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经历——复旦微电子(转)

合集下载

一位牛人自述学习模拟电路专业技术的经历

一位牛人自述学习模拟电路专业技术的经历

一位牛人自述学习模拟电路技术的经历————————————————————————————————作者:————————————————————————————————日期:一位牛人自述学习模拟电路技术的经历,该文作了更加深刻的阐述,特此转载。

复旦攻读微电子专业模拟芯片设计方向研究生开始到现在五年工作经验,已经整整八年了,其间聆听过很多国内外专家的指点。

最近,应朋友之邀,写一点心得体会和大家共享。

我记得本科刚毕业时,由于本人打算研究传感器的,后来阴差阳错进了复旦逸夫楼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研究生。

现在想来这个实验室名字大有深意,只是当时惘然。

电路和系统,看上去是两个概念,两个层次。

我同学有读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方向研究生的,那时候知道他们是“系统”的,而我们呢,是做模拟“电路”设计的,自然要偏向电路。

而模拟芯片设计初学者对奇思淫巧的电路总是很崇拜,尤其是这个领域的最权威的杂志JSSC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以前非常喜欢看,当时立志看完近二十年的文章,打通奇经八脉,总是憧憬啥时候咱也灌水一篇,那时候国内在此杂志发的文章凤毛麟角,就是在国外读博士,能够在上面发一篇也属优秀了。

读研时,我导师是郑增钰教授,李联老师当时已经退休,逸夫楼邀请李老师每个礼拜过来指导。

郑老师治学严谨,女中豪杰。

李老师在模拟电路方面属于国内先驱人物,现在在很多公司被聘请为专家或顾问。

李老师在87年写的一本(运算放大器设计);即使现在看来也是经典之作。

李老师和郑老师是同班同学,所以很要好,我自然相对于我同学能够幸运地得到李老师的指点。

李老师和郑老师给我的培养方案是:先从运算放大器学起。

所以我记得我刚开始从小电流源开始设计。

那时候感觉设计就是靠仿真调整参数。

但是我却永远记住了李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运放是基础,运放设计弄好了,其他的也就容易了。

当时不大理解,我同学的课题都是AD/DA,锁相环等“高端”的东东,而李老师和郑老师却要我做“原始”的模块,我仅有的在(固体电子学) (国内的垃圾杂志)发过的一篇论文就是轨到轨(rail-to-rail)放大器。

复旦微电子保研面试题

复旦微电子保研面试题

首先老师先叫我读了一段关于互补数字系统的英文,然后说说自己的idea,我读了2分钟,好像说不出个什么东西来,就blabla两句就结束了。

然后又用英文说自己在本科阶段学过的东西。

也是blabla几句,后来还好老师问我在lab做过的research,然后就滔滔不绝如江水了。

后来的几个问题都是和这个research有关的,由于时间问题就叫我画了一个与非门,问了想去什么方向。

就出来了。

下面保持队形。

模电的:正反馈震荡条件(我忘记答相位的条件了...)负反馈对增益和带宽的影响运放一般是开环的还是闭环的数电的:同步电路跟异步电路的区别(我答错了..应该是触发沿的区别,不是频率的区别...不过后来王sir来接话圆场了,赞王sir~)然后洪sir问了d触发器异步和同步的区别,这个知道。

还有至少几个触发器才能5分频。

我答了3个。

后面两个问题,一个是mos管的延迟时间,我不会。

随便说了个0。

1ns。

然后,工艺老师说多晶硅和单晶硅做器件哪个速度快。

然后猜错了,我说是多晶硅。

就这么多。

然后问我digital device&signal 和analog device&signal 的区别并举一个例子然后问dsp的优点答auto-id lab digital design数字设计流程逻辑综合做了哪些事情有几种逻辑功能仿真方法后仿有哪些东西哪些影响因素最后问cad有没兴趣英语部分大家都差不多,后面问了振荡器相关,电流/压负反馈、串/并联负反馈作用并挑个画图,然后问了FPGA是啥,目前的特征尺寸到多少了,最后存储器有些啥。

谈项目然后具体问问项目中的细节(电阻用哪种之类的)英语刘冉问目前大规模投产的特征尺寸是多少,我说90nm,然后他说知不知道INTEL投产的是多少,我说45nm,然后又问估计32nm什么时候投产,再问做小的话有什么问题,我说power consumption然后问leakage current主要是为什么,我说是charge sharing effect和DIBL,然后问gate current我说可以用HIGH-K 就结束了因为我在英语过程中谈到我是电工转来的,洪sir就说既然是从电工转来的那就问一个关于高频的问题(我汗,高频跟电工有关系吗,而且我没准备过高频,好在问题简单),高频电路有什么问题,我就说寄生电容云云。

复旦微电子——专芯成就未来

复旦微电子——专芯成就未来

复旦微电子——专芯成就未来
邵律;王芬;胡心仪
【期刊名称】《上海经济》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

1998年7月,由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商业投资公司和一批梦想创建中国最好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创业者联合发起创建了复旦微电子。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邵律;王芬;胡心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复旦人中国芯创新魂——记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J], 黄华
2.创"芯"十年成就未来——在2010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暨第五届"中国芯"颁奖典礼上的报告 [J], 邱善勤
3.创“芯”十年成就未来——在2010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暨第五届“中国芯”颁奖典礼上的报告 [J], 邱善勤
4.卓越彰显速度粤"芯"成就未来——走访广州首家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粤芯半导体 [J], 刘启强
5.专芯发展、用芯服务、创芯未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旦大学微电子考研经验分享

复旦大学微电子考研经验分享

复旦微电子考研心得复旦的复试还是很公正的,复试的时候分了三个组,每组5个老师,4个设计1个工艺,4个设计包括模拟和数字的.先是英语听说,让你读一段专业英语,然后用英语总结,呵呵,说真的,那段英语我没看懂.然后让我用英语介绍下合肥,我又蒙了!英语测试后是专业测试,都是很基础的问题,不过范围很广,从模电,数电,到模拟设计,工艺,大家也不要怕,老师也知道你不怎么懂的,个人感觉我回答的不好.复试出来的时候,楸了一眼,足足记录了两页纸,老师对每一项都打分,感觉好象我说的每一句话,他们都记录下来了,感叹一下!介绍下心得和情报吧!复旦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但也不简单。

分析一下,复旦专业课最高分132,还是一个哈工大的人考的,所以专业课难大家都难,复旦的学生专业课上的优势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同样不能忽视专业课的复习。

考复旦,基础课一定要好,英语70+数学130+,专业课考个110左右,这样总分就差不多了。

1.复旦07年设计的复试线是343,比06年的369低了20多分吧!今年题目比较难。

2.大家不要轻信网上买的复旦资料,我买了一份,200块,拿到手一看一无是处,我复习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看买的那些资料。

3.复试非常重要,今年有个360+的被刷了。

专业背景很重要,所以不鼓励跨专业。

下面谈谈专业课复习1)模电看的是(童)的书,错误很多,我是都看完了,课后习题全做了。

又听网上介绍买了一本清华出的习题集(唐竞新),作完后感觉没什么用处,题目重复很多,还超范围,可以说完全没必要买这本习题集。

大家把童的书多看几遍就没问题了。

今年听说复旦出了一本模电,没有看过,不评论。

2)数电看的是复旦的教材(陈光梦)和配套的教学参考,这本书写的非常不错,内容和讲解都很详细,错误只有一两处吧!课后习题当然是全做了,06年考了一个奇偶校验的题和课后习题很像,07年的题的解题思路和教学参考上讲的一样。

读看几遍吧,基础差的可以找别的数电来加强一下。

3)集成电路部分说真的,这部分内容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考的,非常乱。

复旦微电子——专芯成就未来

复旦微电子——专芯成就未来

38特别报道 │ Special Report2013.08 Shanghai Economy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

1998年7月,由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商业投资公司和一批梦想创建中国最好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创业者联合发起创建了复旦微电子。

公司成立以来,已成功地确立了在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司于2000年8月4日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8102),成为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

今日,复旦微电子已从10多位创业者发展为拥有500位员工的公司,用户遍及全球各地。

公司更以卓越的管理,良好的发展潜能,骄人的业绩,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

2011年复旦微电子荣登《福布斯亚洲》杂志编辑评选的“最佳中小上市企业”。

立足上海,植根香港,走向世界,复旦微电子以发展中国微电子产业为己任,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力争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跨国企业集团。

“专芯成就未来”,复旦微电子与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一起,成就共同美好的未来!人才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集成电路专业机构的合作,使公司源源不断得到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充足的人才储备。

公司先后建立了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科技大学SOC 实验室,我们还在美国、欧洲等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全球化的技术研发网络。

公司现有的设计队伍强大齐整,在电路、版图、I P 库、测试等每一个环节都拥有国内顶尖的人才。

技术优势公司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大规模集成电路分析设计系统(E D A),建立了从HDL/Verilog HDL 直至版图设计和验证的一整套设计方法和流程。

公司自主开发了一套I C 标准单元库和宏单元库的自动化建库流程,已开发了几套针对不同工艺的I C 标准单元库和两种具有自主版权的微控制器。

经营优势公司恒守“无工厂化(f a b l e s s)”的模式,专注于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能力,选择最先进的生产线和生产工艺生产产品,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产品价值。

复旦微电子10年初试成绩

复旦微电子10年初试成绩

报录比2005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386 81200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329 107 3.072009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354 106 3.342010信科院微电子硕士录取名单(含成绩)报考专业考生编号考生姓名初试总分复试成绩总成绩实际得分录取专业备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84 邓燕平425 89.6 84.94 86.3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93 陈浩417 88.4 84.94 84.9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83 王敬轩409 91.6 84.74 84.74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90 朱伦420 90 84.37 85.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808 刘照乾386 88.4 80.56 80.56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34 肖凡杰398 86 80.16 81.5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726 杨雯377 89.2 79.54 79.54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731 繁萌395 84.6 79.33 80.6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95 曹成伟372 86.4 78 7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54 胡成390 82 77.88 79.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817 魏红强364 86.6 76.94 76.94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92 卢东仪368 78.4 75.04 75.04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812 耿阳351 88.6 74.46 75.7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91 李连杰370 78.6 74.12 75.3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路工艺)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68 王心380 85 78.7 78.7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08 张艺武380 85.5 77.83 78.85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40 张东越378 85.5 77.65 78.57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803 朱春368 89 77.21 78.2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737 周涵超371 84 77.14 77.14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806 陈烨昕382 87.4 76.8 79.7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787 奉靖皓385 86 76.8 79.7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01 赵炎376 89.6 76.63 79.5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16 吕良剑372 81.4 76.5 76.5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49 万鑫366 86.6 76.22 77.2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10 韩晖翔387 83 76.2 79.0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62 郑俊松381 85.2 76.03 78.9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751 魏蕊369 77.6 74.94 74.94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783 许建飞361 80.6 74.72 74.7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35 赵琦370 76 74.6 74.6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716 王鹏翔365 80.2 74.19 75.16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97 刘力睿377 80.4 74.1 76.9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624 浦小飞368 77.2 73.72 74.6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589 刘隽人361 78.4 73.7 74.06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820 刘鹏飞361 77.2 73.7 73.7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788 贺茂飞378 74.34 73.39 75.22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 初试70%+复试30%[本帖最后由zpsddy 于2010-10-22 15:15 编辑]。

复旦大学微电子考研经验分享

复旦大学微电子考研经验分享

复旦大学微电子考研经验分享近年来,微电子工程领域的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考研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作为中国顶尖的高校之一,复旦大学在微电子领域也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分享一些复旦大学微电子考研的经验,希望能对即将踏上这条路的学子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一、了解微电子专业在准备考研之前,首先要对微电子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微电子工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分支,涵盖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系统设计等多个方向。

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培养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准备考研期间,应该认真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了解微电子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方向。

二、充分利用复旦大学资源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师资源。

图书馆是一个宝库,里面有大量的学术期刊、图书和专业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电子领域的发展动态。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的重要场所,通过与导师和研究团队的合作,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复旦大学的教师也是宝贵的资源,他们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可以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备考策略备考阶段的时间有限,因此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制定备考策略。

首先,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备考计划,确定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以确保充分利用时间。

其次,要注重复习和练习,做大量的题目和模拟试题,提高解题的能力和应试技巧。

此外,要了解考研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复旦大学微电子考研的考试科目主要包括数学、英语和专业课程,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重点复习。

最后,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准备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四、选校和申请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是许多学生的热门选择之一。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1年,是复旦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重点学院之一。

学院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开展前沿科研与技术创新,并为国家、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拥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子,为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微电子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院教师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他们潜心研究微电子学科中的前沿问题,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发展。

学院还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潜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重视教育与科研的融合发展。

学院设有多个研究所和实验室,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条件。

学院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学院教师和学生在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射频微波、光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院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学院每年举办多个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院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和学术竞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以培养高层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微电子学科研究与教学机构。

学院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研经历——复旦微电子(转)接到复旦的接收函已经是研究生报名的最后一天,把接收函送到学校教务处,顺利拿到校验码,完成网上报名后,我的保研的生涯终于告一段落。

现在把我的经验总结一下,希望对以后保研的师弟师妹有帮助。

从大三上我就决定保研,从之前的成绩来看,拿到保研资格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也没有怎么准备,现在看来也不是太好,下面有说在大三下自己很被动。

既然觉得自己没有太大的问题,大三下跑去台湾交换了半年,虽然自己有懵懵懂懂想过自己想走那个方向,但是一直没有清晰的方向,在台湾的这半年,帮助我决定了我保研的专业和方向,所以真的很庆幸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做了一件合适的事情。

等我回到学校时候,已经是大三下学期末了。

一回到学校,便开始准备保研的事情。

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很被动。

看着自己保外的同学都参加了清华北大交大的夏令营,自己一点都没有开始,心里十分着急。

这时候开始看保研论坛,看自己喜欢的学校。

因为想学IC设计,一开始选择了中科院的微电子所和微系统所,对于复旦微电子还是很不自信,觉得自己不是很够资格,所以不大敢去想。

从台湾回来不久,大概7月中旬,学校便开始做保研资格认定的工作。

这里要好好赞一下我的学校——中山大学。

中大对保外的政策是相当开明,保外和保内是分开排队的,也就是说保外和保内有固定的名额,只要选择了保外,就只需要跟选择保外的同学竞争。

保研认定的时候出现了小插曲,因为学校认定工作开展地比较早,我在大三下学期在台湾的成绩还没来得寄回来,自己很是着急,没想到去台湾交换会害得自己没了保研的资格,当时想着要是不行的话,就去工作算了。

还好学校最后还是出了公告,对大三去交换的同学,保研认定的成绩不算大三下学期。

我就这样顺利拿到保外的资格。

难怪有个师兄后来和我说,你真的要好好谢谢中大,一个这么开明自由的学校,为你提供了这么多机会。

后来看到其他学校的同学拿到offer后却得不到保外资格,最后保不了研。

拿到保研的资格后,便开始去招生学校网申。

一开始申请中科院的微电子所和微系统所两家研究所。

这时候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科研的经历,虽有一些项目经历,不过获奖也不多,心里觉得很没底。

所以7月下旬便回到学校找个了与自己保研专业方向相关的老师,进了他的研究室开始做一点科研方面的东西,最后这个老师也成了我毕业设计的老师。

整整八月份都待在学校,其中又有一段时间,跟着老师去了一家公司帮忙解决一个项目的问题。

整个八月份都在忙,在实验室在忙学习理论和用matlab仿真,在公司忙着写verilog代码和检测代码debug做测试。

想着回想起那段时间,每天都靠着信念去努力的。

从台湾大半年,回到广州就开始忙保研资格认定和申请的事情,然后回家才十天又回学校。

所以我想对以后想保研的师弟师妹说,最好在大三上开始有意识地准备一下,不一定要很有目的,提前做一些相关的项目,有机会进老师的实验室也不错。

在实验室的时间,和同学聊天,他鼓励试着我去报复旦微电子试试,还给了我之前保研到复旦微电子的联系方式。

和师兄聊了几次,他给我介绍复旦微电子的情况和看了我的简历,然后就鼓励我报复旦,最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联系了一下复旦的导师,他看了我的简历也鼓励报,最后我才报了复旦。

说到保研准备的材料,我当时也算很被动。

简历写好后,修改了几次就定稿了。

然后是写推荐信,一般都是自己写好发给老师修改。

因为我找老师的时间都比较晚,很多同学已经找好老师签名了,特别是参加了夏令营的同学。

等到我去找老师的时候,很多老师都说已经为一些同学写了,不方便写太多推荐信。

那一段时间很沮丧,早上在实验室和公司,晚上回到宿舍就在修改推荐信和给老师发邮件求写推荐信。

还好最后找到交了我三门课的副教授给我签了名,同时也收到在台湾Soc课程的老师给我寄来的英文推荐信。

赶在接近截止时间才寄出。

寄出材料以后,我便开始每天都在看相关的专业书,准备保研面试。

过了几天接到中科院微系统所的电话说收到我寄出的材料,通知我去面试了。

再过几天收到具体的面试通知,然后马上去买票,但是临近十一国庆节,根本就买不到从广州到上海的火车票,没办法只好买机票了。

然后得到悲剧的消息,网上说微电子所也通知面试了,但是我根本没有收到,然后一查原来我寄出材料恰好是微电子所的截止日期前一天,加上快递的时间,等材料到北京微电子所早就过了截止时间。

当时非常后悔,心情极其不好。

本来我寄了最大的希望在微电子所,微系统只想用来保底,复旦微电子则是一种“试试看”的心态。

那也没有办法,只要先拿到保底的微系统所的offer再说。

踏上去上海的旅程,由于是第一次面试,心里非常紧张。

微系统所的面试基本上就是走流程,我觉得微系统所大概是“来者不拒”,面试也是问一下基本的问题和项目的经验。

然后把整个面试的重点放在“是否要硕博连读”。

有个老师明确问我是否愿意硕博连读,我委婉地拒绝了,然后另一个老师再问了一次,我直接地拒绝了,我说现在的我无法对三年后的选择做决定,然后那个老师似乎不高兴,然后他问其他的老师是否还有问题,当确定没有其他问题后,我的面试也就结束了。

面试出来之后和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他们说之前没有接到微电子所的面试通知,说是因为在“是否硕博连读”的选项上选了“否”,后来打电话过去改了这个选项才拿到面试通知。

我才知道即使我的材料及时寄到微电子所,也不可能收到面试通知,因为我在“是否硕博连读”和“是否服从调剂”上都选了“否”。

后来也觉得没有必要再打电话去改了,所以微电子所就和我彻底无缘了。

微系统所在所有人面试结束后就给每个人都发了接收函。

我终于拿到保底的offer,然后就打道回府过十一国庆。

坐个隔夜的火车回到学校,当天下午就接到复旦微电子的通知,当然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紧张,因为离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更进一步了,加上微电子所的失败,让我别无选择。

因为要是去微系统所的话,第一年要在合肥读一年,而且在面试的时候发现微系统所的微电子设计方面也不是很强。

国庆过后,我再次坐上去往上海的飞机,本来想买火车票的,但觉得可以去复旦面试也算是成功开始,所以决定鼓励一下自己买了张飞机票。

到了上海之后,在表哥家里住了两天然后去复旦的张江校区面试。

去到复旦,和之前联系的师兄碰了面,师兄给我介绍了一下各个老师的情况,还有面试的大致流程与基本内容,还和我聊了很多事情,缓解了我紧张的心情。

然后师兄又请我在复旦的饭堂吃了顿饭之后接着下午就去面试了。

去看了一下分组,知道自己是最后一个。

然后就站在面试房间外面等了几乎两个小时,累死我了,复旦居然又不安排等候室或者椅子,自己又不敢走开,担心前面有人没来,到自己的时候却走开了。

就这样连午睡都没有,一直站到4点才轮到我。

面试开始,一位老师便立刻用英语问我从哪里来的,家乡怎么样,有什么兴趣爱好。

之后又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脱口而成想做一名优秀工程师。

然后老师就笑着说,仅仅是工程师吗,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兵并不是好兵。

我立刻接了过来,说Steven Jobs也是从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开始的,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几个老师笑了下,然后继续问我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

我就说自己有时候有点不够自信,自己一开始还不够报复旦微电子,主要担心老师不是很熟悉中山大学的情况。

后来老师也说,中山大学还是挺出名的,只不过在电子专业不是很突出而已。

然后我顺着这个问题,讲下自己怎么从不自信变成自信到报复旦,顺便带出自己的一些项目经验。

说完这些,我的英文面试也就结束了。

其实英文面试,我觉得自己还很不错,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上。

接下来老师直接就问中文问题了。

首先他问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微电子到底有什么联系。

然后说之前面试的同学都说没怎么学过信号与系统,他表示很怀疑,他问我有没有学过。

我答当然有学过。

老师立刻就叫我画出采样信号。

我在纸上画了下,然后老师就反问我这是采样信号吗?当时我整个人就懵了。

后来才想起我自己画出的是抽样序列,用抽样序列去乘以原信号得到的才是抽样信号。

说老实的,我对采样还是挺了解的,但老师这样问,“采样信号”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就有点模糊了。

老师见我画的不是很准确之后,就叫我解释一下我画的是什么,怎么样去采样的。

我回到之后老师觉得还不错,之后继续问我采样有什么用。

我答主要还是在模数转换上用得比较多,老师又反问一句就只有模数吗,又一下把我问倒了。

然后老师就让我说说为什么要模数转换,数字比模拟有什么优势。

之后让我描述一下一个通信系统大概是怎样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具体是怎么样的。

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老师会问那么多“系统”的问题,我之前一直都在准备“电路”方面的问题,结果老师机会都没有怎么问。

(这可能也是我之前联系的老师,他是Soc方向的,比较注重对系统的认识吧)不过还好,我在“系统”方面的基础算比较牢固,几乎都能答得上,即使其中又被反问了几次,几乎都能化险为夷。

之后老师就开始问我项目的问题了,首先问我设计的系统,用的是同步时钟还是异步时钟,各有什么优缺点。

之后问我的设计采用多少级流水线,级数可否增加,其实他是想问我流水线的级数太多会有什么缺点。

之后又问我的设计做到什么程度,我告诉他我的设计只做到网表,他便问我关键路劲是什么,我把定义说清楚后,老师继续问我关键路劲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这个我真的不懂,然后再重复了一遍定义,说主要决定延时。

老师苦笑了一下,然后说,只知道定义有什么用,连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都不知道,当时对我来说又是当头一棒。

之后老师们就相互问了下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坐在我右手边的两个老师整个面试中一句话都没有,后来我猜想他们应该是主要问电路方面的问题,见我都在说设计的东西就没怎么问我了。

走出面试的会议室,觉得好累啊,虽然是短短十几分钟,感觉老师问了超多问题,一般都是开了头,之后就不断从我的回答中抓出问题继续问下去。

只要一见我有任何迟疑,就直接跳过问下一个问题。

面试结束之后和师兄碰了下头,简单地说了下我面试的情况,他鼓励我说不要想太多,说接下来等通知就好。

我问他大概什么时候会有结果,他跟我说他那年是当晚就知道结果了。

然而我那晚等了整整一晚都没接到任何通知。

第二天带着忐忑的心情去逛了下中国馆和沙特馆。

中午时候接到师兄的短信说,内部知道中大有人已经被录了,还告诉我是理工院的。

当时真的像是晴天霹雳,我真的觉得自己应该没有希望了。

之后我想着即使不行也打个电话给院办的老师问下,院办的老师说叫我不用担心,她说我还是很有机会的,但是现在她不能多说什么,叫我还是耐心等消息。

我带着不知如何形容的心情坐上回广州的火车。

回到广州也一直都在焦急地等待消息,后来觉得实在等不下去了,便发了个邮件给我面试的主考官,老师简单回了我说要等进一步审批,说我面试的结果还算排得比较靠前,应该没有问题的。

之后就收到复旦研招办的通知,说已经确定了名单,等上交学校审批后才可以发接收函。

这下终于可以松了口气,不过也还是有点担心,不知道那个审批会不会再刷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