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1、道教
道教的产生

三、道教的产生于发展1、道教的产生道教形成于中国东汉的中、后期。
它是在战国以来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并且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神仙思想,掺杂了古代的阴阳五行、谶纬神学和修炼方术等,最终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宗教。
道教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尊奉为教主。
道教的产生来自两个支派,一是五斗米道,另一是太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张陵(即张道陵)在蜀郡鹄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所创立,后至附近青城山进一步发展。
因信奉者须交纳五斗米而得名。
张陵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充任“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基本经典。
张陵死后,由其子张衡主持传道。
东汉末年,张衡之子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利用道教信仰指导行政管理。
据《后汉书•刘焉传》及注记载,该道平时强调以诚信待人。
如有人生病,便让病人独处净室,反省过错;首领则代病人祈祷。
官府还在路边设置义舍,为往来行人免费提供食宿。
同时告诫行人不可贪得无厌,如果所取食物超过自己饭量,就会遭致鬼神作祟。
对于犯法的人,可以从宽三次,如不悔改,再处以刑罚。
张鲁利用道教统治汉中达三十年,至东汉末年才被曹操所灭,五斗米道也遭到沉重打击。
从此五斗米道处于涣散状态,一些头目在民间各自活动,没有了统一领导。
太平道创立时间与五斗米道大体同时。
据《后汉书•襄楷传》及注中记载,东汉顺帝时有干吉(或说于吉),号称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以为经典,在今山东地区开始传播太平道。
又说他“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等等。
《太平经》仅存残本,从中得知其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灾异、鬼神等事,主要宣扬封建伦理观念,也有些是反映了劳动民众反对压榨、提倡自食其力、周济贫穷的思想。
书中也尊奉老子为天神。
又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至东汉灵帝时,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咒语疗病,并且派遣弟子到四处宣传,争取了众多百姓。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五大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其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文将简单向你介绍一下道教的起源、发展及一些基本知识。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在四川创立,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
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那?其实道教并不像国外一些宗教一样短期内由某个人创立的,而是有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
道教最早的组织出现在东汉,三国演义里的张角便是太平道的创始人之一。
历史上确有其人,传说张角是钜鹿人,他又两个弟弟,一个叫张宝,一个叫张梁。
他的手下还有八大弟子。
他们常以治病的方式传道,以河北为中心,经过十余年的时间,信徒总数竟达到了十万之众。
张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于公元184年发动起义,起义军皆身着黄巾。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起义”。
最后黄巾起义虽然被各地武装镇压了下来,太平道也随着起义的失败销声匿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影响并没有泯灭,直至宋宣宋徽二年的方腊起义还公然尊张角为教主。
顺帝时,张道陵用符水咒语给人治病,借此传教。
因其治病的方法奇特,而且每有奇效,虽有投奔者络绎不绝。
它规定:“凡信徒入教者,必须教五斗米。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叫五斗米教的原因吧。
张天师显然不像张角那么有野心,而是专心发扬道教,他在世时,五斗米教就已经有了道书、教义、组织和戒律,还崇奉老子为教主。
不过在那个天下大乱、自立为王的年代,英雄岂有不出手之理。
果然,张天师死后,其孙张鲁便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虽然最后还是投降了曹操,不过五斗米教正借此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影响日大。
但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的基本信徒都是平民百姓,其传播手段不依赖于官方,其交易简单、组织单纯,被后世称为原始道教。
而晋魏南北朝时期才是道教的成长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著名的道教领袖,他们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等方面对道进行了改造。
使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关系。
道教

? 东汉末年,张角——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
《太平经》主要内容
? 1.奉天地、顺五行、澄清大乱、天下太平
? 2.宣传”生”意义:将修仙与善孝慈等德行结合,认为积德可以长寿。
2.五斗米道
? 沛国(江苏沛县)人张道陵创立
? 为什么叫五斗米道 ?谢米,信米(五行、五德)
? 占卜是表达神的神的意旨,道士为人占卜以预示吉凶;
? 符录是天神旨令与众神的名录;道士为人书符录是以“驱鬼辟邪”
? 祈禳是道士举行的一种仪式,道士为人做祈禳以“驱灾求福;
? 禁咒(神咒、神祝)是天神的语言,念咒以去灾、退鬼、避猛兽。
(二)外丹、内丹
? 外丹:用铅汞及其它药物配置后,在炉火中烧炼而成的化合物。初步炼成的叫“丹头”只能作为点服食。再进一步炼,便炼成了可以服食的丹药,即仙丹。
? 范蠡——“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孙子
? 孙子——春秋时齐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著《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
? 孙子兵法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的现代,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畴
庄子(庄周)
? 阐述、发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最透彻
? 所著《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为南华经》。
? 道教书籍中有很多阐述
? 本是将房中禁忌及驱病之术,后被曲解。。后世道教信徒反对此术。
六、道教的宗派
? 正一道(天师道 ):张道陵所创立。正一道主要从事附录斋醮。
? 全真道:全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至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创立全真教。该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
第五章_道教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八仙
五、道教的宫观
山门 灵官殿 三清殿 四御殿 三官殿
山门殿实图
白云观
——北京最大的道观,中国著名道观之一
灵官殿
• 灵官殿主要供奉道教的 护法镇山神——王灵官,往 往是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 的第一座殿。 • 王灵官是道教中地位最 高的护法镇山神将,和韦驮 相似,又叫五显灵官,镇守 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 位王灵官,其形象一般为方 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 轮,右手执钢鞭。
弟子命丧西行途中(2)
• 当丘处机到达成吉思汗四弟斡辰的驻地贝加尔湖时, 斡辰也想向他请教延年益寿之事。没成想,正当丘处机准 备向他讲授之时,突然风雪大作,斡辰大惊,认为是自己 想抢在大汗哥哥前面得知长生秘术引起了天怒,于是只好 作罢。 • 西行途中的艰苦更不必说,他们时常要受到沙尘暴、 流沙的袭扰。艰难的时候,车子陷到流沙里,马儿停滞不 前,人想挪动一步都很困难。丘处机的随行弟子之一赵九 古甚至病死在了西行路上。
三清: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
3、四方之神
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源于古代 二十八宿的传说。古人以太阳经行之黄道为 参照,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 ,每七宿一组, 分别以此四灵命名。
4、三官
也称三元,指上元天官、中 元地官、下元水官。 天官赐辐,地官赦罪,水官 解厄。
弟子命丧西行途中(1)
• 1219年腊月,丘处机带领尹志平、李志常等18位弟子 从山东启程西行。次年2月20日,他们抵达当时蒙古统治下 的燕京(今北京),当地官吏、士庶、僧道纷纷前往卢沟桥 迎接这位大汗请来的神仙。而求丘处机题字签名的平民更是 络绎不绝,他们希望有了丘处机的墨宝做护身符,就能免受 蒙古大军的烧杀抢掠。 • 此时,率军西征的成吉思汗却越行越远,丘处机眼见在 燕京见不到成吉思汗,便上书《陈情表》表明自己年事已高, 并无治国才能,盼望能等大汗东返后陛见。刘仲禄以为丘处 机是在讲条件,就建议选一些漂亮女孩随行,没想到这一下 子激怒了丘处机。刘仲禄慌忙派人将情况告知大汗。成吉思 汗则再次下诏恳切催促丘处机西行。1221年2月8日,丘处 机不顾年迈体衰,踏上万里征途,向塞北高原挺进,开始了 一年多的西行之旅。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道教是中国一种特有的宗教、哲学、文化体系。
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创的理论体系和多元化的修行方式。
1. 道教的源流与形成道教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此时的道教还没有完全形成。
到汉代,道教开始形成气功、丹道、神仙等多种修行方式,逐渐发展壮大。
而宗教方面的道教,始于晋代道教大师庄子,对道教进行了细致的系统化阐述。
庄子主张“道化万物”,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名、利禄等俗事,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
2. 道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修炼体系逐渐完善,逐渐出现道中分派。
其中气功和丹道成为两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气功注重气的调和和运用,丹道则强调通过炼丹进而达到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最高目的。
唐代是道教的重要时期,当时的道教经验丰富、学派众多,代表人物有吕洞宾、张三丰等。
同时,民间信仰方面的道教也愈趋兴盛。
唐代的“山水田园之乐”、“道教神仙信仰”以及二者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当时独特的文化现象。
明代至清代,道教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清朝时期,陈著等人在“正一派”和“全真派”基础上建立了与“天师道”并列的官方道教──“道教教派”。
3. 道教的演变随着现代以来理性思维的兴起,传统的宗教信仰面临着挑战。
道教也开始发生演变,相继出现了“新道教”、“道教学”等新潮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其中,新道教注重遵循自然法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而道教学从学术角度对道教进行研究和理解,将其重新弘扬起来。
4. 道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道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信仰体系、哲学思想、文化积淀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内涵元素。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自然至道,注重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观念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道教在中国的演化与传播

道教在中国的演化与传播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道教不断演化和传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教的诞生和演化道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中的一位思想家——老子。
据传,老子在晚年时离开了国家,游历各地并在途中撰写了《道德经》。
该经以“道”为核心概念,宣扬不争、不扰、无为而治的思想。
此后,一批奉行道教思想的修行者逐渐形成,崇拜老子为创始人而称其为“老子真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修行者的增多,道教发展出各种流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五斗米派。
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自称是太上老君的下凡之身,传授炼丹术、神仙方术等各种修真技术。
这一派别强调发挥人的自身能力,追求长生不死,希望成为神仙。
道教的演化也与中国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
道教在东汉时期才有所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道教受到朝野的推崇。
唐朝时期,有着“道教之盛”的称号,众多道教拥趸涌现,许多著名的道观和寺庙得以建立。
二、道教的传播道教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道教的创始人和信徒们普遍不强调传播和宣传,而更注重个人的修行。
因此,传统上没有明确的传教渠道或机构。
道教寺庙的建设更是以自然、山水等为依托,旨在将其嵌入到当地的自然景观中,发挥自然力量的作用,让信徒远离尘世纷扰,全心全意地践行修道之路。
另外,道教的传播也与文化的交流和贸易活动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与邻国的交往,道教的思想和实践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比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三、道教在当代道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现代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冲击和影响。
道教在中国当前的表现形式多样、千姿百态,从道观、修真社团到在线问答平台等都有着它的传承和延续。
一些重要的道教传统和仪式也在当代重现和发扬,比如道教正一派的“玄妙观音”仪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道教界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教义的传承和保持、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信仰内容的改变和外界的质疑等。
关于道教

典籍
道教周边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 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 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 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 落四个时期
汉魏两晋
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 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汉顺帝时 (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 《太平清领书》(即所谓《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 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 [2]。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 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 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 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 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 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 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 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 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2]。可以说, 商朝前的巫术信仰是战国方仙道的前身、方仙道是汉末 天师道的前身。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 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 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 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 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 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 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2]。
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 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派、阁 皂派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 不显的道教金丹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 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吕洞宾、陈抟、 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2]。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 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 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 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 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2]。 在宋朝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 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 据《宋史.仁宗本记》记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 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时, 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注 2]。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华北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 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 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 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 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 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 的格局。到元世祖未得位时,常遣所信王先生渡江为间, 不得达,留宿淮西者久之。欲归,惧诛:念北人好鬼, 可以计脱也
导基第四章第二节道教

创始人老子为教祖,将《老子》一书 改名为《道德经》,作为道教经典。 2、《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编,集 道教经典之大成。唐代编写出我国第 一部《道藏》。明代的《正统道藏》 和《万历续道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道藏》。 3、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
四、道教供奉的对象 道教供奉对象主要分尊神、神仙和护 法神将三大类。 (一)尊神
天妃娘娘(妈祖)
文昌帝君:又称
“文曲星”,掌 管文化教育的尊 神。
侍从:天聋、地哑
魁星:掌管文人的荣辱成败。 魁星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八仙:(暗八仙)
暗八仙
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 宝剑,吕洞宾所持宝物, 笛子,韩湘子所持宝物, 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 葫芦,李铁拐所持宝物, 扇子,钟离权所持宝物, 玉板,曹国舅所持宝物, 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
E、正一道也称正一教或正一派,即 传统的天师道。正一道以《正一经》 为主要经典。
F、我国道教宫观多属于全真派,正 一派则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台湾省。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教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以神化了的“道”为核心信仰, 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志 1、道教的主要经典为《道德经》和 《道藏》。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的
►
3、道教名山大观
符箓派名山:龙虎山、阖皂山、茅山
武当山——真武大帝祖庭(和四川青城山、江西 龙虎山、安徽齐云山被誉为“四大道教名山”。) 湄州妈祖庙:妈祖庙的祖庭 北京白云观:全真道第一丛林 (道教协会所在 地),与终南山重阳宫、芮城永乐宫并称为全真 道三大祖庭。 苏州玄妙观:正一道主要道观 广州三元宫:岭南香火最盛,信众最多的道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化:
是指道教对岭南文化的某些方面实 现渗透功能的文化现象,如道教的 诸神崇拜、科仪道术、哲理思想, 对岭南信仰、岭南民俗和岭南文学 艺术所产生的渗透效应。
(1)岭南食俗讲究,反映道教重生养生思想 (2)岭南丧俗豁达,体现道教乐生思想 (3)岭南杂俗方术,渗透道教斋醮科仪
第一,岭南饮食讲究少而精,符合道教“节食”原则 第二,岭南饮食讲究清淡,适合道教“淡味”要
“十不葬” 谣诀: 一不葬粗顽石块;二不葬急水滩头:
三不葬深沟绝壁;四不葬孤独山头; 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 七不葬山岗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 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
王嘉《拾遗记》
道教文化形貌:
是指道教文化元素组成一个统合 整体的现象,它包括道教的信 仰、道义、教理以及道功、道 术诸因素。
五斗米道:
(张)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 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五斗 米,故谓之“米贼” 。
范晔《后汉书·刘焉列传》
太平道:
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 畜养弟子。
范晔《后汉书·皇甫嵩列传》
(1)以符水药物治病传播 (2)以善道教化天下 (3)以壮大神威布道
九疑五岭,神仙之墟,山水幽奇,烟霞胜异,如 阳朔之峰峦挺拔,博罗之洞府清虚,不可忘也。 所以祝融棲神于衡阜,虞舜登仙于苍梧,赫胥耀 迹于潜峰,黄帝飞轮于鼎湖,其余高真列仙,人 臣辅相,腾翥逍遥者。无山无之,其故何哉?山幽 而灵,水深而清,松竹交映,云萝杳冥,固非凡 骨尘心之所爱也。况邃洞之中,别开天地,琼膏 滴乳,灵草秀芝,岂尘目能窥,凡屣所履也。得 延年之道,而优游其地,信为乐哉!
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十三《薛玄真》
第一,岭南政治气候宽松,适合道教生长
第二,岭南民俗古朴,与道教有共通之处 巫术流行 图腾崇拜 神仙信仰
第一,岭南政治气候宽松,适合道教生长 第二,岭南民俗古朴,与道教有共通之处 巫术流行 图腾崇拜 神仙信仰
从楚地、蜀地传入 从吴地传入
(二)道教文化的“南化” 1、步罡踏斗摄自岭南巫舞 2、气禁承自岭南禁咒 3、道啸源自岭南巫啸
“南化”:
指道教文化中的斋醮仪式、神 仙体系和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岭南文化的熏染和影响, 有的甚至是直接摄取岭南文化 的某些方面或内容。
步罡踏斗:
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 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 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 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 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
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
(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 1、道教的形成 2、道教的传播方式
(二)道教南传的条件与途径
1、道教南传的条件 (1)岭南秀异的地理环境,成为
仙道乐至的福地
(2)岭南殊异的人文环境,契合 道教文化形貌
2、道教南传的途径
二、道教与岭南文化的互化 (一)岭南文化的“道化” 1、岭南信仰富有道情 2、岭南民俗蕴涵道味 3、岭南文学艺术饱含道韵
求 第三,岭南食肆建筑,吻合道教崇尚自然品格 第四,岭南饮食讲究食疗,契合道教服饵主张 第五,岭南食肆和菜谱,使用道教术语
首先,对死的称谓,契合道教“成仙”追 求
其次,墓地的选址,符合“风水”学说
再次,随葬的器物(镇墓券 )充满道教色彩
画井符
“井”字正面图 (引自《道法会元》卷二百五术取材道教仙话 (2)文学艺术体现道教精神 首先,表达“自然”审美观 其次,反映“抱朴”人生观 再次,抒发浪漫情怀
道教与岭南文化
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 (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 (二)道教南传的条件与途径 二、道教与岭南文化的互化 (一)岭南文化的“道化” (二)道教文化的“南化”
《洞神八帝元变经》
气禁 :
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 恶。……以炁禁金疮,血即登止, 又能续骨连筋。以炁禁白刃,则可 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虫 所中,以炁禁之则立愈。
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
太始二年,西方有因霄之国, 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 人啸闻五十里……。人舌尖处 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