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文化资料模板

合集下载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些资料。

一、起源与历史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农历的岁首。

春节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岁首祭祀活动,后来逐渐与农事活动相结合,成为一种具有祭祀、祈福意义的节日。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那时称为"正月节",到了周代演变为"春节",直到现代已经流传了数千年。

二、传统习俗1.贴春联:在春节前后,家家户户会在大门两边贴上对联,对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以祈求新年顺利、吉祥如意。

2.扫尘:人们将房间清理干净,意味着新的一年将充满新的希望和机会。

3.年夜饭:除夕夜,全家团聚共进年夜饭。

年夜饭一般有鱼、鸡、肉等许多美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4.守岁:新年除夕夜,家家户户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家中祈福、燃放鞭炮,直到庆祝活动结束。

5.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晚辈以及子女发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三、民间祭祀1.祭天: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中举行祭天仪式,祈求来年天地和顺、五谷丰登、家庭安康。

2.祭祖: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去家族的坟墓扫墓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敬仰和祝福。

3.祭典:在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庙会、神像游行等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参与者。

四、民间艺术1.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舞龙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舞狮则象征着祈求平安和驱邪。

2.踩高跷: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喜欢踩高跷,表演各种技艺,包括翻跟头、跳绳等,展示身手和智慧。

3.京剧表演: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春节期间,人们会举办京剧表演,欣赏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

五、民间传说与故事1.年兽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凶兽,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出没,袭击人们。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和声音,于是年夜晚上贴红对联、燃放鞭炮,以此驱赶年兽。

春节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一个重要时刻。

春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融入了深厚的历史和与家庭团聚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春节的传统文化,包括春节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活动。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传说中,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兽”,每到农历年的时候,年兽就会出现并伤害村民。

为了驱除年兽,村民们发现年兽惧怕红色和火烟,于是他们在家门口点燃火把、贴红纸并放响鞭炮,以此来驱赶年兽。

这也成为了后来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

二、传统习俗春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一些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春节习俗:1.贴春联:春联是特制的对联,文字通常用黑色水墨书写在红色纸上。

春联通常写有幸福、福气和繁荣等吉祥的话语,用来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好运的到来。

2.包饺子:包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活动。

家人们一起包饺子,寓意团圆和祝福。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人们还会放入一颗特殊的饺子,通常被称为“灯笼饺子”,其中隐藏着好运的祝福。

3.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与亲朋好友相聚庆祝新年。

这是一个增进友谊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和幸福快乐。

4.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庆典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狮和舞龙表演是由舞者穿着特制的服装,模仿狮子和龙的动作和形象,在广场或街道上表演特殊的舞蹈动作。

这个节目被认为可以驱赶邪恶的灵魂,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繁荣。

三、庆祝活动春节是一个庆祝的时刻,人们会参加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庆祝活动:1.春晚:全国性的春节晚会在除夕夜举行,是家人们团聚观看的重要节目。

春晚包括歌舞表演、相声串烧、小品、杂技等精彩节目,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广播到全国观众。

2.烟花汇演:烟花是庆祝春节的重要元素之一。

烟花表演在新年的除夕夜举行,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看到绚丽多彩的烟花绽放,象征着辞旧迎新和迎接幸福和繁荣的到来。

新年春节文化春节习俗介绍PPT模板

新年春节文化春节习俗介绍PPT模板

春节的习俗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愿小 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春节拜年时,长 辈要将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岁”与“祟”谐 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遇事 破败。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破五”也要吃饺子。初一到初五禁忌较多,一过初 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吃饺子是表 达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 方式。。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 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 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 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节的美食
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再放 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
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 “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 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春节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是民间为恭送灶
神回天庭述职从而进行的祭拜仪式。人们 在灶台边上供奉灶王爷,灶神坐像的两侧 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上天奏好事”, 下联“下界保平安”,再用黏稠的糖瓜或 者是糕点粘在灶神嘴上,来年家里就会好 运连连。
春节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除旧布新、迎接新年。民间信 仰以为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述职。
可以利用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 神明。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大扫除的日子。
春节的习俗
贴春联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 符等,春联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 有的文学形式。在贴春联的同时,要 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福” 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 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介绍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介绍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

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春节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春节介绍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精选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精选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1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节日了。

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当过年的时候“年”就会出来吃人,害命。

所以,每当半夜的时候,人们就逃到山上,防着被“年”吃了。

有一年,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爬到山上,可是来了以为老头儿,显得一点儿也不害怕“年”会吃他。

可是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对他说:“快跑吧!‘年’快要来啦!”那个老头儿还在笑。

他说“你给我一晚上的时间,我一定会把‘年’赶走的”。

于是老太太之间他把红纸贴在门窗上,把灯来开,等着“年”。

一看,今年怎么和往年不一样呀,又听到了一阵大响。

“年”怪物叫一声,跑了。

大年初一,人们从山上下来,发现村里平安无事,老头把他做的一切全都告诉了村里人。

从此,人猛每家过年时都放炮,使灯不灭,吃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2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

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

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的资料简介

春节的资料简介

春节的资料简介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会以隆重的仪式庆祝春节的到来。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亲情的象征。

本文将对春节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农耕社会,它与农历的生育和收获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传说,初一的夜晚,一只名为“年”的凶恶怪兽将脱离海洋,侵袭农村,带走牲畜和儿童。

为了自保,人们开始使用火把和爆竹驱赶这只怪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渐渐发展成了一项象征着福祉和辟邪的庆祝活动。

二、春节的习俗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菜肴。

饭桌上通常摆放着寓意吉祥的食物,如鱼、腊肠、糯米糕等。

2. 贴春联:我们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红色的春联。

春联上通常写有吉祥的对联,寓意着新年带来好运和幸福。

3. 红包: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节,因为他们可以收到亲朋好友的压岁钱。

压岁钱通常放在红包里,象征着幸运和财富。

4. 祭祖:在春节期间,许多人会前往祖坟,祭拜祖先。

他们会烧香、献花,并向祖先祈求幸福和平安。

5.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来驱赶邪恶和带来好运。

三、春节的庆祝方式1. 春晚:春节期间,中国央视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通常被称为“春晚”。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电视节目,人们可以观看歌舞表演、相声小品和其他艺术节目。

2. 烟花爆竹:烟花爆竹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庆祝用品。

人们会在除夕之夜放鞭炮、燃放烟花,这一传统象征着消除厄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3. 清扫房屋:在春节前,许多人会彻底清洁家居。

这被视为一个除旧迎新的方式,代表着祛除旧年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4. 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朋好友,祝福对方新年快乐。

这是一种增进亲情和友谊的方式。

五、结语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团圆。

春节传统文通用模板

春节传统文通用模板

“年岁”的概念,来 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 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 “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 以定岁之所在”。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原始信仰与祭奠文 化是岁节形成的重要因素。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 为月首。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奠演变而来,上古时期人们于一岁(年)农 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奠活动报祭天地众神、先人的恩德, 乞求丰年。
唐代以前
远古的天皇时期,已有 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
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
魏晋时,显现了除夕守岁 习俗的记载。
唐代以后
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 还发明一种“拜年帖”。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 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 经盛行。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 时期,政府提倡新历。

• • • •


歷 正 月 初 一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 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现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 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这都是古代西 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 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期。大约公元 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 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 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 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尾月二十三 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 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 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 • •


歷 正 月 初 一

内 容 发
名 称 变
时 间 演

2024年春节传统习俗与文化

2024年春节传统习俗与文化

年画通常以喜庆、吉祥为主题,有 门神、财神等多种形式,可以装饰 房间,增添节日气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春联通常用红纸写成,内容包含祝 福和吉祥的词语,表达人们对新年 的美好祝愿。
贴春联和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 重要方式之一。
拜年:春节期间,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创意绘画:以 春节为主题的 现代艺术作品, 展现节日的喜 庆氛围和传统
元素
创意雕塑:以 春节为题材的 雕塑作品,展 现节日的文化 内涵和艺术魅

创意装置艺术: 通过装置艺术的 形式,将春节的 传统习俗与现代 艺术相结合,创 造出独特的视觉 效果和艺术体验
创意摄影:以春 节为主题的摄影 作品,通过捕捉 节日的瞬间和细 节,展现春节的 现代气息和人文
九寨沟: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藏羌文化而闻名,是春节旅游的热门选择。
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美丽的山水风光而闻名,是春节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之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旅游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出 游,旅游消费成为春节消费的一大亮点。
祭祖: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传统习俗:拜年和祭祖是中国春节期间的重要传统习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孝道和感恩精神
文化内涵:拜年和祭祖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尊重长辈、感恩祖先、注 重家庭价值观等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除夕晚上 意义:团圆、祈福、辞旧迎新 习俗:全家团聚,共进晚餐,菜品丰盛,寓意吉祥 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家庭凝聚力
关怀
春节成为全球最大的年度庆典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客参与庆祝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春节简介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由来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等。

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

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

春节俗称“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

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

从禾,从千声。

”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

“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

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

“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这种说法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

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春节风俗1.“扫尘”的风俗介绍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内战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春节礼仪一、春节家宴礼仪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从周代开始,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亲朋相会,头号事就是忙活于“吃”字。

为了在新春佳节吃得营养,吃得卫生,吃得文明,吃得开心,家宴须要注重礼仪。

1、酒满茶半以礼待人当今社会,以茶待客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交往的方式。

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敬酒时应斟满杯,而奉茶时则应注意不要斟得太满,以七、八分满为宜。

否则就有逐客之嫌。

”2、饭桌转盘顺时慢转在聚会吃饭时,经常会遇到带转盘的圆桌,如果饭局上有长幼之别,一道菜刚上来,应先转到主人、主宾、尊者面前,待其享用之后,其他人再慢转转盘。

并且,转盘应顺时针转动,切忌快速旋转。

3、鱼头鱼尾有说法家庭宴会当中,主人应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吃鱼喝酒。

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4、“拱手抱拳礼”双手有高低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

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象征或表达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

”而右手压住左手则是出丧。

二、春节串门礼仪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现在大多人在春节期间会互相串串门,过节时的走亲访友,既是沿用传统的习俗,又能把平时因为忙工作而疏远了的亲情重新织补起来。

不过记得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1、穿新衣,带年货,吉利话。

衣着上一定要干净利落,不管贵重与否手上都要提着礼物,当然进门就说的拜年话儿是必不可少的。

2、拜访要提前确认。

拜访前一定要确认主人是否在家。

在出发前,或者头天晚上打个电话确认一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扑空的情况。

所以过年过节这件事是需要注意的,在有约在先的前提下也要提前确认。

3、注意拜访时适可而止。

礼节性拜访,逢年过节这个时间是越短越好,在客人家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宜;亲朋好友的拜访,一般性情况下半小时左右为宜,不是什么极其特殊的情况,不宜停留一小时以上,一般情况下,不是至亲、故交就不要留下来吃饭,因为对方负担会很重。

4、注意鞋袜的卫生。

现在城市人家里装修都比较豪华,进了门是要脱鞋的,有些人不太注意这个,所以一个有经验的人到别人家里登门拜访的话,鞋袜的卫生非常重要,这是细节,而教养体现于细节。

5、活动的范围要有限制。

到别人家里拜访的话,一定要注意,在对方指定的活动范围之内活动,指定的范围就是客厅。

如果随意走动可能会造成主人家的尴尬,所以到别人家里做客,活动有度很重要即便是家人、朋友也要注意。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