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常见表现手法
返回
8、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 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因此蜡烛 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形 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 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 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 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 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 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 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返回
9、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 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 艺术表现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 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返回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 情寓于写景之中。莺歌燕舞,欢乐明快的景色,容 易引起喜悦的感情;秋霜冷雨,萧瑟阴晦的景色, 容易引起孤寂忧伤的感情。如白朴《天净沙.春》 春风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曲中描写的景色是明快的,它所触发的情感是 喜悦的、愉快的。 而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的景是萧瑟的,它所引发的感情是孤寂的、 凄凉的、是深深的断肠人的离愁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1. 感官表现手法
- 视觉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描绘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如“山明水秀”。

- 听觉描写:用声音或语言描绘场景,如“潺潺流水”。

- 嗅觉描写:用气味描绘场景,如“花香四溢”。

- 味觉描写:用口味描绘场景或情感,如“苦涩的回忆”。

2. 比喻手法
- 直接比喻:把两种事物直接相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 暗喻:通过暗示来比喻,如“夜幕降临,城市穿上一件黑色的外套”。

- 拟人手法: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如“寒风呼啸”。

- 夸张手法:夸张描写,如“我心灵手巧,一把菜刀劈开五座山”。

3. 象征手法
- 物与义的象征:把物品或事物转化为某种意义,如“红色代表
革命”。

- 概念与义的象征:把抽象概念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世界上最
遥远的距离是没有相遇”。

- 动作与义的象征:把动作或行为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一件衣
服掉在地上,它将永远不再属于那个人”。

4. 排比手法
- 连续使用同一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语气,如“你给我一
滴水,我给你一片海。


5. 赋予生命或意识手法
- 把物品、自然景象、抽象概念等赋予生命或人类的思维感情,如“春天在等待,它用万物换取时间”。

- 通过赋予色彩,来凸显情感或个性,如“他的笑容是阳光般温
暖的黄色”。

以上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常常会将不同的表现手法融
合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化。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概述: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韵律、押韵、意象、比喻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总结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1.韵律手法韵律是诗歌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创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韵律手法包括:- 抑扬格:一种由长音节和短音节交替出现的韵律模式。

- 对仗:一种通过对称排列相同韵律的词语或短语来创造韵律感。

- 断句:通过在句子中适当的位置停顿,创造出不同的韵律效果。

- 唱和:诗歌中多人参与的对答式韵律演唱。

- 音律:通过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押韵手法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创造出音乐感。

押韵手法包括:- 完全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完全一致。

- 半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相似但不完全一致。

- 头韵:诗句中的前几个词语的音韵相同。

3.意象手法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力。

意象手法包括:- 视觉意象:通过对事物看、听、闻、味、触的描述来创造视觉感知。

- 听觉意象:通过对声音、音乐的描绘来创造听觉感知。

- 嗅觉意象:通过对气味的描绘来创造嗅觉感知。

- 味觉意象:通过对食物味道的描绘来创造味觉感知。

- 触觉意象:通过对物体的质地、触感的描绘来创造触觉感知。

4.比喻手法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包括:- 直接比喻:明确地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

- 隐喻: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来创造一种深层次的比喻关系。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在以下中找到:[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韵律: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停顿的位置等音韵结构。

2.押韵:指诗歌中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1.多角度描写:白居易的《夜雪》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经典诗作,“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诗人写雪,并不是直接描写雪,而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描写,从而使人们知道了夜晚雪的到来。

2.比兴: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禹锡本欲写陋室,开头却一点没有提到陋室,但是结合全文来看,诗人并没有“跑题”。

3.互文: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上下两句或者前后两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际上上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4.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5.双关:“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代表诗句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思)6.反复:运用反复有强调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反复“劝君”,情真意切,令人难忘。

当然还有“花谢花飞花满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 比喻: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感觉和思想,增强表达的意境和艺术感。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3. 拓展比喻:在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拓展,多为修辞的修饰。

4. 象征:通过特定符号、意象或象征物来代表某种特定的含义或意义。

5. 反讽:用戏谑或讽刺的方式呈现,通过对事物的嘲弄和批评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义。

6. 对比: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的特点,比较其相似或相异之处,使意义更为鲜明。

7. 志喻:通过对形象或景物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绪,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8. 排比:运用连续并列的结构,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9. 倍数修辞:用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
诗歌更具感染力。

10. 衬托:通过对比和平衡,使主体更加突出和鲜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这些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主题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手法。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是指诗人运用语言、形式、意象、节奏等方面的手段,通过作品反映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观察,从而达到表现主题和情感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1. 比喻手法: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通过相似或相反的特征,感受到所表现的主题或情感。

例如:《登高》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便睡起来放船儿”,将白云比作“人家”,表现了强烈的乡愁。

2. 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使之具有人类的意识、情感和行为。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月光和地上的霜赋予了人的思维感知能力。

3. 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观、人物事件等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以达到表达主题或情感的目的。

例如:《锦瑟》中的“终日春风吹不尽,往事如风吹散”,通过描绘春风、锦瑟,表达了作者不舍的感情。

4. 对比手法:在诗中将对照的两个事物相对放置,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突出主题。

例如:《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比了黄河之水在高空和海洋的不同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豪迈的向往。

5. 押韵手法:通过对韵脚的运用,让诗歌听起来更加和谐、流畅,达到吟咏诗歌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使用了平仄和押韵,使诗歌更具节奏感。

6. 意境营造手法:通过对氛围、色彩、深度等因素的把握,创造出独特的美学体验。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创造出静谧、纯粹的意境,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7. 借古讽今手法:通过援引古人的诗歌和故事,反映当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长恨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过借古托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沉浸在战乱和混乱中的悲愤。

8. 对景生情:通过对现实场景、人物的感知和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和切身体验。

诗歌常用手法

诗歌常用手法

诗歌常用手法
诗歌常用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赋、比、兴: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2. 夸张、象征、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等:这些都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在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妙之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4.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等: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5. 起兴、顶真、反复等:这些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总之,诗歌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不同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歌需要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卒章显志
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白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4.反衬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9.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10.伏笔 照应
例如:《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又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5.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8.借古 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例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3.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7.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特 征
例句及分析
1.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如:“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虚实 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