈斜条状,位于虫体左上部;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有薛氏点。其左上方为 一大滋养体。(×1250)
精编课件
30
间日疟早期大滋养体,薛氏点明显
精编课件
31
间日疟大滋养体
精编课件
32
三日疟大滋养体、裂殖体
被寄生红细胞不胀大,无点 彩;虫体较大,斜列于红细 胞中,呈带状,核条状,色 素颗粒粗大,主要分布于虫 体边缘部分。(×800)
这三要素。红核、蓝浆、疟色素。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 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 核呈鲜红色。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 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 黄褐色;恶性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 色。
大小: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 通常为16~18个,排列不 规则,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疟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 虫的一边。
精编课件
26
间日疟裂殖体
精编课件
27
薄血膜间日疟雌(大)配子体形态
形状大小:圆形或椭圆形, 较大。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深红色,

薄血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基本结构和形态鉴别挂图

薄血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基本结构和形态鉴别挂图
薄血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基本结构和形态鉴别挂图
被寄生的红 细胞及虫期 被寄生红细

要素 大小
颜色 斑点
间日疟原虫 →
特点 胀大
褪色 薛氏点出现稍晚,红
色,细小数多
镜下图
吉氏染剂染色
结构图
结构图
镜下图
恶性疟原虫 ←
特点 正常
正常或稍紫 茂氏点红色,粗大数

要素 大小
颜色 斑点
小滋养体(环 状体)
大小
大滋养体(阿 米巴样体)
核 胞浆
色素 大小 核 胞浆 色素
未成熟裂殖 体
大小 核 胞浆
较大,约占红细胞直 径的1/3
1个 较薄
无 较大 1个 阿米巴样,常含空泡
黄褐色,细小,杆 状,散在分布
较大 2个以上 圆形或不规则,空泡
消失
小环状体较小,约占 红细胞直径1/6, 大环 状体与间日疟相似
1或2个 小环状体纤细,大环
裂殖子较大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色素
大小 形状 核
胞浆 色素
大小 形状 核
胞浆 色素
黄褐色,常聚集一侧
大于正常红细胞 椭圆形
1个,较小,深红色, 位于一侧 深蓝色
黄褐色,均匀在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淡红色, 位于中央 浅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小于正常红细胞
8~26个,常为8~18 个,排列不规则。裂
被寄生的红细 胞及虫期
被寄生红细胞
小滋养体(环状 体)
大滋养体(阿米 巴样体)
未成熟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殖子较小
大小 裂殖子
黑褐色团块

疟原虫(第6版)

疟原虫(第6版)
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
(三)核酸诊断:核酸探针和PCR
(四)询问病史
1、典型疟疾症状
2、流行区、流行季节
七、流行
(一)分布
全世界90多个国家,尤其在温带、亚热 带和热带地区。约3-5亿人患上疟疾,每年 死于疟疾的人多达100-200万。每分钟就有 近2个孩子被疟疾夺走生命。 我国除西北、华北荒漠干燥地区,西南 高寒地区,华北山区外,各地区均有疟疾 存在。以p.v.流行最广,p.f.次之,p.m. 极少见, p.o.只发现几例。
8.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
五、免疫
1.先天性免疫
(1)Duffy血型阴性的西非黑人 (2)镰状RBC贫血患者 不感染P.v. 对P.f.不易感
RBC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不感染P.f.
五、免疫
2.获得性免疫
(1) 种和株的特异性,同株不同发育阶
段的特异性。
(2) 带虫免疫 (3) 免疫逃避
p.m.
圆形核1个, 腊肠形或新
充满胀大 分散。
RBC。疟色 。疟色素分
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除环状体,
p.f.
p.m.
常或缩小。
西门氏小点
被寄 各期RBC均 常或缩小。 生 RBC 胀大。薛氏 茂氏小点。
RBC大小正 RBC大小正
小点。

三、生活史
三、生活史
子孢子 子孢子
速发型
囊合子 动合子
八、防治
1、查治病人
2、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 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疫苗预防 (处于试验阶段)
3、防蚊灭蚊 (1)子孢子疫苗
(1)药物灭蚊 4、监测 (2)裂殖子疫苗 (2)生物灭蚊 (1)疫情监测 (3)配子疫苗 (3)遗传灭蚊 (2)蚊媒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大 滋 养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 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 较少红色茂氏小点。
大 小:较小。 胞 浆:兰色,圆形,坚实,体积小。 核: 一个,红色。
色 素: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
薄血膜中大滋养体形态特征
•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 • 腊肠形,两端钝圆;
形;核大,疏松,浅 核大,疏松,淡红色,
红色,多位于中央;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疟色素散在
位于中央;胞浆浅蓝
色或浅红色;疟色素 围于核周
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区别
虫体大小: 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胞
核:
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
有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
胞 浆: 边缘清楚,不含空泡
疟 色 素 : 颗粒较多较粗,均匀散在
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3/4
核:
一个,延长呈带状,周围
无明显的不染色带
浆:
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
疟 色 素: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

疟原虫厚血膜镜检的主要形态变异
1. 寄生的红细胞 经染色后,因细胞内血红蛋白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
• 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
• 虫体不规则,较大; 阿米巴样伪足,空泡 明显;疟色素细小, 黄褐色
•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 体小,圆形;空泡小; 早期疟色素细小,金 黄色,晚期结成块状, 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胞 浆: 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 失,浅兰色。
16个,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色 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 一边。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红 细 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可见茂氏小点。
大 小: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6个,平
均18~24个,排列 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 核红色胞浆蓝色。 色 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
• 胀大色浅,薛氏点鲜 红色,细小,数多
• 恶性疟原虫被寄生红 细胞
• 大小正常,色稍紫; 茂氏点紫红色,粗大, 数少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
红细胞:胀大 大 小:较大,约为红细
胞直径1/3 胞 浆:环状,浅蓝色 核 : 红色,一个,
偶有二个 色 素: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
红细胞: 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大 小:较小,约为红细胞直径
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
色带。
色 素形态
恶性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 浆: 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核周可见不染色带。
色 素: 黑褐色,疏松地分 布于核周围。
1/5~1/6。 胞 浆:蓝色,环状纤细,有时
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常见多个同寄生一红 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 素: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
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 约为红细胞直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 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 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 虫多见。
色团块。
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前 期
• 圆形或不规则;核分 裂为2个以上,空泡 消失;疟色素分布不 匀
•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前 期
• 圆形,核分裂为2个 以上;疟色素集成团 块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 细 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 小点。
大 小: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 色 素: 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 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 有茂氏小点。
大 小:较小。 胞 浆: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兰
色。 核: 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 色 素: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
薄血膜中大(雌)配子体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 小于正常红细胞,圆 形;核小,致密,深 红色,偏于一侧,胞 浆深蓝色;疟色素散 在
•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 新月型,两端较尖; 核小,致密,深红色, 位于中央;胞浆深蓝 色;疟色素块围于核 周
薄血膜中小(雄)配子体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2.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血膜小,细胞重迭,干燥缓慢, 各期疟原虫的体积都略为缩小,其中只有大、小滋养体 的形态有较大改变,而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则无明显 变化。
3 小滋养体 胞浆呈环状或向核的一侧或两侧收缩,使环的 中间断裂,或围绕核。间日疟原虫的环较大,常呈分号 “;”和感叹号“!”状;而恶性疟原虫的环纤细,常
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
•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12~24个,通常 16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常集于一侧, 黄褐色
•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
•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较小, 8~24个, 排列不规则;疟色素 成团块状,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雌)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或椭圆,较大。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 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 浆:浅蓝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色 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雌)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 形态的区别
形态
1. 在红细胞内发现疟原虫 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 的依据;
2. 必须熟悉红细胞内原虫 的形态和被寄生的红细 胞的形态变化。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嗜酸性细胞




血小板
大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薄血膜中被疟原虫寄生红细胞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红 细胞
•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纤 细;核1~2个;
•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小相等 ,分布均匀,数目较多, 鲜红色薛氏小点。
大 小:较大。 胞 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米巴
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 素:有,细小杆状,黄褐色,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