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贵州山歌的文化特征和功能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

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李星辰张迪(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黔南551300)摘要:布依山歌“十八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贵定县布依族聚集地,也称为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就是指同一首歌词,可以用十八种不同的曲调来演唱,通常在特定的场合选择特定的曲调演唱,以表达歌者的爱好和情感。
布依山歌“十八调”在表演时,主要运用汉语或布依语歌词结合布依山歌曲调的方式来进行表演。
其歌词、曲调中都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布依山歌;十八调;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642.2;K8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148-01唱歌对于布依族人来说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交流的特殊符号,歌的内容和题材多来源于布依族人真实的社会生产劳动,反映特定的时代、社会、历史和人文。
一首山歌可以用十八种调来演唱,这是极其罕见的民族文化,也是布依山歌独特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深深印刻着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布依山歌“十八调”的曲调和歌词特征作为切入点,整理并总结一些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征:1.布依山歌演唱的群众性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泛指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演唱的民歌。
布依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布依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自娱自乐、交流情感的文化表演形式,它涉及内容广泛,旋律悠长,结构短小,节奏自由,曲调爽朗、情感质朴,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2.布依山歌调式的多样性布依山歌“十八调”的十八种调子分别指的是:花调、哥(妹)乐乐调、哥(妹)呦调、水调、灯箩调、米杨花调、大土调、本底调、溜溜调、迎合调、尖溜溜调、溜菊花调、呦哈以调、呦喂调、艳山花调、呀呀依调、梁祝调和红花开调。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布依山歌是贵州省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就是“十八调”,它是布依山歌中最为著名和受欢迎的一种曲调。
本文将从音乐形式、歌词内容、节奏韵律和表演特色四个方面来谈谈“十八调”的艺术特色。
“十八调”在歌词内容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歌词通俗易懂,富有感情,表现了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山川河流、风花雪月、人民生活、劳动工作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以及对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的真挚表达。
在表现手法上,歌词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化、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歌词内容,布依山歌“十八调”展现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调”在节奏韵律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布依山歌“十八调”节奏明快、简洁流畅,并且具有很强的舞蹈性,让人听了会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它的韵律轻盈优美,充满活力和动感,给人以愉悦和愉快的感受。
布依山歌“十八调”还注重乐曲的变化和对比,节奏旋律丰富多彩,层次分明,让人听了耳目一新,感觉愉悦。
“十八调”不仅在歌词内容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音乐节奏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愉悦和愉快的感受。
布依山歌“十八调”在表演特色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在表演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独唱、重唱、对唱、集体合唱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表演形式和内容。
在表演方式上,布依山歌“十八调”有的是单独表演,有的是伴有舞蹈表演,有的是合声合唱,还有的是其他形式的表演,形式多样,富有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在表演服饰上,布依山歌“十八调”也非常注重色彩和图案的搭配,服饰充满民族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而且,布依山歌“十八调”还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动作、手势动作等,这些动作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该曲调的情感和内涵,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研究

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研究作者:康培陈家愉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3期【摘要】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山歌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呈现出多元性、交融性等基本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山歌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旨在使六盘水民间山歌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传承研究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70-02六盘水民间山歌是六盘水人民心灵感情的流露,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文化产物。
六盘水民间山歌是云贵高原文化的积淀,有着明显的地方性特征:首先是民族性。
六盘水苗族人民喜爱歌舞,“三月三”是苗族的山歌节,到处可见男女对唱山歌的情景,他们歌颂爱情,歌唱生活。
其次是地域性。
民歌的区域性彰显了民歌在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色。
受地形的影响,六盘水民歌山歌各具特色。
最后,山歌演唱的地点或者场合有特定的规定。
不能在家里面演唱,并且只是年龄相仿或者是同辈才可以对山歌,不同辈分的是不能对对子的;山歌演唱的时间、方式和内容是很讲究的。
一、六盘水民间山歌的产生的文化背景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
六盘水民间山歌之所以能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文化类型,有以下原因:(一)民族历史文化悠久。
六盘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过多民族的传承发展,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六盘水几乎全部属于古夜郎辖地,有着丰富灿烂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二)农耕文化的积淀。
六盘水的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文明社会。
耕种的过程中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民歌。
三线建设启动以后,工业文明的崛起,也铸就了六盘水人民自强不息的“三线精神”。
但对六盘水影响最深的还是千年农耕文化。
二、六盘水山歌的社会功能山歌作为民间文化艺术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存下来的,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有益的非物质文化成果,能引导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贵州沿河土家山歌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

贵州沿河土家山歌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作者:黎慧敏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沿河乃山歌之乡。
生活在乌江流域的沿河土家族居民,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造就了独特的山歌文化。
沿河人民在历代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山歌歌曲。
这些山歌蕴含了土家族的历史、智慧和生活知识,代表了沿河土家族的思想水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土家山歌文化;思想教育功能一、沿河山歌文化创造背景贵州沿河是土家人民世代居住地,土家人世代耕作在乌江河畔,乌江养育着世代土家族。
坐落在乌江旁的小城沿河被誉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土家族的先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山歌文化,千百年土家山歌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传递了土家族的历史记忆、社会发展、民族情感、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土家族山歌成为了沿河的文化品牌和代言词。
二、沿河山歌种类沿河土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
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独特。
(一)按题材和劳作的方式分类,土家山歌有号子、砍柴歌、翻山歌、打渔歌、田歌等,被统称为劳动歌。
歌者主要是为了消除孤独、疲劳与传递情感,内容多为鼓劲、协调、调侃、逗趣,表现和传达劳动的愉悦与节奏,传递美好的爱情。
不需要特殊的场景和时间,随性而来,或诙谐幽默,或沉重悲伤,类型多样,不受限制,有的抒情,有的则是叙事,反应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按风俗分类。
土家山歌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土家人在红白喜事、祭祀请神、修房建屋、男女谈情等活动中,也要唱山歌。
按风俗分类,有梯玛神歌、跳丧歌、哭嫁歌、仪式歌等。
(三)按唱腔分类,有高腔、平腔和低腔山歌。
按歌唱形式分,主要有独唱、对唱、组合唱、一领众合唱等。
三、继承方式(一)口碑相承。
沿河土家族传统山歌继承可通过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和师徒传承等方式实现。
沿河土家族山歌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民族特色文化,无时无刻影响着沿河的人民,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1. 引言1.1 概述布依山歌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布依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十八调”更是其经典之一。
这十八调歌曲以其独特的曲调和丰富的歌词内容吸引了无数听众和研究者的注意。
通过对“十八调”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布依族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也能够领略到这一音乐形式蕴含的深厚艺术内涵。
本文将对“十八调”布依山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探讨,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分别从起源背景、编排结构、曲调特色、歌曲主题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正文2.1 起源背景布依山歌的“十八调”是布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的布依山区。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歌曲传统文化深厚而独特。
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布依族的祖先,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创作了各种形式的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些歌曲逐渐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十八调”的艺术形式。
布依山歌的“十八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这些歌曲既有动人的旋律,又有深刻的内涵,传承着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感情。
通过歌词和曲调的搭配,布依山歌“十八调”展现了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引人入胜。
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起源背景浓厚而深远,它不仅代表了布依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布依山歌“十八调”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地方特色,更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2.2 编排结构布依山歌的“十八调”是一种独特的歌曲形式,其编排结构十分严格和规范。
每一调都包含有固定的歌词内容和曲调,而且在演唱时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
整个“十八调”共包含九个“上调”和九个“下调”,“上调”和“下调”之间各有两句过渡调,使得整个结构显得非常完整和流畅。
浅谈贵州民歌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征——以《好花红》为例

浅谈贵州民歌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征——以《好花红》为例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国家,固有的民族文化是其文化优势。
民族音乐作为新时期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理应成为研究和创新的重点。
在本文中,涉及到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为学习对象,运用学习音乐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专业音乐基础知识,以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为研究对象,其歌曲在贵州中部地区,即第二土语区广为传播,本文对音乐结构及其所引发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音乐的人文价值。
本文将从贵州布依族音乐《好花红》的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贵州民歌艺术特征审美价值引言(前言)中国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创造出了民族民间音乐。
它源自于人们内心情感的寄托以及对生活感慨。
民歌作为人们群体智慧的结晶,在民族音乐厚重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全着心口相传的方式,并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实行了自身的演化。
贵州少数民族布依族民歌以美妙的旋律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布依人生活的地方心口相传、生生不息,现今这首经典民歌传唱在祖国的天南地北,成为布依族的文化代表名,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音乐界广泛认可,用“好花红”命名的文学艺术,音乐团体,无处不在,由其艺术商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是非常昭着的。
本文将从歌曲《好花红》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它将为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继承起非常重要的效力。
1 贵州民歌的由来1.1贵州民歌的形成什么是民歌?即劳动人民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世界各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有人民生活的地方,那里就有美丽的民歌传唱。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愫最为径直、最为生动的反照也是民歌。
他通过各族人民的即兴演唱、口口相传和加工定稿的悠久历史,最终得以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最亲切的伙伴。
民歌是中国古代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贵州山歌_精品文档

贵州山歌导语:贵州山歌是中国贵州省地方特色民歌的代表,以其独特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深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贵州山歌的起源、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对于贵州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一、贵州山歌的起源与发展贵州山歌可追溯到古代的楚汉时期,当时的贵州地区盛行山歌艺术,通过歌唱传递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爱情以及对家乡的深情。
贵州山歌的发展可以说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密切相关。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山川壮美、民族众多,这使得贵州山歌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贵州山歌的特点1. 独特的旋律与节奏贵州山歌的旋律多样且丰富,取材广泛,有的悠扬动听,有的慷慨激昂。
贵州山歌的节奏鲜明有力,表现出民歌独有的韵律感。
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往往会加入一些声音效果,如吹口哨、搓手等,使得整个演唱过程充满了生动的情感。
2. 深情的歌词贵州山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写山川风景的诗意,也有表达人们生活苦难和感受的真情实感。
歌词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
3. 特殊的表演形式贵州山歌除了以演唱为主要形式外,还具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如群体合唱、对唱、独唱等,不同形式的表演使得贵州山歌展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魅力。
三、贵州山歌的艺术价值贵州山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贵州地区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还通过歌唱的形式将大量的民间智慧与文化传统融入其中,成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乡土精神的重要载体。
同时,贵州山歌也是传递乡愁和情感的重要媒介。
山歌所表达的深情与思乡之情,使得许多离乡背井的华人在异国他乡能够通过山歌找到一种独特的情感寄托和归属感。
此外,贵州山歌在中国文化界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贵州山歌的研究与挖掘,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并保存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还能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素材,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布依山歌是贵州省布依族群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布依族绵延千年的文化遗产,凝聚了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至今。
而“十八调”作为布依山歌的一种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它是布依山歌中最为流行和受人喜爱的一种调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就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探讨。
一、“十八调”概述“十八调”是布依山歌中的一种常见调式,它是布依族群的特有民间歌曲,由18种不同的曲调构成,以其独特的旋律、清新的歌词、优美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它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地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
由于“十八调”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为布依山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八调”歌词的艺术特色“十八调”歌词是布依山歌的精华所在,它表现了布依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布依族人的日常生活、田园风光、爱情婚姻、家国情怀等。
歌词用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富有朴实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
歌词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富有诗意和思想性,使“十八调”歌词成为了布依族人民情感寄托和心灵抒发的重要方式。
“十八调”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悠扬的节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表演形式,有的悠扬明快,有的轻盈婉转,有的雄壮豪放,有的柔美缠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十八调”旋律还受到了布依族民族音乐的影响,融合了古老的音乐元素和当代的表现方式,表达出了布依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旋律的特色使得“十八调”成为了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十八调”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方式。
它在传统的表演形式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加入了一些现代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元素,使得表演更加丰富生动,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歌在 我 省属 于一 种 口头 文学 的创 作 形式 ,相 传 汉 族 山歌 “唐时 起 ,宋 时兴 ,世 代流 传 到至 今 。”特 别是 明洪 武 年 间 ,朱 元 璋 开辟 贵 州 ,随 着 大批 中原 人 迁 徙 云贵 ,山 歌也 随之 而来 。贵州 山 歌是 随着移 民而形 成而 发展 的 ,是 中原 移 民文化 与本 地 土著 文 化相 融 合 ,以及 受周 边 文化 影 响 的产 物 。
贵 州 著名 音乐 家瞿 小 松认 为 :“山歌是 生命 情 调 中最 直 接 、最 实 质 、最 强 烈 、最 尖 锐 、最单 纯 而 又 最 充 足 的 表 现 。只 有在 原生 态 的 民族歌 谣 里才 看得 出人性 的真实 感 觉 ,因为它是 全 体生命 的总动 员 。生 命 因为有 了音 乐 才更 美好 !”
易 卜生 说 过 :“山歌 不 是 一 个 人 写 的 ,它 有 全 人 类 诗 的能 力 和 总 和 ,它 是人 类 诗 的 天 禀 和 果 实 。 ”我 们 可 以 这样 认 为 ,贵 州 丰 富 的 山歌 ,就 是 贵 州 各 民族 丰 富 的 “人 类 诗 的 天 禀 和 果 实 ”,也 是 贵 州 各 民族 灿 烂 文 化 的 智 慧 结 晶 。
j
一
l谈 贵 的 特征和 自
王 义
山歌是 我 国古 代劳 动人 民在生 活 中创 造 的 、最 能 直 接 反映 内心情 感 的一 种 艺术 形 式 。它 同我们 的生 活息 息 相关 ,它存 在 于 人 民群众 的生 产 劳 动 、祭 天 祭祖 、社 交往 来 、婚 丧嫁 娶 等社 会 生活 的方 方 面面 。其 词 语朴 素 真挚 , 曲调 流 畅优美 ,具 有 的浓郁 生 活气 息 ,在 时代 的 变迁 中顽 强地 流存 下来 ,并 不时 地焕 发 出新 的活力 。它 唱出 了人们 在生 活 中对喜 怒哀 乐 的感 受 和体 会 ,是 人 民群 众对 自然 宇宙 的朴 素认 识 ,同时 也是 情绪 渲泄 的 “晴雨表 ”。
流传 于 贵 州各 地 的 山歌 ,由 于方 言 、习俗 、传 承 方 面 的差 异 ,其 结 构 形 式 、音 乐 风格 也就 形成 了鲜 明 的 民族 地 域特 征 。同 时它们 也 有各 自的名 称 。其 中最著 名 的如 : 侗 族 的 琵 琶歌 ;布 依 族 的 山歌 ;苗 族 的游 方 歌 、薅 秧 歌 ; 瑶 族 的猴 山 打鼓 歌 ;土 家 族 的 《薅 草歌 》、彝 族 的 《阿西 里 西 》等 等 。
山歌 作 为一种 重 要 的 民间艺 术样 式 ,在 贵卅l省各 民 族 文化 生 活 中 占有 相 当突 出 的地位 。流传 在 贵州 省各 地 区的 大量 山歌 ,从 各个 不 同侧 面 印证 了贵 州省 各 民族 在 历 史发 展 、社会 变 迁 、民族 融合 、文 化交 流 、习俗 演化 等 等 方 面 的信 息 ,以及 以上 种 种 因素 的有机 的集合 体一 贵州 省 各社 会 文化 总体 特征形 成 的一般 过 程 。
山歌 的曲体 ,一般 是 两句 体 、四句 体 或多 句体 的段 式 结构 ,除 采取 领合 形式 部分 曲 目为规 整性 节 奏外 ,其 它
一 律 为 自由疏散 的节 奏节拍 。有些 地 区的 山歌 ,为 了配合 劳动 ,常常组 成容 量很 大 的联套 体 。每套 有 的包括 十余个 号牌 ,有 的多达 数 十个 号牌 。如 仡佬 族《立房 仪式 歌》,歌 师每 唱一遍 ,至 少需要 一个 多小 时 。它们 主要 有 :起 歌 ,叫 歌 ,扬 歌 、叫歌子 等 。如 黔南 三都 水族 《情 爱无 尽头 》使用 本 嗓 即 “平 腔 ”,而 《土 家高 腔 情 歌 》喜 欢 用 “假 嗓 ”即 “高 腔 ”。有 的地方 则 真 、假 嗓并 用 ,如《爬 窗 探妹 》、《苦媳妇 》 等 。如果把 不 同地 区 山歌 的音乐 风格 这一 因 素 同其多 种 演唱 方法 加在一 起 ,作为 山歌 体 裁之 一 ,山歌确 实 可 以说 是绚 丽多 姿丰 富多彩 。
山歌 本来 是 山 民们相 互 唱 和的 歌 ,随着 大批 中原人 迁 徙 ,一 种 叫 “巫傩 ”的 民俗 也 随 之 从 中原 一 带 流传 到农 村 。为 了适应 社 会需求 ,某 些法 师把 群众 喜 闻乐 见 的农 村
山歌 引入祭 祀 之 中 ,一 部分 为法 事 活动 ,一 部分 为 自娱 活 动 ,其 自娱 活动 中也 就穿插 了山歌 。于是 也就 随之 出现 了 人 物表 演 、故事 情节 。随后 又逐 渐深 入 到婚 丧嫁 娶 、建房 祝 寿 、求 子 祈福 等 民俗 活动 中 。为此 ,山歌 出现 了相 互平 行 发展 的道 路 :一 是 山野 田间的 即兴 对 唱 的山歌 ,另 一种 是 “巫 傩 ”祭祀 之 中 的仪式 歌 演变 为娱 人 和 自娱 的歌谣 (例 如 贵州傩 文 化 中的 “傩 堂戏 ”和 “阳戏 ”,花 灯 的 台灯 和 地灯 等 等的祭 祀 中唱词 )。
山歌 产 生 于各 族 劳 动人 民 中间 ,人 们 在 劳动 时 ,或 为 寻觅 同伴 ,以 驱野 兽 强盗 ;或 为 消除 疲 劳对 歌 打 趣 :或 诉 幽怨 ;或 泄 愤 懑 ;或表 男 女 爱慕 之 情 等 等 ,都 用 山 歌 的 形 式来 表 达 。一 首 优 秀 的 山歌 ,应 具 有清 雅 而 明快 的质 感 ,演 绎 着 内心 的 真 诚 ,朴 实 的语 言 加 上 随 意 的调 子 唱 出 ,每 一 首 山 歌 都是 从 真诚 的 内 心 出发 ,最 终 完 成 对 生 活 的信 念 ,对人 世 间 的情 爱 ,对 自然 界 的认 识 ,对灵 魂 高 度 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