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

合集下载

宁波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宁波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乡之间未形成绿 色网络
原先保留的生态带和生 态公益林遭到建设用地 的蚕食
主要表现
乡土化的自然生境在城 市建设中被破坏
生态廊道没有形成足够的宽 度和长度,严重影响了能量 的流动和物种的迁移。
5 实施情况对比
5.1.2 绿地生态功能较弱,承载功能单一
《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在城市绿地结构、绿地指标、公园分布和树种选择等方面 ,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和规划编制工作,但绿地规划内容多集中在空间布局层面,以生态功 能为主要考虑对象,对绿地的其他功能挖掘不足。目前,虽然宁波市区的绿地总量不低,但海曙区、江东 区等部分城区由于土地增量有限。
在市区范围内,传统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对规划管理实施机制的研究较少,没有建立明确的空间指 引和管理实施体系,特别是与相关部门的规划衔接不足,缺乏对下层次规划的控制和指导,造成规 划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往往会出现规划公园绿地被侵占、难落地及品质低等问题。
4 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转变
4.2.2 “绿地管控”思维
2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2 规划布局
“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 区等区域划定11类生态红线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 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洪水调蓄区、重要自然 岸线和海洋保护区、重要物种(含渔业)保护区、地质 遗迹保护区,使全市受保护地区面积占陆域面积的比例 达到40%以上。
,构筑城市内外一体的“大绿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 生态问题。
遵循“大绿地”思维的 统筹全市域的绿色开敞 空间,合理确定规划编 制层次,建立起科学的 规划控制体系和有效的 管理机制。

宁波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

宁波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中心城总体规划图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依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濒杭州湾。

下辖6区5县(市),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660.8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

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

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首先,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

据此,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港优势,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

由此,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前言镇海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属宁波市。

辖区土地总面积374.1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37.1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9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8公里。

镇海区下辖招宝山、蛟川、骆驼、庄市四个街道和澥浦、九龙湖两个镇。

2005年末,户籍总人口22.4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36.72人。

镇海区政府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自1997年7月开始编制上一轮《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并于1999年9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自实施以来,在全区土地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土地保障,促进了全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用地现实需求与计划供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若要又好又快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使命,使保护耕地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节约集约更加扎实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政府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为指引,特编制新一轮《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 (i)i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 (6)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8)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12)第五章建设用地布局与管制 (14)第六章生态用地规划 (18)第七章旅游用地规划 (20)第八章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22)第九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25)第十章土地用途分区与用途管制 (33)第十一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36)第十二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4)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49)第十四章附则 (53)附表1 镇海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54)附表2 镇海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55)附表3 镇海区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56)附表4 镇海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分解落实表 (57)附表5 镇海区城镇人口、用地规划表 (58)附表6 镇海区农村居民点人口、用地规划表 (59)附表7 镇海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60)附表8 镇海区土地复垦、开发规划表 (61)附表9 镇海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63)附表10 镇海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规划表 (70)附表11 镇海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71)附表12 镇海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情况统计表 (72)附表13 镇海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73)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总战略,稳步树立以供给引导需求的节约集约用地观,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近远期发展之间的用地需求,积极探索规划实施的制度创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加快推进镇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一、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对宁波城市发展和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经过近十年的实施,规划目标基本实现。

为指导和适应新世纪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第二条规划依据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涉及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国家近期有关城市规划的政策、规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及其他相关规划。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坚持现代化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营造兼具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第四条规划重点进行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土地、水、环境),清晰城市发展门槛限制条件,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规模;明确宁波在全国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确定用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统筹安排路网场站;研究并确定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布局。

第五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三个层次。

市域即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365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城镇发展战略、城镇体系结构、都市区空间形态结构、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及重点发展城镇等。

市区为宁波市市区行政区域,也是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和参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②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④《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10.;⑤《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⑥《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镇总体规划(2010-2030)》;⑦各类专项(专业)规划;⑧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其它法律法规;⑨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位于望春工业园区,东起阳光南路,南至鄞县大道,西至六江口河,北至联丰路。

规划用地面积7.45平方公里。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至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

法定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法定图件;技术管理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控制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文本、图纸和图则;附件是对规划内容和规划过程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包括研究报告、规划编制与修改情况说明等。

1.6法律效力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技术管理文件的所有内容应遵循法定文件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

02、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2.1功能定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现状分析、因素分析,确定本园区的功能定位为:集高新产业、空港物流、生活居住、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创新复合园区。

2.2发展目标根据功能定位及用地布局,确定本区的发展目标为:①高效的目标: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现代化和当地特色相结合,满足社会需求,美化城镇空间的原则,合理划分空间结构及优化结构布局,以组团为单元发展,建立区域内部工宿平衡,形成布局相对均衡、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议TOD发展模式。

规划分析PPT课件

规划分析PPT课件

2020/3/25
18
城市绿心:
城市“绿肺”功能区,创 造丰富的公共活动。
康体宜居城 体验休闲都 文化博览园 主题游乐园 滨江绿廊 休闲绿心 文化广场 健身公园 慢行绿道……
2020/3/25
19
依靠道路吸引活力
规划一条主干道(庙 洪路)与姚北新区保持联 系,环城北路从东西向贯 穿整个地块,给该地块注 入生机。
2020/3/25
27
2020/3/25
在宁波市市域职 能结构规划图中高桥 镇是一般建制镇规划。
28
2020/3/25
在宁波市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图中,该区域被列 为了梁祝、姚江文 化游览区
29
2020/3/25
在宁波市生态保护规 划图中,该地块被规划 为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要严格 控制区域开发强度,加 强生态绿地建设
2020/3/25
12
建筑质量现状
地块内建筑以低层农村 自建房为主,三类建筑居多。
农田内偶有临时搭建 的四类建筑。
2020/3/25
13
公共设施现状
规模较大的村庄设 施相对齐全,而规模较小 的自然村鲜有利民的公共 设施。整个地块内有小学 幼儿园、派出所,还配备 有菜场等,有公交车穿过 地块,但是较多分散的村 庄无法便捷地享受到这些 公共设施。
2020/3/25
4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2014年修改) 2014年01月16日
二类居住用地 (金黄) 商住混合用地 (粉色) 商业商务用地 (红色) 教育科研用地 (黄色) 绿化与生态景观 (绿色)
中心城用地规划 图局部→
2020/3/25
5
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城镇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宁波鄞州南部首南片区规划

宁波鄞州南部首南片区规划

宁波市鄞州区首南地段(YZ08)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文件《宁波市鄞州区首南地段(YZ08)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以公布。

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10.;(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6)各类专项(专业)规划;(7)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其它法律法规;(8)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南起鄞州大道,西至奉化江,北连鄞县大道,东接高教园区到钱湖南路。

规划用地面积766.71公顷。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至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

法定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法定图件;技术管理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控制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文本、图纸和图则;附件是对规划内容和规划过程的必要补充和说明。

1.6法律效力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技术管理文件的所有内容应遵循法定文件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02、功能定位、发展思路、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2.1功能定位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现状分析、因素分析,确定本区的功能定位为:宁波鄞州新城区的核心区,是以行政职能、商业商务、文化休闲、生活居住作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复合功能区块。

商业规划

商业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和《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3]83号)。

要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尽快制定商业网点规划。

同时,新一版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宁波要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这就对我市的商业网点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大背景下,为了促进宁波市商业网点的合理、科学、健康、有序发展,急需编制相关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在宁波市贸易局和宁波市规划局的联合委托下,我院承担了宁波市中心城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二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总规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建设用地范围(部分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突破该范围),包括三江片、北仑片和镇海片。

重点为三江片,即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鄞州区及镇海区的骆驼、庄市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第三条规划期限本规划现状界定为2004年12月,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分两个发展阶段。

近期:2005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内容本次规划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商业体系和商业业态。

4.1商业体系分为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商业集聚区)、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三级结构。

明确商业体系分级结构,确定城市、区域商业中心的定位、位置、规模、服务内容;确定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服务半径、服务内容。

4.2商业业态本次商业业态规划为有店铺销售业态,具体可分为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包括购物中心、百货店、大型专业(专卖)店、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商业街(包括综合商业街和特色商业街)、重点商品交易市场。

确定大型零售商业网点的定位、位置、规模、服务内容;确定商业街的定位、位置、规模、功能、发展重点;确定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的位置、规模、功能、经营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发布日期: 2006-8-21中心城总体规划图一、基本情况1、城市概况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舟山群岛,南依三门湾,西接绍兴市,北濒杭州湾。

下辖6区5县(市),市域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660.8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人口291.87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6.4亿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

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城市空间由河口向滨海演进,形成了三江、镇海、北仑三片临江、滨海发展的空间格局。

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区位图2、宁波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十五”时期是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和长三角区域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宁波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首先,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宁波提出了新的要求。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化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以强化我省在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

据此,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港优势,将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辐射与集聚功能。

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对宁波都市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三个都市区的目标,其中宁波都市区由宁波市区、舟山市区、奉化市区组成,实现甬—舟港口整体开发。

由此,宁波城市将突破现有的城市格局框架和城市形态,城市规划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虑设施的配置、交通的联系和产业的联动。

第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宁波区位条件,进一步强化宁波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

杭州湾跨海大桥、沿海国道主干线、沿海铁路、甬金高速公路、甬金铁路的建设将使宁波由一个交通末端城市变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给宁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进一步影响宁波城市发展的格局,强化宁波中心城市地位。

第四,宁波城市自身功能提升、港口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完善也给宁波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功能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北仑港口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努力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的目标,已成为我市港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此外,鄞县行政区划的调整,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宁波整体的发展。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特点本次规划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城乡区域统筹,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现代化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营造兼具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三、规划主要内容1、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地位牢固确立。

力争在2020年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

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社会风尚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保健全、人民生活安康的现代文明城市,确立浙江省高教和科研副中心的地位,更好地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建设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拥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管理规范有序。

通过20年左右时间,把宁波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兼具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城市性质及城市规模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主要职能: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和高教、科研副中心;东南沿海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810万,中心城实际居住人口250万,城市化水平70%以上。

中心城建设用地311.9平方公里,其中三江片185.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4.9平方米,北仑片94.7平方公里,镇海片32.08平方公里。

市域职能结构规划图3、市域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市域空间资源,引导人口、产业适度向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中心镇集聚,引导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空间协调、有序发展。

重点发展北部都市区,扶植和培育区域二级中心城市,加强中心城镇建设。

规划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T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

二区即以余姚南部四明山麓前沿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形成北部都市区、南部生态发展区。

T轴为杭州湾南岸滨海线与沿海国道等交通干线构成的T字型发展带。

北部都市区是宁波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发展港口、制造业、物流及金融、商贸、信息、科技、风景旅游等第三产业。

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杭州湾南岸及滨海线形成带形组团城市结构。

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纽带,卫星状小城镇为组团,实现网络互动,整体发展。

南部生态发展区是城市水源涵养地,重要的生态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风景旅游、水产养殖加工和机械电子等与生态环境、风景旅游无矛盾产业。

规划以宁海县城、象山县城为中心,西店—宁海县城—岔路,象山县城—石浦两条城镇发展纵轴及象山县城—宁海县城发展横轴组成点轴型结构。

按宁波城镇发展的特点,城镇职能等级分都市区核心(中心城)、都市区外部组团(余慈地区、奉化—鄞南)、二级中心城市(宁海、象山)、中心镇(13个)、一般建制镇(41个)5级。

重点城镇为宁海县城、象山县城以及13个中心镇,各城镇实现分类指导、差异发展,明确市域内各级城镇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市域交通规划图4、市区市区包括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行政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

规划确定市区为城市规划区范围,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郊区城镇: 2020年市区范围内的城镇共有11座,规划形成五片城镇组群:以慈城为中心的甬西北城镇组群;以集士港为中心,包括高桥、古林、横街等镇的鄞西城镇组群;以咸祥为中心,包括瞻岐、塘溪等镇的鄞东南城镇组群;以姜山为中心,包括横溪、云龙等镇的鄞南城镇组群;以鄞江为中心,包括洞桥、章水等镇的鄞西南城镇组群。

重点发展区为慈城、集士港(古林、横街)、咸祥(瞻岐、塘溪)、高桥、姜山;适度发展区为鄞江(洞桥、龙观)、五乡、春晓、九龙湖;生态环境保护区为章水、横溪等乡镇的山区。

郊区绿色空间:结合风景林地、蔬菜、果园、苗圃等基地建设,构筑城市外围生态圈,城市外圈生态绿地严禁开发建设。

郊区风景林地主要有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天童风景名胜区、九龙湖度假区、慈城——保国寺历史文化游览区、穿山半岛滨海风情游览区及其他山林湖泊。

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近郊乡镇,包括慈城、姜山、云龙、五乡。

规划苗圃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铁路沿线、山体边缘等。

其他:危险品仓库布置在穿山北东端。

保留龙山的火葬场和墓地,保留戚家山、灵峰山、陈山墓地。

保留北仑枫林垃圾处理厂,新建医疗垃圾处理厂。

新建大岙、鄞州裴岙、镇海多元垃圾填理场,在宁波市化工区及北仑郭巨镇各设置一处固体废弃物处置站。

5、中心城发展方向和分片职能:三江片近期重点向东发展,中远期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和庄桥机场外迁,重点发展北部,适度发展西部和南部,镇海片、北仑片沿海岸线发展。

中心城的城市功能由各片区组成的,其中三江片是全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信息、科技、教育、旅游基地,以三产和生活居住用地为主,适当发展高科技或无污染的工业;北仑片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东南沿海以大型临港工业和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化滨海新城区;镇海片作为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大型临港工业区和滨海、滨江的现代化生活区。

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规划中心城呈“两带三片双心”组团式的结构。

两带即滨海布置产业带,沿三江安排生活带;三片即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各片相对独立兼以生态绿地作隔离,以快速交通相连接,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双心即三江片三江口中心和东部新城中心。

三江片以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为发展轴,形成以三江口为商业中心、东部地区为行政商务中心的双核空间结构。

依江形成以水和绿地为主的生态轴,梯度配置公建、居住、交通用地,呈层状发展态势。

城市的三圈环线构成三江片的交通骨架,内环以内以古城保护和旧城改造为主,中环以内发展第三产业及生活居住为主,外环与中环之间发展无污染的城市工业及生活居住。

北仑片形成中片区、东片区、西片区和大榭岛“三区一岛”组团式布局,各片区以生态带、海岸线分隔,以便捷的交通体系相联系。

北仑片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三片区北部滨海地带及大榭岛。

穿山半岛南岸及梅山岛作为生态发展地区,适宜发展生态型建设项目。

镇海片用地布局由居住和工业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滨江为居住生活用地;工业用地由后海塘工业区、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宁波市化工区组成;居住和工业之间以防护绿带作为隔离。

中心城道路交通规划图6、综合交通规划宁波城市对外交通由公路、铁路、航空、海港和内河航运构成。

市域公路网以中心城为中心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且形成“213”高速公路交通圈,即至上海、杭州、金华、温州的2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30分钟交通圈。

对外铁路通道由萧甬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甬金铁路、甬温铁路组成;中心城形成铁路环线,北环以货运为主,南环以客运为主。

栎社机场按飞行区指标4E、两条远距平行跑道规划,控制用地1025公顷。

中远期考虑庄桥机场搬迁,在慈溪观海卫东北高背山村外侧预留新机场用地,控制用地1000公顷。

整合宁波港与舟山港资源,形成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金塘岛、六横岛联合开发和象山港建设,进一步完善集疏运网络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