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物质的构成

合集下载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课题:§4.1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知道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知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2.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一、预习反馈二、引入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三、展开一:物质由分子构成1、学生活动: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总结: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提问: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3、根据学生们的提问质疑,引入分子体积大小与质量的大小。

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学生活动:一支试管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记下液面标记,反复颠倒几次后会怎么样?2、学生活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总体积减少的实验。

3、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构成》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学习物质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详细内容涉及3.1节“分子和原子”,3.2节“物质组成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掌握物质组成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物质构成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区分与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离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酒精、水、食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如冰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思考。

步骤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步骤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理解分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水为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1:讲解水分子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步骤2:讲解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和氧离子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酒精与水混合、食盐在水中溶解等现象,分析分子、原子、离子作用。

步骤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步骤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2)举例说明物质组成和分类。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答案:(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水、食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原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3.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物质,分析它们的微观结构。

(2)解释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2. 答案:(1)略(2)酒精与水混合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总体积减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反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物质的构成》是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构成原理,以及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答案:物质构成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原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由核和电子云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钠离子(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带正电的离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实体,它具有质量和体积。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纯净物和混合物。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物质分类和构成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阐述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关系,并给出至少两个实例。
答案: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之间有密切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变化规律,而变化规律又反映了物质的性质。例如,水的沸点是其在一定压力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这是水的一种物理性质。当水沸腾时,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水分蒸发完毕。这个变化规律反映了水的沸点性质。另外,金属的腐蚀是一种化学变化,它反映了金属与氧气或水接触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性质。
3. 将显微镜对准样品,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微观结构。
4.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特点和性质。
5. 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构成,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掌握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食盐、糖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3. 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案: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食盐(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

2.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答案:①水:由水分子(H2O)组成,是一种液态物质。

②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CO2)组成,是一种气态物质。

③铁:由铁原子(Fe)组成,是一种固态金属。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酒精、碘酒、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展示相关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微观粒子的形态。

3. 知识讲解:a. 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等。

b. 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等。

c. 离子的基本性质,如离子的形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现象,分析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3.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现象中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酒精与碘酒混合、糖水蒸发。

b. 分别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2. 答案:a. 酒精与碘酒混合时,分子间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具有运动性。

糖水蒸发时,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物质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含义,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 A.氧气(共价化合物)
- B.食盐水(离子化合物)
- C.蒸馏水(纯净物)
答案:
- A.氧气是共价化合物,因为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
- B.食盐水是离子化合物,因为食盐水中的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氯化钠晶体。
- C.蒸馏水是纯净物,因为蒸馏水是通过蒸馏方法从水中提取的,只包含水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很多。例如,分子运动导致了气体的扩散,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闻到香水的气味;原子结构决定了金属的导电性,这是为什么金属可以用来制作电线;离子化合物如食盐(NaCl)在烹饪中用于调味和保存食物;共价化合物如塑料(聚合物)在制造各种日常用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实验题:
内容逻辑关系
1.物质构成的核心概念:
-知识点①: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点②: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③:原子结构的理解
2.物质构成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分与应用
-知识点②: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知识点③:物质构成的知识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详细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2.确认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空隙大于固体和液体的分子空隙。

3.了解扩散现象,能列举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知道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气体扩散和液体扩散实验的学习,提高观察和分析现象,概括总结结论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树立自然界组成的层次结构。

2.通过分子热运动的学习,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扩散现象
难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三、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那细胞已经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了吗?它还可以细分吗?构成细胞在内的万千物质的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一探究竟吧。

(学生回应中追问)
展开:
一、物质由分子构成
学生实验Ⅰ: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提问:蔗糖消失了吗?(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
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回答:没有。

提问:如何能证明?
回答:用显微镜;喝一口。

(学生尝糖水,得出蔗糖未消失)
提问:那么为什么蔗糖会看不见了呢?
回答:蔗糖变的很小所以看不见了。

总结:蔗糖溶于水后,以极小的微粒存在,这种微粒称为分子。

讲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比较:分子与细胞的大小。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演示实验Ⅱ、Ⅲ:(前一个是主实验,后一个是辅助实验)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时:用有长玻璃管。

绿豆和米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其实跟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关,又跟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有关,所以应选用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实验效果就较明显。

当然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某个道理,它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并不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们不能认为,因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讨论:为什么混合后的总体积要小于混合前?(四人小组讨论,每一组上报讨论结果。


汇报:因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空隙(如同绿豆和米一般),混合后,互相进入对方的空隙,所以体积减小。

教师归纳: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提问:列举说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回答:气体空隙大,容易压缩。

展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模型图,帮助理解。

三、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气体的扩散实验:在讲台处喷洒香水,让后排学生闻气味。

(使学生认识到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个实验简单易做,而且直观性和形象性强。

也可改为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或点燃卫生香,让学生闻气味。


提问:为什么后排的同学也能闻到香味呢?
回答:气体分子会运动。

讲授:什么叫扩散?进行气体扩散的微观解释,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视频:溴蒸气的扩散。

提问:扩散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实验:(扩散速度的影响因素,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
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应当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

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将红墨水注入水中。

两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散开的快慢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是由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介绍:扩散现象也能在固体中发生。

教师介绍金和铅的扩散实验。

让学生举例固体扩散的实例。

教师总结。

固体的扩散在制造金属零件和现代电子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制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钢件的表面渗碳法,从而提高钢件的硬度;渗铝法,从而提高钢件的耐热性;在晶体管中渗入微量的杂质,从而控制半导体性质。

讨论: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提问: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总结: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练习巩固
浙教版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