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ppt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必修高三语文PPT课件骑桶者共29页文档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9
高三必修高三语文PPT课件骑桶者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Hale Waihona Puke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骑桶者》PPT课件

• 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我,是 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
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
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
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
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
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烦
恼生气。……
•
——卡夫卡
• 母亲对我的爱正如她对我的不理解一样深, 这种不理解融进了她的爱之中,因而,她 也许就更加无所顾忌,这是我目前所不能 理解的。
• 看过很多类似的文章都以一个角度写出人 民的困苦,进而引出对封建啊、贵族之类 的批判,这篇文章以独特的想象写法,好 像写的是这样,又好像不是,因为文中的 煤店老板与女主人也不是贪图享乐的权贵, 他们也是为生活的生意人,文中也没有剥 削这一层含义,所以这只单单是为了体现 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而已吗?(傅俊洁)
的谎言
• “我看不见,我听不见。” • 看不见的是心底的一点怜悯 • 听不见的是冰山升起的声音 • (赵炫)
• 骑桶者和他一直空空无物的煤桶,虚幻却 带着浓浓的悲伤。冰冷的煤炉冻僵的人们, 带给他们温度的,不只要乌黑的煤,还要 一颗颗不再冷酷的心。(陈恺)
• 感觉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相似的悲剧,煤店 老板娘的谎言让人很愤懑,实在难以忍受 这个金钱至上的冷酷无情的非人间。(王 璐)
•
6.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 的人, 先要治 理好自 己的国 家。要 想治理 好自己 国家的 人,先 要使家 族中的 各种关 系整齐 有序。 要想使 家族中 的各种 关系整 齐有序 的人, 先要修 养好自 身的德 行。
•
7.此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艺术 手法, 来把握 人物的 性格特 点,这 是欣赏 文学作 品的重 要途径 。可以 先细读 课文, 找出有 关的段 落,仔 细分析 两个人 物的言 行与心 理活动 ,进而 理解他 们各自 不同的 性格特 征。
《骑桶者》PPT课件

2021
14
读课文概述情节
2021
15
一个穷得连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 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 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 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 到了冰山区域。
2021
16
默读第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2021
17
❖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 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2021
26
你怎样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
生存困境
2021
27
虚构与真实
2021
28
小说中哪些情节是虚构的,又有 哪些情节是真实的?
❖ 在《骑桶者》这篇小说里,卡夫卡虚构了一个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 心情节。飞翔本来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 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 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这是一个典型的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谓的用“轻”来化解 “重”的文本。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 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 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 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 起来。
——具有可以“飞”的条 件
2021
33
虚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2021
34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 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2021
35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
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的奠基人。
《骑桶者》精品课件

‚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 了‛。主 人公对自己的悲惨处境有着清楚的认识,虽然知道 希望渺茫,但他还是做着最后的努力,尽管方式很 可笑,行为很卑微。在这里,他畏缩、自卑、惶恐 ,变成了一个更丰满、立体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说,飞行方式避免了他和老板娘的正面接触, ‚‘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 堂 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紧接着,老板娘就说:‚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 这 样借煤事件也让人怀疑是否只是发生在幻觉里,老板娘又是否值 得 谴责于是也变得不确定了。那么这件事情的指向就不再是老板娘 的 狠心,而是借煤者在强大的外部世界面前的自卑与懦弱,甚至是 人 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这样,作品的内涵就变得更丰富而模糊了。
解读: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冬季,社会背景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处在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作者把小说的情节放置在这样一个背 景下,就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的框架之中,增加了小说的可信 度。‚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 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的 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这些真实的 环境描写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对生的渴求。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2.场景的真实: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 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 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 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 ……‛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骑桶者》精品课件

心理的真实、细节的真实、语言的真实,让读者在阅读时也不由 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体验,一切都变成了现实的,可触摸到 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样。这种 真实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笔下,‚由于细节所 诱发的真实力量而显得实有其事‛,所以说,‚卡夫卡作品的整体 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二)对‚谎言‛的解读
1.‚谎
言‛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骑着木桶飞着去借煤的举
动,按理说去煤店借煤如同向邻居借点儿东西一样寻常而熟悉,
而飞翔的方式让读者大为惊异。这个情节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
根本性改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区分开来。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 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 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 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 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思考:这篇小说中哪些内 容是明显的虚构,哪些地方在营造 真实感?
文本分析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1.叙述人称的真实: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 离,也便于抒发感情。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无疑增添了作 品的真实性。
( 一 ) 对于‚真实‛的解读 5.语言的真实: A. 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 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 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 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 我去。‛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笔下,‚由于细节所 诱发的真实力量而显得实有其事‛,所以说,‚卡夫卡作品的整体 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二)对‚谎言‛的解读
1.‚谎
言‛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骑着木桶飞着去借煤的举
动,按理说去煤店借煤如同向邻居借点儿东西一样寻常而熟悉,
而飞翔的方式让读者大为惊异。这个情节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
根本性改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区分开来。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 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 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 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 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思考:这篇小说中哪些内 容是明显的虚构,哪些地方在营造 真实感?
文本分析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1.叙述人称的真实: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的依据。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 离,也便于抒发感情。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无疑增添了作 品的真实性。
( 一 ) 对于‚真实‛的解读 5.语言的真实: A. 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 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 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 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 我去。‛
高中语文骑桶者ppt4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也就是“我”与老板(娘)没有真正接触。 所以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 的失败。
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交流的方式 有问题?
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 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 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 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 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 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 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 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 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所以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3、‘“拎着木桶”与“骑着木桶”去讨煤’,二 者的主旨和艺术效果什么不同?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 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 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 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 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内涵 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
(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 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
(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 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 表。
(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 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 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骑桶者》,一个真实的谎 言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 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正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是个猥琐 的小人物。
2、老板和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我”的 乞求声?(开放性问题)
(1)听到了,当作没有听到,被拒绝,被 “扇走” ——缺乏同情心,人生的凄凉。
(2)没有听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 “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什么也没有听到”。
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交流的方式 有问题?
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 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 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 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 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 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 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 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 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所以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3、‘“拎着木桶”与“骑着木桶”去讨煤’,二 者的主旨和艺术效果什么不同?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 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 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 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 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内涵 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
(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 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
(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 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 表。
(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 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 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骑桶者》,一个真实的谎 言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 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正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是个猥琐 的小人物。
2、老板和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我”的 乞求声?(开放性问题)
(1)听到了,当作没有听到,被拒绝,被 “扇走” ——缺乏同情心,人生的凄凉。
(2)没有听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 “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什么也没有听到”。
《骑桶者》ppt[终]
![《骑桶者》ppt[终]](https://img.taocdn.com/s3/m/72af4772561252d380eb6e5a.png)
主题分析
•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 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 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 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 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主题分析
• 小说揭示了那个社会人性的丑陋、麻木和势利; • 揭示了社会的冷酷与无情; • 揭示了在那个社会下小人物心灵的扭曲与灵魂的卑微;
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我真的 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
3)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 准备飞快地撤走。
分析人物形象
•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 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 性格特征:畏缩、自卑、惶恐。
主题分析
• 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 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 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 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 果? • 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 • 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 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 让人产生了错觉。
想象 夸张 怪诞 荒谬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 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 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 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 于云霄之上。
常读经典使人明练人生!
1 默读第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2 骑桶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要选择“飞”的方式去借煤? 3 老板娘是一个怎: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 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 缺煤。 • 情节: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 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 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 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 冰山区域。
天冷缺煤 “我”买不起煤 借煤 没有借到煤
骑桶者 PPT

❖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3. “冰山区域” 是一个彻底冰凉绝望的境 地!他决心“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他宁 愿独自承受绝对的冰凉!即独自面对人生 的虚无!
❖最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 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 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 彩,耐人寻味。
❖ 主题: ❖ 贫困者的窘况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 ❖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问题探讨(任选一题)
❖ 1.作者为什么设计小说主人公是骑着桶, 而不是拎着桶去赊煤?
❖ 2.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 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 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 “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 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 3.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 义是什么?
❖ 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 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 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 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 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 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 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 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 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 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问题》)
❖卡夫卡一再逼问的现代人的困惑就是:在 信仰自由的时代里,如何寻找一个自己的上 帝?也即:用什么样的理由(人生意义)来 挂住此生,摆脱那人生的虚无?
❖卡夫卡说:“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 西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 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 长期隐匿的。”
❖3. “冰山区域” 是一个彻底冰凉绝望的境 地!他决心“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他宁 愿独自承受绝对的冰凉!即独自面对人生 的虚无!
❖最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 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 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 彩,耐人寻味。
❖ 主题: ❖ 贫困者的窘况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 ❖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问题探讨(任选一题)
❖ 1.作者为什么设计小说主人公是骑着桶, 而不是拎着桶去赊煤?
❖ 2.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 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 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 “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 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 3.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 义是什么?
❖ 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 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 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 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 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 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 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 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 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 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问题》)
❖卡夫卡一再逼问的现代人的困惑就是:在 信仰自由的时代里,如何寻找一个自己的上 帝?也即:用什么样的理由(人生意义)来 挂住此生,摆脱那人生的虚无?
❖卡夫卡说:“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 西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 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 长期隐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经历一场极大的不幸;使我们感到
比自己死了最心爱的人还痛苦;使我
们如身临自杀边缘,感到因迷失在远
离人烟的森林中而彷徨──一本书应
该是我们冰冻的心海中的破冰斧”,
卡夫卡的作品正是这样的利斧,能让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陷身于现代社会的人们真切地意识到 自身欲罢不能的“结构性”困境(比 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被制度所
❖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 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 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 卡夫卡本人对中国文化有较 大的兴趣,他曾经接触过 《中国抒情诗》一类的读物, 在他的作品中,更有不少对 中国的想像,如他有一篇小 说名字叫“中国长城建造 时”。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 学界也曾经出现过“卡夫卡 热”。时至今日,卡夫卡仍 然是在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 外国作家之一。
❖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主 要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美国》 (1912—1914)《审判》(1914— 1918)《城堡》(1922)和以《变 形记》《判决》《饥饿的艺术家》 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以及大 量的私人信件、日记。
❖ 卡夫卡一般是和乔伊斯、普鲁斯特、 福克纳、贝克特等人一起被人们谈 论的,他们都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
❖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 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思考:“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1)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 快马加鞭,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我真的 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
《骑桶者》ppt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 老板借煤,结果他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 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默读第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 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 酷,没有丝毫温暖 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 不能活活冻死。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 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 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 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
他是欧洲文坛上的“怪才”,西方现代 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是表现主义作家 中创作成就最高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 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 自己加冕,他是现代世界里唯一的“精神裸 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 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
“异化”等)。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曾获得布拉格大学的法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担任公 司职员。他的作品都是在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 间完成的,他写作勤奋,但并不 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 写东西是他解决心灵苦闷的手段。 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 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 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布 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 了卡夫卡的遗愿,整理出版了 《卡夫卡全集》共九卷。其中八 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的,引起 文坛轰动,在西方掀起了一阵 “卡夫卡热”。
骑 桶 者
❖ 《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小 说。《卡夫卡文集》中有大量这样的短小的叙 事片段,它们应该都是卡夫卡随兴所至的产物, 对于他来说,这些片段的产生反映了他彼时彼 刻的感触和心境。
❖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 实情况:缺煤。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的奠基人。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 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纪晚期, 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 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 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多用变 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 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 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 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 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卡夫卡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的 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 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 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 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
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寓意深刻 想象奇诡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 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 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 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 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 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 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 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 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 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 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 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 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 “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 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德】安得特斯
《骑桶者》ppt
❖ 卡夫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流传广
泛、被谈论得极其频繁、影响到的人
不计其数,还在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
一旦遭遇困境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卡
夫卡,并意识到他作为一个预言者和
先知的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述“我们
所需要的书,必须能使我们读到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