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经济:个人信息价值的黑灰白精品文档7页

隐私经济:个人信息价值的黑灰白精品文档7页
隐私经济:个人信息价值的黑灰白精品文档7页

隐私经济:个人信息价值的黑灰白“你的隐私只剩零了,想开点吧。”

2019年,为了给Jini技术造势,时任Sun公司CEO的斯科特·麦克尼利在发布会上环顾全场,对台下众多的媒体记者和分析师说道。他认为互联网分享将彻底“杀死”隐私。

但即便是13年后,互联网已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他的话依旧显得耸人听闻。隐私作为人类自由生活的基本权利,我们目前还看不到它消亡的未来。不过,如果把“隐私”换为“个人信息”,他的预测则堪称精准。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个人生活能够全面信息化并联网分享,个人信息的透明化已难以阻挡。

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个人信息与隐私的疆界?电话号码、微博内容、通讯录、个人照片、浏览器Cookies……这些个人信息有些你愿意分享,有些你不愿分享,这是否能成为划分隐私与否的“红线”?

答案恐怕没那么好做出。当我们在办公室时,分享地理位置信息不是问题,一个小时后我们到家,却对它变得极为敏感。个人信息与隐私疆界的模糊让人头疼,用户亦因此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有人担心,一旦发生隐私恐慌,用户把所有个人信息都打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标签,互联网的很多模式可能都要无疾而终,比如O2O,比如个性化推荐。因此,隐私疆界的划定是关系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重大命题。

另一方面,个人信息有供我们时刻使用的交换价值:我们使用手机大众点评,交换出去地理位置信息;我们使用QQ,交换出去好友关系;我们使用京东商城,交换出去联系方式。这些交换虽然难以用价格标示,却无一不让你觉得物有所值,否则你大可放弃它的服务。

问题在于,有时候你获得了服务,却不知道自己究竟付出了多少。2019年,德国学生Max Schrems向Facebook索要了自己被收集的所有信息,结果他收到一张有1222个PDF文件的光盘,上面有他以往在Facebook的所有行踪,甚至包括已经删除了的信息。Schrems的恼火可想而知,他觉得这超出了等价交换的范畴。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个人信息的无意识透明无异于个人资产的无端流失。

但也由此可以看出,用户个人信息并非不能触碰的禁区,他可以接受用它来交换价值相等的服务,而这是解决互联网隐私问题的核心所在。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让交换更加有序、效率的机制。

也许,正在崛起的隐私经济学会是下一个诞生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域。

个人信息与隐私

谈起隐私,周涛有些郁闷。他的抱怨如此:“现在的人对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过度敏感,我没见过他们对医院病历和人口普查信息填写如此求全责备,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对互联网隐私过于苛刻?”

这位电子科技大学30岁的教授,目前在百分点科技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该公司拥有推荐引擎技术平台,核心技术之一是数据挖掘。但如果把个人在网络中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全看成隐私并加以保护,周涛的工作很难继续下去。

他很清楚“过度敏感”源自何处。“隐私”是极易让人产生恐惧感的词语,而网络用户倾向于扩大它的外延,把它和个人信息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不是一回事。一个核心区别是,隐私属于个人信息范畴,但个人信息不一定都是隐私。

我们每天都在产生大量数据,很难做到把个人信息完全封闭起来,也很少有人真想这样做,因为那意味着他把自己包在了厚厚的“茧里”,不享受众多互联网服务的便利,不与世界接触,将自己变为信息“黑洞”。

奥萨马·本·拉登曾试图制造这样的“黑洞”,以躲避美军的信息追踪。某种程度上,他成功了,而另一种程度上,他致命地失败了。他躲在巴基斯坦首府伊斯兰堡城外的豪华别墅里,选择远离任何通信工具,没有电话,没有网络。他一度避开了美军。2019年5月1日,本·拉登在别墅中被击毙,一名美国高级管理官员表示:“该物业价值将近100万美元,却没有接入任何电话或网络服务,值得引起注意。”此时“黑洞”本身即已变为信息。

除了姓名、住址、电话等固定信息外,网络上还充斥着“去吃饭”、“去购物”甚至“去睡觉”等动态行为数据。它们有些由我们自己发布,有些则来自于朋友。想想有多少次,我们在微博中谈论自己的朋友,难道那不是在曝光他的个人信息?为了不生活在恐惧里,我们必须适应个人信息的曝光。

但对于隐私,由于它是一个难以触碰的公众敏感领域,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对它的保护。

一个很关键的判断是,个人信息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隐私?

周涛从自己的业务出发,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在互联网上对用户信息进行搜集分析,不能把线上ID与线下真实身份进行匹配,否则即是对用户隐私的侵犯;隐私界定不能以内容划分,因为主观性太强,而应把“红线”划在内容与身份之间。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有些互联网公司甚至已经把它写入了自己的隐私政策声明中:

谷歌:除非您同意,否则我们不会将DoubleClick Cookie 信息与可识别您个人身份的信息结合起来;

苹果:实时地理位置数据是在不公开姓名的条件下以不对你的身份加以识别的方式收集的。

它们把不对用户线下生活造成困扰当作准绳。但请注意,此观点仅从企业角度出发,用户意见在其中是缺失的。对此,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谈道:“用户需要决策权。”他认为,隐私保护完全指望企业自律风险太大,用户需要掌控主动权,当企业需要采集个人信息时,当企业依据个人信息向用户推送服务时,需首先征得用户同意。

严格来说,业界目前对隐私并没有精确而可靠的定义。从实操层面来看,尊重用户控制权,以用户许可为唯一标准似乎是现在我们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美国著名计算机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说:“人们愿意分享各种信息,只要它们在控制之下。”

Facebook见证过用户失去信息控制权后的怒潮。2019年9月,当“动态消息”功能上线时,超过70万Facebook用户进行了抗议。这一功能将用户行踪聚合显示在好友首页上,被人称为“像跟踪癖一样”。Facebook单向改变个人信息披露规则,它提醒人们,信息已不在控制之中。而当它在动态消息中引入一些控制选项——如允许用户选择不让自己的某些操作显示在好友首页上,这股抗议浪潮便迅速消失无踪。

Facebook年轻的CEO马克·扎克伯格一向对信息控制抱清静无为的态度,但此后他也不得不考虑更多的隐私控制。他谈道:“我们允许人们分享自己的东西,很大一部分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但是仍有一大部分不可以对所有人开放。”

谷歌则不仅在服务中提供控制分享范围的选项,它甚至提供专门工具用于删除急需删除的网页,以体现用户对自我信息的最高决策权。

因此,在互联网语境下,用户的许可控制权处于最高地位。不被用户许可,或者即使企业与用户在事实上已进行信息与服务的交换,但用户不知情,或者不是“主观上”的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对用户个人信息的采集都涉嫌隐私侵犯。

个人信息是未来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块,但目前国内对它与隐私界定的模糊认识,使很多企业未来的商业模式、社会舆论都面临潜在风险。实际上,造成这些风险的陷阱我们已见到很多。

用户条款中的秘密

赵岗有两台手机,一台是iPhone,另一台是Android机。

他从2019年开始做手机游戏,2019年时公司重心转移到手机安全业务,推出了一款名为“安全管家”的软件。他把玩着手中的白色iPhone,指着远处办公桌上放着的Android机,说道:“它(Android)太开放了,太不安全了,我平时打电话发短信多用iPhone。”

他并非因为工作原因而故意耸人听闻。Android手机的隐私安全隐患确已到了必须让人警醒的地步。

你知道你手机里的每个应用调用了多少个人信息吗?这些调用是否都是必需的?如果我们在安装软件时,仔细查看权限调用列表,一定会大吃一惊。

一款名为“红袖书屋”的阅读应用,需要读取手机联系人数据,至于此数据与它的服务间有何关联,软件制作方未能给《商业价值》记者合理的解释;

一款取名“三国杀online”的游戏应用,需要知道用户精准(GPS)位置信息,但据记者了解,这与游戏服务本身并无直接关联;

一款下载量巨大的新闻资讯客户端,需要调用短信读取与发送的权限,但应用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服务。

在所有的权限调用中,手机联系人数据成为重灾区。游戏软件、桌面美化软件、各大输入法软件、各大社交软件,无不对其虎视眈眈,取用自由如入无人之境。

软件们在过度调用个人信息,很多信息却无助于改善它所提供的服务。它们的普遍心态是:存着吧,不拿白不拿,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它们并非不怕用户某一天将爆发的愤怒,可想想你安装软件时的习惯,是不是总迫不及待点击“确定”,对弹出的权限调用列表视而不见?这是用户无意识给自己布下的陷阱。软件商们将来也许会如此辩解:“当初你看过这些,我把决策权交给你,你本可以选择取消,但你选择了安装。”

这种说辞并非没有先例。今年2月,私密社交应用Path被指控未经用户许可私自上传通讯录至服务器,作为平台方的苹果亦被指监管失职。苹果发言人汤姆·纽梅尔答辩:“在未经用户许可的前提下搜集或者传输用户的通讯录是一种违反苹果指导原则的行为。”这一指导原则是当时苹果应用商店的17.1条款。

几乎每一家大的公司都会在隐私条款中列明对用户信息的获取、使用及授权给第三方的规则:

中国联通:对用户个人资料的有权使用人,不仅限于本公司,还包括经本公司合法授权、与本公司业务和经营活动有关的本公司的任何附属公司、联营公司、业务伙伴和专业顾问,以及向本公司提供与本公司业务和经营活动有关的行政管理、电信、计算机、付款、内容、信息服务或其它服务的任何代理人、承包商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

支付宝:为有针对性地向您提供新的服务和机会,您了解并同意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指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公司)或您登录的其他网站将通过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该手机向您发送相关通知;

谷歌:我们收集的信息包括设备信息、日志信息、位置信息、唯一应用程序编号、本地存储、Cookie和匿名标识符,我们会向谷歌的关联机构或其他可信赖的商家或个人提供用户个人信息,让他们根据我们的指示并遵循我们的隐私权政策以及其他任何相应的保密和安全措施来为我们处理这些信息;

新浪:如果您要求我们提供特定客户支援服务或把一些物品送交给您,我们则需要把您的姓名和地址提供给第三者如运输公司,我们的网站将会提供第三者网站的链接,由于我们不能控制这些网站,所以我们建议您细阅这些第三者网站的个人信息保密制度;

在有关Cookie使用的声明中,大部分公司都发出提醒,用户可以将浏览器设置为拒绝Cookie。但是,真正理解此含义的用户凤毛麟角。因为这些冗长而咬文嚼字的条款几乎没人会认真去看。于是它们就默认用户接受了其对第三方公司的信息使用授权,接受了Cookie追踪。用户成为了最不知情的“知情人”。

赵岗分析,Android手机权限调用混乱,还一个原因是系统管制的缺失。在iOS上,除用到音乐、导航与V oIP(网络电话)服务的程序外,其他程序一概不能后台运行,并且程序退出后,不能再与自己的服务器进行通信。而Android在这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它允许程序后台运行,不限制程序与各自服务器实时同步。“当锁上屏幕后,它(程序)依旧可以上传短信、通讯录、照片,而且没有任何记录可以提醒你。”赵岗说道。

缺少规则,没有管理,加之用户无意识,手机上的个人信息就像一块免费“肥肉”,人人争而食之,这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领地。可一旦用户意识觉醒,隐私危机爆发,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打击之大将是非常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带来的伤害是产业级别的灾难。

个人信息的价值链条

小杨对《商业价值》记者说道:“我发现做通讯录软件还是能赚钱的。”

他今年26岁,是一位猎头行业的新人,正努力利用微博、LinkedIn、若邻网等社交网络弥补自己经验与人脉的不足。他有一位同事,找到某家做通讯录软件的移动互联网公司,购买了所有带公司头衔的用户的联系方式。这方法明显更简单、快速。

他其实指出了利用个人信息最简单粗暴的盈利方式:倒卖。倒卖由来已久,并非互联网的特有产物。2019年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报道,河南郑州某民政局工作人员以400元/月的价格,将结婚登记人信息卖给影楼;而在北京的天桥下,信息贩子推着三轮车兜售写满电话号码的册子,联系人被分门别类——交警队、税务局、银行、石景山青年联合会、写字楼业主等。

而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围绕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黑、灰、白“三色”产业链,个人信息的变现方式正多样化。

黑色产业链在传统互联网中广为人知,主要表现为窃取用户账号密码或其他个人资料以获取利益,比如窃取网银、QQ、网络游戏账号等。而移动互联网之下的黑色产业链条,则比之复杂许多。

360手机卫士发现,知名游戏《鳄鱼小顽皮爱洗澡》、《Temple Run》遭恶意篡改,软件被植入木马后,可在后台偷跑流量,并不停弹出广告;

今年8月,国内Android市场发现新型病毒,它通过获取手机超级权限,可

擅自发送短信进行手机支付,据称被感染用户超过50万;

恶意软件一旦获取手机超级权限,还可在用户不知情时随意安装其他软件,这是它们赚取推广费用的重要手段。

根据安全管家行业分析报告,2019年上半年国内共发现手机恶意软件33930款,Android平台占据26580款,其中32%悄悄吞噬用户的手机话费,12%瞄准用户的通讯录、照片、短信等个人信息。从第二季度开始,恶意推送广告的病毒开始蔓延,占当季新增手机病毒的45%。

与之相比,灰色产业链条对用户的危害小了许多。它们虽然也在用户不知情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获取个人信息,但它们仅将其作为改善服务或未来提供更多服务的战略储备,而非利用它来进行短期直接盈利。

2019年6月,LinkedIn iOS客户端被发现偷偷上传用户日历内容——包括约会时间、约会对象、约会内容乃至记录其上的笔记。官方解释此举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它从未与第三方分享数据。

还有国内Android应用对手机通讯录的哄抢,即便部分社交应用正利用其改善自己的好友推荐功能,但更多的企业目前却用不上它,只是暂且存着。对此,著名互联网观察者Keso评论:“他们总想着布局。QQ好友关系的威力大家都看到了,但腾讯不会开放出来,通讯录的价值不比它小,并且不被某一家公司所有,于是大家都来拿。”它们看中了通讯录好友关系在未来的商业想象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灰色产业链存在有合理性。危害再小,依旧改变不了它对用户隐私侵犯的事实。LinkedIn的官方解释未能平息众人怒火,而那些拿走用户通讯录的企业未来又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弥补现在掠夺用户个人信息造成的伤害。

对个人信息的掠夺性获取,终将引起用户反抗,注定不能撑起一个持久、健康的商业环境。但从长远来看,互联网经济要往前发展,大到O2O、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小到微博、微信、邮箱等具体服务,用个人信息交换其服务价值的模式却不可避免。

所幸我们看到了对个人信息良性利用的白色产业链。在此链条下有一个核心原则,即所有的信息获取都需对用户有价值回报,而非与用户毫无关系。否则只能称为掠夺,而非交换。

概括起来,信息交换价值的方式有两种:

一为信息回馈。企业获取个人信息,并利用其提高对用户的服务质量。比如亚马逊通过对购买行为的统计分析,为用户自动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更多商品;比如输入法通过收集用户的输入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加强大的词库。

二为信息转让。企业将用户信息卖予广告主换取收入,而与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无关,但它反馈给用户一项免费服务或其他同等价值的东西。比如为了免费使用Gmail,用户可以接受谷歌扫描邮件内容,并据此推送广告。

用户并非死守个人信息不放。2019年7月,比特网曾撰文指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愿意将隐私交出去的途径有五个:Google、社交网络、RFID标签和卡、GPS以及电子书。

2年来,交换途径一直在增加,但交换前提却未曾改变:它必须等价,交换双方都必须认同而非信息不对称,双方都在一定协议的共同约束下。离开此前提中的任何一点,自愿交换都会受到巨大损害。

隐私经济在未来

史常青说:“在北京街头,大家愿意出卖自己信息的价钱在15元左右。”

他在北京尚普信息咨询公司任市场调研中心总监一职。他发现在街头拦截调查中,价值15元的礼品就足以吸引行人停下脚步,填完2张A4纸的选择题,附带获取他们的姓名、联系方式、职业及年收入区间。而当礼品价值提升至50元左右时,行人甚至愿意跟随调查者到一个固定地点,花更长的时间来泄露自己更多的信息。

这不是个人信息的标准定价,却足够说明它们确有能被出售的心理价位。只不过这价位有时候很高,有时很低,依据情境变化波动不断。

让我们暂且离开北京街头,到柏林的电影院去看看。今年3月,德国研究所的尼古拉·严奇和同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443名学生到网站上购买两家影院提供的电影票,在票价一致的情况下,其中一家声称需获取用户的电子邮箱以发送广告,于是另一家获得了62%的销售额。但当后者提升票价后,前者立马获得87%的销售额,即使它依旧发送广告。要知道,后者提价只不过50欧分。

但不管个人对自我信息定价的贵贱,因为他有了愿意接受的价格,所以未来个人信息的被获取将不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纯商业层面的问题。基于对这一趋势的判断,欧美对未来隐私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开拓性的探索。

今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把个人信息定义为“资产类别”,认为互联网用户应该把它当作“银行存款”来看待。于是,Mydex、Personal等创业公司则颇像数据银行,它们鼓励用户将财务信息、医疗记录、电影、音乐等数字信息存入自己的网站,并确保用户只向合法可信的其他网站提供必要的个人信息。

5月,惠普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伯纳德·胡波曼则建议直接将个人信息放到交易市场中,由交易员帮助与买主砍价,实现一个合理的成交价格,如此个人既可控制自己的信息又能通过分享获得报酬。

对此,曾为网景和McAfee公司元老的卡麦伦·刘易斯再同意不过。2019年,他将Statz做成一个依托于网站的客户端,用户在其上可管理自己的数据组合并直接卖给商户。

这些模式看起来很美,不过可行性却存疑。抛开各种各样的技术及操作难题,假如用户数据变为人人可获取的公平、公开的交易,是否意味着拥有大用户量的Facebook、腾讯们将优势大减?

Keso则认为,这不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未来还将是各家公司获取各自用户的信息,然后它们以一定条件实现信息共享。

即便以信息交换价值成为普世准则,它也难以催生出用户直接出售自己信息获利的贸易市场。原因有二:首先,信息交换要依托于优质服务,用户出让信息的前提是发现了自己喜爱的价值,而非为了金钱,这一用户习惯很难改变;其次,个人信息的价值随着情境的变化而高低变动,用它来交换服务,用户对其心理估价能适当降低,可一旦要换的是真金白银,估价便难以核算,用户也将变得斤斤计较。

因此,信息的直接买卖不会是未来隐私经济的核心模式。

未来,我们要享受到更多更好的互联网服务,就要对用个人信息交换价值这事儿习以为常。

个人信息的透明与顺畅流转,将对互联网的下一步发展、新产业的爆发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对极度依赖个人信息的O2O模式。精准营销急需的个体喜好、行为习惯、年龄、婚否等信息……越多的个人信息开放,它就能提供越好的服务。

甚至在更多的信息背后,手机可以为预测人类行为提供支持。今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成功预测出手机用户在未来24小时内的活动地点,平均

误差仅为20米。他们的算法是将用户手机上的追踪数据和他社交圈子中的联系人追踪数据相结合。但用户如果因为隐私问题而封闭个人信息,手机永远也成不了“先知”,这个世界商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想象该多么贫瘠。

站在人类社会进化的角度,个人信息的释放不可阻挡,这是整个互联网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基石。而如何建立秩序和规则,合理开发个人信息的价值,并且让每个用户都因为“等价交换”而认同这个趋势,则是一个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文章来自:http://baixian/ (百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大数据的四大特征:海 量的数据规模(vast)、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仅从海量的数据规模来 看,全球IP流量达到1EB所需的时间,在2001年需要1年,在2013年仅需1天,到2016年则仅需半天。全球新产生的数据年增40%,全球信息总量每两年就可翻番。 大数据时代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是政府管理、商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与此同时,海量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和共享又会对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尤其是隐私和其他一些敏感信息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如何处理好促进信息自由流动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是信息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国如果不及早和国际接轨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必将在国际贸易中受到排挤,国际企业和组织大量采集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得不到有效规制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安全带来威胁。欧盟法院近日宣布欧美间的“安全港”协议立即失效值得我们警醒。下面就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提出六点建议: 信息社会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隐私保护的特征,需要兼顾数据的利用价值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开发利用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作用,而一国对数据利用和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宽严程度又会对该国数据技术的创新带来影响。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Chander研究发现:美国法律制度对中间平台的保护更为有力,在美国属于创新范畴的活

法,但由于既没有细分领域或行业,也不是自下而上由行业自身制定,无法发挥行业自律的核心优势。要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必须遵循其核心要素:一是由行业主导的自下而上制定模式,政府可以指导或引导,但绝非主导;二是根据行业特点结合企业自愿予以行业细分,而不是试图用一个自律性规范涵盖所有行业。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建议先由政府主管部门倡议并引导在几个典型行业开展行业自律,例如银行业、电信业、互联网服务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然后逐步扩展至餐饮业、快递业等行业。行业自律规范应主要由行业组织中具有相当的业务和法律知识的人制定,并广泛征求行业成员意见。一旦某一企业书面作出遵守某一行业自律规范的承诺,则该自律规范成为该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合同的组成部分。同时,法院在司法程序中也可对自律规范的合法性予以审查,排除其中违法或者明显不合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条款的适用。 本文作者:余水工()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伦理探析

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 的伦理探析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伦理探析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在这快捷方便背后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大数据时代隐私问题引发的伦理问题,先是列举了大数据时代有哪些隐私问题,并找出这些隐私问题引发的何种伦理问题,然后仔细分析了之所以引发这些伦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从个人、技术、社会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大数据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的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大数据隐私问题伦理

一、相关概念介绍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 伦理,一是指事物的条理。二是指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二、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表现 1.隐私被多次利用 数据挖掘指时通过对原始数据多次分析找到可利用的隐藏价值,并为其组织所利用。这种多次利用涉及的隐私问题,是对传统隐私问题的放大,是新的挑战。在数据收集时即使得到主体的同意,有时也并不能保证主体的个人数据应用语境是完整的。大多数数据在应用时虽无意于侵犯隐私,但最终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其他用途。所以组织不能在未来的一些数据挖掘中得到个人的同意,并且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得到数亿人同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大多组织都是自行决定是否挖掘。也因此个人失去了自己数据信息的控制权,这是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体现。 2.隐私被监控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资产,人们对数据收集越来越感兴趣,大数据的变化带动了组织与个人的行为发展。通过大数据的演算,用户曾经在所有网络上的消费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被系统的收集下来。例如,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行为信息、个人偏好信息、通信记录、网上购买记录等等。潜在的目标用户应运而生。根据用户的产品推广,广告和营销将一步一步地开始,系统地进

个人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 摘要:随着个人信息侵权事件的频繁发生,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问题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模式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和德国两国的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的分析,提出对我国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应选择人格权保护模式,将其确定为一项具体人格权加以保护。关键词: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超市开业,会员卡会莫名其妙地寄到了家里;新房刚拿到钥匙,就有装修公司跟踪而至;新车刚买,就接到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购买车辆保险等等。大量的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被收集、利用,现代人因此而成为“透明人”或“半透明人”,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缺失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09年央视3.15晚会上的分众传媒“短信门”事件更提醒我们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就成为法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虽然我国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将个人信息保护法纳入立法日程,但至今尚未出台,而对个人信息相关问题的争论在理论界也从未停止,对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的选择理论界也存在颇多争议,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发表本人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个人信息权 (一)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指可以识别出信息主体本人的一切信息的总和,包括了信息主体生理信息、心理信息、智力信息以及有关信息主体个体的信息、社会的信息、经济的信息、文化的信息、家庭的信息等等。对于个人信息,学界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为个人隐私,有的称为个人资料(数据),下面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一下比较. 1.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 隐私是近年来在我们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语,一般是指不愿告诉别人的或不想公开的个人的事情,或者说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方面的事情。“个人隐私”与“个人信息”最大的区别在于范围上的差异,个人信息的范围大于个人隐私,即“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的下位概念,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如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医药档案、职业等,这些也许算不上隐私,但都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如果我们在立法中选择“个人隐私”的概念,那就表示法律仅保护个人信息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而不保护不涉及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策略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策略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策略 周军虎 摘要:大数据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人们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甚至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探析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大数据个人隐私保护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是个人出行前的交通路线查询,还是网络平台购物,日常信息沟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便利。然而,大数据所引起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大数据时代,我们时刻暴漏在“第三只眼”下,我们访问各类网站所留下的个人数据信息被爬虫技术抓取并保存,用以分析我们的购物习惯、社交关系、个人活动轨迹等,这些一旦信息被非法机构和恶意分子利用,就会对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会威胁到个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一)用户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强 网络用户具有多重身份,既可能是个人隐私信息的拥有者,又可能是传播者。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有些用户随意在手机和电脑上浏览或点击非法网站,扫描商家二维码,通过非正规途径下载安装不正规软件,将病毒带到了个人电子设备中,被黑客攻击。其次是用户在微博、微信、QQ、论坛、推特等社交软件上随意公开个人照片、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地址、社交朋友圈等信息,将个人信息泄露在了网络上。最后是有些用户随意转发和传播他人隐私信息,有意或无意地泄露了他人隐私信息,并被不发分子窃取、售卖,给他人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麻烦,甚至造成人身安全威胁或财产损失。 (二)互联网企业对个人隐私滥采滥用 就国内来说,互联网企业对个人隐私的滥采滥用主要表现在对个人信息进行过度采集。目前,几乎所有的APP软件都设置了很多访问权限,用户若要安装并使用,就必须对个人相册、邮箱、摄像机、通讯录以及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进行

信息安全管理承诺书

信息安全管理承诺书 信息安全管理【1】 为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做好互联网信息内容检查整治工作,全面落实国家政府部门对于打击色情淫秽及ICP备案的工作,本人或本公司郑重承诺: 一、本人或本公司在贵公司托管或租用的服务器相关业务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从事任何违法行为,本司将严格履行国家行业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各项规定,做到证照齐全、手续完备、服从监管。 二、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七条、第八条等条款的规定,我公司所有经营性IDC用户必须取得政府通信行业管理机构颁发的ICP经营许可证,非经营性IDC用户必须向政府通信行业管理机构报备。 三、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我们将明确告知我公司所有业务合作用户注意以下内容: 1.已经取得政府通信行业管理机构颁发的ICP经营许可证或相关批文的IDC用户,注意许可证和批文的有效期,如登记的相关信息与实际不符或法身变更、逾期的立即前往原签发部门办理审证延期手续。 2.正在办理ICP经营许可证和相关批文的IDC用户(指政府通信行业管理部门已经接收了相关申请,正在办理),与贵司ICP业

务受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办证情况告知我司相关业务人员。 3.已持有ICP经营许可证但未办理ISP证的用户尽快按相关程序到通信管理局申请办理ISP证/IDC证。 四、我本人或我公司承诺在所租用或托管的服务器上,包括下联用户服务器,均不含有未备案网站,以及未办理专项备案的论坛、博客、留言本等交互性网站,严格落实先备案后接入的原则。否则可对我本人或我司的服务器或虚拟主机采取关闭或停止提供相应的接入服务且不退款。 五、我本人或我公司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要求对于自己经营或者合作经营的网站进行全面的信息安全检查清理工作,自行对所使用的软件程序的内容与版权负责。若因本公司(或本人)监管不力,未及时进行网站备案或由于服务器上存在非法网站、非法信息导致的一切后果(包括但不限于经济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等)由本公司(或本人)自行承担,与佛山市亿动网络有限公司无关。 六、如由于我本人或我公司未履行本承诺书内容而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均由我公司自行承担,必要时可对我司采取关闭或停止提供相应的接入服务。 七、我本人或我公司在签署本承诺书后,负责将本承诺书所承诺的内容准确无误地传递告知至最终托管用户,并负责收集保管好最终用户的自查自纠表,汇总上报。 承诺单位名称: 公司盖章(个人签字):

【精品】返校个人信息承诺书.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返校个人信息承诺书 返校个人信息承诺书 本人___________,2020届___________专业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 返校前所在地为: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区(县)。返校后入住宿舍为:____苑____栋____区________。 本人于2020年___月___日通过___________(交通方式及航班/列车号)自_______________(地市)经__________中转,返回XX省XX市。 本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各项管理规定,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原则,承担疫情防控社会责任,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1、本人在返校前无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症状,无与确诊者、疑似者和境外归国者有密切接触史; 2、每天在“今日校园app”所填写的全部信息均真实准确,无瞒报、谎报现象; 3、严格遵守XX省、XX市和XX大学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 4、须用本人手机号码绑定申领“XX健康码”且获得“绿码”,若XX健康码非绿码的,自觉做到暂缓返校;若用非本人手机号绑定的无法完成扫码确认自愿承担不能进入学校的结果。 5、自觉遵守“曾经被诊断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学生,返校前7天内,需进行2次核酸检测;一个月内有湖北旅居史的学生,返校前7天内,进行1次核酸检测;一个月内有境外旅居史的学生,返校前7天内,进行1 次核酸检测。必须同时持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和医院证明方可返校”的相关规定。 6、返校后严格遵守《XX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工作方案》中的管理规定,不扎堆聚集,不闲逛游玩,不串宿舍,严禁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 山东齐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 中文摘要 大数据(Big Data)是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正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工作习惯及思考模式。但目前,大数据在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大数据所导致的隐私泄露为用户带来严重困扰,虚假数据将导致错误或无效的大数据分析结果。该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的产生原因、发展概述、主要特征及大数据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信息安全 Abstract Nowadays big data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both the academic and the industrial research.It is regarded as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 and think.However,there are many security risks in the field of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when collecting,storing and utilizing big data.Privacy issues related with big data analysis spell trouble for individuals.And deceptive or fake information within big data may lead to incorrect analysis resul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era of big data, development overview,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ig data information security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safety problems. Key words: Big data;Big data era;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big data era

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或隐私保护法规汇总

国外在企业收集、利用公众信息方面的 政策、措施、规定、法规。 一、美国 1.《隐私权法》 1974 年12 月31 日, 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隐私权法》(Privacy Act)1, 1979 年, 美国第96届国会修订《联邦行政程序法》时将其编入《美国法典》。该法又称《私生活秘密法》, 是美国行政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和了解权的一项重要法律。就“行政机关”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公开和保密问题作出详细规定, 以此规范联邦政府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 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2该法中的“行政机关”, 包括联邦政府的行政各部、军事部门、政府公司、政府控制的公司, 以及行政部门的其他机构, 包括总统执行机构在内。该法也适用于不受总统控制的独立行政机关, 但国会、隶属于国会的机关和法院、州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机关不适用该法。该法中的“记录”, 是指包含在某一记录系统中的个人记录。个人记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的姓名或其他标识而记载的一项或一组信息”。其中, “其他标识”包括别名、相片、指纹、音纹、社会保障号码、护照号码、汽车执照号码, 以及其他一切能够用于识别某一特定个人的标识。个人记录涉及教育、经济活动、医疗史、工作履历以及其他一切关于个人情况的记载。 《隐私权法》规定了行政机关“记录”的收集、登记、公开、保存等方面应遵守的准则。 2.《电子通讯隐私法》 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提供保护,主1https://www.360docs.net/doc/5617424222.html,/foia/privacy/index.html

要依靠联邦和州政府制定的各种类型的隐私和安全条例。其中最为重要的条例是1986 年颁布的《电子通讯隐私法》(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Privacy Act,简称ECPA)3。 尽管《电子通讯隐私法》还存在不足,但它是目前有关保护网络上的个人信息最全面的一部数据保护立法。《电子通讯隐私法》涵盖了声音通讯、文本和数字化形象的传输等所有形式的数字化通讯,它不仅禁止政府部门未经授权的窃听,而且禁止所有个人和企业对通讯内容的窃听,同时还禁止对存贮于电脑系统中的通讯信息未经授权的访问及对传输中的信息未经授权的拦截。 3.《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也就是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Gramm-Leach-Bliley Act,GLB Act)4,它规定了金融机构处理个人私密信息的方式。这部法案包括三部分:金融秘密规则(Financial Privacy Rule),它管理私密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公开;安全维护规则(Safeguards Rule),它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实行安全计划来保护这些信息;借口防备规定(Pretexting provisions),它禁止使用借口的行为(使用虚假的借口来访问私密信息)。这部法律还要求金融机构给顾客一个书面的保密协议,以说明他们的信息共享机制。 4、《儿童在线隐私权保护法案》 The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简称COPPA5,它规定网站经营者必须向父母提供隐私权保护政策的通知,以儿童为目标的网站必须在网站主页上或是从儿童处收集信息的每一网页上提供链接连接到此通知。它还详细规定了网站对13 岁以下儿童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3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5617424222.html,/ywdt/txt/2010-01/25/content_3357265.htm 4https://www.360docs.net/doc/5617424222.html,/privacy/privacyinitiatives/glbact.html

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至关重要

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大家无时无刻的使用着互联网,人们在其中留下的痕迹也越来越多。但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这些痕迹足以威胁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的个人安全。到底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保护? 一、保护互联网个人隐私至关重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各种数据成井喷状态,今日你在微博上分享生日party心情如何?明日又发表要考试了心里紧张等,这些数据实际上都包括了你的各种信息,这让各种隐私无处可藏。 这些隐私数据看似无关重要,实际上却价值连城。商家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对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判断,预估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一些比较独特的个性化服务。但事物总是两面性,以上只是好的一面。在这些人性化的背后,是隐私安全。你在互联网上分享出来的各种信息,很有可能会在明天成为黑客攻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这些数据都是某个人产生的,而不法分子的目的也是针对这个人的,那这个人的过去以及未来,所有信息都掌握在不法分子手中,这样的结果你想要吗?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能预料到吗? 大数据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如果免费检测基因的公司拿到了个人的健康隐私数据,就能精准地推销医药产品,建立点对点的商业模式,这对公司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如果大数据被污染了,也就是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注入虚假信息,据此作出的判断就会误导人们。 二、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周鸿祎指出,大数据时代可以不断采集数据,当看起来是碎片的数据汇总起来,“每个人就变成了透明人,每个人在干什么、想什么,云端全部都知道。” 他据此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三原则。 第一,这些数据应该是用户的资产,这是必须明确的,就像财产所有权一样,以后个人隐私数据也会有所有权。 第二,利用万物互联技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需要把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如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所谓“平

信息安全承诺书-个人版

信息安全承诺书 为确保本单位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网站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作为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负总责,并做如下承诺: 一、加强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渠道的畅通。 二、明确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将安全职责层层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员。 三、加强本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工作,在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指导下,自觉、主动按照等级保护管理规范的要求完成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未达到相关技术标准的方面进行建设整改,随信息系统的实际建设、应用情况对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动态调整。 四、加强本单位各节点信息安全应急工作。制定信息安全保障方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安全测试和应急演练。重大节日及敏感节点期间,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监控,加强值班,严防死守,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1 五、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管理服务办法》等规定,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每日零报告制度”,对本单位出现信息安全事件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行政处理;出现重大信息安全事件,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六、作为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责任人,如出现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造成影响的,本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违反上述承诺,自愿承担相应主体责任和法律后果。 责任单位(盖章)、主要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2

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伦理探析

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伦理探析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在这快捷方便背后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大数据时代隐私问题引发的伦理问题,先是列举了大数据时代有哪些隐私问题,并找出这些隐私问题引发的何种伦理问题,然后仔细分析了之所以引发这些伦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从个人、技术、社会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大数据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的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大数据隐私问题伦理

一、相关概念介绍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 伦理,一是指事物的条理。二是指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围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二、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表现 1.隐私被多次利用 数据挖掘指时通过对原始数据多次分析找到可利用的隐藏价值,并为其组织所利用。这种多次利用涉及的隐私问题,是对传统隐私问题的放大,是新的挑战。在数据收集时即使得到主体的同意,有时也并不能保证主体的个人数据应用语境是完整的。大多数数据在应用时虽无意于侵犯隐私,但最终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其他用途。所以组织不能在未来的一些数据挖掘中得到个人的同意,并且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得到数亿人同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大多组织都是自行决定是否挖掘。也因此个人失去了自己数据信息的控制权,这是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体现。 2.隐私被监控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资产,人们对数据收集越来越感兴趣,大数据的变化带动了组织与个人的行为发展。通过大数据的演算,用户曾经在所有网络上的消费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被系统的收集下来。例如,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行为信息、个人偏好信息、通信记录、网上购买记录等等。潜在的目标用户应运而生。根据用户的产品推广,广告和营销将一步一步地开始,系统地进行,无论他是做什么,例如喜欢什么东西,什么时间去哪,到什么地方可能在做什么,广告推将无处不在。 三、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引发的伦理问题 1.缺乏对人格与精神的尊重 隐私是指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自古以

2018年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信息安全试题和答案解析(100分)

1.网盘是非常方便的电子资料存储流转工具。不仅不占用空间,而且在任何电脑上都能访问,下面这些使用网盘的做法中,哪一项会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C.将所有信息保存在云盘,设置一个复杂的云盘密码,然后将密码信息保存在电脑D 盘的文件夹中 2.位置信息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2分)得分:2分 C.需要平衡位置服务和隐私的关系,认真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确保位置信息不泄露 3.你收到一条10086发来的短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尊敬的用户,您好。您的手机号码实名制认证不通过,请到XXXX网站进行实名制验证,否则您的手机号码将会在24小时之内被停机”,请问,这可能是遇到了什么情况?()(单选题2分)得分:2分 D.伪基站诈骗 4.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什么需要定期修改电脑、邮箱、网站的各类密码?()(单选题2分)得分:2分 D.确保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 5.浏览网页时,弹出“最热门的视频聊天室”的页面,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怎么办?()(单选题2分)得分:2分 D.弹出的广告页面,风险太大,不应该去点击 6.在某电子商务网站购物时,卖家突然说交易出现异常,并推荐处理异常的客服人员。以下最恰当的做法是?()(单选题2分)得分:2分 C.通过电子商务官网上寻找正规的客服电话或联系方式,并进行核实 7.重要数据要及时进行(),以防出现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单选题2分)得分:2分 C.备份 8.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保护。(单选题2分)得分:2分 B.安全等级 9.当前网络中的鉴别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以前我们主要通过账号密码的方式验证用户身份,现在我们会用到U盾识别、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多种鉴别方式。请问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单选题2分)得分:2分 C.使用多种鉴别方式比单一的鉴别方式相对安全 10.日常上网过程中,下列选项,存在安全风险的行为是?()(单选题2分)得分:2

个人人身安全承诺书

个人人身安全承诺书 个人人身安全承诺书 个人人身安全承诺书我郑重承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做到以下几点: 1、履行岗位安全责任,为企业安全负责、为部门安全负责、为员工安全负责、为自己安全负责。 2、自觉遵守国家、行业和公司的各种安全管理法律、规章、制度、规定,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敌人作斗争,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3、遵守安全管理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规定,不疲劳开车、不酒后开车、不将车辆借予无驾驶证人员驾驶,开车时不打手机、看信息。 4、遵守消防管理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规定,积极学习灭火与火场逃生知识,熟悉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逃生线路。 5、日常工作中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不盲目作业。 6、自觉接受公司、部门、班组的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自觉执行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要求的各种安全措施,不抱侥幸心理。 7、主动制止同事的不安全行为,对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8、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安全培训和安全学习、安全活动、事故应急演练,掌握作业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承诺人:工种:承诺 201X年X月X 日个人安全生产承诺书(3篇)本人作为班组的员工,自愿接受本班组和车间管理,并郑重承诺,在工作中严格履行以下职责和义务: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规定,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各项安全活动。 2、自愿接受公司、车间、班组等各级安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及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 3、工作中自觉遵守本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按规程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做到不违章、不蛮干、不冒险作业。 4、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按要求使用和维护本岗位的安全防护设施。 5、熟悉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岗位安全技能,知道岗位存在的危险性,会采取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法。 6、积极参加班组事故隐患检查和整改工作,工作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危险(危害)因素,立即向上报告,并配合班组和车间进行解决。 7、发现生产安全事故时,及时向上报告,并积极参与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在救援中服从上级指挥。 8、切实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注意上下班车辆行驶安全及乘坐班车的安全。如在生产作业严重违反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本人将自愿接受分公司、车间、班组的处罚,并承担相应后果。员工(签

大数据时代的客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的客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大数据”一词来自于未来学家托夫勒于1980年所著的《第三次浪潮》。而最早开始对大数据进行应用探索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2011年6月,麦肯锡公司发布了一份关于“大数据”的报告,该报告称: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球信息化不断推进,数据将渗透到当今每一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盈余浪潮的到来。的确如麦肯锡所说,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全球的数据量为0.49ZB,2009年的数据量为0.8ZB,2010年增长为 1.2ZB,2011年数量更是高达1.82ZB,相当于全球每人产生200GB以上的数据。而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几年内产生的。到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数据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数据对于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而言具备了更多的商业价值,但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将愈加复杂,也更难以管理。如同一把双刃剑,数据在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个人隐私无处遁形。回顾2014年,全球各地用户信息安全事件频出: 2014年3月22日“携程网”出现安全支付日志漏洞,导致大规模用户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类别、银行卡卡号、银行卡CVV等信息泄露。 2014年5月13日,小米论坛用户数据库泄露,涉及约800万使用小米手机、MIUI系统等小米产品的用户,泄露的数据中带有大量用户资料,可被用来访问“小米云服务”并获取更多的私密信息,甚至可通过同步获得通信录、短信、照片、定位、锁定手机及删除信息等。 2014年12月2日 乌云漏洞平台公开了一个导致“智联招聘网”86万用户简历信息泄露的漏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 【摘要】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在人们因大数据获益的同时,个人隐私的保护却由此变得更加艰难。个人隐私常常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人非法披露和商业利用,甚至是恶意利用。从目前情况看手机成为最危险的智能终端,暴露了用户的位置信息。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兴起,隐私信息泄露将会越来越严重,完善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成本高昂但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数据用户隐私人肉搜索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 大数据本是一个技术词汇,现在却成为了社会热点名词。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Volume (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通过大数据挖掘,人类所表现出的数据整合与控制力量远超以往。但是,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在人们因大数据获益的同时,个人隐私的保护却由此变得更加艰难。 一、大数据是把“双刃剑” 在个人隐私方面,每当我们上网、使用手机或者信用卡,我们的浏览偏好、采购行为都会被记录和追踪,甚至在我们根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智能设备在联网之中就已经把我们的相关数据悄然地发送到了第三方。 二、大数据时代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的挑战 (一)窥视与监视 美国洛杉矶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谷歌流感趋势利用搜索关键词预测禽流感的散布;而商家利用大数据可以对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判断,预估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一些比较独特的个性化服务。这一块的应用,还包括百度利用搜索记录进行推荐,包括逐渐完善的Google Now。但是,在这些人性化的背后是令人战栗的隐私安全。 (二)隐私信息披露与未经许可的商业利用 大数据带来的不仅是各种便利及机会,同样也会让我们时刻都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淘宝、京东、亚马逊网站监视我们的购物习惯,百度、谷歌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而微博窃取着我们的社交关系网。在各种机构搜集数据的同时,普通人的各种私人信息也会成为被收集的数据.当大数据应用软件细化并可以明确到每个人的数据时,企业就可以针对每个人的喜好来进行非常具体的营销。 (三)歧视 个人健康信息等隐私的泄露,会导致歧视的发生。大数据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如果免费检测基因的公司拿到了个人的健康隐私数据,就能精准地推销医药产品,建立点对点的商业模式,这对公司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如果大数据被污染了,也就是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注入虚假信息,据此做出的判断就会误导人们。 四)隐私信息的恶意使用 个人隐私泄露的频繁发生会威胁到个人的生活安全,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电信诈骗、个人或交友圈信息泄露后的身份冒充、购物信息泄露后冒充卖家诈骗等。隐私信息的泄露,其典型的案例就是人肉搜索。 我的看法:大数据时代其实才刚刚开始,如果仅计算手机,中国有20亿部手机,但到了万物互联时代,一个人身上可能就有五六部设备连接互联网,家里所有的智能电器,路上开的汽车等等,估计未来五年内有100亿~200亿智能设备连接互联网。这些智能设备在人睡觉的时候,也在工作,记录和产生数据。 大数据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如果免费检测基因的公司拿到了个人的健康隐私数据,就能精准地推销医药产品,建立点对点的商业模式,这对公司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如果大数据被污染了,也就是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注入虚假信息,据此作出的判断就会误导人

如何保障个人隐私信息安全

如何保障个人隐私信息安全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因为手机泄露个人隐私,从而影响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件,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避免这样事件的发生呢? 1、不要随便连接免费Wi-Fi 如果发现有免费Wi-Fi,别随意连接,因为这个Wi-Fi有可能是黑客想侵入你手机的道具。 2、安装任何软件时少点“允许” 安装一些手机软件时,经常会出现“想使用您当前位置”的选项,如果点击“好”的话,这些应用有可能会把你手机里的信息传到网上,这样一来,你的信息就会泄露出去。 3、不要让陌生人看你的生活照片 微信里打开“隐私”功能,选择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选项。 4、切勿随便晒出家庭成员的照片 一些父母喜欢在网上晒自己孩子的照片,有时还会提及孩子的名字、学校和一些住址等信息。这样是很不可取的,给一些有心之人制造了可乘之机。 5、测试小游戏尽量少玩 近期,网上比较流行一些测试软件,比如“测测你在甄嬛传里的角色”、“测测你的结婚年龄”等。进入后,会提醒你输入姓名、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这些操作不仅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而且还会影响你的财产安全。

6、关闭“常去地点”功能 iPhone手机带有“常去地点”功能,它可以用地图来显示你常去的地理位置,建议在不必要的时候关闭这个功能。 7、手机尽可能不存重要信息 尽量不要把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存入手机,如果担心记不住,可使用极密盾的密条功能,可将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分条存储,远离网络,切断犯罪分子的魔爪。 8、其他 (1)设置手机开机密码; (2)切勿随便扫描别人发来的二维码。 若手机不慎丢失,请立即做下面的事情:(1)致电运营商挂失手机号,然后到运营商服务厅补办手机卡;(2)致电银行冻结手机网银;(3)解除支付宝、微信等绑定。 最后提醒:个人隐私信息真的很重要,切不可马虎大意,不当回事!

个人安全保密承诺书

个人安全保密承诺书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个人安全保密承诺书 单位名称: 本人因贵单位“__________________”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于_______至_______在贵厅现场服务,我已被告知各项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知悉并应当承担的安全保密义务和法律责任,本人郑重承诺: 1、本人在项目服务期间自觉主动学习并认真遵守贵单位信息安全和保密的相关规章制度,纪律规范及行为约束,履行与工作岗位相应的保密职责和义务。 2、项目中涉及到的文档资料、个人信息、业务数据、密码帐户、统计数据、软件程序和代码保密,以及在服务过程中知悉或持有的任何贵单位敏感信息,本人将严格履行安全保密责任,不外泄。如项目中涉及相关国家规定的涉密数据,本人将严格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贵单位的保密相关要求使用和管理。 3、除履行职务需要之外,未经贵单位事先书面同意,本人不得泄漏、传播、公布、发表、传授、转让、交换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使任何第三方(包括无权知悉该项目信息的本公司职员)知悉属于贵单位或贵单位有保管义务的敏感信息或秘密信息,也不得在履行职务之外使用这些信息。 4、不以任何方式泄露所接触和知悉的国家秘密;未经批准不将计算机、存储设备等信息设备接入涉密网络;不在非涉密计算机上存储、处理涉密信息和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在涉密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或者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将互联网上的资料下载拷贝到涉密计算机上;不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无线键盘、无线鼠标、无线网卡等无线设备;不在涉密场所的连接互联网上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的计算机上安装摄像头、麦克风等视频、音频输入设备;不将涉密计算机、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交由无关人员使用和保管,或者在涉密计算机上安装、拷贝来历不明的软件和硬件。 5、不使用普通传真机或多功能一体机传输、处理涉密信息,或者将处理过涉密信息的多功能一体机接入普通电话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不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信息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改作其他用途。 6、密级文件、资料在借阅当天返还厅机要室,不由个人隔夜保管;未经批准不复制、复印、摘抄、存储密级文件,确有工作需要的,须经批准后输登记手续;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不上网发布未经保密

关于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伦理角度分析

关于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伦理角度分析 现代人类生活已经处于基本或必须依赖于络体系的局面下,线上办公、线上购物、即时聊天等,这些基于络技术的手段让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地理位置的遥远再不能成为阻碍人类交流、社会发展的屏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服务、个性化生产更让人类的生产生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达到一个新境界。一些人或许会为这种现代化的服务感到高兴,但在另一些人看来,这却是一种对他人隐私的冒犯。 一、大数据时代下隐私问题的表现 美国棱镜门事件的披露对于互联笼罩下的人类社会的震动无异于几十年前原子弹爆炸对于世界的影响,不止一个国家被卷入隐私被窃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秘密被斯诺登爆料、呈献在全世界面前。大数据技术成就了棱镜门,大数据也将这个时代下人们的隐私堂而皇之地摆在了台前。 (一)在第三只眼的监视下生活 伴随大数据浪潮而来的,是线上线下的商业对于互联资源的争夺,即个人用户数据已经成为络体系中最有挖掘潜力、最富商业价值的资源。通过大数据的预测,曾经在线上产生过消费记录的个人用户的所有络资料被完整、系统地收集下来,无论是他的购买行为、支付方式、浏览内容等,所有的数据无一例外都会得到分析与提炼,由此得到这个个体的年龄、性别、喜好、消费心理等,一个潜在的目标用户就此产生。针对这个用户的商品推介、广告营销将开始有步骤、系统化地开展起来,不管他正在页上做些什么,比如草拟文件、查看日程安排、向上司汇报工作或者给下属安排业务等,广告推送都将无所不在。 日复一日处于这样的络生存环境下,人们不能不产生一种正在第三只眼监视下生活的感受,这第三只眼正是互联、大数据。当商业对于收集个人用户数据乐此不疲的时候,普通人却越来越开始担忧,自己的隐私无时无刻不在被别人窥探、采集、分析、利用,但这些涉及到自身的财产、心理、情感等的秘密原本却是不欲人知的。 (二)被公共安全颠覆的个人隐私 如果说基于商业利益需求的大数据对于个人用户隐私的侵犯多少是隐晦的行为,那么基于所谓公共安全需要的数据收集与隐私窥探则明目张胆得多。斯诺登披露的棱镜门事件中显示,CI A(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在20XX年就开始从美

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思考

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思考 【摘要】中国隐私权概念主要系借鉴亦德国为首的大陆法系隐私权。隐私权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我国立法中接受了隐私权并加以保护,隐私权概念暂无法妥善保护个人信息,因为个人信息的范围较隐私权所保护的隐私要广的多,并非所有个人信息均可通过隐私权保护。隐私权是一种消极权利,而信息的价值来源于对其积极的运用,故隐私权与现代信息产业的要求相冲突。本文通过对个人信息的隐私权保护现状,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个人信息;隐私 一、前言 “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商业和政府运行的基础动力”。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更是让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石油与黄金,成为社会管理的杀手锏,将其视作“未来的新石油”,把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对待。 个人信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产物。理论界有学者主张直接将个人信息纳入隐私权概念,通过隐私对个人信息提供民法保护。从各国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立法或判例来看,大多数存在涉及隐私保护的情况,个人信息的保护实际上是为了保护隐私权;“隐私权就是个人信息、个人私事和个人领域

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社会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二、个人信息的定义 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时不同的概念。数据泛指任何可利用计算机或经由计算机处理的材料,包括文字、图标符号等;而信息泛指任何现在或未来能让人或其他生物的感官所察 觉的事实或想法,事故数据经处理后就成为了信息,个人信息时个人数据的内容,而个人数据时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 个人信息概念有三种:即关联说、隐私说和识别说。关联说,即以关联性为标准界定个人信息,将凡是与信息主体相关联的信息均认定为个人信息。该理论认为个人信息,包括与人相关之一切信息,而不局限于其人格或私生活有关者。亦即,有?P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从其生物性之身体到社会性之地位,及至个人之活动、外界评价,等等,凡与其相关联之信息,均在所属。隐私说,又叫隐私控制论(Privacy-control),即通过隐私的概念来界定个人信息,强调个人信息的隐私性,即与个人隐私相关的信息才能被界定为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一般应当具有不应为他人所知以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等 特征;同时,个人对其信息的使用有控制权。识别说,是指该个人信息具有与信息主体之间存在身份确定的可能性以 识别性为标准界定个人信息。理论上,识别包括直接识别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