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篇要点复习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全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全

第一节当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1.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的现状研究2.文学史研究3.现实的文学体制、文学机构、文学现象第二节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源流:“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第一阶段:1949--1978年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第三阶段:90年代文艺界的政治文化批判运动:•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胡风集团案”•“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运动新时期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通俗文艺等思潮,并以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文化批评思潮穿插其间,在理论的带动下,构成了一幅纵横交叉、互为补充、相互阐发的全景性的文学思潮图第一编27年的文学(1949-1976)前言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五四以后的文学被称为“新文学” ,“新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最初的使用,具有这样的含义: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是在表明它与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学的时期的区分;从“共时”的角度,则显示这种文学的“现代”性质:题材、主题、语言、文学观念上发生的重要变革与更替。

“当代文学”概念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第三。

“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时期。

第一章27年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第一节27年文学的背景一、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1、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以解放区文学为主,进入50年代后,成为中国大陆文学的“惟一”。

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其指南。

2、右翼文学国民党官办文学,张道藩3、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朱光潜、沈从文等,力图“匡正”文学的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走向,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强调文学要“冷静”、“超然”,要远离政治。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内容概述文学发展与历史背景: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建设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重要作家与作品:熟悉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茅盾、巴金、柔石、叶紫、莫言、余华等作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重要作品的主题、风格等。

文学流派与思潮: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如白话文运动、左翼文学、现代派诗歌、朦胧诗、先锋小说等,掌握其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

文学理论与批评: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观点,包括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胡风的现实批判主义等。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现象,以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互动关系,如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等。

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语言等特点,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1. 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首先它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变化和精神面貌都得以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展现和传承。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可以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现当代文学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独特性并进行自我创新。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提升个人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和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复习要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复习要点

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分析(思想,艺术特色,人物,语言风格)精神胜利法,凤凰涅槃,社会剖析小说,爱情三部曲,第五代导演,边城,狂人日记,朦胧诗,余华的小说,山上的小屋,骆驼祥子,雨巷,雷雨,啊Q,新写实小说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

1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认为门第高辈分大,护短,比丑(极度的自卑——高贵自尊),强烈的嫉妒心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 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

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2自轻自贱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

3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

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4在幻想中战胜对手,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

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

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特点:1、鲜明的理性色彩。

大二期末现当代文学复习要点

大二期末现当代文学复习要点

当代文学复习要点一、伤痕文学: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潮流,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这一文学现象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伤痕文学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二、反思文学: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创作潮流。

三、改革文学的第一篇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四、新写实小说的概念、创作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1、概念: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2、创作特点:1)情感的零度写作;2)表现生活的原生态;3)消解人物性格;4)心理化的“真实”3、代表作、作品:刘震云《一地红毛》;刘恒《狗日的粮食》;池莉《烦恼人生》和方方《风景》是标志。

(1987)五、第三代诗人群(新生代诗群)有什么创作特点。

(1)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新生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2)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新生代诗歌的重要特征。

六、朦胧诗:出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年青诗人写的,思想不显露,感情比较隐秘,具象鲜明,具有整体朦胧美的诗。

七、三个崛起: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号称三个崛起。

八、探索戏剧有何创作特点、代表作品、作家。

这些作品有何影响。

1、创作特点:形式革新结构散文化;叙事成分增加;戏剧时空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相互重叠;2、代表作品、作家:1)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2)黎锦云《狗儿爷涅槃》3)宗福先《血,总是热的》 4)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屋外有热流》5)刘树纲《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6)沙叶新《寻找男子汉》 7)陈于度、杨健、朱晓平《桑树坪纪事》3、影响:1)在艺术观念上,戏剧摆脱了对政治的从属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2)突破五四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陈规,大胆调用各种手段,建构起一个庞大的“为我所用”的综合艺术体系。

现当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当代重要的文学潮流,1977年至1979年间,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滥觞,文坛上涌现了一批直面人生苦难,对十年“文革”浩劫进行血泪控诉,揭示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造成内伤的作品,形成一股创作潮流,称为“伤痕文学”。

2.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过去的教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扩充和深化了文学的历史内容,在题材开阔、思想主题深化、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3.寻根文学:出现于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形势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呈现出主题多元化的局面。

一批青年作家改变文学视角,立足于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形成了一股潮流。

这些作家注重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以特定的地域文化现象为描写对象,从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进行文化寻根,在描绘中挖掘民族文化精神。

4.先锋小说:又称为现代派小说,广义上指当时一切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密切相关,且在其直接影响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明显的超前性的小说;从狭义上看专指在80年代中期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小说。

5.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于诗坛的诗作,源于一代青年在“文革”中痛苦迷惘的经历、思考和情感,大胆地借鉴西方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尤其是意象派等现代诗的表现艺术,探索以新的诗艺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个性。

6.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利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本来面貌。

7.第三代诗人:以自觉叛逆的姿态登上文坛,反对朦胧诗派,称自己为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走向经典不朽,要自觉对抗、极端地断裂。

8.革命样板戏:为了粉饰文革期间文艺界的萧条,填补周扬文艺黑线和文学作品都打倒后留下的空白,并达到某种教育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考研文学学考研总复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总结

考研文学学考研总复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总结

考研文学学考研总复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知
识点总结
一、现代文学
1.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强
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著名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 郭沫若: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
风格独特,描写了许多历史和民族英雄。

著名作品包括《祝福》、《南京!南京!》等。

3. 茅盾: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是第一位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著名作品包括《子夜》、《春蚕》等。

4. 徐志摩: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
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爱情和生活的热情。

著名作品包
括《再别康桥》、《致橡树》等。

二、当代文学
1. 余华: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揭示
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残忍。

著名作品包括《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2. :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关注女性主题,揭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努力。

著名作品包括《楼下的房客》、《客栈》等。

3. 莫言: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是第一位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著名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蛙》等。

4. 余秋雨: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
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意识。

著名作品包括《文化苦旅》、
《马悦然三部曲》等。

以上是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考研复
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意义
➢艺术性的尺度
➢经典化的认知
➢对待现代传统要有一种虚心的态度
➢现代性的视野
➢世界性的眼光
✧战争的线索
✧世界范围共产主义运动从兴起到挫折的历史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后工业化以及第三世界工业化和民族独立的过程
第二讲、鲁迅的《野草》及鲁迅的个体生命哲学
➢鲁迅的意义
民族受难者:每当时代想最终总结自己的价值时,这个人总会生还。

他举起时代的全部重任,
掷入自己的胸渊。

民族忏悔者:一个时代的经验需要一种新的忏悔,这世界仿佛常在等候着它的忏悔者。

➢个体生命哲学
✧历史中间物
从旧的营垒走出来,摆脱不了旧的痕迹与影响;首先从旧的营垒中觉醒,接受西方现代思想。

认识到自己是传统的背叛者,又不得不承认自己与传统的联系。

否认至善至美的黄金时代,如果有,也不属于自己这样的历史中间物,自己是旧世界的牺牲品。

《影的告别》
《墓碣文》
✧《野草》中的哲学:对人生整体的荒诞感
《坟》跋涉的尽头是什么,生命的终极追问
➢温情的鲁迅;可爱的鬼
《腊叶》
第三讲、周作人其人其文
➢英国随笔的影响
文抄公,述而不作。

发明美文的概念。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从容的忧郁,单薄的寂寞,一生与苦打交道
➢周作人的地位与性格
国难声中怀知堂。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生活的艺术
无用的享乐,精致的妆点。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喝茶》
第四讲、废名的散文和小说
➢废名其人
相貌奇古,喜静坐深思之僻才
➢小说不写故事:《桥》
“《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

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

”要得解脱,首要“净心”,“净心”意味着一种“禅”的境界,也是一种“物我两
忘”的境界,所以“禅”的境界,也是“空灵静寂”的境界。

➢用绝句的方式写小说:充满了跳跃、省略和空白。

《桃园》,写王老大关门拉门闩:“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


《桥》:“一匹白马,好天气,仰天打滚,草色青青。


➢背着语言的筏子
废名这里也有对语言的质疑,对媒介的自觉,对语言限度的体认。

在《已往的诗文学与新诗》一文中,废名认为“文字这件事情,化腐臭为神奇,是在乎豪杰之士”,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尤其体现在复活古典文学所惯用的比喻之中。

➢对生活的诗兴观照态度
徐志摩的散文和诗歌
➢诗人风采
➢剑桥生涯及《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的死
➢诗人之死
里尔克:“只有从死这一方面——如果不是把死看做绝灭,而是想象为一个彻底的无与伦比的强度——那么,我们只有从死这一方面才可能彻底判断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