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南浔区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南浔

南浔

历史南浔区的历史可追溯其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282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中心城区南浔镇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镇至今已有757年历史。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南浔东57里的地区划归平江(苏州)镇区成为湖州境东之门户,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

浔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1224)朝。

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

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并设镇官,元末张士诚据南浔,于至正十六年(1356)筑城(南浔太尉古城距今已有 653年历史)。

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苏州城。

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云:“阛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

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之雄镇。

关于“烟火万家”之说,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时,史志都有此记述。

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时期。

南浔之成为江浙雄镇,是因蚕桑业和手工业缫丝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

南浔镇的四象八牛(富商)清末民初整个南浔区丝商云集,菱湖,南浔,双林都是中国的四大丝市之一,商贾云集,尤以南浔镇之四象八牛为典型。

南浔镇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

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

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

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

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

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

”。

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

“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浙江南浔导游词.doc

浙江南浔导游词.doc

浙江南浔导游词南浔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江浙沪三地交界处。

以下是边肖收集的浙江南浔镇导游词样本。

请参考他们。

浙江南浔镇导游词(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

它南接省会杭州,北接太湖,东临天堂苏州,西接南京。

它是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区,成立于2003年1月。

素有“丝湖之源、翰林村、鱼米之乡、丝府、文化之邦”之称,是“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它汇聚了丝绸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渔家文化、儒商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并以“吉利丝绸”的美誉赢得首届世界博览会的金银奖,南浔一直拥有一大批名人,“九里三阁老,十里二上蜀”。

它也是中国现代私营经济的发源地。

近代出现了以“四头大象、八头牛、七只金狗”为代表的著名丝绸商、大亨等大师,如“0”+中华民国传奇人物张曼靖江= 0”+记者作家徐迟= 0”+2枚炸弹和1名明星演员涂守娥= 0”+中华民国飞机设计之父徐顺寿。

南浔被誉为中国长江以南的一片土地。

南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小莲庄、佳业堂图书馆和张世明故居。

除了南浔镇在世界上的声誉,养蚕习俗如寒山、史飞蚕花和南浔李记湖丝绸、养蚕技艺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令狐“桑吉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传统生态养鱼农业模式和“中国鱼都”。

此外,迪岗古镇还有一座小桥和一条流水、蜿蜒的走廊,可与同里、乌镇、西塘等相媲美。

在这一地区,还有船拳镇、练功镇、绢绫镇、镇、灯谜镇、菱湖镇、南郊胜景镇、富镇、山联镇、湖北首府、九官镇、董倩县、千斤镇、塔地遗址、道教胜地镇,构成了长江以南一组罕见的古镇。

著名古镇南浔花园小莲庄、佳烨塘图书馆、张世明故居、张静江故居和林爽大桥、寒山笔塔和蚕花圣地、地张玉庄等。

构成江南旅游度假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浙江南浔镇导游词(二)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湖州南浔观光。

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接天目山,北接太湖。

初识南浔

初识南浔

南浔是2003年1月建成的湖州市辖区,前身 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截至2013年,南浔 区辖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国际旅 游度假区,区域面积702平方公里。[1]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 夏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南浔辖域隶属扬州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 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1949年5月2日,南浔解放,今南浔辖区隶属吴兴县 1993年9月,湖州市区下设城区、南浔区、菱湖区3个区工委,南浔镇属南浔区 南浔古镇景区于2015年7月正式审核通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乘车路线
上海—南浔:上海客运总站、上海客运南站、虬江站长途汽车站、上海巴士高速客运(沪太站)、上 海长途公司北区客运站都有到南浔的汽车。 杭州-南浔:杭州汽车北站每天有数十趟班发往南浔车站的汽车,行程约2个小时,抵达南浔车站可乘 当地三轮车到古镇景区。 苏州-南浔:苏州汽车南站(南环东路迎春路口,市内公交29路、30路、31路和101路可达)每半小 时发一班到南浔的班车。另外,苏州汽车西站(苏州新区长江路金山路口,苏州乐园北侧,火车站乘3 路可达)也有车发往南浔,行程约1小时。 嘉兴-南浔:嘉兴汽车北站乘车,北站每天08:30-16:30有8趟班次到南浔,约半小时、1小时一趟不等, 行程57公里。 湖州-南浔:原湖州汽车总站(现在叫浙北客运中心)每天06:30-17:30有快客到南浔,约15分钟一班; 湖州汽车新站,发往南浔泰安路客运站的车很多,快客20分钟一班,约1个小时车程。
南浔古镇城郊的辑里村藏谷桥,千百年来保流着传统的酿酒工艺,至今仍有很多人家 还延续着用传统工艺自家酿酒的习俗。南浔辑里村藏谷桥的桑葚酒、杨梅酒、青梅酒 等系列果酒。

关于南浔古镇的资料

关于南浔古镇的资料

关于南浔古镇的资料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之一。

南浔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被誉为“江南小普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南浔古镇建于北宋咸平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江南水乡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

南浔古镇的街道呈南北走向,东西两侧是纵横交错的运河和河港,河道纵横交错,古桥横跨其间,古镇水系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南浔古镇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有明清古建筑群、民居建筑、宗教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古镇的街道两旁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有的是两层或三层的木质结构,门窗雕刻精美,飞檐翘角,体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

除了古建筑外,南浔古镇还有许多古老的文化遗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浔书院。

南浔书院建于明代,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南浔书院保存完好,书院内有古人留下的许多书籍和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南浔古镇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作坊,如木雕、竹编、丝织等,这些手工艺作坊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工艺技术和传统的制作方法。

游客可以在这些作坊里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也可以购买到精美的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

古镇的美食也是一大特色。

南浔古镇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

著名的美食有南浔糕团、南浔豆腐干、南浔脆皮鸭等,这些美食口感独特,风味独特,深受游客的喜爱。

总的来说,南浔古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水乡古镇。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古老的文化遗存、传统的手工艺作坊和美味的江南水乡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

南浔古镇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他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南浔古镇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了一座闪耀着独特魅力的古镇。

南浔介绍

南浔介绍

南浔介绍南浔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其东北部与江苏省震泽镇毗邻。

地理坐标:北纬30’52‛---30’53‛,东经120‘25‛---120‘26‛。

属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

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途中经过著名水镇同里。

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在人瑞路,其镇区距湖州市区约30公里,陆路距浙江省会杭州约120公里,北与江苏吴江市七都镇相邻,距太湖约9公里,南与三长乡、横街乡接壤,西与马腰镇、东迁乡接壤。

南浔自南宋淳祐末年(公元1252年)建镇迄今已有754年历史,现南浔区面积为716平方公里,镇域面积为141.3平方公里,其中古镇景区为1.68平方公里。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形体大小形容为‚4象8牛72黄金狗‛,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

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

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

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是清代的秀才刘承干在1920年到1924年修建的。

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

现在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书库。

园子里莲池、假山、凉亭处处流露出江南园林的小巧与别致。

其主体建筑是一座西式回廊式的藏书楼。

与南浔相距7里远的辑里村是著名的辑里丝的产地,辑里村第三等的蚕丝被作成丝棉被。

另外湖州的双林镇,还以生产绫出名,双林镇出的绫在清代就是装裱字画的主要材料,直到现在故宫博物院还从双林镇购买绫。

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历史文化悠久,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

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百间楼和宋代古石桥等。

南浔调研报告

南浔调研报告

南浔调研报告南浔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南浔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吸引了我们的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南浔的历史沿革、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并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二、南浔概况南浔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距离杭州约100公里,交通便利。

该地古称浔阳,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南浔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保存了大量古建筑和历史文物。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南浔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经济特点,镇上曾有大小港口数十个,是太湖地区商贸交流的重要节点。

三、产业发展1.传统产业:南浔传统的手工艺业因翡翠雕刻、织锦、木雕等工艺而闻名。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传统手工艺业面临着挑战。

2.现代产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南浔积极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

现代产业中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逐渐兴起,为南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旅游资源1.历史建筑:南浔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如西栅和东栅的古民居、市舶司、浙北第一书院等。

这些古建筑体现了南浔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2.水乡风光:镇内环绕着青石板街道和流水河道,保留着典型的水乡风貌。

游客可以坐船游览,欣赏沿途的古建筑和美景,感受南浔的独特魅力。

五、发展机遇和挑战1.发展机遇:南浔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南浔可以发展旅游业,增加地方经济收入。

另外,南浔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为南浔提供了市场需求和资源支持。

2.发展挑战:南浔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此外,南浔的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急需创新和转型。

六、建议与措施1.发展旅游业:南浔可以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设施设备,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提升地方经济收入。

2.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南浔应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业的保护和创新,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加附加值和竞争力。

幸福河湖评价导则 南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幸福河湖评价导则 南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幸福河湖评价导则南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南浔是一个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小镇,以其古朴的建筑、秀美的山水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南浔有许多著名的河湖,如南浔河、西浒湖等,这些河湖不仅是南浔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评价这些河湖的幸福程度则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幸福河湖评价导则,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评价和改善南浔的河湖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整个文章的主旨和逻辑。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需要明确南浔的地理位置和背景。

南浔位于浙江省北部,毗邻太湖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成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该地区的河湖是南浔的生命线,对于保护和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阐述河湖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性。

南浔的河湖不仅是居民的生活用水来源,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此外,河湖周边的景观也成为居民休闲放松和文化娱乐的场所。

因此,了解和评价河湖的幸福程度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最后,在本文的概述部分,我们需要明确本文的目的。

通过提出幸福河湖评价导则,我们的目标是为南浔的政府、社区和居民提供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指导,以便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南浔的河湖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在概述部分,我们介绍了南浔的地理位置和背景,强调了河湖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性,并明确了本文的目的。

这将为我们进一步展开对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的详细讨论奠定基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组织和布局的方式,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幸福河湖评价导则"为主题,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发读者的兴趣,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

本文的引言部分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的背景和意义。

河湖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南浔区新农村建设概况

南浔区新农村建设概况

南浔区新农村建设概况南浔区新农村建设概况一、基本情况(一)培育发展块状经济,壮大农村经济支撑。

在区委、区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该区已形成十大块状经济,且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实木地板销售收入超75.8亿元;元器件及电磁线销售收入达55.2亿元;电梯销售收入13.8亿元。

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

2005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314元,增长14%。

据调查农民收入的7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当地的特色块状经济。

如旧馆镇与和孚镇的重兆村这几年个私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块状经济。

这给两地的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据农户自己的反映,他们的人均纯收入超万元,这两地也成为该区私家车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二是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个私经济的发展,块状经济的壮大,使许多农民从田间地头走出来,据统计,2005年我区转移农村劳动力20600人。

据调查,该区农村中纯农户的数量这几年大量下降,据了解,旧馆镇的纯农户不到10%。

三是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南浔块状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一些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如南浔木业的发展推动了建材市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地板城和家私广场等专业市场;双林镇的毛纺产业推动了当地毛纺市场的发展,现该镇成为浙北最大的毛纺集散交易市场。

市场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客商云集南浔,以往握锄种地的南浔农民坐地当起了“小老板”。

同时,块状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务工者,促进了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四是壮大村集体经济。

块状经济的发展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条件,南浔镇的一些村通过出租村集体房屋,旧馆镇潘家庄村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加快了村公共设施建设的进程。

(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该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一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

2005年全区新增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新增7家“双五一千”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湖州市南浔区情况简介
南浔区是2003年1月建立的浙江省湖州市辖区,现辖9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区域面积7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万。

南浔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木地板之都”、“中国湖笔之都”、“中国淡水鱼之都”、“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第二届、第三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省文明城区”、“省平安县区”、“省教育强区”、“省科技强区”、省级生态区、“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区”、“省森林城市”等。

1、区位优势明显。

南浔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界处,地处沪杭苏都市圈的交汇点,距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构成1小时交通圈,是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域的黄金节点和重要枢纽。

浦东、虹桥、萧山、禄口等4大空港环绕周边;318国道贯通全境,申苏浙皖、申嘉湖、练杭等3条高速5个枢纽分布境内;京杭运河和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等2条千吨级航道穿境而过;湖苏沪高铁已列入规划建设,届时将构建起20分钟到上海的快捷交通网络。

2、文化底蕴深厚。

素有“湖丝之源、院士乡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汇聚了财富文化、丝绸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渔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并凭借“辑里湖丝”荣获了首届世博会金银大奖。

南浔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居、
百间楼等一批历史遗存,2014年以高分通过国家5A级旅游区资源景观质量评审,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美丽古镇”称号,并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南浔历来名人辈出,有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近现代涌现出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为代表的丝商巨贾、民国奇人张静江、报告文学家徐迟、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名人巨匠、以及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桂世镛、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等一批省部级领导。

现有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南浔籍省部级领导和专家、学者80多人。

3、产业特色明显。

工业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主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金属新材、现代家居、新型纺织为主的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起了“3+3”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服务业方面,南浔拥有全国最大的木地板产销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建材市场,南浔国际建材城为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13年营业额突破110亿元,2014年荣获省“四星级文明示范市场”、“全国重点培育市场”、“全国转型升级示范市场”等称号;南浔古镇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为第三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被列入浙江省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农业方面,形成了淡水渔都、生态稻米、湖羊名乡、休闲农业四张名片,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和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区。

“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4、发展势头较好。

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96
亿元,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89.49亿元,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10.6%;财政总收入28.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16亿元,分别增长9.5%和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7亿元,同比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63元,分别增长9.7%和10.5%。

当前,全区上下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区党代会、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奋战五年、再造南浔”和“重振南浔辉煌”的总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区”三大战略,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实现“五个翻一番、五个新突破”和“两超两争”的目标,加快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