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24年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资源型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城市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如煤炭、石油、铁矿等,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来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这些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2. 经济增长乏力: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3. 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面对上述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转型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转型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转型,资源型城市可以发展新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可以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3. 改善生态环境:转型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与策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等因素,制定合适的路径和策略。
具体的转型路径和策略包括:1.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接续产业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2. 科技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 生态环保优先:在转型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高度依赖资源的特性,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转型。
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往往以某一资源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发展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将面临巨大压力。
2. 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开采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资源型城市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3.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发展滞后,资源型城市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这导致城市缺乏创新动力和活力,制约了城市的转型发展。
4.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这使得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三、对策研究1. 优化产业结构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大其他产业的发展力度,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这包括发展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性。
同时,应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型城市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改善生态环境。
这包括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绿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应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3. 吸引和培养人才为了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这包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人才;同时,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
4. 加强政策支持为了解决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研究

市 可持 续发 展 的必 然选 择 。
[ 关键 词] 资源型城 市; 产 业结构调 整 [ 中图分类号]F 1 2 1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3 2 8 3 ( 2 0 1 3 ) 0 7— 0 0 5 6— 0 3 发展 中的优势地位 , 使得城 市的人力 、 物力 、 财 力集 中于 资源型产业 , 从而使 得其他具 有发展 前景 的非 资源 型产 业发展空间狭小 , 一旦资源型产业 由于资源枯竭而衰 退 ,
类城市的发展 , 大多数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 的问题 , 表 现
为资源型产业成为城市 的主导 产业或 者支柱产业 。这 种 依赖资源的非均衡产业结 构一 旦形 成 , 就 很难 从 中摆 脱
资源型 城市 过 于依 赖 资 源型 产 业 , 产业 结 构 调整 难度
加大 。 ( 二) 人 才结构单一制约 了产业 多元化发展
以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原 因 。
、
影 响资源型城市 实现 可持续 ) 产业结构单 一导致产 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资源型城市的出现都 有其特 定 的历史 原因 , 随着这
3 . 资源型产业的产业前后 向关联度较 低 , 尤其 是后
向关联度较低 , 难 以带动相关产业的长 足发展 , 进而导致
出来 , 可以说 , 资源型城 市很 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单一所 导
致的发展路径依赖问题 ,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点 :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产业 挤 占了煤炭选 采业 的份额 , 同时 , 资源型产业 也逐渐 向非
金属矿物制品业 等下游产业转移 。
2 、 就 业 结 构
规模产业 , 这些依靠资源开 采和初 加工而形成的产业通常被称 为资源 型产业 , 这些城市被称为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产业的上
游 是资源 的生产和加工 , 受储 量影 响大 , 生产极度依赖 资源 , 耗
2 0 0 4 年后煤炭选采行业独大的状态逐渐发生变化 , 一些非资源
化 的 问题 ,分 析 了资 源 型 产 业 结构 优 化 对 能 源 和 环 境 的 影 响 , 并 给 出 了政 策建 议 。
【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 产业链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构优化
循环经济
定时期内 , 城 市由于 资源长 时间大量开采加工逐渐形成
打破 。2 0 0 0 年煤开采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 3 0 . 9 %, 2 0 1 1 年下降
到1 8 . 3 % 。 2 0 0 5 年循环经济实施 以后 , 农副食品加工业打破了煤 炭行业 的统治地位 。从资源型产业 内部来 看 , 2 0 0 0 - - - 2 0 0 3 年煤 炭选 采业工业增加值 占比约为 3 0 %, 比其他资源 型产业 占比的 总和还 多。这表明上游资源型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规模较大 。
额为 2 . 3 亿元 , 资源型产业筹资额 占 4 7 . 8 % 。煤炭采选业筹 资最
多为 7 0 6 6万元 , 其次是化学制造业 3 0 0 0万元 , 有色金属的制造
业第三 , 为7 4 0 万元 。科研经费主要集中于煤炭采选业 , 下游产 业的科研经费相对较低 , 这不利于 资源型产业向下游 发展 。资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2 8 — 0 0 5 2 — 0 2
引言
经济增长的过程不仅是生产率增长的过程 , 也是产业结 构不断调整 的过程 ,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 的优 化, 即通过产业调整 , 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 , 并满足社会不 断增 长的需求的过程 。 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 级化 的统一 。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 的 客观比例关系 , 调整不协调 的产业结构 , 促进产业 结构 的动 态均衡 , 保证国民经济产业 问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高级化 则 表 现 为经济 发展 的产 业 结构 不断 地从 低层 次结 构 向高 层 次结构 的变化 : 产业 结构依 次由第一产业为重心 向第二产 业 为重心 、 进 而向第 i产业 为重心演化 ; 产业结 构 由劳动密 集型向资本 密集型进而 向技术密集型演变 ; 从制造初级产 品 的产业 占优势 向制造 中间产 品 、 最终产 品 的产 业 占优势演 进; 从高消耗 、 高 污染产业 占优势 向低消耗 、 低 污染产业 占优 势演进 。 生产性服务业是在生产制造过程 中, 为生产提供专业性 服务的活动 。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 的配套服务业 , 是从制 造业 内部生产部 门分离而独立发展起来 的新兴 产业 。 它依 附 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 , 贯 穿于企业生产 的上游 、 中游和下游 诸 环节中 , 以人力资本 和知识资本作为 主要 投入 品 , 把 日益 专业化 的人力 资本 和知识资本 引入制造业 , 是 二i产业加速 融合 的关键环节。资源型城市 中制造业 比重很大 , 由于资源型
作者简 介 : 曲艺( 1 9 8 1 一 ) , 女,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讲 师, 博士研 究生, 从事流通经济 、 区域 经济研 究 ; 张建蕊( 1 9 7 9 一 ) , 女, 黑龙 江哈 尔滨人 , 讲师, 从事教 学理论与 实践研究 ; 李淑玲 ( 1 9 6 3 一 ) , 女,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教授 , 从事教学理论 与实践研 究。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仍保持继 续繁荣 ( 竭城荣 ) 如美 国的休 斯敦 。 矿 ,
由此 看来 , 新兴 产业 接 替 较早 , 或者 现 有 资 源产 业 发展 程度较 高 , 资源保 障程度也 较高 的城市并 没有 出现严 重 的城 市衰退 现象 , 因此 , 必要对 资源城市 进行 分类 , 据各 个城 有 根
源型城 市分成两 类 : 依托 型 和有 依 托 型资 源 型城 市 ( 以 无 张
资源 型城市 的典 型特征 , 就在 于城 市 的兴 衰 与资源 蕴藏 量 的多寡 和单一 产业 在经 济 结构 提 升 过程 中的 市场 竞 争地 位 密切相 关 。资源型城 市 竞 争力 重 塑 与提 升 的 系统 工 程有 三 大支柱 , 即经济发 展 、 会 转 型 、 境 改 造 , 们在 该 系统 社 环 它 中发挥着 不 同的功能 , 生不 同的作用 。而产 业优 化或 转 型 产 是 该系统 工程 的原始 动 力 。因 此从 产 业角 度 对 资源 型 城市
市具体 的产业发 展 阶段进行 产业优 化或者 转型 。
依 照新兴资 源型城 市 与原有城 市 的关 系 , 以把这 些资 可
型 。本 文认 为 , 源型城 市可 以根 据 以下三个 指标分 类 : 资 2 1 资 源城 市分 类的指 标 . 2 1 1 产业 生命周 期 ..
12 9 9年 , 瓦 特 提 出 了 5 阶 段 周 期 理 论 , 此 基 础 上 , 赫 在 卢 卡 斯 ( u a) 1 7 L cs 于 9 1年 提 出 了单 一 工 业 城 镇 或 社 区 发 展 的 四 阶段 模 式 : 第一 阶段 , 设 期 ; 建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天府 新论 20 年第 1 09 期
产业结构优 化升 级是全 国各 区域 、各产 业发 展 的关 键
因素。产业结 构 优化升 级的原 则 ,从经 济学 上看 ,是 产业
结构 优化 能否最终 成功 的指导思 想。结合 资源 型城市 的产
级产品和基 础原 材料 为主 ,产 品深加 工程 度不够 ,产 品附
加值低 ,经 济效 益低下。
[ 收稿 日期]2 0 —-7 3 08 (— 0 )
[ 作者简介]魏 喜 成 ,四 川大 学经济 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 区域 经济研 究 ; 袁 芸 ,四川 大学 经济 学院教 师 ,主 要从 事 区域 经济研 究。 四川 成都
5 4
606 104
天府 新论 20 年第 1 09 期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资 型 市 业 构 化 级的 策 源 城 产 结 优 升 对 研究
魏 喜 成 袁 芸
[ 摘要]资源 型城 市 的兴衰 与资 源型产 业的发展 态势息 息相 关 ,它 受资 源的 刚性 约 束 ,城 市的发 展 以资 源为 支撑 ,资 源的枯竭 必 然直接 影响城 市的发 展 ,甚 至使城 市 衰蝎 。因 而 ,产 业结构优 化 升级是 资源 型城 市实现 区域 经济可持 续发展 的 必要 途 径 。资 源型城 市的产 业 结构
资源型城市是依 托 资源开 发而 发展起 来 的城市 ,它受 资 源的刚性约束 ,城 市 的发展 以资 源为支 撑 ,资 源的枯竭 必然直接影 响城市 的发展 ,甚 至使城 市衰 蝎。因而 ,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是资源 型城 市实 现 区域 经济 可持续发 展 的必
鄂尔多斯市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鄂尔多斯市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鄂尔多斯市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其主要经济支柱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
然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遇到了瓶颈,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依赖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产业过于严重,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因此,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资源型城市阶段性特征及其瓶颈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城市类型,具有自然资源禀赋较高、资源开发经济效益显著等特征。
但是,由于资源型经济往往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低附加值等问题,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阶段性特征及其瓶颈。
1.初级加工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初期,由于开发技术不够成熟,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形成了单一的产业结构。
在此阶段,资源产出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
2.资源环境利用低效,企业增长慢资源型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低,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限制。
此时,资源开采的速度快于增值的速度,资源资源开采量逐渐减少,使得企业发展的增长速度逐渐变慢。
3.资源价格波动影响财政收入资源产业价格波动大,这会对城市财政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鄂尔多斯市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因1. 鄂尔多斯市资源逐渐枯竭,经济增长下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开采的不断加深,鄂尔多斯市的资源变得越来越显得稀缺。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量和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使得资源型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需要寻找其他的增长点。
2. 环境污染加剧,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一般面临着环境问题,而鄂尔多斯市应对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环境污染导致城市形象变得越来越糟糕,同时也影响到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进行治理和更新。
3. 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鄂尔多斯市经济的脆弱性鄂尔多斯市的经济结构制约了它的可持续发展,其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依赖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产业过于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鹤壁市为例2013年10月29日18:50 来源:《当代经济》2013年第9期作者:刘兴宇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3摘要:采掘业和初加工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产成品附加值低、耗费劳动多、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资源型产业必然要向产业链下游的深加工业发展。
本文研究了鹤壁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分析了资源型产业结构优化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产业链,结构优化,循环经济一定时期内,城市由于资源长时间大量开采加工逐渐形成规模产业,这些依靠资源开采和初加工而形成的产业通常被称为资源型产业,这些城市被称为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产业的上游是资源的生产和加工,受储量影响大,生产极度依赖资源,耗能多,环境污染严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下游产业附加值高,资金需求大,技术生产条件高。
本文以鹤壁市为例分析资源型产业的优化途经。
一、鹤壁市资源型产业发展状况鹤壁市地处河南北部,是依托资源兴起的工业城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共发现矿产30多种,已探明矿藏11种,是河南省重要的资源产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
2005年鹤壁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建市初,鹤壁仅有煤炭生产工业,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且产业发展一直依赖矿产资源。
自2000年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以来,截至2011年,鹤壁市煤炭资源一直为16亿吨,周边并未发现特大型煤矿。
面对有增的产业和无增的矿产资源,其产业发展遭遇到了瓶颈。
以下从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科研状况和能源产出与消费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鹤壁2000—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9.2亿元,2011年为55.95亿元,是2000年的2.9倍。
200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4亿元,2011年为365.36亿元,是2000年的8.8倍。
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6亿元,2011年为89.62亿元,是2000年的3.64倍。
第二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其中工业增加值最多,约占第二产业的90.8%、鹤壁市国民生产总值的70%,贡献率最高。
鹤壁产业结构大体呈“枣核型”,且中心部分越来越大。
从资源型产业总体来看,2000年资源型产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约为2.56亿元,占行业总数的61.9%,2011年约占48%,较2000年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非资源产业增速加快,资源型产业的比重降低。
可见,单一的煤炭工业结构逐渐被打破。
2000年煤开采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9%,2011年下降到18.3%。
2005年循环经济实施以后,农副食品加工业打破了煤炭行业的统治地位。
从资源型产业内部来看,2000—2003年煤炭选采业工业增加值占比约为30%,比其他资源型产业占比的总和还多。
这表明上游资源型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规模较大。
2004年后煤炭选采行业独大的状态逐渐发生变化,一些非资源产业挤占了煤炭选采业的份额,同时,资源型产业也逐渐向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下游产业转移。
2、就业结构2000—2011年煤炭采选业单位从业人员一般为1200—1600人,非金属矿采选业只有20多人。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单位从业人员在1300人以上,其他资源型产业人数少,资源型产业初级加工和深层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人数占制造业总人数的20%左右,且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人数有下降趋势。
非资源产业单位从业人员较多,约占社会从业人员的50%~60%,且还有增长趋势。
可见,资源选采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比资源初级加工和深层制造业多,资源型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已经开始向非资源型产业转移。
3、资源型产业科研投入科技活动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
从资源型产业内部来看,近年来,鹤壁市采矿业科研人员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将近400人,增加到2011年的900多人;R&D人员由2000年的300多人,增加到2011年的600多人。
资源加工业科研人员人数较少,而深加工业科研人员数仅占制造业的20%~25%。
资源型产业科研经费筹资总和为1.08亿元,工业筹资总额为2.3亿元,资源型产业筹资额占47.8%。
煤炭采选业筹资最多为7066万元,其次是化学制造业3000万元,有色金属的制造业第三,为740万元。
科研经费主要集中于煤炭采选业,下游产业的科研经费相对较低,这不利于资源型产业向下游发展。
资源型产业科技经费主要用于经常支出,新产品开发支出较少。
新产品的开发虽注重下游产业的投入,但比例仍然不高。
4、能源产出与消费结构资源型产业是高度依赖资源的产业,2000—2011年资源型产业原煤产量从765.4万吨逐渐增加至2005年的1224.9万吨,从2006年开始原煤产量减少至1128.8万吨,此后原煤产量一直波动增长。
2000—2011年发电量基本呈上涨态势,2008年发电量为1237412万千瓦小时,达最大规模,较2007年增长了64%。
鹤壁自2005年实施循环经济后对原煤产量的增长有所控制,煤炭采选业的规模扩张有所收敛。
鹤壁市意识到资源枯竭会给本市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故减少原煤产出,使资源型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优化。
资源型产业能源消费的主要产品为原煤和电力。
循环经济实施前,原煤消费量平均每年414万吨,资源型产业原煤消费量为313.5万吨,占工业能源消费的75.7%。
电力、热力制造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56.9%。
其次是煤炭采选业,占资源型产业消耗量的34.1%。
电力消费量总量187648万千瓦时,资源型产业消费总量121952万千瓦时,占工业消费总量的70%。
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36.5%。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消耗占资源型产业的20.4%。
循环经济实施后,原煤消费量平均每年1106.5万吨,资源型产业原煤消费量为734万吨,占工业消费总量的66.3%。
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82.1%。
其次是电力、热力制造业,占资源型产业消耗量的37.6%。
电力消费量平均每年367256万千瓦时,资源型产业消费总量为256363万千瓦时,占工业消费总量的69.8%。
煤炭采选业消耗最多,占资源型产业的43.1%。
非金属矿制造业占资源型产业的21.4%。
说明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重点还是上游煤炭选采业,虽然开始向下游产业转移,但转型力度不大,速度缓慢。
二、资源型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的影响自循环经济实施以来,鹤壁拓展了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煤电一体产业,将煤炭进行转换升值,每年可就地转化原煤500多万吨。
煤电一体年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多吨。
煤电一体还可将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每年多利用以前残留的煤矸石30万吨左右。
而煤、电、煤化工等产业聚集成为产业园区,上下游产品紧密连接,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使废物排放量减少,产业链更为经济、更可持续。
金属镁的加工制造属于有色金属制造业。
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实行关停小作坊、合并及扩大中小型企业等策略,2008年后关闭了62家年产在1000吨以下的小金属镁厂,把鹤壁市的多加金属镁企业整合成5家龙头企业,节约能源达50%以上,每年节约标准煤3.6万吨。
镁渣和煤矸石等废料又可作为高性能的新型环保陶瓷滤料,每年回收利用金属镁冶炼废渣和煤矸石等废料10万吨,使金属镁产业循环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鹤壁市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问题从以上分析来看,鹤壁市产业发展中的不良问题为:产业结构以煤炭相关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从就业来看,传统的资源开采业从业人员需求较少,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但是鹤壁市资源型产业的劳动者大多集中在煤炭采选业,而资源的初级加工业和深加工业劳动人数较少。
产业内部人员分布不均,资源型产业吸纳劳动力有限。
从科研人员的结构部分来看,资源型产业的科研人员数不多,科研经费投入较少,对资源型产业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更少。
资源型产业的产业内部科技投入不足,资源型产业整体和下游产业的科研投入有待提升。
从能源结构来看,煤炭采选业依旧是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
原煤和电力的消耗呈逐年增加趋势,资源型产业的消耗是主力。
资源型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将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四、鹤壁市资源型产业发展政策建议1、积极引导资源型产业转型,提升下游制造业水平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应按照“资源采选业—资源初级加工业—资源深层制造业”这种从上到下的产业链路径发展,继续将发展重点定位于煤电一体化和金属镁加工业,推进有色、化工等产业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促进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逐渐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摆脱对原始资源的依赖。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促进鹤壁市资源型产业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2、完善资源开发体系,建设能源供应基地统筹安排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有重要价值的勘察和开发基地,努力提高资源对鹤壁、河南省乃至我国的保障程度。
整合、优化重要矿产资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
加快小规模资源企业的融合合并,整合大型矿产资源企业。
鹤壁市在资源型产业构建的同时,还要加强能源建设,建立综合能源体系,加强与其他资源供应地联系,确保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3、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人员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推进煤炭开采、清洁生产、废物利用以及污染治理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使资源型产业向着下游高端产业发展。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逐步增加资源型产业重大科技专项投入比重。
调整就业结构,鼓励劳动者向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提高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型产业的资金支持。
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管理,努力培育科研人员和科研创新团队。
4、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鹤壁市在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同时,要严格执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各项准则,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抓住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循环经济的五个关键环节,并按此规划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与企业整合。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为核心,推行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1]鹤壁市统计局:鹤壁市统计年鉴(2000—2011)[Z].[2]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3]解振华:中国循环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王国印、王动:环境规制与企业科技创新:低碳视角下波特假说在东部地区的检验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5).[5]耿明斋: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基于传统农区的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