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分析法---分子光谱分析法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光谱分析法概论(第十章)

三个主要过程:(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被测物
质相互作用;(3)产生被检测信号。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 波动性(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 用波长(nm)、波数(cm-1)和频率(Hz)表示。 =c/ = 1 / = /c
波长是在波的传播路线上具有相同振动相位的相邻两点间的线性距
光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非光谱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分子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折射法圆二色性法x射线衍射法干涉法旋光法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分子磷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光谱分析法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x射线荧光原子吸收紫外可见红外可见核磁共振紫外可见红外可见分子荧光分子磷光核磁共振化学发光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分子荧光分子磷光x射线荧光化学发光第三节光谱分析仪器光学分析法三个基本过程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吸 收
原 子 荧 光
X 射 线 荧 光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分 子 荧 光
分 子 磷 光
核 磁 共 振
化 学 发 光
原子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原 子 吸 收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核 磁 共 振
分子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荧 光
分 子 荧 光
离;波数是每厘米长度中波的数目; 频率是每秒内的波动次数。
※ 频率与波长成反比, 即波长越长, 频率越低, 波数越小
2. 微粒性(光电效应、光的吸收和发射) 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E作为表征。 E = h =h c / = h c h (普朗克常数) , h=6.6262×10-34J•s ※ 光量子的能量(E)与波长成反比, 而与频率(或波数) 成正比.
分子光谱分析法

第十二章 分子光谱分析法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
紫外、可见光谱(UV、VIS)是电子光谱。 UV、VIS是物质在吸收10~800nm光波波长范围的 光子所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吸收光 谱。 波长<200nm的紫外光属于远紫外光,由于被空气 所吸收,故亦称真空紫外光。该波段的吸收光谱属 于真空紫外光谱。 一般紫外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200~800(1000) nm。紫外谱200~400,可见谱400~80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常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法。
电磁波的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分子光谱一、基本原理
1.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主要类型有: (1)含π、σ和n电子的吸收谱带 (2)含d和f电子的吸收谱带 (3)电荷转移吸收谱带
(1)含π、σ和n电子的吸收谱带
外层电子或价电子的跃迁产 生的光谱,价电子的形式有 五种: σ、 π、n、 σ*、 π* 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光 区域内电子跃迁的方式一般 为σ-σ*、n-σ*、n-π*和π-π* 这4种类型 。 z 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 ΔΕ大小顺序为:n→π* < π→π* < n→σ* < σ → σ* 图12-1 有机分子电子(能级)跃迁类型
表12-1 一些化合物n-σ*跃迁所产生吸收的数据
吸收波长在200~700nm范 围。 绝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吸收光 谱都是由n电子或π电子向π* 激发态跃迁产生的。 这两种跃迁都要求分子中存 在具有π轨道的不饱和基 团,这种不饱和的吸收中心 称做生色基团(简称生色 团)。 n-π*跃迁产生的光谱峰的摩 尔吸收系数一般较低,通常 在10~100范围内, 而π-π*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 一般在1000~10000范围 内。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
紫外、可见光谱(UV、VIS)是电子光谱。 UV、VIS是物质在吸收10~800nm光波波长范围的 光子所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吸收光 谱。 波长<200nm的紫外光属于远紫外光,由于被空气 所吸收,故亦称真空紫外光。该波段的吸收光谱属 于真空紫外光谱。 一般紫外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200~800(1000) nm。紫外谱200~400,可见谱400~80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常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法。
电磁波的范围
Hale Waihona Puke 分子光谱一、基本原理
1.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主要类型有: (1)含π、σ和n电子的吸收谱带 (2)含d和f电子的吸收谱带 (3)电荷转移吸收谱带
(1)含π、σ和n电子的吸收谱带
外层电子或价电子的跃迁产 生的光谱,价电子的形式有 五种: σ、 π、n、 σ*、 π* 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光 区域内电子跃迁的方式一般 为σ-σ*、n-σ*、n-π*和π-π* 这4种类型 。 z 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 ΔΕ大小顺序为:n→π* < π→π* < n→σ* < σ → σ* 图12-1 有机分子电子(能级)跃迁类型
表12-1 一些化合物n-σ*跃迁所产生吸收的数据
吸收波长在200~700nm范 围。 绝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吸收光 谱都是由n电子或π电子向π* 激发态跃迁产生的。 这两种跃迁都要求分子中存 在具有π轨道的不饱和基 团,这种不饱和的吸收中心 称做生色基团(简称生色 团)。 n-π*跃迁产生的光谱峰的摩 尔吸收系数一般较低,通常 在10~100范围内, 而π-π*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 一般在1000~10000范围 内。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导论

26
分子发射
分子发射与分子外层的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 级相关。因此分子发射光谱较原子发射光谱复杂。 为了保持分子的形态,分子的激发不能采用电、热等 极端方式,而采用光激发或化学能激发。 分子发射的电磁辐射基本处于紫外、可见和红外光区 。因此分子主要发射紫外、可见电磁辐射,据此建立 了荧光光谱法、磷光光谱法和化学发光光谱法。 与分子吸收光谱一样,由于相邻两个转动能级之间的 能量差很小,因此由相邻两个转动能级跃迁回同一较 低能级的两个跃迁的能量差也很小,故发射过程所发 射的两个辐射的频率或波长很接近,通常的检测系统 很难分辨出来。而分子能量相近的振动能级又很多, 因此表观上分子发射表现为对特定波长段电磁辐射的27 发射,光谱上表现为连续光谱。
E=(n+1)hv
hv
E=nhv
能量降低
发射(Emission)
物质受到激发而跃迁
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以辐
射的方式释放能量。
能量:光、电、热、化学能等
M → M
M→ M+h
24
发射跃迁可以理解为吸收跃迁相反的过程。由于原子 、分子和离子的基态最稳定,,所以发射跃迁涉及的 是从较高能态向基态的跃迁。 可以通过实验得到发射强度对波长或频率的函数图, 即发射光谱图。 通常情况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处于基态,因此要产 生发射,必须使分子、原子和离子处于激发态,这个 过程称为激发。 激发可以通过提供不同不同形式的能量来实现。包括 三种:1.热能。将试样置于高压交流火花、电弧、火 焰、高温炉体之中,物质以原子、离子形式存在,可 获取热能而处于激发态,并产生紫外、可见或红外辐 射;2.电磁辐射。即用光辐射作用于分子或原子,使 之产生吸收跃迁,并发射分子荧光、分子磷光或原子 荧光;3.化学能。即通过放热的化学反应是反应物或 产物获取化学能而被激发,并产生化学发光。
分子光谱法

2、
跃迁
处于成键轨道上的 电子跃迁到 反键轨道上,称
为
跃迁。
跃迁吸收峰的波长在20nm附近,其特征是吸 收强度大( >104)。
不饱和有机物,如具有
或
、
等基
团的有机化合物都会产生
跃迁。
第八章 分子光谱法
3、
跃迁
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如C=O、C=S、N=N等化
合物,其未成键轨道中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 反
第八章 分子光谱法
三、分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由光吸收定律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知,任何一种 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都是不相同的。
以溶液为例,将各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 浓度和液层厚度的某有色溶液,测量每一波长下该有 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然后以波长为 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得一曲线。该 曲线称为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
分子光谱法分为吸收光谱法(如红外吸收光谱法、紫 外及可见吸收光谱法等)、发射光谱法(如荧光光谱 法)及散射光谱法(如拉曼光谱)三种基本类型。
在一般情况下,分子处于基态,当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分子 吸收光能,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产生吸收光谱。若分子从高能级 回复到低能级则释放出光能,形成发射光谱。散射光谱是光被物质 散射时,分子内能级的跃迁改变散射光频率而产生的。
第八章 分子光谱法
二、分子吸收光谱中的跃迁类型 化合物分子中主要还有三种类型的价电子,即形成单 键的 电子、形成双键或三键的 电子及未成键的n电子 (也称为p电子)。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分子中这三 种电子的成键和反键分子轨道能级高低顺序为:
分子中不同轨道的价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处于较低能级 的价电子吸收一定能量后,可跃迁到较高能级。在紫外可见光区,吸收光谱主要由 跃迁产生。
光学分析法---分子光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概述

23
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具有单色性好,方向性强,高亮度及 相干性好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光谱分析的灵 敏度和分辨率。常用的激光器有气体激光器、 固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及半导体激光器。 作为一种新型光源应用于Raman光谱、荧光光 谱、发射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等领域。 气体激光器:如氦氖激光器(632.8nm)和氩离 子激光器(514.5nm,488.0nm) 固体激光器:红宝石(掺Cr3+的Al2O3)激光器 (694.3nm)和Nd:YAG(掺钕的钇铝石榴石)激光 器(1064nm)
26
棱镜单色器
棱镜单色器使用棱镜为分光元件。棱镜的作用是把 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介 质中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波长短的光折射率大,波 长长的光折射率小。因此,平行光经色散后按波长 顺序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光,经聚焦后在焦面的不同 位置成像,得到按波长展开的光谱。 在400nm ~ 800nm波长范围内,玻璃棱镜比石英棱 镜的色散率大。使用玻璃棱镜更合适。但在200nm ~ 400nm的波长范围内,由于玻璃强烈地吸收紫外 光,无法采用,故只能采用石英棱镜。 由于介质材料的折射率n与入射光的波长有关,因 此棱镜给出的光谱与波长有关,是非均排光谱。
3
原子能级和分子能级
2p 分子的电子能级 2s 分子振动
1s
原子能级
分子能级
分子转动
4
光谱分析法分类
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荧光光谱 电磁波谱与跃迁能量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常用的光学分析法
5
发射光谱法和吸收光谱法
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 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M* ,当从 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发射光谱。 M* M + hv 通过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 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发射光谱分析法。 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与该物质的原子核、 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满足△E = hv的关系时,将产生吸收光谱。 M + hv M* 通过测量物质的吸收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 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吸收光谱分析法。
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具有单色性好,方向性强,高亮度及 相干性好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光谱分析的灵 敏度和分辨率。常用的激光器有气体激光器、 固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及半导体激光器。 作为一种新型光源应用于Raman光谱、荧光光 谱、发射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等领域。 气体激光器:如氦氖激光器(632.8nm)和氩离 子激光器(514.5nm,488.0nm) 固体激光器:红宝石(掺Cr3+的Al2O3)激光器 (694.3nm)和Nd:YAG(掺钕的钇铝石榴石)激光 器(1064nm)
26
棱镜单色器
棱镜单色器使用棱镜为分光元件。棱镜的作用是把 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介 质中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波长短的光折射率大,波 长长的光折射率小。因此,平行光经色散后按波长 顺序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光,经聚焦后在焦面的不同 位置成像,得到按波长展开的光谱。 在400nm ~ 800nm波长范围内,玻璃棱镜比石英棱 镜的色散率大。使用玻璃棱镜更合适。但在200nm ~ 400nm的波长范围内,由于玻璃强烈地吸收紫外 光,无法采用,故只能采用石英棱镜。 由于介质材料的折射率n与入射光的波长有关,因 此棱镜给出的光谱与波长有关,是非均排光谱。
3
原子能级和分子能级
2p 分子的电子能级 2s 分子振动
1s
原子能级
分子能级
分子转动
4
光谱分析法分类
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荧光光谱 电磁波谱与跃迁能量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常用的光学分析法
5
发射光谱法和吸收光谱法
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 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M* ,当从 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发射光谱。 M* M + hv 通过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 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发射光谱分析法。 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与该物质的原子核、 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满足△E = hv的关系时,将产生吸收光谱。 M + hv M* 通过测量物质的吸收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 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吸收光谱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概论

极谱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非光谱分析法
仪器分析
分离分析法
方法
其他仪器 分析法
GC HPLC
薄层色谱分析法 纸色谱法
河南大学药学院2011-2012学年
质谱分析法 热分析法 放射化学分析法
河南大学药学院
第一章 光学分析法概论
• 光学分析法:是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
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信 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分 析方法。
3.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河南h大:学P药la学nk院常20数11(-2061.26学26年210-34 J.s 焦耳. 秒)
河南大学药学院
例:波长为200nm的光,一个光子的能量是
E h hc
E
6.6262
1034
3.0 1010 200 107
9.91019(J )
6.2eV
1eV 1.61019(J ) 河南大学药学院2011-2012学年
河南大学药学院 单色光、复合光、光的互补
单色光 复合光
光的互补
单一波长的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 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 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蓝绿
绿 黄绿 黄
绿蓝
橙
蓝 河南大学药学院2011-2012学年 紫 紫红
红
河南大学药学院
河南大学药学院
3.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高能辐射区 γ射线 能量最高,来源于核能级跃迁
波长
χ射线 来自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 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 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化学方法。 这些电磁辐射包括从射线到无线电波 的所有电磁波谱范围(不只局限于光学 光谱区)。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 方式有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 干涉、衍射、偏振等。
1.红外光谱法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分子发光分析法 4.原子吸收光谱法 5.原子发射光谱法 6.核磁共振波谱法
(1)测定: 用四氯化碳做溶剂, 分别配制100ml/L 正十六烷100mg/L 姥鲛烷和400mg/L甲苯 溶液。 以四氯化碳作参比溶液,使用1cm 石英池,分别测量正十六烷、姥鲛烷和甲苯三种 溶液在2930cm-1 、 2960cm-1、3030cm-1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 三种物质的代用符号分别为:正十六烷-H、姥鲛烷-P 和甲苯-T。
(1)测定: 以四氯化碳作参比溶液,使用适当光程的比色皿, 即:1cm 石英比色皿测试样品范围为100~400mg/L、 4cm 石英比色皿测试样品范围0~100mg/L, 将萃取液和硅酸镁吸附后的滤出液倒入石英比色皿, 放入红外分光光度计的样品室, 测2930cm-1 、 2960cm-1、3030cm-1三个波长处的样品吸光度并计算总萃取 物和石油类的含量。 (2)空白试验: 以纯水代替试样,加入与测定时相同体积的试剂, 并使用相同光程的比色皿,按(1)中测定步骤进行空白试验。
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 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后测定石 油类含量,总萃取物和石油类的含量均 以波长分别为2930cm-1,2960cm-1,3030cm-1谱带处的吸 光度A2930,A500ml 的细口瓶,瓶中加入处理好的活性碳和硅酸 镁各300g,加入2500ml要处理的四氯化碳,盖好盖后震荡 2min,静止30min 或1h将瓶中的四氯化碳倒入放在有120 目筛网的漏斗中,取样后在光谱仪上扫描,得到谱图合格 后即可放入干净的磨口瓶中保存备用。四氯化碳的谱图不 合格时,说明吸附剂已饱和,应停止使用,重新放入新的 吸附剂。 (2)萃取: 根据四氯化碳具有溶解油脂好,不溶于水的特性, 对水中的油份进行有效地萃取。将一定体积的水样倒入分 液漏斗中,加盐酸酸化至pH≤2,用20ml 四氯化碳洗涤采 样瓶后,移入分液漏斗中加约20g 氯化钠充分振荡2min。 经常开启活塞排气,静止分层后将萃取液经已放置10min 厚度无水硫酸钠的玻璃砂芯漏斗流入容量瓶内,用20ml 四氯化碳重复萃取一次,取适量的四氯化碳洗涤玻璃砂芯 漏斗,洗涤液一并流入容量瓶,加四氯化碳稀释至标线定 容,摇匀。
1.红外光谱法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分子发光分析法 4.原子吸收光谱法 5.原子发射光谱法 6.核磁共振波谱法
(1)测定: 用四氯化碳做溶剂, 分别配制100ml/L 正十六烷100mg/L 姥鲛烷和400mg/L甲苯 溶液。 以四氯化碳作参比溶液,使用1cm 石英池,分别测量正十六烷、姥鲛烷和甲苯三种 溶液在2930cm-1 、 2960cm-1、3030cm-1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 三种物质的代用符号分别为:正十六烷-H、姥鲛烷-P 和甲苯-T。
(1)测定: 以四氯化碳作参比溶液,使用适当光程的比色皿, 即:1cm 石英比色皿测试样品范围为100~400mg/L、 4cm 石英比色皿测试样品范围0~100mg/L, 将萃取液和硅酸镁吸附后的滤出液倒入石英比色皿, 放入红外分光光度计的样品室, 测2930cm-1 、 2960cm-1、3030cm-1三个波长处的样品吸光度并计算总萃取 物和石油类的含量。 (2)空白试验: 以纯水代替试样,加入与测定时相同体积的试剂, 并使用相同光程的比色皿,按(1)中测定步骤进行空白试验。
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 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后测定石 油类含量,总萃取物和石油类的含量均 以波长分别为2930cm-1,2960cm-1,3030cm-1谱带处的吸 光度A2930,A500ml 的细口瓶,瓶中加入处理好的活性碳和硅酸 镁各300g,加入2500ml要处理的四氯化碳,盖好盖后震荡 2min,静止30min 或1h将瓶中的四氯化碳倒入放在有120 目筛网的漏斗中,取样后在光谱仪上扫描,得到谱图合格 后即可放入干净的磨口瓶中保存备用。四氯化碳的谱图不 合格时,说明吸附剂已饱和,应停止使用,重新放入新的 吸附剂。 (2)萃取: 根据四氯化碳具有溶解油脂好,不溶于水的特性, 对水中的油份进行有效地萃取。将一定体积的水样倒入分 液漏斗中,加盐酸酸化至pH≤2,用20ml 四氯化碳洗涤采 样瓶后,移入分液漏斗中加约20g 氯化钠充分振荡2min。 经常开启活塞排气,静止分层后将萃取液经已放置10min 厚度无水硫酸钠的玻璃砂芯漏斗流入容量瓶内,用20ml 四氯化碳重复萃取一次,取适量的四氯化碳洗涤玻璃砂芯 漏斗,洗涤液一并流入容量瓶,加四氯化碳稀释至标线定 容,摇匀。
仪器分析的分类

放射分析 联用技术 --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等)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通过检测光谱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 精密度越好,检出限就越低。
其他分析法
化 学 分 析
分 析 化 学
仪 器 分 析
重量分析 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 配位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电化学分析 光化学分析 色谱分析 波谱分析
2.5 检出限
➢ 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 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 检出限表明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的响应信号可 以与空白信号相区别。用D来表示。
D 3sb S
➢ sb为空白信号的标准偏差,S是方法的灵敏度,也就是标 准曲线的斜率。
➢ 方法的灵敏度越高(工作曲线的斜率越大)。精密度越 好,检出限就越低。
法的灵敏度就越高。 紫外、红外、核磁、质谱
灵敏度也就是标准曲线的斜率。
0.05 0
0.1 0.3 0.5 0.7 0.9 1.1 1.3
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度量.
C
2.3 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 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精密度常用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s或相对标准偏差sr量 度.
沉淀滴定
电导、电位、电解、库仑 极谱、伏安
发射、吸收,荧光、光度
气相、液相、离子、超临 界、薄层、毛细管电泳 紫外、红外、核磁、质谱
2.2 灵敏度
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
S=dy/d质c或d量y/dm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
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 同一分析人员在同一条件下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精密度越好,检出限就越低。
通过检测光谱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 精密度越好,检出限就越低。
其他分析法
化 学 分 析
分 析 化 学
仪 器 分 析
重量分析 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 配位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电化学分析 光化学分析 色谱分析 波谱分析
2.5 检出限
➢ 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 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 检出限表明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的响应信号可 以与空白信号相区别。用D来表示。
D 3sb S
➢ sb为空白信号的标准偏差,S是方法的灵敏度,也就是标 准曲线的斜率。
➢ 方法的灵敏度越高(工作曲线的斜率越大)。精密度越 好,检出限就越低。
法的灵敏度就越高。 紫外、红外、核磁、质谱
灵敏度也就是标准曲线的斜率。
0.05 0
0.1 0.3 0.5 0.7 0.9 1.1 1.3
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度量.
C
2.3 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 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精密度常用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s或相对标准偏差sr量 度.
沉淀滴定
电导、电位、电解、库仑 极谱、伏安
发射、吸收,荧光、光度
气相、液相、离子、超临 界、薄层、毛细管电泳 紫外、红外、核磁、质谱
2.2 灵敏度
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
S=dy/d质c或d量y/dm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
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 同一分析人员在同一条件下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精密度越好,检出限就越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振动弛豫和内转换过程极为迅速(10-12s), 因此,激发后的分子很快回到电子第一激发 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所以高于第一激 发态的荧光发射十分少见.
荧光发射
对大多数分子而言,当分子处于第一激发 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时,分子返回基 态的过程比振动弛豫和内转换过程慢得 多.分子可能通过发射光子跃迁回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可很好地消除由于光 源强度变化对吸光度测量的影响,
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中, 两个波长的吸光度几乎 同时测量,可测定背景 很强的混浊样品
多通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使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包含几百或上千个 检测元件同时测量不同波长处的光强,可的吸 收光谱。光谱信噪比优于传统扫描型仪器。
* n吸收带(弱) * 吸收带(强) 分子中电子离域程度高,结构刚性,取代基 为给电子取代基一般可以提高分子的发射。
结构刚性效应
取代基效应
有机化合物的外层轨道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吸收光谱法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 析和定量分析(通常是对纯物质的测定,如对 样品进行色谱分离之后检测;也可以用多波长 法进行两个或三个组分的检测)
激发态分子经过系间跨跃到达激发三重态后, 并经过迅速的振动弛豫到达第一激发三重态(T1) 的最低振动能级上,从T1态分子经发射光子返 回基态.此过程称为磷光发射。
磷光发射是不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即T1-S0) 故属于“禁阻”跃迁,因此磷光的寿命比荧光 要长得多,约为10-3到10s。所以,将激发光从 磷光样品移走后,还常可观察到后发光现象, 而荧光发射却观察不到该现象。
特别是用于动态分析,在线分析,过程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生色团的分析:紫外吸收光谱相同,不 能保证是同一化合物
有机物分子结构研究:推断分子包含的 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的区分;
纯度检查:用以判断弱吸收物质中的强 吸收物质,有高的灵敏度
光度法定量分析
原理:朗伯比尔定律A=bc 试验条件选择:波长,狭缝宽度,吸光
系间跃迁是不同多重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 迁.该过程是激发态电子改变其自旋态,分子 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结果.当两种能态的振动 能级重叠时,这种跃迁的概率增大.
S1-T1跃迁就是系间跨跃的例子,即单重态到三 重态的跃迁.即较低单重态振动能级与较高的 三重态振动能级重叠.这种跃迁是“禁阻” 的.
磷光发射
到荧基光态发射S0。的各振动能级上.这个过程称为 A3所表示的波长即荧光发射.荧光发射过
程约为10-8s.
外转换
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和其他溶质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等过程称为外转 换.
外转换过程是荧光或磷光的竞争过程, 因此该过程使发光强度减弱或消失,这 种现象称为“猝灭”或“熄灭”.
系间跨越
振动弛豫过程的发生极为迅速,大约为 10-12s.以各振动能级间的小箭头表示振 动弛豫.
内转换
当S2的较低振动能级与S1的较高振动能级的 能 能量级相以当无或辐重 射叠 方时 式, 过分 渡子 到有S1可的能能从量S相2等的的振振动 动能级上.这个过程称为内转换.
内转换发生的时间约在10-12s.内转换过程 同样也发生在激发三重态的电子能级间.
A bc lg T lg It
I0
分子发光分析
分子发光的基本过程 分子发光分析的分类
分子荧光分析 分子磷光分析简介 化学发光简介
分子的去激发过程
单重态和三重态 振动松弛 内转换 荧光发射 外转换 系间跨越 磷光发射
发光过程的能量变化
振动松弛(振动弛豫)
在凝聚相体系中,被激发到激发态(如S1 和S2)的分子能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迅 速以热的形式把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周 围的分子,而自身返回该电子能级的最低 振动能级,这个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某些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可发生很强的电荷转移 跃迁
电荷转移跃迁
外来辐射照射到某些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时,可能发生一个电子从体系的一部分 转移到另一部分,产生吸收带,即电荷 转移跃迁。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光谱
跃迁通常发生在、n、*、*轨道间。常见的吸 收谱带主要是:
n *吸收带(弱) n *吸收带(弱) *吸收带(强) 以、*间的跃迁最强。特别是含有共轭双键或离 域电子的有机化合物有较强的紫外吸收。 常见的发射谱带主要是
分子光谱伴随着分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而 产生,由于不同的分子其能级也不同,不同分 子的分子光谱也不相同。
在紫外可见光谱区域,分子光谱的产生主要与 分子在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有关。
有机化合物的外层电子的能级可分为、、n、 *、*等几种,跃迁通常发生在、n、*、* 轨道间。以、*间的跃迁最强。
无机离子(主要是过渡金属离子)的外层d或f 简并轨道在配体场中分裂后的能级之间的跃迁 可产生弱的跃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与可见分光光 度计类似,主要区别是光源(紫外区光源为氘 灯)和样品池(紫外区使用石英材料)不同。
根据仪器结构的不同,可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计分为: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双光束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计,多通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度值,显色剂(如果需要的话,要求选 择性好,灵敏度高),显色反应条件 (溶液pH, 显色剂量,时间,温度,稳 定性,掩蔽)
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
灵敏度值标准曲线的斜率,即A=bc中的 系数b,在分光光度法中主要由决定, 及待测物质或显色剂的本身特性决定
由于吸光度A不受光源强度的影响,分光 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光源强度无关,但光 源强度可以影响灵敏度检测的准确性和 稳定性。
分子光谱分析
分子光谱概述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分子光谱的产生 分子吸收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
原子能级和分子能级
2p 分子的电子能级
2s
1s 原子能级
分子振动
分子能级
分子转动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237.8nm
238.3nm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分子光谱的产生
荧光发射
对大多数分子而言,当分子处于第一激发 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时,分子返回基 态的过程比振动弛豫和内转换过程慢得 多.分子可能通过发射光子跃迁回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可很好地消除由于光 源强度变化对吸光度测量的影响,
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中, 两个波长的吸光度几乎 同时测量,可测定背景 很强的混浊样品
多通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使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包含几百或上千个 检测元件同时测量不同波长处的光强,可的吸 收光谱。光谱信噪比优于传统扫描型仪器。
* n吸收带(弱) * 吸收带(强) 分子中电子离域程度高,结构刚性,取代基 为给电子取代基一般可以提高分子的发射。
结构刚性效应
取代基效应
有机化合物的外层轨道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吸收光谱法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 析和定量分析(通常是对纯物质的测定,如对 样品进行色谱分离之后检测;也可以用多波长 法进行两个或三个组分的检测)
激发态分子经过系间跨跃到达激发三重态后, 并经过迅速的振动弛豫到达第一激发三重态(T1) 的最低振动能级上,从T1态分子经发射光子返 回基态.此过程称为磷光发射。
磷光发射是不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即T1-S0) 故属于“禁阻”跃迁,因此磷光的寿命比荧光 要长得多,约为10-3到10s。所以,将激发光从 磷光样品移走后,还常可观察到后发光现象, 而荧光发射却观察不到该现象。
特别是用于动态分析,在线分析,过程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生色团的分析:紫外吸收光谱相同,不 能保证是同一化合物
有机物分子结构研究:推断分子包含的 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的区分;
纯度检查:用以判断弱吸收物质中的强 吸收物质,有高的灵敏度
光度法定量分析
原理:朗伯比尔定律A=bc 试验条件选择:波长,狭缝宽度,吸光
系间跃迁是不同多重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 迁.该过程是激发态电子改变其自旋态,分子 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结果.当两种能态的振动 能级重叠时,这种跃迁的概率增大.
S1-T1跃迁就是系间跨跃的例子,即单重态到三 重态的跃迁.即较低单重态振动能级与较高的 三重态振动能级重叠.这种跃迁是“禁阻” 的.
磷光发射
到荧基光态发射S0。的各振动能级上.这个过程称为 A3所表示的波长即荧光发射.荧光发射过
程约为10-8s.
外转换
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和其他溶质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等过程称为外转 换.
外转换过程是荧光或磷光的竞争过程, 因此该过程使发光强度减弱或消失,这 种现象称为“猝灭”或“熄灭”.
系间跨越
振动弛豫过程的发生极为迅速,大约为 10-12s.以各振动能级间的小箭头表示振 动弛豫.
内转换
当S2的较低振动能级与S1的较高振动能级的 能 能量级相以当无或辐重 射叠 方时 式, 过分 渡子 到有S1可的能能从量S相2等的的振振动 动能级上.这个过程称为内转换.
内转换发生的时间约在10-12s.内转换过程 同样也发生在激发三重态的电子能级间.
A bc lg T lg It
I0
分子发光分析
分子发光的基本过程 分子发光分析的分类
分子荧光分析 分子磷光分析简介 化学发光简介
分子的去激发过程
单重态和三重态 振动松弛 内转换 荧光发射 外转换 系间跨越 磷光发射
发光过程的能量变化
振动松弛(振动弛豫)
在凝聚相体系中,被激发到激发态(如S1 和S2)的分子能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迅 速以热的形式把多余的振动能量传递给周 围的分子,而自身返回该电子能级的最低 振动能级,这个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某些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可发生很强的电荷转移 跃迁
电荷转移跃迁
外来辐射照射到某些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时,可能发生一个电子从体系的一部分 转移到另一部分,产生吸收带,即电荷 转移跃迁。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光谱
跃迁通常发生在、n、*、*轨道间。常见的吸 收谱带主要是:
n *吸收带(弱) n *吸收带(弱) *吸收带(强) 以、*间的跃迁最强。特别是含有共轭双键或离 域电子的有机化合物有较强的紫外吸收。 常见的发射谱带主要是
分子光谱伴随着分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而 产生,由于不同的分子其能级也不同,不同分 子的分子光谱也不相同。
在紫外可见光谱区域,分子光谱的产生主要与 分子在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有关。
有机化合物的外层电子的能级可分为、、n、 *、*等几种,跃迁通常发生在、n、*、* 轨道间。以、*间的跃迁最强。
无机离子(主要是过渡金属离子)的外层d或f 简并轨道在配体场中分裂后的能级之间的跃迁 可产生弱的跃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与可见分光光 度计类似,主要区别是光源(紫外区光源为氘 灯)和样品池(紫外区使用石英材料)不同。
根据仪器结构的不同,可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计分为: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双光束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双波长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计,多通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度值,显色剂(如果需要的话,要求选 择性好,灵敏度高),显色反应条件 (溶液pH, 显色剂量,时间,温度,稳 定性,掩蔽)
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
灵敏度值标准曲线的斜率,即A=bc中的 系数b,在分光光度法中主要由决定, 及待测物质或显色剂的本身特性决定
由于吸光度A不受光源强度的影响,分光 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光源强度无关,但光 源强度可以影响灵敏度检测的准确性和 稳定性。
分子光谱分析
分子光谱概述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分子光谱的产生 分子吸收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
原子能级和分子能级
2p 分子的电子能级
2s
1s 原子能级
分子振动
分子能级
分子转动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237.8nm
238.3nm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
分子光谱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