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荔枝蜜》是一篇描写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杨绛。
1.1.2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蜜与荔枝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3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南方乡村的生活风貌,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理解2.1.1 学生需要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包括主人公阿蜜的生活环境、劳动过程以及与荔枝的关系。
2.1.2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阿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2.1.3 学生通过讨论,探讨小说情节中的象征意义,如荔枝蜜的代表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阿蜜的形象描写和对乡村环境的描绘。
3.1.3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象征意义。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和把握。
5.1.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感悟和理解。
5.1.3 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的掌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教学课件。
6.1.2 课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1.3 课件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2.1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要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6.2.2 学生准备课文文本,用于阅读和参考。
6.2.3 学生准备自己的短篇故事草稿,用于课堂练习和分享。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特点和产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4.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入1. 引入课题:介绍荔枝蜜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荔枝蜜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第二章:阅读理解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荔枝蜜的产地、特点等。
第三章:文学分析1. 文学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写作练习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如“我心中的荔枝蜜”,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
2.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1. 总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荔枝蜜》2. 多媒体课件:荔枝蜜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4. 课堂总结:通过学生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第七章: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学生选择荔枝蜜相关的话题,通过图片、手工艺品等形式进行展示。
2. 评价与反馈: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仿写、续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荔枝蜜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2)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荔枝蜜语文教案设计

荔枝蜜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荔枝蜜》;(2)了解荔枝蜜的产地、特点以及制作过程;(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3)学会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荔枝蜜》;(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3)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荔枝蜜的制作过程;(2)如何引导学生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荔枝蜜的产地、特点及营养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荔枝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2)学生分享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抒发热爱之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荔枝蜜》;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人教版必修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荔枝蜜的描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荔枝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荔枝蜜》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荔枝蜜》5.2 相关资料:荔枝的生长过程、蜂蜜的制作过程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荔枝和蜂蜜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荔枝蜜》的兴趣。
6.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3 培养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学生能够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现代著名作家杨朔写于1959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荔枝蜜为线索,从儿时对荔枝蜜的喜爱,引出对勤劳的蜜蜂的赞美,进而联想到工地上的劳动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
难点:理解作者从荔枝蜜写到劳动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学生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 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要求书写工整,答案准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5.3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定。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荔枝蜜》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荔枝蜜》,学生能够了解荔枝的特点和种植方法,了解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课文分析和解读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此教案的设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课文《荔枝蜜》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PPT,包括荔枝的形象图、荔枝的树木和果实图片等。
3. 学生用的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荔枝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荔枝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有关荔枝的知识和经验。
3. 引导学生思考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阅读理解与讨论:1. 学生首次阅读课文《荔枝蜜》,师生共同阅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朗读部分段落。
2. 师生共同理解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
3.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鼓励他们展开讨论,例如:- 作者为什么把荔枝的果实比作蜜糖?- 通过这篇课文,你对荔枝有什么新的了解?- 荔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地位?4.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2.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例如比喻、排比等。
3. 指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短语,例如“摇曳”、“蕊”等。
写作练习:1. 分组活动,让学生自行选定一个话题,如“我的最爱水果”、“我的家乡特产”等,展开写作实践。
2.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话题,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3.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修改,通过修改来提高写作水平。
巩固与评价:1. 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同学之间的反馈。
2.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流畅度等方面。
3. 总结课堂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农民或植物专家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种植和维护荔枝树的经验。
《荔枝蜜》优秀教案

《荔枝蜜》优秀教案《荔枝蜜》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清本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作者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导入――感知――品读――迁移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
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
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1.学生听《荔枝蜜》朗读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看法。
(要求学找出文中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①讨厌蜜蜂②喜欢蜜蜂③赞扬蜜蜂④学习蜜蜂三、精读品位,教师质疑1.先叫两名学生朗读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奉献”)②如果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1.学生齐读十八段2.学生讨论: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3学生根据自己喜爱或熟悉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4.教师小结: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常见到。
我们要留心生活,根据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五、课下练习以某种动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要求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荔枝蜜》优秀教案2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
学设计
导语: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得力助手,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荔枝蜜》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
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
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
(肖复兴,北京人,1947
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剥开:b1o,不能读成b#。
慰籍:ji8,不能读成j@。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
“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
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孙的爱)。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会买荔枝?这荔枝来的容易吗?
(荔枝这种生长在南国的水果当时在北京很少见到,价钱贵,我的收入又低。
但我想到70岁的老母亲至今没有尝过荔枝,下定决心买了一斤,孝顺母亲,让母亲高兴。
)
2、感情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点讲读第二至四段。
1、指名读第二至四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自读后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讨论、交流。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
”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
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
”这是说,母亲生气了。
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4、老xx读,指导朗读。
(母爱太伟大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5、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自读第五段,思考: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
补充作者没有
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
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
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选作题。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