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1物质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课题:§4.1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知道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知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2.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一、预习反馈二、引入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三、展开一:物质由分子构成1、学生活动: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总结: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提问: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3、根据学生们的提问质疑,引入分子体积大小与质量的大小。

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学生活动:一支试管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记下液面标记,反复颠倒几次后会怎么样?2、学生活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总体积减少的实验。

3、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4.4物质的构成教案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4.4物质的构成教案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4.4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明白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特别小的。

理解分子间存在着间隙,并能用事例说明。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适应,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之间存在间隙难点:分子的概念,构建抽象模型【三】课前预备甘蔗、方糖、黄豆、沙子、水、酒精、量筒、烧杯、放大镜、玻璃棒、滴管、研钵等相关实验材料及器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手段实验、探究式教学【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师:出示一段甘蔗,通过上一章的学习,从生物体的构成来看,这段甘蔗是由什么构成的?生:细胞师:谁情愿上来尝尝?师:有什么现象?生:甘蔗特别甜、水分多、有特别多渣等师:假如对甘蔗进行加工,能够得到哪些物质?生:能够从中得到蔗糖和水等提出问题:这说明甘蔗的细胞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那么,像蔗糖和水这些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一、新课教学:观看方糖:用放大镜观看它,你发明了什么?生:它是由特别多小方糖组成生:它是由亮闪闪的不颗粒组成的师:这些小颗粒能够再分吗?生:确信能够再分的。

师:如何分呢?生:用高科技的仪器把它切成更小生: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生:把它溶于水中师:老师为大伙预备的器材,我们两个实验都要做,方糖只有一块如何办?生:分两块做生:先磨后溶于水中探究活动1——观看蔗糖师:你观看到了什么?生:第一个实验我们组磨成了像精盐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

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依旧方糖吗?生:是,因为它依旧甜的生: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

师:第二个实验是如何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糖看不到了师:它没有了吗?生:有,它分散到水中去了生:水变甜了师:用放大镜还能观看到它吗?生:不能了师:看来水中的糖比刚才磨碎后的糖还要小,这种微小的颗粒我们称它为分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物质的构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物质的构成

物质的构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2.确认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空隙大于固体和液体的分子空隙。

3.了解扩散现象,能列举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知道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气体扩散和液体扩散实验的学习,提高观察和分析现象,概括总结结论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1.通过实验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树立自然界组成的层次结构。

2.通过分子热运动的学习,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2.扩散现象难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三、教学过程引入:我们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那细胞已经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了吗?它还可以细分吗?构成细胞在内的万千物质的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一探究竟吧。

(学生回应中追问)展开:一、物质由分子构成学生实验Ⅰ: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提问:蔗糖消失了吗?(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回答:没有。

提问:如何能证明?回答:用显微镜;喝一口。

(学生尝糖水,得出蔗糖未消失)提问:那么为什么蔗糖会看不见了呢?回答:蔗糖变的很小所以看不见了。

总结:蔗糖溶于水后,以极小的微粒存在,这种微粒称为分子。

讲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构成》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学习物质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详细内容涉及3.1节“分子和原子”,3.2节“物质组成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掌握物质组成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物质构成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区分与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离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酒精、水、食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如冰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思考。

步骤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步骤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理解分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水为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1:讲解水分子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步骤2:讲解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和氧离子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酒精与水混合、食盐在水中溶解等现象,分析分子、原子、离子作用。

步骤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步骤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2)举例说明物质组成和分类。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答案:(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4.1 物质的构成 第二课时 分子的运动 (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4.1 物质的构成 第二课时 分子的运动 (教案)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既然物质是由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构成,那么这些分子为什么能够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各样的物体,而不会分散开来呢?
原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正是分子之间的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的。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1、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资料及类比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对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重点
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难点
学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对学习新知识的热情重点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难点学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生活中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
浙教版科学七下物质的构成-分子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物质的构成-分子的运动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级
教学
【活动】
1、取两块铅柱,将它们的端面锉平后,用力将它们压在一起。把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铅柱上挂一个重物,看重物能否将两块铅块拉开。观看视频。
在上述实验中,正是两块铅柱接触面上分子之间
的引力,使两块铅柱粘合在一起。
2、既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间都存在空隙,但为什么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呢?
这是因为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

科学七年级上4.4《物质的构成》教案C浙教版

科学七年级上4.4《物质的构成》教案C浙教版

4.4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学生对操作的体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体会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实验教学法教学准备:小烧杯12个、方糖12块、研钵12个,玻璃棒12支,带滴管试剂瓶24个装满水和染色酒精、放大镜12个,小针筒12个、药题12把,滤纸一包。

板书设计:4.4物质的构成一、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间有空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劈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劈柴的小和尚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可能劈到没有了、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等。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有关物质的构成,学完之后,认真的同学就能帮助第一个小和尚了。

二、讲授新课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观察方糖实验要求: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蔗糖,你们能看到什么?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3、取少量蔗糖粉末溶在水中,你还能用放大镜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指导组内分工:队员1:为组长,负责分工,做好组员间的合作和交流工作,并做活动报告发言。

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课件2浙教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课件2浙教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问题:扩散快慢与温度高低有怎样的关系?
书本P126 活动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12/7/2021
思考: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温度 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热的白米饭比冷饭香。
12/7/2021
本节小结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 唯一的微粒。
A.金属微粒间有空隙
B. 油分子被压缩了。
C.油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
D. 金属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12/7/2021
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实例1:打开香水瓶的盖子,很远就能闻 到香味。
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 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
12/7/2021
实例2:书本125页二氧化氮和空气的扩散
2. 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3.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助学本P42-43
12/7/2021
复习回顾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但不是唯一的微粒。
2. 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3.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12/7/2021
挑战记忆 巩固练习
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引力,同 时也存在斥力。
12/7/2021
实验。
(气体扩散)
实例3:红墨滴到一杯水里,很快整杯水 都会变红。 (液体扩散)
12/7/2021
实例4:将煤堆在白墙的边上,一段时间 后,白墙里面和表面都会变黑。
12/7/2021
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扩散现象的例子?
晶体管的制 造就是用到了 固体的扩散原 理。
12/7/202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物质的构成(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

2、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扩散现象
难点: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三、教学准备
香水、热水、冷水、烧杯、针筒、铅柱两个、重物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引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地固定在确定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1.气体扩散
如图4-7,两只分别装活动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看视频或教师演示)
2.液体扩散
教师演示红墨水滴入水中的实验或观看视频得出液体分子也在不断运动,也会出现扩散现象。

3.老师在讲台上压一下香水瓶的喷嘴,当你闻到香水味时,请马上举手示意。

注意瓶中香水的状态。

瓶里的香水是液体的,是液体在扩散吗?为什么鼻孔会闻到香水味?液体香水蒸发成气体状态,香水气体分子不断运动而扩散。

香水气体分子进入鼻孔内。

提问:气体、液体具有流动性,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固体没有流动性,能发生扩散现象吗?
例:有人曾经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 年,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

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金分子和铅分子互相渗入了约1 毫米深。

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固体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

固体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提问:煤炭堆在墙角时间久了,发现墙的内部也会变黑。

为什么?
固体也会发生扩散现象,构成煤炭的粒子在不停地运动,渗入了墙壁,墙的内部也会变黑。

一、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

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提问:热菜总是香味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探究液体的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①水的质量一样;②红墨水质量一样;③红墨水同时注入及注入速度一样;
现象:两杯水都变红色,但热水比冷水红得快
结论: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快
2、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气体及液体扩散也越快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热运动
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提问:既然物质是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构成,那么这些分了为什么能够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各样的物体,而不会分散开来呢?
二、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正是分子之间的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的。

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活动:取两块铅柱,将它们的端面锉平后,用力将它们压在一起。

把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铅柱上挂一个重物,看重物能否将两块铅块拉开。

结论:正是两块铅柱接触面上分子之间的引力,使两块铅柱粘合在一起。

思考:既然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间都存在空隙,但为什么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呢?
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

当分子之间达到一定距离时,引力与斥力相同。

课堂小结:1、扩散现象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课堂练习:
1、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从钢瓶壁渗出。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3.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

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

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对应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