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激光生物效应

合集下载

激光生物效应及几样技术

激光生物效应及几样技术
刺激效应是低功率激光作用的结果,无法用前述的作 用来解释。
一般把产生生物刺激效应的激光称为“弱激光”。
当用弱激光照射生物机体时,激光本身只是一种 刺激源。生物机体对这种刺激的应答反应可能是 兴奋,也可能是抑制 。
7、电磁场效应
激光产生的电磁场作用于生物组织引起生物组织变化 称之为激光生物电磁场效应。
1972年—纽约州立大学 Lauterbur 首先提出了 利用磁场和射频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得核磁共振 图像(两个充水试管MR像)。
布洛赫 (Felix Bloch)
帕塞尔 (Edward Purcell)
1973年——Lauterbur用反投影法完成MRI实验 室成像的工作。
1974年—Lauterbur 做出活鼠MR像。 1977年—英国阿伯丁大学的Hinshow和
1946年——美国加州大学Bloch和麻省哈佛大学 Purcell发现核磁共振现象,并用于化学分析。
60年代— 人们用磁共振技术检测了动物体内分布 的氢,磷,氮的 NMR 信号,开始了对生物组织 的化学分析研究。
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Damadian发现老 鼠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氢原子核弛豫时间不同, 肿瘤的T1、T2时间延长。
1956年的选美比赛中,选手们甚至拍摄了X线,以展示她们标准的身材
数字化成像技术的出现, 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满足感官需要的新影像
图像处理的最高原则, 是在优化( 美化?) 图像的同时,保持诊断信
息的正确性
美图秀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由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 的Mistretta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组 首先研制成功,于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 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于世。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X线实时高分辨力平板 型探测器(FPD)的发明,数字X线成像(DR) 设备逐步兴起,并逐步推广。

激光生物学效应研究

激光生物学效应研究

激光生物学效应研究
激光生物学效应研究是指探究激光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

激光在医学、生物学、生产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激光切割、激光治疗等应用日益被重视。

然而,激光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激光生物学效应有助于指导激光应用的合理使用。

在激光生物学效应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以下内容:首先是激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效应规律,包括激光的波长、功率、时间和空间分布等特性对生物组织的影响。

其次是激光对细胞和组织的作用机制,例如激光对细胞膜的影响、对细胞核的影响、对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影响等。

最后是激光在医学、生物学、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风险评估,比如激光在癌症治疗、皮肤美容、材料加工等方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总之,激光生物学效应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激光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为激光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激光的基本生物学效应

激光的基本生物学效应

激光的基本生物学效应
激光(Laser)是一种高能量、高强度的光线,其基本生物学效
应包括吸收、散射、透明和反射等。

吸收是激光的最主要的生物学效应。

当激光照射到生物体的时候,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会吸收激光的能量,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激光的吸收能力与器官、组织、细胞的组成和其颜色有很大关系。

散射是激光照射生物体后的一个常见生物学效应。

激光散射的方
向与入射角度、物体的大小、形状、材质、表面等因素都有关系。


射会产生激光在组织内扩散的效果,这对于治疗病变组织有一定的治
疗效果。

透明是激光的另一个较为常见的生物学效应。

当激光照射到透明
的组织时,激光束会通过组织而不被吸收。

然而,随着光束的传播距
离越来越远,激光束的能量也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反射是激光的最后一个生物学效应。

当激光照射到光滑的表面上时,激光束会从表面反射出去,这种反射方式叫做反射效应。

反射效
应在激光在医学、军事等领域有很多应用。

综上所述,激光的基本生物学效应对于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
广泛,例如激光手术、激光治疗等都是利用激光吸收、散射、透明和
反射等效应完成的。

虽然激光在治疗方面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有一
些安全性问题需要关注。

因此,在利用激光进行治疗时,必须要注意激光的参数设置、组
织的吸收能力、以及激光对周围健康组织的伤害等诸多因素,以确保
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激光生物医学组织光学特性

激光生物医学组织光学特性
从紫外到1000nm波段的光,深 部组织对光的吸收都比皮肤表层 的小,这是因为皮肤表层有对光 强烈吸收的黑色素层的缘故。而 过了1000nm,两者对光的吸收 便相同,这是因为在红外波段, 光的吸收主要是因为水。
右图是水的吸收光 谱由于大部分生物
组织含水量可高达 60%-80%,所以 组织对红外线的吸 收光谱与图4-10所 示相似
光物理学特性
太阳光组成: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一)紫外线分类 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 中波紫外线UVB280-320nm 短波紫外线UVC200-280nm (二)可见光分类
(三)红外线 770nm-1mm,热效应强,常作为热源。
一、皮肤对光的反射
皮肤对光的反射有两个特点: 1.是漫反射不是镜面反射。 其原因是皮肤角化层表面粗糙不平,使之
红色
EN207 EN207
红色 紫色
650-<655
2+
>685-690
2+
TP2
655-685 770-<785
3+ 2+
785-830
3+
>830-845
2+
190-400
5+
DIW
405-420 585-625
3.5+ 2.5+
626-710
3+
190-400
5+
630-660
3+
ML3
800-915
5、 抗激光辐射能力; 6、 可见光透过率; 7、 结构和外形。
指标参数:

型号 EC2
EC3 BD1 YLW ARG ZSY

皮科宝典丨简析“激光”的生物效应机制及其医美应用领域

皮科宝典丨简析“激光”的生物效应机制及其医美应用领域

皮科宝典丨简析“激光”的生物效应机制及其医美应用领域1、激光的发展历程激光与半导体、原子能、计算机一样,是20世纪人类科学进步的典范,激光医学从孕育至今虽仅30多年,但已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激光生物学作用机制的研究与激光医疗设备的开发突飞猛进,带动了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创造性应用,并逐渐深入到医学的各领域。

激光的观念最早可诉溯及本世纪初,1905年爱因斯坦依据一般相对性理论首次提出光量子假说,开启激光的观念探讨,紧接在1917年爱因斯坦又提出受激辐射理论,加速了激光理论的成熟。

1960年美国休斯公司实验室,梅曼Maiman工程师制造出全世界第一具红宝石激光,其后数十年激光的各项运用发展得极为快速,尤其是医疗用途最为成功。

激光是一种聚高能量的光束,能在短极的时间内放出能量,对组织产生热作用,造成选择性的破坏;激光并非辐射或放射线,不会有使细胞产生突变或致癌的疑虑。

激光能切割、封合和蒸发皮肤组织和血管。

激光能产生单一波长的强烈光束,其强度和脉冲时间可随意调整。

特定激光的波长和功率输出决定了其在医学上的用途。

不同波长的激光,可以选择性地吸收皮内的黑色、蓝色、绿色、褐色、红色、棕色、黄色等等的色素。

好比是晚上用电筒隔着玻璃窗照射屋内的东西,玻璃并没有任何的损伤,也就是说用激光在皮肤内部做手术。

再加上激光的光斑面积小,激光束以毫秒、微秒的极短时间通过皮肤,激光对表皮的热损极小,也是表皮不留疤痕的原因。

用术语来说,这叫做激光的“光爆破效应”。

现在,这种激光除了用于去除先天性色素性皮肤病的斑块,也可以用于后天性人为的皮肤病,如纹眉、纹身、外伤后的色素沉着症等。

在皮肤科的领域内,临床使用的激光种类有:红宝石激光、铒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染料激光、Nd:YAG激光及紫翠玉激光。

激光的名称是依其激发介质来命名,自然界中有数千种物质可用来激发激光。

一般可分类固体激光、液体激光、气体激光及半导体激光。

早在1917年爱因斯坦就预言受激辐射的存在和光放大的可能,继而建立了激光的基本理论。

激光生物学效应及医学应用

激光生物学效应及医学应用

激光的生物效应及医学应用当把激光照到生物样品并相互作用时,除可发生同波段普通光引起的生物效应外,还可引起许多特别的生物效应,如热作用、光化作用、机械作用、电磁作用以及对生物系统的刺激作用等. 根据这些生物效应,激光在医学中可用于研究、诊断和治疗.热效应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时,激光的光子作用于生物分子,分子运动加剧,与其他分子的碰撞频率增加,由光转化为分子的动能后变成热能. 为此将造成蛋白质变性,生物组织表面收缩、脱水、组织内部因水分蒸发而受到破坏,造成组织凝固坏死,当局部温度急剧上升达几百度甚至上千度时,可以造成照射部分碳化或汽化. 在照射生物组织时,不同波长的激光产生热效应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红外激光的光子能量小,生物组织吸收后只能增加生物分子的热运动导致温度升高,所以它是直接生热;可见光和紫外光的光子能量大,生物组织吸收了光子能量后引起生物分子电子态跃迁,在它从电子激发态回到基态的驰豫过程中释放能量,该能量可能引起光化反应,也可能转化为热量产生温度升高,所以它们是间接生热. 激光热效应究竟应表现为哪种形式,在激光方面取决于其输出参数、作用时间,在生物组织方面则取决于其光学、热学特性等许多因素.在临床治疗时基本上是用热致凝固、热致汽化、热致碳化、热致燃烧这四种热效应,相对低能量的连续激光如CO2激光或Ar+激光,准连续的激光如铜蒸汽激光或KTP激光,通常产生可控的表浅的部分厚度的热致凝固效应;将脉冲染料激光的特异性作用于微血管治疗瘢痕,也应用了热致凝固效应;采用脉冲CO2激光或Er:YAG激光进行面部疤痕和皱纹的去除,则是利用了使病变皮肤组织汽化的热致汽化效应,从而获得理想的美容效果. 随着半导体激光器波长范围的扩展,半导体激光已经用于软组织切除及组织接合、凝固、和汽化,在医学上获得广泛应用. 有时根据情况,也采用多波长激光在空间、时间上的组合使用,比如在激光美容中,通常用CO2激光(10.6 μm)作大面积去皱后,再用铒激光(2.94 μm)做精细修整,可以产生优于单一波长的医疗效果.光化学效应当一个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了能量足够大的光子以后,受激跃迁到激发态,在它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但又不返回其原来分子能量状态的弛豫过程中,多出来的能量消耗在它自身的化学键断裂或形成新键上,其发生的化学反应即为原初光化学反应. 在原初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大多数极不稳定,它们继续进行化学反应直至形成稳定的产物,这种光化反应称为继发光化反应,前后两种反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光化反应过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光致分解、光致氧化、光致聚合及光致敏化四种主要类型. 光致敏化效应又包括光动力作用和一般光敏化作用.应用光敏剂进行的光动力学疗法是其中典型的应用. 光动力学疗法,也称为光化学疗法. 在机体内注射某种光敏物质,由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与光敏物质的亲和力不同,使病变组织内的光敏物质浓度远大于邻近的正常组织. 选择性存积于肿瘤细胞内的光敏剂经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激发后,发生光物理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分子和自由基等其他活性物质,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或通过破坏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循环系统,使肿瘤细胞缺氧或营养匮乏而衰竭,从而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组织,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所以它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对浅表肿瘤疗效较好.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原位鳞状细胞癌早有报道,现在除了疗效较好的浅表肿瘤,已经用于早期肺癌和食道癌,深部的甚至大体积的实体瘤治疗. 随着各国卫生组织的先后批准,PDT已逐渐成为临床常用的备选治疗方式,包括晚期癌的姑息性治疗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根治性治疗.机械效应由激光照射产生的机械作用可分为两部分:激光本身的辐射压力对生物组织产生的压强,即光压,称作一次压强;生物组织吸收强激光造成的热膨胀和相变以及超声波、冲击波、电致伸缩等引起的压强,叫二次压强. 由激光导致的生物细胞的压强的变化可以改变生物细胞、组织的形状,使得生物细胞、组织内部或之间产生机械力,从而对生物细胞、组织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临床上,利用激光引起的压强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如眼科中的压力打孔等.生物刺激效应当低功率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时,不对生物组织直接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而是产生某种与超声波、针灸、艾灸等机械的和热的物理因子所获得的生物刺激相类似的效应,称为激光生物刺激效应. 这种生物刺激效应是低功率激光作用的结果,为了解释低功率激光的生物效应,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和假说,有生物电场假设、偏振刺激假设、细胞膜受体假设、色素调节设想等数种,到目前还没有形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理论. 虽然低功率激光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尚不很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但其生物刺激效应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确有广泛应用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低功率激光对肌体有多种生物刺激效应,涉及到肌体各个部分和器官. 并可激活巨噬细胞活性,激活后可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增强肌体抗感染、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在辅助化疗恶性肿瘤时可以缓解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 任明姬等研究了HeNe激光穴位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得出适当剂量照射小鼠神阙穴能活化其巨噬细胞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结论. 此外,低功率激光照射还对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等系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使其病理状态恢复正常.采用HeNe激光照射大鼠心前区,可使心肌内层、外层的毛细血管开放率增加,从而有可能在血压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增加局部心肌组织的血液灌注量,提高心肌细胞的供血、供氧能力和新陈代谢状况,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 Shefer等实验研究发现低强度激光照射可使处于静止状态的骨骼肌卫星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并促进它们的增生,从而促进骨骼肌的再生.。

激光的生物作用机理及生物效应

激光的生物作用机理及生物效应

激光的生物作用机理及生物效应激光也是一种光,从本质上讲它和普通光源如太阳、白炽灯、火焰等所发出的光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它具有普通光所具有的性质。

由于它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又具有波粒二象性。

它遵守反射、折射的定律,在传播中会出现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但是,激光又有着和普通光显著不同的特点,如它的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极好,亮度极高等。

因此,它与生物体作用时会产生许多特殊的效应,这也是激光可以用来诊治疾病的原因之一。

激光美容的原理激光也是一种光,从本质上讲它和普通光源如太阳、白炽灯、火焰等所发出的光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它具有普通光所具有的性质。

由于它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又具有波粒二象性。

它遵守反射、折射的定律,在传播中会出现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但是,激光又有着和普通光显著不同的特点,如它的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极好,亮度极高等。

因此,它与生物体作用时会产生许多特殊的效应,这也是激光可以用来诊治疾病的原因之一。

激光美容的原理是通过组织吸收高能量的激光后所产生的光热反应,使局部温度在数秒内骤然升高到数百度或更高,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甚至碳化或汽化,与此同时,由于急剧发热,组织的水分突然剧烈丧失,聚焦后,可用以切割或烧灼病变组织。

常用于皮肤的激光有二氧化碳激光、红宝石激光、染料激光等。

激光美容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操作简便、省时、可同时止血,对于有些大面积斑、痣无须手术切除,自体植皮,可以起到美容和保留原有皮肤功能的双重效果。

但是它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也会有一些副作用,在清除病变组织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程度伤害,最常见的是遗留表浅疤痕、色素减退或沉着斑。

激光的生物作用机理及生物效应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有五种:热作用、光化作用、机械作用、电磁场作用和生物刺激作用。

激光和生物体相互作用以后所引起生物组织方面的任何改变都称为“激光的生物效应”。

激光与生物体作用后,不仅会引起生物效应,而且激光本身的参数(波长、功率、能量等)也可能会改变。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激光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光束,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效应,广泛应用于医疗、生物科学研究以及美容等领域。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光热效应、光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

这些效应在不同的生物体中产生不同的反应,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无限的探索空间。

光热效应是激光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热效应。

激光的高能量光束可以被组织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导致局部升温。

这种升温可以用来消灭体内的病变组织,如肿瘤细胞。

通过调节激光的参数,可以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治疗,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健康组织不受损伤。

光热效应还可以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加速组织再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光化学效应是激光在生物体内引起的化学反应。

激光的能量可以激发分子内部的化学键,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

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和治疗。

例如,激光可以与特定的荧光染料结合,用于检测细胞内特定的分子,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此外,光化学效应还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如痤疮和色素沉着,通过激活特定的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

机械效应是激光在生物体内产生的机械作用。

激光的高能量光束可以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效应被广泛应用于激光手术和激光治疗。

例如,激光可以用来切割组织、凝固血管、去除痣等。

在眼科领域,激光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近视、散光等眼部疾病的主要方法,取代了传统的手术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精准度。

总的来说,激光的生物学效应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光热效应、光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激光可以实现对生物体的精准治疗,促进伤口愈合,检测生物标记物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激光技术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敏剂选择性积聚于肿瘤组织内的机
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肿瘤本
身的特性有关:
1)肿瘤长期缺氧、缺血、血管通透性高、糖酵解活 跃、PH值低 入细胞; 光敏剂易跨膜进
通过受体介导 2)快速增长的肿瘤细胞含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能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
的光敏剂能
进入细胞;
3)肿瘤细胞内含有大量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介导部
生物组织的比热容(J/kg· K) 角质层
2093
脂肪
2177
真皮层
3182
肌肉
3601
血液
3852

4187
含水量越高的组织(比热容高)越不
易升温;
水最大,血液 次之....
生物组织吸收激光能量升温后,以传
√ 导方式向周围组织传递能量(热导率);
还应考虑血管、神经、 淋巴管等的导热性
热扩散率与温 度有关
能,使生物体温度升高。
2)吸收生热:
生物体吸收红外光后,光能转变为生物
分子的振动能和转动能,使温度升高。
1.3 激光生物热效应对生物组织的影响 1.3.1 对蛋白质和酶的影响
蛋白质分子结构及特点;蛋白质变性和温度
及作用时间有关。
蛋白质分子量很高,组成和结构复杂,但维
持分子空间构像的次级键的键能较低 蛋白质分子不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使其空间 构像破坏、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其生物学 功能 蛋白质变性。
形能够自由通过毛细血管,通过后恢复原形。
红细胞变形性是调节血液粘度的关
键因素,是影响红细胞的释放和寿命及保
障微循环的重要因素。
此外,加热作用引起毛细管扩张、血
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增多;
局部的适当升温可改善该区组织的供血 和营养等。
1.3.5 对细胞组织中水和其它成分的影响

2. 激光生物光化效应
• 光过敏反应(光变态反应)不是任何人都会发
生的,据测定:人群中约有30%的人会对紫外线
产生过敏。
• 导致光过敏的致病光谱主要是长波紫外线。
与日晒不同的是: 日晒是由短波长紫外线(290-320nm)辐 照引起; 皮肤的光敏反应是由长波紫外线或紫光 引起。
• 另外,泥螺、苋菜、荠菜、莴苣、马齿苋、荠麦、
治疗关节炎)和热杀(激光治癌等)。
热效应尤以可见光区和红外线
区的激光所引起的热效应更为明显。
37-39℃----热致温热 43-45℃----热致红斑 47-48℃----热致水疱 55-60℃ ----热致凝固 100℃ ---- 热致沸腾 300-400℃----热致碳化 500℃ ---- 热致燃烧
2.4 光化反应实例
2.4.1 光合作用
CO2 + H2O

(CH2O)n + O2
基本过程为利用光能将H2O光化分解成
氢和放出氧(光反应),把能量储存于ATP和
NADPH(还原型辅酶)中;在碳反应中(暗反应) 将CO2固定还原为(CH2O)n的需能过程.
光反应和碳反应构成光化反应的一个 整体, 二者紧密联系: 光反应是碳反应的基础,光反应阶段为 碳反应阶段提供能量(ATP和NADPH)和还 原剂(NADPH), 碳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 反应合成ATP提供原料.
或脉冲等)、作用时间、偏振等;
2.生物组织的性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等。
激光生物效应大致分为五种:
√ 1.激光生物热效应
任何生物组织吸收激光能量后,其
震动和转动加剧,同时也加剧了受激分子
和周围分子的碰撞,进而转化为热能,称
为激光生物热效应。
具体表现为:
生物组织的汽化、热凝(如视网膜
焊接)、切割(如激光刀)、热敷(激光
生物光化效应是指在激光作用下生物 体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简称光化反应 或光化作用。
光化反应是生物化学反应的一部分,
其机制很复杂。
普通光的光化反应有:光合作用、 光敏作用、合成维生素D、视觉作用等。
一般来说,激光和普通光的光化反应
机制是一样的,由于激光单色光的特点,
因此1.以激光作为光源的光化反应更方便、 易控、有效实现特定的光化反应;
1.光化学吸收定律(光化学第一定律)
其表述为:光必须被吸收才能提供化学反应
和生物学反应的能量----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子
能量才能在系统中导致化学反应。
2. Einstein-Stark光化学量子定律 (光化学第二定律)
表述为:在任何初级光化学反应中,每个分 子(原子、离子)只能从入射光束中吸收一个光 子。
√ 热扩散率有关(热扩 还与生物组织的
散率值差别不大,数值略)。
生物组织细胞内含有黑色素、血红蛋白、胡萝
√ 卜素等多种色素 ,能增加光能的吸收,从而使激光
的热效应更加显著。
1.2 激光生物热效应的作用机理
1)碰撞生热: 生物体吸收可见和紫外激光后,受激 的生物分子将其获得的光能通过多次碰撞
转移为邻近分子的振动能、转动能、平移
即为原初光化反应。
继发光化反应:
通常在原初光化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大
多是中间产物(如自由基、离子或其它不稳定产
物),这些极不稳定的产物继续进行化学反应,
直至形成稳定的产物,这种光化反应称为继发光
化反应。
2.2 光化反应类型:
光化作用分为光致分解、光致氧化、
光致聚合和光致敏化四种类型。
2.3 光化作用规律
无花果、萝卜缨等食物含光敏性物质较多;
• 一些如磺胺、四环素、非那根等药物也是对紫外
线敏感度高的物质。
氧是启动光 动力作用的 前提
光动力作用可使生物细胞、组织或机
体在光的作用下发生机能或形态变化,甚至可 使生物组织损伤或坏死 因此,现
在在医学癌症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光动力学疗法”实施如下:
红细胞是氧的携 带者,是重要气 体交换单元
血液的重要功能:
向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输送氧和营养物质,
同时清除体内代谢废物,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如:
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某些分子键在光子
作用下断裂,启动葡萄糖醇解的化学过程,
产生ATP 能量;
小剂量弱激光照射时,酶与底物碰撞结合的 几率增加,蛋白质底物和酶结合的速率加快,血 液中多种酶的活性被激活,这些酶可以消融、分 解血液中过多的脂肪,从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红细胞获得足够的能量,其变形能力 随之增加。降低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凝聚性,
使得血粘度及血流变指标明显好转等。
红细胞变形性:
一般是指红细胞在流动中改变其形状的能 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流变现象。
为什么要变形?
人红细胞直径为7~8 µ m,毛细血管的平均
直径为6µ m 。
在一定的压差推动下,红细胞通过自身变
第三章 激光生物效应
激光生物效应:
指在激光辐照下,生物体可能产生的
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及变化,是研 究发展激光生物学、激光医学和激光防护 技术的重要基础。
以往知识回顾
普通光对生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有: 光合作用、生物过程的能量转移、生 物颜色、生物视觉、生物节律、光生物效 应以及光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等。
在活体植物中,各种色素(叶绿素B和C, 类胡萝卜素、藻红蛋白等) 吸收波长峰值 在400-650nm。
2.4.2 光(致)敏化作用
光致敏化是生物系统所特有的由光引起的在
敏化剂帮助下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
凡有氧参加的光敏化作用称为光动力作
用;
凡不需要氧分子参加的光敏化作用一般
叫做光敏化效应。
皮肤的光敏现象
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一步生物化
学反应都是由一定的酶来催化完成。
酶催化特点:高效、温和、专一性等;
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激光加热若使酶升温到 60 ℃时,酶将
失去催化活性;如若继续升温,蛋白质和酶 都会因过热而死去,完全丧失其生理功能。
1.3.2 对DNA的影响
DNA是生物遗传基因的载体,它的
耐热性要比蛋白质强。
在 80 ℃、1h 作 用下,DNA 活 性基本不变
过强的激光辐照也势必对其遗传特性
产生影响。因此利用这种效应进行激光
诱变育种、激光转化(基因工程)等。
1.3.3 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神经细胞对温度变化很敏感,温度 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它们的正常活动。
神经细胞的传导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快,但
可通过改变 功率及照射 时间来调节
激光热效应的强弱受激光及生物
体自身性质影响。
生物组织的 热学性质
1.1 生物组织的热(物理)性质
比热容、密度、热导率和热扩散率、 色素类型、血管分布等与生物组织温度的 变化相关。
√ 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 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 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的 吸热(或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国际单位: 焦/千克· ℃(J/kg· ℃)
分亲水性光敏剂进入肿瘤细胞溶酶体内;
4)肿瘤细胞相对多的胶原纤维等成分及组织结构不
健全等也是导致光敏剂容易滞留的原因。
小结:
某些光敏物质具有肿瘤亲和性,给癌症患者
静脉注射这种光敏物质,经过一定时间后,在病 变部位照射激光,可以选择性的破坏癌细胞。
照射方法
1.体表或浅表层肿瘤(如表皮、口腔、耳、鼻、眼、
普通光波长范围较宽,当用普通 光照射进行光化反应时,可同时
引起多种光化反应。
2.生物组织吸收激光后的光化反应明显 强于普通光。
2.1 光化作用过程
大致由原初光化反应、继发光化反应
组成一个完整过程。
原初光化反应:
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后跃迁到激发 态,在其返回基态时,多余的能量将消耗于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