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研究的若干代表作

合集下载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试题1)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3)3、“五朵金花”之称的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

4)4、斯大林指出的民族的4个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5)5、史学三才是指史才、史学、史识(刘知己),章学诚在其著作《文史通义》中明确“史德”概念。

6)还相应地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机构加以管理。

周的“天府”、汉的“兰台”、唐的“国史馆”、宋元的“架阁库”、明的“皇史馆”、清的“内阁大库”。

7)石刻铭文中价值最大的记事碑,它们往往记录了史书中没有的重要史事。

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期景教、基督教流入中国,并在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

8)史料的讹误主要有三种类型:记录时产生的讹误、流传中产生的讹误、有意作伪9)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衍字、倒字、脱字、并字10)史料学专治史料,内容主要有辨伪、考证、校勘、搜集和整理史料。

11)张心徵《伪书通考》统计,经部伪书七十三、史部伪书九十三、子部伪书三百一十七、集部伪书一百二十九。

12)明代胡应麟作《四部正讹》,第一次提出八点辨伪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扩张为十二点。

13)学案体始创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他广泛收集明代学者文集、语录,文析宗派,条整源流,著成真正开创学案体的专著《明儒学案》,后又作《宋元学案》14)文献校法:对校法、本校法、它校法、理校法、15)中国史著体裁的分类: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末体、章节体16)会要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

这种体裁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唐会要》。

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

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

17)清代考据学大为发展。

钱大昕《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8)历史书籍编著的基本要求:1、明确书著的阅读对象2、弄清楚书著编写的任务、目的3、定下分期和断限4、确定史书的体裁和结构5、注意文字表述19)各时代史著内容不同,其形式也往往不同,如魏晋时期佛、道盛行,《魏书》特别设立“释老志”;隋唐科举制度创立,《新唐书》增加了“选举志”,还有”府兵制”;20)起居注是古代帝王言行录,最早出现于唐代,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21)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22)甲骨文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23)罗振玉作《玺印姓氏徵》。

陈寅恪的主要著作

陈寅恪的主要著作
《陈寅恪集(13种套装14册)(繁体竖排版)(精装) 》内容简介:
一、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是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 书,作者是陈寅恪。
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 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处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中国, 迫切需要在鉴往知今当中,获得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肇始于1900年左右的 中国现代学术,在方法上吸收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新观念,并开始中西学 术的交流与对话。学者们在认定学术本身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学术独立 的自觉要求。从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发端之重要标志的严复译著起,一大批 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建构了弥久不变和与时俱新的双重品格,具 有开辟意义和示范作用。这些经典著作,辉耀于中国学术璀璨的天穹,成 为今日学子捕获学思灵感的重要源泉。
《陈寅恪诗笺释》是200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文 辉。
《陈寅恪诗笺释》内容简介:陈寅恪诗是陈寅恪研究中最有意趣的课 题,透露出陈氏专业学术背后的精神世界,既是陈氏本人的“心史”,也 可视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心史”。不仅如此,陈诗还是一位最擅 长“以诗证史”的学人的“诗史”,是一位有充分史学自觉的通儒对现代 历史的观照和理解,代表了他那个古今纠缠、文化与政治交织的思想世界。
围绕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争论,三、四十年代即已展开。进入八 十年代后达到一个高峰。迄今为止。海内外已举办五次大型国际研讨会, 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与著作,“冯学"已俨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陈 寅恪,于1941年间在香港完成。此书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 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本书系著名历 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 作。该书在20世纪4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寅恪文集》。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展开全文《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是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办的一份史学同仁刊物。

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由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9辑,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1辑(1979年5月)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唐长孺王真保墓志考释陈仲安王伯当——隋末农民战争资料札记黄惠贤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 陈国灿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上)谭两宜编,黄惠贤、陈国灿、程喜霖校订第2辑(1980年12月)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 唐长孺《常何墓碑》写本录文《常何墓碑》跋黄惠贤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陈国灿敦煌石室所出《唐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书后朱雷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下)谭两宜编第3辑(1981年11月)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唐长孺僧懿及《伐魔诏》一书黄惠贤北凉的按赀“配生马”制度朱雷李显甫开李鱼川之时间考卢开万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程喜霖高昌郡纪年唐长孺敦煌发现计账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上)[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古代及考古中心研究所藏吐鲁番所出汉文佛经残文书目录前言彭肇兴译第4辑(1982年12月)跋《敬史君碑》唐长孺《程知节碑跋》补黄惠贤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陈国灿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 朱雷《魏书·陆俟传》所载盖吴之死辨疑卢开万北府与北府兵杨德炳释烽铺程喜霖跋郗昂《歧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王世平律令格式陈仲安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敦煌发现计帐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但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下)[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对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土地四至记载的考察(一)[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5辑(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唐长孺释“艻”、“棘” 李格非《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唐长孺读《周书·于谨传》书后黄惠贤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陈国灿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朱雷贞观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卢开万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杨德炳唐代烽堠制度拾零程喜霖跋管元惠神道碑陈仲安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陈仲安《唐昭武枝尉曹君(通)神道碑》跋鲁才全关于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四至记载的考察(二)——现在的户主和过去的户主[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6辑(1984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唐长孺读《心斋十种》本《襄阳耆旧记》书后黄惠贤唐代瓜州途程——唐开天“过所”实地考察小记陈国灿释“不良人”与“白水郎”——读《唐大和上东征传》质疑朱雷南朝齐梁时期“三调”、“三课”考释卢开万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鲁才全读史札记二则杨德炳读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则程喜霖都督散考陈仲安《武经总要》的编纂和版本孙继民唐代均日制的给田基准考——特别以吐鲁番的实例为中心[日]土肥义和著,冻国栋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一)[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7辑(1985年12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唐长孺读纪昀等辑《邺中记》书后黄惠贤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陈国灿《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一)朱雷读《三国志·高柔传》书后卢开万《盖蕃墓志》考释鲁才全四姓试释杨德炳《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某人行旅会验》考——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之一程喜霖李筌《太白阴经》琐见牟发松北魏军镇考补牟发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二)[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8辑(1986年12月)晋郛休碑跋唐长孺唐代的“三司” 陈仲安有关襄阳《羊祜碑》的几个问题黄惠贤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陈国灿《捉季布传文》、《山远公话》、《董永变文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二)朱雷北魏政府徙民的形式与内容卢开万跋武周《袁公瑜墓志》鲁才全论东晋王导的基本政策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上)程喜霖《李卫公问对》辨析孙继民唐代都督府的置废牟发松吐鲁番所出《唐勒依限征纳税钱文书跋》冻国冻第9、10辑(1988年12月)跋元怿墓志(陈仲安)对高昌国某寺全年用月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租税制度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陈国灿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朱雷《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诸篇辨疑朱雷东汉至魏晋户口数的变化及其实质一一魏晋南北朝户口数研究之一卢开万西晋的课田与田租卢开万跋武周《崔玄藉墓志》鲁才全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鲁才全汉末的琅邪郡与琅邪的诸葛氏杨德炳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下)程喜霖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孙继民魏晋南朝的行台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牟发松隋代人口的若干问题管见冻国栋唐代民族贸易与管理杂考冻国栋辑校《邱中记》(晋)陆翙著,黄惠贤辑校第11辑(1991年4月)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陈仲安《隆中对》实现过程中的条件和机遇杨德炳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高敏正始玄学新议王延武关于东晋侨州郡县的几个问题夏日新《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姜伯勤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朱雷许逊与净明道张泽洪试论南朝道教缔造者陆修静钟国发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资绢鲁才全《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黄惠贤、聂早英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牟发松唐代的诞节张泽咸唐代的御史台狱王素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齐陈骏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冻国栋唐代度支职事由简变繁论略何汝泉唐代户税若干具体问题探讨卢开万唐李皋治理江陵事迹辨析—一读《两唐书·李皋传》札记李文澜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张弓唐代的行军统帅孙继民唐及五代的魏博镇方积六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陈国灿《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考释程喜霖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孙晓林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黄正建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李正宇唐长孺先生主要著述目录石墨林编后记第12辑(1993年4月)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唐长孺刘黑闼起义和唐镇压措施的变化黄惠贤“武德政治”浅析黄惠贤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陈国灿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陈国灿汉末行政区划疆界之更易与诸葛武侯“卧龙处”考朱雷隋唐五代的乐工乐户卢开万刘备与诸葛亮杨德炳夷陵之战蜀师为何由“忿兵”变为“縻军” 杨德炳读《周利贞墓志》书后鲁才全杜孚与赵含章——《杜孚墓志》跋鲁才全道科“命籍”、“宅录”与汉魏户籍制的一个侧面——读陆修静《道门科略》札记之一冻国栋读隋书札记二则冻国栋“阴山却霜”之俗解何德章评丘古耶夫斯基对敦煌所出某些籍帐文书的考释王克孝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张宇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石云涛大正藏《目录部》《史传部》高昌事辑柳洪亮近年来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日]窪添庆文著,牟发松译,李少军校第13辑(1994年12月)《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唐长孺南北朝前有关谢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初探黄惠贤谢鲲年表黄惠贤《谢府君神道碑》推证黄惠贤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陈国灿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陈国灿《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破魔变》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集》札记(四)朱雷读《宋书·雷次宗传》书后卢开万读《唐代墓志汇编》札记鲁才全关羽北征之谜试解杨德炳读《南齐书·王融传》论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何德章《南齐书·东南夷传》记北魏攻百济事纠谬何德章唐前期关中灾荒、漕运与高宗玄宗东幸石云涛唐代东都留守考程存洁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周健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王大胜入唐僧带来的公验和过所[日]砺波护著,龚卫国译,陈国灿校《曲石唐志目》校补鲁才全第14辑(1996年6月)曹魏中军溯源黄惠贤落后于时代的用人观念——刘表之悲剧原因探王大胜读史札记二则陈金凤谯国恒氏与淝水之战杨德炳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牟发松北魏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墓志札记之一何得章北魏的兵制与社会——“从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 [日]佐川英治《〈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何德章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朱雷唐代科举制度中贡举类特殊科目及其考试卢开万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读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札记之一冻国栋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籍、世系的几点补证黄惠贤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年)〈孔目司贴〉》管见冻国栋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石云涛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陈国灿标点本《唐大诏令集》纠缪雷绍锋《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拾遗程存洁《中国中世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导言[美]丁爱博(Albert E. Dien)著,张琳译,牟发松校改中国前近代史理论的重构——序说[日]中村哲著,牟发松译第15辑(1997年6月)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人手[日]谷川道雄著,牟发松译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冻国栋“魏文慕通达”试释柳春新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张琳东晋上流社会享乐之风再探讨杨德炳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下)张宇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何德章北朝盐政浅述黄惠贤唐代的荐举制度卢开万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郡” 冻国栋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朱雷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陈国灿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刘安志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雷绍锋北魏《元伯阳墓志》辨伪鲁才全《千唐志·孙煌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鲁才全《崔敦礼碑》“碑额”录文歧异——《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陈国灿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何德章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牟发松《大业杂记》遗文校录牟发松谷川道雄教授主要著作目录《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石墨林第16辑(1998年7月)“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柳春新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牟发松刘弘与应詹——围绕刘弘为何葬在湖南安乡问题杨德炳仇池立国久远解陈金凤关于北魏青齐土民的几问题杨洪权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何德章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朱雷唐五代押牙(衙)考略刘安志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陈国灿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冻国栋《昭陵碑录》所载《崔敦礼碑》有两种不同的录文—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全唐文·崔敦礼碑》初校稿一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窦诞职官年表——以《窦诞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登州司马王庆墓志》所见唐前期山东半岛若干史事朱长义校点《渚宫旧事》(唐)余知古撰、夏日新校点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陈仲安、牟发松五代州郡县名索引(州名编)瞿安全、杨小旻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日]荒川正晴著,乐胜奎译,李少军校《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续完)石墨林第17辑(2000年4月)散骑诸官初置时期有关问题索隐——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黄惠贤曹魏中后期散骑诸官的变化——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西晋散骑建省及其所领诸官——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汉唐间“伍伯”浅识冻国栋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何德章出镇宗王之府州僚佐与宋元嘉中主相之争鲁力窦建德武牢之败原因试析张宇“租输二分制”与唐前朝财赋格局特点张荣强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陈国灿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唐沙、伊州文书中“地水”、“田水”名义考朱雷唐代西州的突厥人刘安志跋敦煌文书《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关于唐代家具的一点思考唐刚卯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伪” 刘进宝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出身者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何德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订补——上党苗氏家族墓志研究鲁才全《〈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牟发松关于郭泰生平的几个问题胡秋银蜀魏战争中的汉中与陇右陈金凤“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唐刚卯第18辑(2001年9月)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吴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柳春新王敦三考——读《晋书》札记之一魏斌读沈约所拟《授蔡法度廷尉制》书后冻国栋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何德章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鲁力从判文看唐代的执法以情——以家庭关系为中心朱海唐代中后期供军使、院及相关问题探讨贾志刚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勘田簿”残卷中所见西州推行“均田制”之初始朱雷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刘安志《拓跋虎墓志》释考牟发松唐崔泰之墓志探析鲁才全《唐崔暟墓志》跋冻国栋刘长卿重出诗考陈顺智《因话录》史料价值浅识万军杰《北史》零札(上篇·本纪部分)牟发松1990~1999年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汪小烜三种新出版吐鲁番文书人名地名索引石墨林第19辑 2002年11月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日]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牟发松隋钞本《三国志·魏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之三黄惠贤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之二何德章刘琨之死记疑董慧秀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围绕胡、邓二氏为中心的考察魏斌唐代道士罗公远及其灵验传说——读《道教灵验记》札记之一冻国栋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朱海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万军杰唐代世俗社会造经现象述论简梅青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于赓哲岑参道隐略论——兼与詹石窗先生商榷石云涛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李文澜略述唐代人口的城乡结构与职业结构冻国栋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贾志刚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陈国灿从胡商到编民——吐鲁番文书所见麴氏高昌时期的粟特人陈海涛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刘志安敦煌具注历日中的“往亡” 晏昌贵《大谷文书集成》(壹)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0辑 2003年12月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黄惠贤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士文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何德章刘琨、卢谌答诗始末推论董惠秀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山口正晃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魏斌诸葛亮祭祀所见魏晋隋唐制祀的变化李文澜跋《千金序》冻国栋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姜望来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靳强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黄楼唐玄宗御注《孝经》考朱海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地位的变迁张宇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刘惠琴、陈海涛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于赓哲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简梅青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冻国栋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佛教资料考辨刘案志、石墨林《大谷文书集成》(贰)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1辑(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 2004年12月受教四十年谷川道雄漫忆唐长孺先生沙知怀念恩师唐长孺先生高敏温故与怀念张泽咸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余英时怀念唐长孺教授池田温唐长孺先生在京都砺波护唐长孺先生二三事魏连科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研究朱雷两进唐门,师恩无涯杨德炳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张弓南望珞珈忆恩师李文澜哲人虽已去,遗爱有余思——缅怀业师唐长孺先生王素回忆唐长孺先生何德章细微处见精神——忆唐长孺先生石云涛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陈国灿寻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试论唐长孺先生的史学风格姜伯勤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亚洲型”特征——读唐长孺师论著笔记张弓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黄正建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牟发松唐长孺先生史学论著未刊稿叙录(一)——附说:唐先生早年未刊稿所见的治学理路与方法冻国栋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胡宝国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卞孝萱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小田义久文中子王通的私学教育思想及其源流卢开万唐代户部别贮钱的来源何汝泉共同体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历史——浅评谷川道雄先生的历史观李文澜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钟国发唐六尚长官考黄正建涉县娲皇宫石壁唐代朱书题记试释孙继民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冻国栋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刘安志第22辑 2005年12月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何德章、马力群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魏斌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斌赵郡李氏“三祖”小考张葳读独孤及《吊道殣文并序》书后冻国栋唐代病坊隶属于经营问题小考——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进展罗彤华论东城老父对唐中叶社会变化的四大“忧虑”——《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二唐刚卯唐懿宗身世新考黄楼唐前期勋官的授予流程及勋的累加马志立敦煌所出写本《二十五等人图》补论冻国栋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刘安志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陈国灿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刘安志唐五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乜小红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陆离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北村一仁《唐会要》献疑数则朱海《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重收墓志举例万军杰《大谷文书集成》(叁)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它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

四、隋唐文学汇总

四、隋唐文学汇总
史吊古诗最有思想,多反映归隐田园的老庄思想。有 《东皋子集》,代表五律《野望》和《赠程处士》。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赠程处士》
5、王梵志(约590-660),佛教徒,诗歌多关于尊亲行孝,
兄弟和顺,娶妇嫁女,救济贫困等处世哲学的说教,语 言平白如话。如《诗二首》和《吾富有钱时》,均幽默 风趣、言近旨远。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诗二首》
1、唐太宗(599-649),边塞诗和咏史述怀诗较好,如《过
旧宅》言志述怀。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2、虞世南(558-638),反对宫体诗歌,有边塞诗和咏物诗,
后者如《蝉》,歌咏蝉的品格。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魏徵(580-643),主要歌功颂德和德政礼乐,述怀诗
三、唐代诗歌概述(618年-907年)
1、初唐(618-712)
王绩、王梵志; 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刘希夷、张若虚。
2、盛唐(713-765)
张九龄、贺知章、王翰、崔颢; 高适、王之涣、岑参、李颀、王昌龄; 王维、常建;孟浩然、储光羲; 李白和杜甫。
2、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人。作品 虽然仍有骈俪浮靡习气,但已显露刚健清新之气。 代表作《昔昔盐》、《人日思归》。
昔昔盐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道,华阴人。隋朝开 国元勋,代表作有《出塞》二首和《赠薛播州》 十四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基础知识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

2、初唐代表作家:上官仪、沈亻全期、宋之问、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3、盛唐代表作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浪漫主义:李白;现实主义:杜甫4、中唐代表作家:前期: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现实主义:白居易和新乐府其他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5、晚唐代表作家: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词人:温庭筠、李煜。

6、盛唐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诗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

7、新乐府运动的成员: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8、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

追求平、求俗9、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

求奇、怪。

10、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

1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

他们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

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

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佛老思想,诗人追求由隐而任或由任面隐的生活态度,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描写了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祖国风光水色的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佛老的思想。

唐朝史书

唐朝史书

三史学:注疏与创新隋唐五代时期的经学在注疏学上的成就固然不可小视,但相比于历史编纂学而言,似乎后者的成就更加突出,不仅二十四史中的八部正史是这个时期编纂的,而且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第一部制度通史著作《通典》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从学术分类目录看,史学最终从经学中独立出来了。

唐代官修史馆的设立,标明国家加强了对史学编篡和史学研究的控制。

官方修史诚然使史学研究的条件包括资金、人员、资料等方面得到改善与提高,修史规模也可以更加扩大,却也使史学更加容易受到现实政治的干预。

隋朝及唐朝的学者对历史学的学科分类大致相同。

《隋书·经籍志》分为正史( 纪传)、古史(编年)、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篇、职官篇、仪注篇、刑法篇、杂传、地理、谱系篇、簿录篇,凡13个子目。

这里有按照史书体裁分类的,也有按照史书内容分类的。

在《汉书·艺文志》里,《史记》侧身于春秋之后,《隋书·经籍志》则将《史记》、《汉书》等列为正史类,史学的独立性得到了体现。

《旧唐书·经籍志》基本上继承了《隋书·经籍志》的分类法,也将史部分为13类,即“正史类一,编年类二,伪史类三,杂史类四,起居注类五,故事类六,职官类七,杂传类八,仪注类九,刑法类十,目录类十一,谱牒类十二,地理类十三”(《新唐书·艺文志》同此),只是在名称与顺序上略有调整。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正式设立史馆,设专职史家为直史馆和史馆修撰,是从事国家修史工作和培养历史编纂人才的官方机构。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于科举考试设三史科、一史科。

三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指《史记》、《汉书》、《东观奏记》,唐代以《史记》、两《汉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三史。

“凡史科,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第。

能通一史者,白身视五经、三传,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三史皆通者,奖擢之”[7](《选举上》)。

科举考试要考史学科目,自然促使读书人去研究这些史书。

隋唐文学名人及经典著作

隋唐文学名人及经典著作

隋代知名文人卢思道(531-582)北朝隋之际诗人。

字子行。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

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

北齐末待诏文林馆。

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

隋开皇元年卒。

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代表作]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薛道衡 (540~609) 隋代诗人,字玄卿。

汉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

历仕北齐、北周。

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

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

后为炀帝所杀。

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

有集30卷已佚。

今存《薛司隶集》1卷。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 8篇。

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代表作]昔昔盐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惓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夏晚诗流火稍西倾。

夕影遍曾城。

高天澄远色。

秋气入蝉声。

岁穷应教诗故年随夜尽。

初春逐晓生。

方验从军乐。

饮至入西京。

咏苔纸诗昔时应春色。

引渌泛清流。

今来承玉管。

布字改银钩。

隋唐五代文学史资料

隋唐五代文学史资料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家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第三,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11 111――
11――1
――11-
―――11 111――
11――1
王维
――-11-
《山居秋瞑》 (下平声十一尤)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的名“次韵”“步韵”。
第二,用别人诗中原有韵字,而其韵字先后次序不同的 叫同韵。 第三,依原唱所用韵部,但韵字不同的叫依韵。 6、迭韵:用自己前诗的韵,即自己和自己的诗,再迭, 三迭…逞才表现。
7、葫芦韵:唐诗十韵排律中用韵法。二、四韵脚押一韵
部,六、八、十、十二四个韵脚押另一个韵部的韵,形成前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诗例: 杜甫 《复愁》(上平声八齐)
人烟生僻处,虎迹过新蹄。野鸭翻窥草,村船递上溪。

第四、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诗例:卢纶 《塞下曲》(上平声七虞) 鹫铃金仆姑,燕尾绣蟊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1――11-
――111――
诗例:窦巩 《南游感兴》(上平声十灰)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 飞上越王台。

第三,仄起平收式 (首句入韵)


11――11-
――111――
――11――1 11――11――


诗例:刘禹锡 《乌衣巷》(下平声六麻)
朱鹊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史研究的学术史,可以说与隋唐历史一样久长。

唐朝人、五代人和宋朝人就很重视隋唐历史的研究,特别注重资料的收集保存和总结其治乱得失。

唐朝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魏征等撰《隋书》,吴兢撰《贞观政要》,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李林甫等撰《唐六典》,杜佑撰《通典》隋唐部分,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王定保撰《唐摭言》,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王溥撰《唐会要》,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范祖禹撰《唐鉴》,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隋唐部分,以及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隋纪唐纪部分,为其代表作。

元朝胡三省为《资治通鉴》系统作注,其中对隋纪唐纪部分所作的注,以及马端临《文献通考》关于隋唐各项制度和经籍、舆地等的系统整理,无疑是元朝人的代表作。

这些文献,今日多被视为研究隋唐历史的基本史料,实际上它们也是各时代隋唐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隋唐诸帝部分和顾炎武《日知录》隋唐部分,对隋唐历史多有精审评论和考证。

清代的隋唐史研究成就巨大,注重史实考证和史料辑补。

代表作有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隋唐部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隋唐部分,赵翼《廿二史札记》和《陔余丛考》隋唐部分,罗士琳《旧唐书校勘记》,罗振常《新唐书斠义》,赵绍祖《新旧唐书互证》,沈炳震《新旧唐书合钞》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徐松《登科记考》和《唐两京城坊考》,劳经原、劳格《唐折冲府考》,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王先谦《新旧唐书合钞补注》和《新旧唐书魏征列传合注》,吴廷燮《唐方镇年表》等。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传播,隋唐史研究有了比历史循环论更加先进和科学的历史哲学作为指导,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更保证了研究的科学路径和正确方向,从而呈现出新气象和新水平。

20世纪以来,隋唐史研究取得了更大成就,涌现出更多的代表作。

以下大致从若干方面,对有关代表作试作列举。

由于见闻学识所限,遗漏粗疏在所难免,只是希望能对初学隋唐史者有所借鉴而已。

隋唐断代史: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再版),是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撰写的第一部隋唐五代史通史,意义重大。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7年版,中华书局1982年版),属札记著作,按照专题撰写,特点鲜明。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史料扎实,具有研究综合融会贯通的特点。

吴枫《隋唐五代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体例得当,论述简明。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三联书店1961年版,其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多次重印),体系完整,扼要详明。

章群《唐史》(香港龙门书店1978年版),以叙事详细著称。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史料丰富,论说严密,对文化方面的阐述尤多,成为特色。

(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按照专题深入探讨,在研究思路、方法、观点上均富有启发。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作者在北京大学历年讲授隋唐史的讲义为基础写成,特点突出,便于初学。

综合性专著和论文集:李树桐《唐史考辨》(台湾中华书局1965年版)和《唐史新论》(台湾中华书局1972年版)。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岑仲勉《唐史余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三联书店1979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和《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金宝祥《唐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唐长孺《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胡如雷《抛引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池田温《唐研究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黄永年《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年版)和《文史存稿》(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吴枫《吴枫学术文存》(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等。

这些著作持论甚高,很具学术风格。

政治史专著: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和1997版唐振常导读本,三联书店2001年版)。

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9年版)和《唐代政治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其增订本2004年版)。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中华书局1986年据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影印本)。

谢保成《中国隋唐五代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胡如雷《隋唐政治史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等。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影响最大,阐述了一些重要见解:一是“种族文化说”,认为种族和文化问题,是理解唐代史事的关键;二是“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说,认为西魏北周迄于隋唐的统治集团,都是宇文泰入关后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关陇集团”,有唐一代统治阶级的政治纷争即是这一集团的兴衰及分化;三是“党派分野”说,认为唐代党派以社会背景来划分,关陇集团为士族阶层,长期把持政柄,科举出身者多为新兴庶族阶层,两个阶层之间不断勾心斗角,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后的牛李党争。

这些见解以及对这些见解的进一步的申论和商榷,至今仍是学术热点之一,表明了该书持久的学术生命力。

制度史专著: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三联书店2001年版)。

薛作云《唐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年版)。

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王永兴《唐勾检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湾商务1991年版)。

刘海峰《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

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宁欣《唐代选官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任爽《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胡沧泽《唐代御史制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

李方《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丽娱《唐礼摭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等。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分叙论、礼仪(附都城建筑)、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等八个部分,对隋唐制度的渊源演变做了系统研究。

在叙论中提出了隋唐之制度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北)周,而以前二源为主。

在礼仪诸章中详细论说这一总观点,叙其发展演变概况。

陈先生的观点为研究隋唐制度史提出了重要线索,具有重要学术启发。

其它著作大都是各自领域的奠基之作或整合之作。

雷家骥的《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试图从行政学的角度探讨问题,值得重视。

法律史专著:倪正茂《隋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杨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乔伟《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版)。

王立民《唐律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版)。

钱大群《唐律论析》(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和《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杨廷福、刘俊文侧重以历史学的方法考释唐律,乔伟、王立民、钱大群侧重以现代法律思想分析唐律,各有专长和风格。

军事制度和军事史专著:唐长孺《唐书兵志笺证》(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和《唐代蕃将研究续编》(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1990年版)。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和《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和《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马俊民、王世平《唐代马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等。

陈寅恪、岑仲勉、谷霁光在府兵制起源、性质、是否兵农合一等问题上存有分歧。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认为,府兵制兼采鲜卑部落兵制和汉族城郭之制建立起来,在开始时府兵与农民迥然不同,到隋文帝时始大体上兵农合一;岑仲勉认同府兵制由鲜卑兵制而来,但不同意兵农合一,认为府兵制原则上为世兵制,为游牧社会的落后兵制;谷霁光认为封建兵制应是府兵制的主要来源与内涵,府兵制是封建社会的兵制,隋文帝开皇十年后,总的趋向是兵农合一,虽然并不绝对,但不是世兵制。

经济史专著:鞠清远《唐宋官私工业》(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年版)。

陶希圣、鞠清远《唐代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和《中国经济史研究》第一册(香港新亚研究所1976年版)。

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国有土地制与均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和《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