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削的描述和比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削的描述和比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机制。
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剥削的描述和比喻是极为精辟和生动的,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剥削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利用工人的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他们用“不劳而获”这个词来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行为,认为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中最基本的矛盾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中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绘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过程。
他们把资本家比作吸血鬼,而工人则是被吸血的对象。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就像吸血鬼吸取生命力一样,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
这种比喻生动地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
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使用了“黄金”这个比喻,来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资本,就像拥有了一块块黄金一样,可以随意支配和操纵。
而工人们则像是黄金的矿工,被迫去为资本家挖掘出更多的黄金。
这个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利用和剥削行为,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剥削关系。
总的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剥削的描述和比喻,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他们通过这些描述和比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机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进而引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探讨。
他们的理论贡献不仅对当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对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实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字数已达要求】【注】本文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剥削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于剥削的比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包含了对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分析。
这两个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了解资本主义制度运作和经济不平等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并解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主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为了生存需要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超过自己生活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利润和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工人无法享受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而是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资本家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工人则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
这种不平等关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种基本矛盾,即资本家利润与工人工资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产生源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
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而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剥削的具体过程可以通过劳动价值论来分析。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了对应于他们劳动时间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为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换为商品,再以商品的形式出售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过程实质上是将工人的劳动力抽象化为价值,而工人自身则成为资本家用来获取利润的工具。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工人为了生活被迫卖出了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价值。
这种剥削程度决定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剥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其核心概念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剥削的理论。
一、剥削的定义和本质剥削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了生存,被迫将一部分劳动成果转交给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的过程。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控制了对劳动者的剥夺。
剥削使得资本家能够通过占有劳动产品获取利润,而劳动者仅仅得到了有限的工资报酬。
剥削是社会不公平和阶级对立的直接体现。
二、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两个具有对抗性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成为剥削阶级,而无产阶级则只能靠卖力气生活,承受着剥削的压迫。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剥削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通过将劳动力商品化,将劳动力剥离劳动者本身,进一步加剧了剥削的程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润原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是由无偿剥夺无产阶级劳动成果所产生的,它是榨取剩余劳动的结果。
反对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和理论基础。
它追求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通过消除私人财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公平正义的原则,追求社会阶级的消亡和全人类的解放。
然而,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总是能够成功,有些国家试图在实施社会主义时陷入了官僚主义和集权主义的泥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也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减少了剥削程度,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这使得一些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质疑。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对当代世界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贯穿他的著作始终,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内在矛盾和剥削机制,对未来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提出了深刻思考。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逻辑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如生产力的辩证发展与私人占有的冲突、剩余价值的生产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等。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市场竞争会导致生产者之间的利润追逐,最终加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逻辑是一种自我摧毁的体系,其内在矛盾将最终导致社会的解体和重建。
当代世界正面临着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等多重挑战,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理论,从中汲取智慧,探索未来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可能性。
只有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内在矛盾可谓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的核心之一。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生产关系的相对落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这种矛盾体现在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与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上。
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中的另一个矛盾在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通过商品经济将人们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从而导致了货币的普遍崛起和货币关系的膨胀。
这种货币关系的扩张往往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使整个经济体系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
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中的竞争与垄断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垄断和资本的集中,竞争的程度逐渐减弱,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和资源的浪费。
资本主义经济逻辑内在的矛盾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正式提出来的。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财富的过程的阐释,指出了由劳动到资本之间的财富的变化,以及财富的转化和分配方式。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职位、价格和资本主义的利润。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特点
(1)劳动的形态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劳动过程,其过程或形态不仅是劳动力的购买和出售,也包括了资本投资、以及有关价格、贸易、负担等劳动。
(2)价值分配方式有所不同。
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市场上的价值通过更多层次的价值分配而实现。
劳动的收入是由其劳动产生的价值来决定的,而资本的收入则是由其对价格控制而实现的。
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1)从理论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它指出了劳动和资本之间发生的活动,并说明了财富如何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流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少数资本家以剥削和
攫取的方式获得大量财富,而劳动者只能依靠其劳动获得有限的收益。
4结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它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他社会运动现象,同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剥削与压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都无法摆脱剥削与压迫的束缚。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剥削是指一部分人依靠占有生产资料,通过剥夺工人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暴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工人以劳动力为唯一的财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财富。
这种剥削关系的存在,导致了社会财富极端不平等的分配。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剥削与压迫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认为,剥削与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度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使资本家能够占有生产资料,压制工人阶级的发展。
资本家通过拥有生产资料的优势,完全掌握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权力,进而对工人进行压迫。
这种压迫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和雇佣关系上的,从而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剥削。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还分析了其社会后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与压迫造成了社会贫富分化、阶级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
少数资本家占有巨大财富,而绝大多数工人则陷入贫困和剥削之中。
这种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裂和社会不公正的现象,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紧张状态。
同时,剥削也剥夺了工人的自由,使他们失去了工作的尊严和权益。
马克思主义对剥削与压迫的揭示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还激发了人们对解放的思考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解决剥削与压迫问题,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化,工人成为社会的主人,劳动和生产关系得到彻底变革。
这样,剥削与压迫将不再存在,人们能够在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然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剥削与压迫的存在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结构中的,仅仅通过理论的阐述是无法改变这个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内在矛盾以及其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资本主义被描绘成一种充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制度,而这些矛盾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内部矛盾不断加深的根源。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在于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揭露。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剥夺工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着重于揭示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僵化和阻碍,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种周期性的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困扰,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还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力的压榨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被当作商品出售,工人的劳动被剥削为资本家的利润。
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不断加剧,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逐渐恶化,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与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危机以及劳动力剥削等问题的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我们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和理论指导。
剥削理论

剥削理论之见1剥削的定义: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剥削就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2剥削理论的详解: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在一般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增长量(即剩余价值量)与所投入的价值总量(包括劳动力的价值量和生产资料的价值量之和)成正比。
这就必然地形成一个自然的剩余价值分配规律:一般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价值增量(即剩余价值量)将会要根据各主体所投入的劳动力价值量或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的。
也就是说,谁拥有并且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越多,谁就会分配到更多的剩余价值量。
根据“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价值增量都由劳动者创造,都来源于“活”的劳动价值,由于生产资料中所内涵的劳动价值是一种“死”的劳动价值,并没有对价值增量产生贡献,生产资料的投入者并没有付出劳动,却得到了剩余价值,这是一种“无偿占有”,这是一种“剥削行为”。
剥削理论也就由此而诞生。
3剥削的产生: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而作为劳动者的工人缺少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从而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
正是因为生产资料被个别人占有,从而导致了剥削的产生。
4剥削程度:剥削程度就是指工人们创造的价值增量,被剥削掉的比例。
决定剥削程度的因素可能有这么几个。
(1)剥削程度与制度设计有关(2)剥削程度与工艺技术进步有关。
正如书上所讲的,有两种形式的剥削: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种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当制度允许工人较长时限工作时,资本家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剥削方式;当制度不允许工人长时间工作时,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相对剩余价值形式的剥削)来剥削工人。
比较两种形式的剥削,第二种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率明显提高了,“血汗工资制度”里面所谓的“血汗”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5资本的盈利: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性质:课程论文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论文题目:马克思的基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任课教师:***专业班级:初阳学院综合理科113班数学专业*名:***学号: ******** 成绩:2013年11月马克思的基本剥削理论及其现实解读朱佳瑜综合理科113班 11990322摘要:“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认为,剥削属于历史的、经济的和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范畴。
在我国现阶段,判断剥削的标准应该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为基础,看其是否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是否存在雇佣劳动关系,以及是否产生剩余价值进行合理分配来判断。
据此标准,我国现阶段存在剥削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运用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传统标准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剥削的内涵和真谛,对剥削程度能够自觉加以限制。
剥削现象由来己久。
自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它一直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
《辞海》对“剥削"一词的解释为:“凭借私有财产无偿地攫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为。
”古人说是“剥削黔黎,涂毒天下”,可见,“剥削”的词义是残酷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剥削"看成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乏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
”西方经济学给出的剥削(exploitation)定义[1]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开发、利用,如为社会福利或私人收益而开发自然资源;二是指用某物获取他人利益,如财主、债主与贫民的关系即是如此。
“剥削”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和演化,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演变,“剥削”这个过去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
什么是剥削?我国存在不存在剥削?在哪些地方存在剥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剥削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判断。
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从马克思关于剥削的本意入手并结合我国现代化的实践来探讨剥削问题,以免引起思想和理论上的混乱,妨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研究我国现阶段剥削现象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定义剥削,但是马克思对其内涵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这从剩余价值论的全部内容阐述中得到证实。
《资本论》指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
”[4]因此,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必须首先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3]进入《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在讨论新价值创造的同时考察了旧价值的转移问题,提出了(C+V+M)的问题。
在商品价值(C+V+M)中,C 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V 是劳动力的价值,M+V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M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在这里,新价值的创造是劳动者的事,与非劳动的资本等生产要素无关;资本家的劳动被看成是与劳动者对立的唯利是图的不良行径而排除在“劳动”概念之外;在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掩护下,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尽管资本家用它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
”但是,“不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好像同最初的商品生产规律如何矛盾,但这种占有方式的产生决不是由于这些规律遭到违反,相反地,是由于这些规律得到应用。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剥削表面上是一个符合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规范的剥削行为和剥削过程。
这种规范的要义是,劳动者是完全的自由人,资本雇佣劳动的过程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这个表面平等的规范下,以占有不同生产要素为依据,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关于剥削理论的基本要义[5]。
依据马克思的阐释,剥削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剩余价值或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或者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的两个支撑点。
劳动价值论决定了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劳动创造新价值,资本只转移价值。
在价值的创造上,劳动是积极的,资本是消极的。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或资本无偿占有,所以在价值的分配上,资本是积极的。
劳动是消极的。
产生剥削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公平,只要存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就必然存在剥削,铲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消灭剥削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无剥削社会)实践的必然选择。
所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具有极强的公平意识和革命性[2]。
二.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吸引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2009年底,我国批准设立外资企业67.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9191.7亿美元。
2008年,占全国企业总数3%的外资企业,创造了全国29.7%的工业产值,21%的税收。
53%的出口,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相当于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每8人就有一个在外资企业工作[2]。
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地区发达的成因和标志,广东、江苏的非公有制经济已占GDP的60%以上。
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省GDP(2.2万亿)近80%,还创造了全省60%的税收,76%以上的外贸出口,908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
30多年来,我国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来自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已占我国GDP的60%,沪深两市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公司570余支[2]。
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主要存在于私营和外资企业领域。
私营和外资企业主的收入中,尽管有他们自己劳动的报酬,但有一部分是无偿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
显然,外企老板是外国资本家,如果外资得不到剩余价值,就不会到我国来投资。
“外国资本家总是资本家,钱他们肯定要赚”[7],他们的收入中占有一部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剥削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它给我国带来了比较稀缺的大批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企业经营方法和管理理念,及时的国际市场信息,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来源,为我国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正如邓小平所说:“他赚,我们也赚,而我们得的益处总比他得的多。
”那么私营企业呢?为了能够更清晰地说明我国私营企业是否存在剥削这个问题,我们试举例对“剥削”进行界定。
假定一家私营企业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生产的产品价值是:80C+[5V’+15V”]+20M=120其中80C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5V’是私营企业主劳动力的价值;15V”是企业工人劳动力的价值;20M 是企业利润。
再假定在生产中,劳动贡献率为1/2,其他要素的贡献率为1/2;企业工人和私营企业主的工资与他们的劳动贡献成正比。
那么,对20M的分配情况是:私营企业主凭80C得到20M 中10个单位的M,因为在这个企业的一个生产周期中,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为1/2;剩下的10M,在私营企业主和企业工人之间按劳动贡献进行分配,私营企业主凭自己的劳动贡献得到10M 中的1/4,即2.5个单位的M,企业工人得到10M中的3/4,即7.5个单位的M。
这说明在这个企业中,只要企业工人得到了(15V+7.5M)=22.5个单位的总收入,就不存在剥削;如果这个企业的工人得到的总收入在15单位(相当于劳动力价值)和22.5单位之间,则意味着这个企业存在着剥削,这时企业工人虽然得到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但与私营企业主分享利润时没有得到应有的份额;如果这个企业的工人得到的总收入小于15单位,则意味着这个企业工人不但不能与私营企业主分享企业利润,而且连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也得不到,这个量的范围内的剥削,是一种连“表面上的等价交换”都做不到的剥削。
很显然,以上对剥削的界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剥削理论的基础之上加进了两个新“元素”:一是承认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及其劳动创造价值,二是非劳动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价值的分配。
其基本依据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解释[5]。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理解,一是尊重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因为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二是尊重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和价值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中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虽不创造价值,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是价值分配的依据。
这说明,“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意味着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涵盖“按劳分配”。
同时证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5]。
三.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从理论上分析,首先,剥削是与剩余价值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剩余价值、剩余产品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活动中是存在的。
其次,剥削又是与生产资料私有权相联系的范畴。
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获得超过雇佣劳动力价值的剩余部分,必然带有剥削的性质,尽管其手段可能是合法的。
从现实来分析,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参与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分配的现象逐渐出现,近些年已经较多地存在。
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私营、外资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会继续增多,这是可以肯定的趋势[6]。
要超越道德层面看待剥削。
剥削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劳动生产率发展相对不足,尚未达到足以使剥削彻底消灭的程度,而劳动生产率发展相对不足又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还不能覆盖全社会,还必须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情况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不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情况下,剥削现象和剥削行为以及对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的追求,仍然具有推动技术进步、生产方式改进以及社会生产关系调整与改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