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复习题精编版范文复习进程
行为金融学复习题精编版范文

行为金融学复习题精编版范文行为金融学复习题一,判断题1.无套利是均衡条件的推论,如果市场达到均衡,那么一定没有套利机会存在。
()2.只要有了算法,问题肯定能得到答案。
()3.现代标准金融学承袭了“经济人”的基本分析假定,提出了有效市场价说,建立了现代标准金融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4.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
(5.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且具有理性预期,但对未来的认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6.对投资的评估频率越高,发现损失的概率越高,就越可能受到损失厌恶的侵袭。
()7.拇指法则是一种启发式判断法。
()8.Kenda11与Roberts等人发现股票价格序列类似于随机漫步,他们最终把这些理论形式化为有效市场价说。
(9.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资本市场分析基本上由两大派所主宰:基本分析派与数量分析派。
(10.锚定与调正启发法倾向于低估复杂系统成功的概率和高估其失败的概率。
(11.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当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厌恶。
()12.人们忽略的遗憾程度通常大于行动的遗憾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1.有限理性的决策标准是()A.最优 B.效用最大化 C.满意D,风险最小2. 卡尼曼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所损失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所得到价值的(A.2倍B.1倍C.2.5倍D.4倍3.投资者通常假定将来的价格模式会与过去相似,这种对股价未来走势的判断属于(A.算法 B.熟识性思维 C.代表性思维D.投资者情绪4.现代标准金融学理论产生的标志是(A.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B.套利定价理论C.资本资产定价模型D.有效市场假说5.根据性别,过度自信,频繁交易和所承担的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投资者承担的投资风险可能最大。
A.单身女性B.已婚女性C.单身男性D.已婚男性6. 与问题非相关的信息会导致相关信息的有效性减弱,这种情况被称为信息的(A.首因效应B.稀释效应C.韦伯定律D.近效应7. 过度自信通常不会导致人们()A.高估自己的知识B.低估风险C.对预测有效性的变化敏感D.夸大自己控制事情的能力8. 对信息反应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A.价格翻转现象B.收益序列正相关C.信息不足D.信息瀑布9. 现代标准金融理论中被称为相对定价法的是(A.一般均衡定价法B.无套利定价法C.CPAM定价法D.APT定价法10.同质信念下人们的交易动机是(A.对未来价格走势的看法差异B.风险偏好C.流动性偏好D.从众11.最早将人的行为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理论是(A.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B. Keynes的“选美竞赛”理论C.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说”D. Keynes的“空中楼阁”理论12.“市场总是被高估或低估,因为人们总是贪婪和恐惧”,人的这种非理性由下列那种因素主导()A.人的本能B.生理能力的限制C.环境因素D.心理因素13.()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它有巨大的容量,可长期保持信息。
行为金融第一、二章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拇指法则2.代表性启发法3.可得性启发法4.锚定与调整启发法5.启发式偏差 6.赌徒谬误7.有效性幻觉 8.关联幻觉 9.框定依赖 10. 损失厌恶 11.后悔厌恶 12.心理账户 13.行为金融 14.心理学 15.个性 16.气质 17.性格 18.行为学 19.算法 20.启发法 21.黑天鹅事件 22.禀赋效应 23.处置效应 24.二问答题1 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2 ?3 锚定可导致哪些偏差?4 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可能导致人们使用启发法?5 为什么依靠可得性进行预测可能会导致偏差?67 为什么理性是有限的?8.简述行为金融学发展历程。
三案例分析公司更名会导致价值的增长吗?有个成语叫“人如其名”,说的是一个人的本质往往和他的名字相关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名字会从某种程度上对这个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使其朝暗示的这个方向演变。
那么,公司的名称是不是对公司的未来预期收益产生影响呢?公司改了名称是否意味着其在价值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网络股繁荣的时候,美国股票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现象:许多公司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互联网有关的名称。
他们是为了达到“司如其名”吗?这些公司新的名称为.(例如 Wareforce.)或者为.net(例如),或者在新的名称中加入Internet这一词汇(例如 Internet Solutions for Business Inc.)。
有学者(谁?)对1998年6月-1999年8月间更改名称的95个公司更名后市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将这些公司按其业务与互联网的相关度分成四类:第一类为更名前后都为纯粹的互联网公司;第二类为更名之前该公司同互联网有一定的关系,更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种关系;第三类为公司将业务从与互联网没有关系的业务改为与互联网相关的业务;第四类为在更名前后,公司核心业务都与互联网没有关系。
以更名的时间为第0天,那么,更名前后不同时间区间样本股票的累积超额收益率统计如下:公司更改名称后股票的累积超额收益率(CAR,%)从表中可以发现,更名以后,所有公司的市值都出现了变化。
行为金融考前整理

行为金融考前整理名词解释1.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2.代表性偏差:是指当个体进行判断时,将所得信息与头脑中已存在的类似某种原型的概念进行比较,当偏差较小时,个体便快速判定该信息很可能代表该原型概念。
3.封闭式基金之谜:是指封闭式基金单位份额交易的价格不等于其净资产现值。
虽然有时候基金份额同资产净值比较是溢价交易,但是,实证表明,折价10%至20%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4.确定性效应: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总的效用是直接用概率作为权重,对各个可能性收益的效用进行加权。
然而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
5.反射效应:选择性试验都是面对收益的,如果决策问题的符号正好相反,即以损失来代替收益时,反射效应表明,收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伴随着损失范围的风险寻求。
6.代表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
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关注一个事务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类似之处。
7.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8.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9.框定依赖:指判断与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框定。
10.框定偏差:指由框定依赖导致的认知与判断的偏差,即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11.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
行为金融学前沿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金融学前沿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我们理解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市场的异常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它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传统金融学的理论,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认知偏差、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前沿例题来深入探讨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往往觉得损失更加难以忍受。
例如,假设投资者 A 购买了一只股票,初始投资为 10 万元。
一段时间后,股票上涨了2 万元,投资者A 可能会选择获利了结;然而,如果股票下跌了 2 万元,投资者 A 却不太愿意割肉止损,而是更倾向于继续持有,期望股价能够反弹回本。
这种行为就是损失厌恶的表现。
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中,损失厌恶会导致投资者在股票下跌时过度持有,错过止损的最佳时机,从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判断的准确性。
投资者 B 可能认为自己对某家公司的研究非常深入,对其未来的业绩有着准确的预测,于是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公司的业绩表现不佳,导致投资亏损。
研究发现,男性投资者通常比女性投资者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会频繁交易,增加交易成本,同时降低投资组合的收益。
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忽略自己的信息和判断。
当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都在买入某一资产时,其他投资者也会跟风买入,即使他们对该资产的了解并不充分。
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很多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买房投资,于是也纷纷加入购房大军,推动房价进一步上涨。
然而,当市场出现调整时,羊群效应可能会导致恐慌性抛售,加剧市场的波动。
四、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而过长时间持有亏损的股票。
投资者 C 买入了两只股票,股票 X 盈利了 20%,股票 Y 亏损了 20%。
行为金融学前沿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金融学前沿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当今的金融领域,行为金融学正逐渐崭露头角,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和资产价格波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行为金融学并非单纯依赖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而是将人类的心理、情感和认知偏差纳入考量,从而更贴近现实地解释金融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前沿例题和关键知识点来深入探究行为金融学的奥秘。
一、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是指人们在判断时,往往过于依赖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而忽略了基础概率的影响。
例如,假设一家新成立的科技公司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其产品备受市场关注。
投资者可能会因为这一代表性特征,过度看好该公司的未来发展,而忽略了新创科技公司普遍面临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他们可能会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推动股价迅速上涨,超出其内在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公司的发展不如预期时,股价可能会大幅下跌,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这种偏差在金融市场中屡见不鲜。
投资者常常根据公司近期的良好表现,将其归为“成功的企业”类别,并预期其未来也会持续成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竞争、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公司发展的潜在影响。
二、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过于乐观。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交易时,往往认为自己能够准确预测股价走势。
他们可能会频繁买卖股票,基于自己的所谓“洞察”和“分析”。
但实际上,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准确预测股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交易频率更高,但其投资绩效往往不如那些相对谨慎和不那么自信的投资者。
因为频繁的交易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容易导致错误的决策。
比如,一位投资者坚信自己对某只股票的研究透彻,认为其即将大幅上涨,于是大量买入。
然而,市场的变化并非如他所预期,股价反而下跌,最终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描述的是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盲目跟随他人的行为。
在股市繁荣时期,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投资股票并获得丰厚收益时,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也会纷纷涌入股市,推动股价进一步上涨。
行为金融学复习大纲,

行为金融学复习大纲一、概念(考8个)1、无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指套利的同时进行保值,锁定了汇率,即称为无风险套利(亦指利用期指与现指之间的不合理关系进行套利的交易行为(Arbitrage ))。
无风险套利是一种金融工具,是指把资本(一般是货币)投资于一组外汇中,规定远期汇率,取得外汇的存款收益后按既定的汇率将外汇换回本币,从而获得高于国内存款利率的收益。
也就是套利的同时进行保值,锁定了汇率,这就称为无风险套利。
2、赢者诅咒系指多角化的公司因过于自信,而以较高于市价的价格去购并目标公司,此乃对自我经营能力过于乐观所造成的后果。
赢者诅咒通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由于拍卖品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他很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3、股价溢价之谜金融理论将风险资产超过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期望收益率解释为风险的数量乘以风险价格。
当风险的价格是一个代表性代理人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时,股市风险数量根据股票超额收益率与消费增长的协方差来测量。
股票收益率高.而无风险利率低.意味着股票的期望超额收益率高即股票溢价高。
但是消费的平滑性使得股票收益率与消费的协方差较低。
所以股票溢价只能由非常高的风险厌恶系数来解释。
将此问题称为”股票溢价之谜”4、杂音交易投资者对一些伪信息作出的反应。
伪信息:证券经纪人或者所谓金融权威的建议、评论等。
投资者实施某种灵活性差的交易策略与大众模型进行的交易,称为杂音交易。
5、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的独断性的意志品质,是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
过度自信的决策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现。
6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金融学复习终极完整精简版(未排版)

无限法偿: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用各种调节工具和方针措施.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派生存款: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经济金融化:是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证券行市: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存款货币: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银行存款.货币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企业信用: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商业银行: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金融压制:国家抑制市场机制和不恰当的金融管理政策对经济成长和发展产生阻滞作用.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时,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信用货币:能够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货币供给量:指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货币总量.证券交易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浮动利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货币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资本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难以绝对控制,而由内在因素决定的,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金融相关比率: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存款准备金(政策):在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保留的应付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准备金国际资本流动: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的经济现象.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出口信贷: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融资信贷方式.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汇率: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准货币:是指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外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征信: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它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商业票据:是债权人索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收益资本化:任何收益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利率市场化:指通过市场或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货币经营业:指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保险公司: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股票: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
行为金融学考试内容整理

《行为金融学》考试内容整理10金融一、填空题1、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以色列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弗农·史密斯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P22、如果把心理学与金融研究相结合的起点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开端的话,那么19世纪的《群体》和《非同寻常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疯狂》是两本最早研究投资市场群体行为的经典之作。
而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理预期最早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股票价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未来收益,但由于进行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投资大众应把长期预期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期。
P33、行为金融学的核心内容:①金融市场中的“异象”,②心理偏差与非标准偏好,③有限套利p154、传统金融学中一个经典理论就是“市场有效假说”,也就是证券价格可以及时准确地体现可获信息变化的影响。
P235、有效市场假说是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
该假说是提出源于早期对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进行的研究探索,可以追溯到“随机游走”理论。
P256、按照EMH,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价格必然反映价值,那么在剔除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以后,一个资产不可能按不同的价格出售,这就是所谓的一价定律。
p307、所谓无信息事件也叫“消息真空”,指与上市公司基础价值无关的公司事件。
价格对无信息含量的事件不做反应。
P358、噪声交易者风险,即噪声交易者使得价格在短时间内进一步偏离内在价值的风险。
P409、传统的讨论理论认为:由于套利的存在,基本相同的资产一定会以基本相同的价格卖出。
但实际上并不总是这样的,由于噪声交易风险的存在使得这种基本相同的证券的价格存在背离。
有名的例子就是所谓的“孪生证券”现象,如本章案例中的皇家荷兰和壳牌公司的普通股的价格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复习题一,判断题1.无套利是均衡条件的推论,如果市场达到均衡,那么一定没有套利机会存在。
()2.只要有了算法,问题肯定能得到答案。
()3.现代标准金融学承袭了“经济人”的基本分析假定,提出了有效市场价说,建立了现代标准金融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4.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
(5.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且具有理性预期,但对未来的认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6.对投资的评估频率越高,发现损失的概率越高,就越可能受到损失厌恶的侵袭。
()7.拇指法则是一种启发式判断法。
()8.Kenda11与Roberts等人发现股票价格序列类似于随机漫步,他们最终把这些理论形式化为有效市场价说。
(9.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资本市场分析基本上由两大派所主宰:基本分析派与数量分析派。
(10.锚定与调正启发法倾向于低估复杂系统成功的概率和高估其失败的概率。
(11.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当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厌恶。
()12.人们忽略的遗憾程度通常大于行动的遗憾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1.有限理性的决策标准是()A.最优 B.效用最大化 C.满意D,风险最小2. 卡尼曼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所损失东西的价值估计高出所得到价值的(A.2倍B.1倍C.2.5倍D.4倍3.投资者通常假定将来的价格模式会与过去相似,这种对股价未来走势的判断属于(A.算法 B.熟识性思维 C.代表性思维D.投资者情绪4.现代标准金融学理论产生的标志是(A.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B.套利定价理论C.资本资产定价模型D.有效市场假说5.根据性别,过度自信,频繁交易和所承担的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投资者承担的投资风险可能最大。
A.单身女性B.已婚女性C.单身男性D.已婚男性6. 与问题非相关的信息会导致相关信息的有效性减弱,这种情况被称为信息的(A.首因效应B.稀释效应C.韦伯定律D.近效应7. 过度自信通常不会导致人们()A.高估自己的知识B.低估风险C.对预测有效性的变化敏感D.夸大自己控制事情的能力8. 对信息反应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A.价格翻转现象B.收益序列正相关C.信息不足D.信息瀑布9. 现代标准金融理论中被称为相对定价法的是(A.一般均衡定价法B.无套利定价法C.CPAM定价法D.APT定价法10.同质信念下人们的交易动机是(A.对未来价格走势的看法差异B.风险偏好C.流动性偏好D.从众11.最早将人的行为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理论是(A.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B. Keynes的“选美竞赛”理论C.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说”D. Keynes的“空中楼阁”理论12.“市场总是被高估或低估,因为人们总是贪婪和恐惧”,人的这种非理性由下列那种因素主导()A.人的本能B.生理能力的限制C.环境因素D.心理因素13.()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它有巨大的容量,可长期保持信息。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感觉登记D.长时记忆14.反应过度可以用来解释()现象。
A.收益率序列正相关B.价格翻转C.动量D.价格升降通道15.根据性别,过度自信与频繁交易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下列投资者频繁交易程度由高到低的可能排序)A.单身男性——单身女性——已婚男性——已婚女性B.单身男性——已婚男性——单身女性——已婚女性C.单身男性——已婚男性——已婚女性——单身女性D.已婚女性——单身女性——单身男性——已婚男性16.“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不喜欢的事实都视而不见。
虽然事实就摆在我们眼前,置于我们鼻子底下,堵在我们喉咙里-——但我们还是不承认它”,这句话可以用来描述投资者具有(A.自欺欺人的现象B.追求自豪C.认知失调D.记忆的适应性17.投资者通常错误的认为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能够代表未来的业绩,这种判断属于()A.算法B.熟识性思维C.代表性思维D.投资者情绪18.当我们连续集中注意力于某事物时,我们的注意力在递减,这就是著名的()A.首因效应B.稀释效应C.韦伯定律D.近效应19.别人推荐给你的股票你没有买,后来该股票价格上涨,由此带给你的遗憾属于()A.行动的遗憾B.故意的遗憾C.求不得遗憾D.忽略的遗憾三,多项选择题1.标准金融学资产定价的方法包括()A.均衡定价法B.一般均衡定价法C.局部均衡定价法D.无套利定价法2.影响人们认知的因素包括()A.人的本能B.生理能力的限制C.道德因素D.心理因素3.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包括()A.问题的难度B.失败的经历C.专业知识D.信息4.互联网交易环境恶化了投资者过度自信问题,导致更加频繁交易的原因是()A.控制幻觉B.知识幻觉C.拥有的信息增加D.从众心理增加5.要遵循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需考虑每项资产的()A.期望收益B.风险C.实际收益率D.不同投资品种之间的相关性6.现代标准金融理论体系主要包括()A. 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B.套利定价理论C.资本资产定价模型D.有效市场假说7.投资者理性的两层含义()A.可以使市场实现无套利均衡B.投资者的信念更新遵循贝叶斯法则C.给定信念下的选择偏好可以用期望效用来表示。
D.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有偏差8.理性人假说的优点包括()A.易于建立模型描述和分析经济行为B.易于通过优化方法计算求解最优化目标C.宏大精深的经济理论体系由此得以建立D.理性人假说反映了决策者的客观实际9.信息获取阶段人们认知中的心理偏差主要包括()A.处置效应B.易记性偏差C.易得性偏差D.次序效应10.属于框定效应(框架依赖)情况有()A.对比效应B.次序效应C.晕轮效应D.确认偏差11.对信息反应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A.价格翻转现象B.收益序列正相关C.信息不足D,过度自信四,名词解释1.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
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趋势的影响。
2.框架依赖:就是指人们会因为情境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事物表现出不同的判断或偏好(受到了表达方式的引导),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3.赢者诅咒:通常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4.代表性启发: 1)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者说类似于)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
2)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关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发生可能的类似之处。
有时,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历史会重演),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作判断,并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
5.后悔厌恶:当人们作出错误决定后往往会后悔不已,感到自己的行为要承担引起损失的责任,会比损失厌恶更加痛苦。
6.易得性偏差:人们倾向于对容易获得和掌握的信息更加关注,而不是去寻找其他相关的信息。
7.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是由Zweig(1973)提出的,它指封闭式基金单位份额交易的价格不等于其净资产现值。
虽然有时候基金份额同资产净值比较是溢价交易。
但是,实证表明,折价10%至20%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8.损失厌恶:人们对财富的减少(损失)比对财富的增加(收益)更为敏感,而且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9.认知失调: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会导致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五,简答题1,什么是行为金融学?答: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
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趋势的影响。
2,为什么说套利是有限的?a)在大多数情况下,证券并没有明显的合适替代品,套利者无法进行无风险的对冲交易。
b)有时不良替代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可能使情况更糟,即使能找到完全相同的替代品,看似无风险的套利,实际上风险重重。
c)套利者也还得面临其它的风险。
3,何为铆钉与调整启发法?可能会导致哪些偏差?1)定义:在判断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根据最初得到的信息设定一个判断的初始值(锚点,参考点),然后根据进一步的信息进行调整,形成比较理想的判断。
2)锚定与调整可能导致的偏差调整不充分:“价格粘性”,“货币幻觉”倾向于高估复杂系统成功的概率和低估其失败的概率4,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原因有哪些?人们对证据强度的变化高度敏感(比如代表性启发),而对证据的分量或预测有效性的变化不十分敏感1)人们对证据强度的变化高度敏感(比如代表性启发),而对证据的分量或预测有效性的变化不十分敏感。
2)问题的难度随问题难度增加,过度自信的程度也增加(源于锚定效应)。
3)知识幻觉信息量的增加会使人们认为自己预测的准确度增加,当信息的收集达到某一点时,人们预测精确度就达到了最高限度,不会再随着信息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以后的新信息主要用来证明以前的结论而不是为了修正整个结论。
专业知识:专家比新手更加过度自信(Yates ,1990)4)控制幻觉人们经常会相信自己对某件无法控制的事情有影响力。
造成这种幻觉的原因有:主动性选择会使人们认为自己有控制力(比如自己选择彩票号码)过去出现的正面结果会比负面结果更能增强人们的控制幻觉任务熟悉程度和参与程度。
人们对一项任务越熟悉或者参与程度越深,就越能感受到自己对任务的控制力信息的掌握5,投资者在信息反馈阶段容易出现哪些认知偏差?答:(一)自我归因偏差(二)后见之明(三)损失厌恶(四)后悔厌恶(五)认知失调(六)确认偏差6,为什么频繁交易有损投资者财富?答:频繁交易对投资收益不利a)交易成本高Barber and Odean(2000):1991-1996年,78000个样本账户,分析周转率与投资组合汇报之间的关系。
将样本按照交易频繁程度分为五个组。
最低一组平均周转率每年为2.4%;最高一组250% 。
扣除手续费成本之后的净回报率表现出明显不同,差距约为7%。
b)频繁交易导致买(卖)错股票Barber and Odean分析了一些交易账户的情况。
这些帐户开始都是空的,在3个星期内分别买入了不同的股票,然后他们跟踪分析这些帐户里卖出和买入股票在未来4个月和1年之后的市场表现。
发现,卖出的股票在随后4个月的平均回报为2.6%,而他们买入的股票在随后4个月的平均回报只有0.11%;在一年之后,卖出的股票比换入的股票的回报率要高出5.8%。
7,过度自信的投资者经常会表现出哪些行为偏差?答:过度自信导致“事后聪明偏差”(hindsight bias)与金融市场“过度交易”(over traded)。
过分自信会导致投资者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其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频繁交易和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