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故事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每一则成语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些小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寓言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谏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死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乘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呢!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出处】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鹬蚌相争的哲理故事_鹬蚌相争的鹬是什么鸟

鹬蚌相争的哲理故事_鹬蚌相争的鹬是什么鸟鹬蚌相争,汉语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鹬蚌相争的哲理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鹬蚌相争的哲理故事有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一只大蚌慢慢爬上河滩,展开两扇甲壳,十分惬意地晒着太阳。
这时候,从空中沿河飞来一只鹬鸟,它看见河蚌裸露出肥白的身体,又馋又喜,用长而尖的嘴猛地啄去。
大蚌吃了一惊,“啪”地一声合拢甲壳,便像铁钳一样,紧紧地钳住了鹬的尖嘴巴。
鹬死死地拉着蚌肉,蚌想回到河里去,却无法脱身;蚌紧紧地钳着鹬嘴,鹬鸟想拔出嘴飞走,可是使出全身力气也拔不出来。
它俩谁也不肯让谁。
鹬发怒地威胁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在河滩上!哼,等着瞧吧!”蚌也不甘示弱地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会饿死在这里!你等着看吧!”鹬蚌越吵越厉害,相持不下,越钳越紧,争得精疲力竭。
这时,有个渔翁提着鱼网沿河走来,看见鹬蚌相持不下,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塞进鱼篓里,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做成了一顿美餐。
鹬蚌相争中说明了什么的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一般与“渔翁得利”连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意思是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鹬蚌相争的鹬是什么鸟鹬是鸟纲鸻形目鹬科鸟类的统称,一般腿、嘴比较长比较直,常在水边吃青蛙、软体动物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选自《战国策·燕策》。
它是分布于中国38种“鹬”类动物中,喜爱啄食蚌内体肉的鸟类,其他的种类多以小鱼虾和软体动物为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简要内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简要内容
鹬蚌相争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蚌和一只鹬,它们在一片浅滩上相争不下,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一天,一位渔夫路过这片浅滩,看到两只动物相争不下,就走过去看看。
渔夫发现,蚌的壳里面是珍珠,于是决定把它们一起捕捞起来。
他抓住了蚌,同时也捕获了没有逃跑的鹬。
这样,渔夫得到了两倍的收获,而蚌和鹬都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争斗无益,反而会让自己失去更多;而团结合作,则可以使各自受益。
【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的故事和道理

【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的故事和道理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
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苏代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
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
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鹬蚌相争说的是鹬鸟用嘴啄河蚌的肉,河蚌甲壳闭合夹住了鹬鸟的嘴巴,二者僵持不下,在激烈的搏斗过程中两败俱伤,结果渔翁轻轻松松就在河滩上抓到了鹬和蚌。
由于在
河滩上搏斗,河蚌的劣势是得不到水容易被晒死,鹬鸟的劣势是嘴被夹住容易被憋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斗争的过程中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学会权力制衡,要懂得退一步
海阔天空的道理。
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从大局出发,放下当下的矛盾,避免顾此失彼,让别人白白捡了便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
“鹬蚌(yùbàng)相争,渔翁得利”字面意思是鹬蚌两方争斗,却让渔翁最后获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自《战国策·燕策二》: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
鹬(yù)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译文:
《战国策·燕策二》:“(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
鹬蚌相争_

鹬蚌相争【成语名字】鹬蚌相争【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成语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典出《战国策.燕策二》。
【成语典故】《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成语注解】1、蚌:动物名。
软件动物门斧足纲。
体软有壳,大者长八九寸,能产珠,壳可制器。
或称为“二枚贝”、“蛤蚌”、“蛤蜊”。
2、出曝:打开壳晒太阳。
曝,晒。
3、鹬:鹬目鹬科鸟类的通称。
种类繁多。
嘴?脚均长,体格大小不一。
羽毛多为灰?褐等暗色调。
常涉水捕食小鱼?贝类及昆虫等。
4、拑:夹住、挟持。
5、喙:鸟兽等动物的嘴。
6、禽:捕捉。
通“擒”。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使用类别用在“争斗两失”的表述上。
【参考词语】:鹬蚌相危【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wéi【成语解释】:相危,相危害。
“鹬蚌相危”犹“鹬蚌相争”。
见“鹬蚌相争”条。
【参考词语】:鹬蚌相持【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成语解释】:相持,相挟持。
“鹬蚌相持”犹“鹬蚌相争”。
见“鹬蚌相争”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鹬蚌相争的寓言

鹬蚌相争的寓言
鹬蚌相争,寓意是两个螃蟹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寓言源于中国古代故事中,讲述了鹬和蚌的故事。
鹬是一种食肉鸟类,而蚌则是一种貌似无害的软体动物。
两者之间的争斗,叫做鹬蚌相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争斗时,我们经常会忽略周围的机会和危险。
以下是关于鹬蚌相争的寓言。
1. 故事源起
据说,鹬和蚌曾经是好朋友。
在一次大风暴中,它们被困在了岸边。
鹬向外寻找食物,而蚌则躲在洞里受困。
鹬拿了吃的回来,但蚌不想分一半,于是它们开始了争斗。
2. 争斗过程
争斗期间,鹬不断戳蚌的洞,而蚌则紧紧抱住鹬的嘴巴。
由于两者都无法得到优势,它们在争斗中不断嗷嗷叫着。
周围的动物们看到这个情景,十分好奇,于是聚集了过来。
3. 智者先见之明
在所有动物中,一只智慧的乌龟站了出来,提醒鹬和蚌,在互相伤害的同时,他们都忽略了危险。
渔夫很快就会来捕捞它们了。
4. 治标不治本
鹬和蚌听了乌龟的话,决定停止争斗。
不久之后,渔夫来到了这个地方,看到了鸟和贝壳。
他被贝壳所吸引,于是立刻将蚌捞起来。
5. 反思与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争斗中忽略了周围的机会和威胁时,最
终我们会失去所有的东西。
这个寓言也提醒我们,应该学会放下争吵,更关注资源的利用和机遇的把握,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6. 结语
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寓言,告诉我们应该要保持着对机会和威胁的
关注,切勿眼高手低,争得末利。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作品原文:赵且伐燕:“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作品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作品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的意思及故事
导读:【成语】:
鹬蚌相争
【拼音】:
[yùbàngxiāngzhēng]
【解释】: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
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举例造句】:
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成语典故】: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