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课件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文学批评实践
04
CHAPTER
文学与社会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常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风貌。
文学的政治倾向
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文学的政治批判
一些作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政治立场和诉求,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05
CHAPTER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展望
1
2
3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视角,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丰富世界文学的多样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互动和碰撞,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推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主题、风格和叙事方式,为全球作家提供了新的文学创作灵感,启发了跨文化、跨领域的文学创新。
提供新的文学创作灵感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03
培养了新一代读者群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培养了新一代具有独立思考和审美品味的读者群体。
01
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元素,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思潮
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先锋小说等。
文学流派与思潮
02
CHAPTER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和《阿Q正传》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ppt
汪増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首先在于重气氛, 他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写不出 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 可以在字里行间溱透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 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
汪増祺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以为风俗是一 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风俗自然流露出 一个民族的天性。
(2)直叙与抒情交融
2 “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美”
指老舍的小说语言在通俗,流畅中所蕴含的诗 意,典雅与口语化。
பைடு நூலகம்
(1)这种语言有三种成分:

北京话 (派,阔气) 文言词语 (儒雅)
欧化语式 (浪漫)

《骆驼祥子》
《正红旗下》
(2)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转换,交融。 《骆驼祥子》

未完待续————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教学辅导之一
茅盾和他的社会剖析小说
一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风格
1 何为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有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具有鲜
明的阶级特征,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个阶级的 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 与事件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 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 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 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 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 义和理论意义。
“墙” 的象征意义: (1) 人们处心积虑的婚姻与谈情说爱。
(2) 白流苏环环相扣的追,范柳原步步为营 的防范形成了无形的心墙 。 (3)社会上人们关于婚姻的传统观念,离婚再 嫁低人一等,只能填房,不能正娶。 (4)社会环境的墙。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课件剖析 共8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课件剖析 共82页

鲁迅照片
青年时期学生照
中年时期
2.《彷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共收入1924——1925的11篇小说,主要 是描写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生活 的作品。比较熟悉的作品有《祝福》 (祥林嫂)、《离婚》(爱姑)、《伤 逝》(涓生、子君)、《在酒楼上》 (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 《幸福家庭》(作家夫妇)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所选文学作品,提高 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在阅读中 形成自己有建设性的见解,为毕业论文的 研究写作积累资料和题材。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含现当代两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体裁分成四 大部分,每种体裁的作品又有精读和略读的 不同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到开放教育的特 点,在每篇作品的后面都附有“阅读提示”、 “扩展性阅读书目”、“参考书目”等内容, 以方便学生自学。
(一)时代背景:
《在酒楼上》选自《彷徨》,反映了辛亥 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现实,是鲁迅先生表现知 识分子问题的比较著名的作品。
(二)人物形象分析:
吕纬甫与涓生、子君、魏连殳等一样,都 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过民主主义、个性解放 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是社会改革的有志之士。 吕纬甫过去“敏捷精悍”,曾有过“到城隍庙 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破除偶像壮举,为了探 讨“改革中国的方法”,与人争论得“打起 来”。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 的分子,开风气之先。
对学生的建议一
对文学名著文本细读,进行“鉴赏性阅 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 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 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 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并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 的阐释。
建议二:
应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 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 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 作品的比较,等等)。要学会发现问题,查 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 性的文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ppt

对陈小手高超的接生本领,作者也仅是通 过白描手法很自然地写出来,并未写他的其他 特征,如他的手“动作细腻,可减少产妇的痛 苦”“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 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些”。作品只在 小说结尾写到陈小手的不幸遭遇。结尾一句话 把团长的心理呈现出来,使读者能感觉到作者 流露出的嘲讽。
汪老先生在作品中更多地是表现的和谐快 乐,用他自己的话“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 谐。”
如《陈四》,直接写到陈四的部分很少, 而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 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 表演,突出了纯然而宁静的乡土风貌,反映了 故乡那和谐而温馨的风俗人情。虽说对陈四的 介绍只限于小说的结尾,但丝毫不影响作品的 影响力,恰是这种看似“很随意”地安排,营 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
写男性产科医生陈小手的经历与命运。
小 有《说 ,陈开 同小头 时手就 也》交是待被写男人了性瞧什产不么科起?医的生一在个当 职地 业绝 。无 但仅 陈
小手不仅不以为然,而且敬业,手艺高超。 小说简单交待了陈小手的经历,也就是他的 与众不同,却并未交待他为何要做产科医生。 后半部分详细描写给团长太太接生的经过, 最后轻描淡写地安排了陈小手的结局:仅仅 因为他出于职业需要接触了团长太太的身体, 这样一个有个性有手艺而又敬业的能人,被 团长一枪打死。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 点”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 体现的,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 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 “人”。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 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 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 的。
• 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一方 面是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知 地理,对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 说更是如数家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 风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 崇尚自然,讲究情趣,讨厌做作,反对 小说的戏剧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彼岸》:表现“人与人的牵制关系”主题。戏剧提 供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思考。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1、鲁迅的“童年经验”:
“祖父入狱”→他们家族开始走向衰败、使他 感受到被视为“乞食者”的被歧视;
“父亲生病” →他几乎每天来往于当铺和药 房之间,感受着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后的世态 炎凉。
鲁迅在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被动事实面前,破 灭了血缘的希翼和安全附着的希望,在亲情的 温馨与血缘的纠葛中,烙上了个人意义的“绝 望”。
这里既是激进革命作家的发祥地,又是旧派文 人的大本营,在变幻的时代风云中开始呈现出 异常炫目的光彩。鲁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 过他人生最后的十年。
1936年10月19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 寓所,享年五十六岁。
二、鲁迅小说《狂人日记》
1、《狂人日记》: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的 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是鲁 迅文学创作的起点,也预示着他创作态度的建 立,当பைடு நூலகம்这种创作态度还是应该回归到本文来 进行研究和解读。那么对于《狂人日记》我们 研究的起点应该放在哪里?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 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赴南京求学。初步接 受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
2、外出留学阶段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 院.在日本的7年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西方文 化,思想上逐渐远离那个时代流行的振兴中 国的观念——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和孙中山的 民族革命思想,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的历史 课题,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精神的思考与 超越时代的历史眼光。
应该说,辛亥革命前的鲁迅,虽然对家园、血
缘已经绝望,但在进化论的世界观指导下,他 对于国家、民族还充满着希望的,他写《摩罗 诗力说》,提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 迫切希望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丑石》、《月迹》、《商州初录》、《商 州又录》等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PPT10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PPT10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 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 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 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 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 船人与小小船只,皆都那么爱着!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 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 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见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 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 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 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 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罢!艺术的字画中,没有 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 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末这个“我”怎样 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 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的一篇作品”
❖《离婚》讲述的是爱姑反抗离婚的故事 ❖小说为何取名“离婚”? ❖在“离婚”这个核心事件上,鲁迅究竟要表达什么?
小说为何取名“离婚”?
❖“离婚”一词的使用,充满反讽意味,该词所唤起 的读者的现代意识,与小说呈现于读者的情节所形成 的“词”与“物”的乖离,构成荒谬的喜剧感。
鲁迅究竟要表达什么?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除了学习看水、看风,记石头,使用篙桨之外,也学习挨打 挨骂。尽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成天在耳边响着,好好的保留在记 忆里,将来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别人。上行无风吹,一个人还得 负了纤板,曳着一段竹缆,在荒凉河岸小路上拉船前进。小船停 泊码头时,又得规规矩矩守船。……一个不小心,闪不知被自己 手中竹篙弹入乱石激流中,泅水技术又不在行,淹死了,船主方 面写得有字据,生死家长不能过问,掌舵的把死者剩余的衣服交 给亲长说明落水情形后,烧几百钱纸手续便清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王风、贺桂梅编选的《中国现当代 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 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对学生的建议一
对文学名著文本细读,进行“鉴赏性阅 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 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 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 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并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 的阐释。
③初读时要着重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然 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 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④不仅要默 读,而且要提倡“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 的情感与韵味。如有可能,一些诗歌与短文最 好能背诵。
建议四、
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一是要 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书必动笔” 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 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 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有条件与兴趣, 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
⒉《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其创作的 高峰,标志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被瞿秋白誉 为“抗鼎之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 至1932年12月完成。此作是茅盾“细心研究” 的力作,代表了他的创作个性。 作为“真能代表现时代”的“中国第一部 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瑰宝。 在其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子夜》具有 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内容和艺术成就可参见 《专题研究》)吴荪甫是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 程中第一个企业家的代表,是现代文学史上为 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 最为成功的一个……
二、铸 剑 鲁迅
㈠ 关于文学常识: 《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8篇。《补天》写于 1922年,原题《不周山》,曾收于《呐喊》;《奔 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 《莽原》上发表时名《眉间尺》。其他5篇写于 1934至1935年,分别为《补天》《理水》《非攻》 《采薇》《起死》。《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 文献”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 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 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 艺术想象和虚构。
建议二:
应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 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 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 作品的比较,等等)。要学会发现问题,查 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 性的文章。
建议三:
首先是“读”:①要集中主要精力读教材 中的选文,而且要根据教材的指导,读全书, 读文,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 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 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 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
《铸剑》着重于性格刻画,如眉间尺 的说不清是杀老鼠还是救老鼠的行为,他 听到父亲被楚王残杀后复仇怒火的燃烧, 他去复仇却缺乏办法,他的头和楚王的头 在金鼎沸水中殊死搏斗,则都出自作家在 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 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 漫的复仇者形象。
精心安排情节发展。小说情节由一 个高潮到另一个高潮,作者由前面情节 叙述的义愤、慷慨到最后的讽刺嘲弄的 语调,增强了现实感,作品妙趣横生, 充满了喜剧色彩,更突出了作者的忧愤 深广和内心的矛盾痛苦。
鲁迅照片
青年时期学生照 中年时期
2.《彷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共收入 1924 —— 1925 的 11 篇小说,主要 是描写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生活 的作品。比较熟悉的作品有《祝福》 (祥林嫂)、《离婚》(爱姑)、《伤 逝》(涓生、子君)、《在酒楼上》 (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 《幸福家庭》(作家夫妇)等。
学习要点:
1.学生要学习必要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 3.掌握作者的创作风格。 4.仔细阅读作品。 5.把握作品的内容和要点。
一、在酒楼上
鲁迅 相关知识:
1.《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共收入1918——1922年的15篇作品。第 一篇小说为《狂人日记》,初发表于 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另外,比较 典型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最初连 载于《晨报副刊》,署名巴人(精神胜 利法)以及《孔已己》等。
㈡《铸剑》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其 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 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夸张 的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 者的形象,表现了“予及汝亵亡”的复仇 反抗精神。“铸剑开炉”一段文字诡奇而 绚丽,金鼎沸水中,“三头相搏”激越悲 壮,惊心动魄,把誓死向暴君讨还血债虽 死而战斗不息的复仇精神,表现得极其充 分突出,生动而形象,有感情有气势,足 以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语言风格。
(一)时代背景:
《在酒楼上》选自《彷徨》,反映了辛亥 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现实,是鲁迅先生表现知 识分子问题的比较著名的作品。
(二)人物形象分析:
吕纬甫与涓生、子君、魏连殳等一样,都 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过民主主义、个性解放 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是社会改革的有志之士。 吕纬甫过去“敏捷精悍”,曾有过“到城隍庙 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破除偶像壮举,为了探 讨“改革中国的方法”,与人争论得“打起 来”。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 的分子,开风气之先。
小说部分:
一、重点阅读篇目 ⒈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孔一己》要求:把握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并通 过这些形象,体会“鲁迅气氛”及鲁迅创作的基调。 ⒉ 茅盾小说:《子夜》要求:⑴全面理解吴荪 甫形象的典型意义。⑵熟知相关的人物。⑶体会“社 会剖析小说”的内涵。
⒊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要求:把 握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⒋ 沈从文小说:《边城》要求:主题, 故事风貌,人物。 ⒌ 王安忆小说:《纪实与虚构》要求: 体会“虚构自己小说”的含义。 ⒍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要求:⑴ 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⑵体会 “回忆体小 说”的含义;⑶关于“东北作家群”的情况。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含现当代两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体裁分成四 大部分,每种体裁的作品又有精读和略读的 不同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到开放教育的特 点,在每篇作品的后面都附有“阅读提示”、 “扩展性阅读书目”、“参考书目”等内容, 以方便学生自学。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并 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所列篇 目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树立 文学的整体观。
1928.他东渡日本。长篇《虹》是茅 盾1929.4——6月在日所撰。1932—— 1937,抗战爆发,是其创作鼎盛时期, 长篇《子夜》问世,奠定其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另有“农村 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及短篇代表作《林家铺子》……1941年 “皖南事变”后,在重庆写下饱满热情 的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1939——1944,问世长篇《腐蚀》《霜 叶红于二月花》。
这一节内容中,作者并未对吴老太爷进 行肖像描写,而且他的语言描写也不是太多。 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尤其是对吴老太爷的 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更突出了人物痛苦的感 受能力。 ⒋ 这部小说,作者对心理分析所采用的 方法已不仅仅是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 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 征手法或隐或现地几乎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始 终。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 绕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⒊本文选自《子夜》第一章,重点写 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这一节内容在 全书中的作用很重要。正是如火如荼的农 村革命运动,使“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 吴老太爷仓皇出逃,而目的地正是被称为 “冒险家的乐园”的大上海。试想,二十 多年来,吴老太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 扣的坟墓生活”。现在他所“看见的,听 到的,嗅到的,哪一样不带有强烈的太强 烈的刺激性?”茅盾正是通过吴老太爷初 进大上海 的各种心理感受,写出了大上海 的特征。
三、《子夜》选读
⒈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 镇人,出身于世香门第之家,自幼受到比较开 明的家教。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 员之一,是最早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 分子之一。1925年参加了“五卅”运动。1927 年秋——1928春,他很快用近距离的素材完成 了连续性的三部曲《蚀》,原稿用笔名“矛 盾”,看见作者当时的心境,后由叶圣陶改为 “茅盾” 。
但辛亥革命失败后,强大的旧势力的 压迫之下,他们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 沉颓废,改变初衷,几乎成为社会矛盾的 孤独者和异类。吕纬甫和先前判若两人, 变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这也是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坚定性的充分暴露。 作者对他(们)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和 所走过的个人奋斗的道路,对他们的优点 和缺点,作了深刻的剖析。作品表明,个 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新 传院各专业本科教学中通选的一门文学 类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以对通俗易懂的文学作 品解读促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等文科课程的基础概 念。
通过学习该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和巩 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深入地理 解和分析现当代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文学作 品。 让学生通过阅读所选文学作品,提高 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在阅读中 形成自己有建设性的见解,为毕业论文的 研究写作积累资料和题材。
他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 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以来发现并表现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 式”的艺术追求,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异 性的湘西边陲,作为他构筑“善”与“美” 的“神庙”的地基。 如:《柏子》《龙朱》《边城》等代表 作,其间的三三、翠翠、夭夭等形象更是他 所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致。 正是在理想化了的古朴环境下生活的善 良纯厚的人们身上,体现了作者所确认和崇 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三)艺术风格:
1.忧愤沉郁。(见文中) 2.朴素自然: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 都力求如实描写,不假虚饰。结构上采用散记 的形式,开头虽无惊人之处,却极其自然,信 笔写来。结构单纯(“我”和吕纬甫)、以对 话连接故事情节。 3.语言凝练简洁。(尤其表现在对自然景 物的描写上)。通过将几处的写景抒情结合在 简短的几句话中,不仅体现了作家的心灵体验 和感情的渲染,而且使读者得到了丰富而深切 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