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8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自主预习梁衡,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
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主宰(zǎi)积蓄(xù)澹澹(dàn)黛色(dài) 匍匐(pú fú) 贮藏(zhù)迸发(bèng)遗憾(hàn) 芊芊(qiān qiān)磅礴(páng bó) 闲情逸致(yì) 轻飞曼舞(màn)4.解释词语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二)写法探究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三)揣摩语言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大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实践。
以下是精选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一:《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让学生身临其境案例简介:老师用《红楼梦》中的章回进行解读,让学生们深入探讨贾宝玉的性格,并分析其心理变化。
老师安排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并让学生们通过展示演出贾宝玉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贾宝玉的性格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教学过程:一、引言(老师用纪录片或音乐等多种形式引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贾宝玉)二、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分享给组员,并获得反馈和讨论)三、学生表演(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确定演出内容,表演对话、场景等)四、学生总结和写作(学生总结讨论内容,为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教学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讨论互动和角色表演演练,更加理解了贾宝玉的性格及其本质。
学生们在小组中积极分享和讨论,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入。
教学案例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案例简介:在阅读课时,老师为学生安排多种阅读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过程:一、阅读前的预习(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二、阅读活动(老师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任务,提供适当的讨论和写作训练)三、课堂总结(学生将所学知识整理概括,并分享所学的经验和感受)教学评价: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教学案例三:原创小说创作案例简介:老师为学生安排一次小说创作的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写作指导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2.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技巧3.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过程:一、创作前的准备(提供多种资料和资源,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素养)二、创作过程(学生根据指导进行创作,讨论和修改,以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三、举行作品展览(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互相学习和交流)教学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渗透二期课改的先进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但有些课堂,虽然授课教师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试图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但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多媒体的运用:幻灯片上的内容等同于板书?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眼耳并用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
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聪明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
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
教《变色龙》时,如果将描写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的文字变为一张张图片,将描写他的一系列动作的文字制作成一个个动画,学生就能在图片和动画的观察中更深刻地理解"变色龙'多变的性格。
《活板》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说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案例分享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而优秀的教学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分享的优秀教学案例,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
教学案例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红楼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活动。
学生们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呈现给全班。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案例二:诗歌创作与朗诵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的学习与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与朗诵的活动。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然后,他们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朗诵和分享。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还提高了朗诵和表达的技巧。
教学案例三:古代文学名篇的解读古代文学名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其进行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教师选择了《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进行解读。
他通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原文,解释其中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学案例四: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阅读文言文原文,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同时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翻译。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通用6篇)【篇1】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走近宗璞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1、擂台大挑战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
挑战老师,争当擂主。
[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四)合作探究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六)拓展延伸(七)总结全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
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语文教学案例一等奖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要写教学设计方案呢?以下是WTT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目录▼▼《三峡》《岳阳楼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渔家傲》《醉翁亭记》《三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文中所写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
2.拓展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问:你知道三峡吗?知道些什么?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片,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我国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二、走进文本,解决字词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听读要求(划出难读的字);显示生字及其注音;提出小组合作理解句意的具体要求;多媒体逐步显示各个句子大意。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9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9篇《醉翁亭记》篇一《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一。
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写教学设计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
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
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
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
同学们,同意吗?(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
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
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
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集安二中李龙一-------关注每一位学生背景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
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着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心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
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
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
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
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
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
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
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
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
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
我觉得他很有自信。
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
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
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
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
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
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
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
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
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
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
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学生要自由。
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
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
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
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
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
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
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
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
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
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
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