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以下是 9 条关于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1. 你知道吗,科举制那可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哇!就像咱们现在的各种考试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呀!比如范进,为了科举那是拼命学习呀!
2. 科举制的分级可不少呢,什么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往上考,难着呢!这就好比游戏里打怪升级,每一级都不好过啊,像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还是个秀才,多不容易!
3. 嘿,在科举中进士可了不起啦!那简直就是人中龙凤啊!看看那些中了进士的,哪个不是风光无限。

就说唐朝的那些进士们,那可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呀!
4. 科举制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可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哟!就好像一扇通往富贵荣耀的大门,多少人挤破了头都想进去。

像宋濂,不就是通过科举走向辉煌的嘛!
5. 你想想,科举考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呀!什么经史子集,都得精通。

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能懂的,得下苦功夫呀!像那些日夜苦读的书生们,不就是为了在科举中出人头地嘛!
6. 古代的考场也很有讲究呢,那严肃的氛围真让人紧张啊!简直就像上战场一样,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如同海瑞当初在考场上,那也是精神高度集中呀!
7. 科举制的影响可太大啦,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那么多年!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和生活,这不是一般制度能比的呀!难道不是吗?
8. 很多人说科举制有弊端,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呀!它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呢。

好比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不能完全否定它呀!
9.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了解它!它的历史和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发现!。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人制度,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影响深远的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实行了文化优先的选人方式,使得文化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紧要的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文学角度探讨古代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

古代科举制度的进展历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最为知名的当属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始于贞观年间,终究至安宝年间。

在唐代,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考试形式也比较规范,重要分为三个部分:廷试、殿试、状元及翰林院疏议等。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有了新的进展。

宋代科举制度重要分为两个层次:乡试和会试。

乡试以乡里为单位,负责选拔优秀的士子参加会试。

而会试重要是在省会或京城进行的,考试内容重要包括诗文和经史学问。

假如通过了会试,则可以进入殿试,最后获得功名成为一名官员。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渐渐式微,并渐渐被科举制度的弊端所取代。

最后,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

但是,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文学的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采纳文化优先的选人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文学水平的高处与低处成为了评判士子成败的紧要标准之一。

因此,文学成为了古代科举制度中最为紧要的一环。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影响政治古代科举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为了选拔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这其中又重要强调文学本领。

通过科举选人,并将之任用到政治岗位上,使得文学渐渐成为了古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文学的气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2. 文学作为科举考试的主题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开始重视文学本领的考察。

考生除了要谙习经史等学问外,还需要具备精湛的诗文写作本领。

因此,作为考试科目的文学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3. 文学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在古代士人的教育中,文学是一个紧要的课程。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需要通过学习文学来提高本身的本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

它起源于隋代,盛行于唐宋明清等朝代。

科举考试采取的是一种制度性考试方式,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县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文字功底;会试是在府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性格、品德和学识;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才能和应对能力。

科举考试制度的对象标准是士人,不限于出身和社会地位。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使得人们有机会通过努力考取功名。

科举考试独立于家族背景和财富,重视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对于社会的精英选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影响深远。

它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但优秀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使得社会更具活力。

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理工科的重视不足,过分偏重文科等。

此外,由于考试的竞争激烈和题目的固定性,也容易出现应试教育和刻板印象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一、科举制度的概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科举考试的级别与流程院试(也称童生试):主持者: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

阶段: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合格者:称为生员(秀才),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主持者: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主持者: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合格者:称为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内容:唐朝: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考八股文,基本内容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形式:各级考试都采取笔试的形式。

试卷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八股文就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篇章。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选拔文武人才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时,官员选拔主要依靠家族世袭和举荐制度,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

而随着唐朝的兴起,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更公正、更科学的选拔机制。

唐代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和“明经科”,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宋代和明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改革,包括诗词、文章等多个科目,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明朝时,科举制度更是步入了顶峰之时。

明代设置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覆盖了全国各地的考生,并将考试内容扩展到了典籍、经义、诗词等多个方面。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为朝廷培养合格的官员。

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到各个领域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还提供了普及教育的机会。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一技之长和学识,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科举制度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们在阅历、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与较量,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的形成。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才子,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具备才华的官员,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存在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影响深远,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有关科举的一些常识。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由唐朝正式推行,并延续至清朝结束。

科举制度的实施初衷是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科举考试的种类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府试、省试和殿试。

府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察主要是文词和官吏能力;省试由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联合主持,考察主要是政治观点和辩论能力;殿试为皇帝亲自主持,考察主要是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经义和政治问题为主。

其中经义主要指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等,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政治问题主要是对时政的观点和辩论,考察考生的政治觉悟和智慧。

四、科举考试的标准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多种多样,既有知识的考查,也有德行、品行的考量。

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主要注重对经典的理解、应用能力以及执政能力的检验。

五、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系统。

科举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官员选拔不再由出身决定,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为贤才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六、科举制度的限制科举制度对于考生来说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只有男子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而女性则没有这个机会。

同时,考试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儒家经典和政治问题上,对其他学派和学问内容的关注较少。

七、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对世族子弟的优待使得社会阶级固化。

其次,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影响有限。

此外,科举制度还存在贪污舞弊等问题。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
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
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