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次数:24-50次;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3、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4、山根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次数:3-5次;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作用:镇静,醒神,通窍;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次数:50-100次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小儿18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次数:24-50次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躯干部穴位1、乳旁位置:乳头旁2分;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作用:理气,化痰、止咳;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次数:100-300次;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塞而致的肺不胀有效;2、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位置: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称摩腹;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次数: 500-1000次;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3、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次数:100-300次;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4、脐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捏挤肚脐;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次数:揉脐100-500次;捏挤肚脐数次;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5、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位置:小腹部;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以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推丹田;以拇指指腹或掌按丹田部,呼气时轻压慢按,吸气时略随腹壁而起,称按丹田;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次数:揉、推各为100-300次;摩3-5分钟;按1-3分钟;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6、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肚筋弹之,称拿肚角;作用:止腹痛,除腹胀;主治:腹痛,腹胀,泻痢;次数: 1-3次不可多拿;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7、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次数: 200-800次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1000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8、七节骨位置: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4腰椎,称推上七节骨;用食、中指指腹,自第4腰椎直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次数:50-500次;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9、龟尾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作用: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次数:100-300次;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10、脊——小儿保健;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3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逆经退脊清热退烧;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惊风;次数:捏3-5遍,推100-300次;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上肢部穴位1、脾经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操作: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统称推脾经;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清补脾经消食滞,化痰涎;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次数: 100-500次;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常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推大肠等法合用;清脾经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下痢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推箕门、推小肠等法合用;清补脾经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阴阳等法合用;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20-30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方可用清法;2、肝经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次数:100-500次;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抽搐,五心烦热等症;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3、心经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次数:100-500次;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4、肺经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次数:100-500次;临床:5、肾经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次数:100-500次;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6、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推大肠;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次数:100-500次;临床:7、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次数:100-500次;临床:8、十王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王;作用:清热,醒神,开窍;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次数:3-5次;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9、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之,称按揉掌小横纹;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12、肾顶位置:小指末端处;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次数:100-500次;临床:13、肾纹位置:小指掌面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肾纹;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次数:100-500次;临床:14、天门入虎口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由指尖推至虎口称推天门入虎口;作用:顺气,止痢;主治:泻痢,腹痛;次数:100-300次;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合用;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次数:100-300次;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以食指或中指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2指间关节突起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次数:掐揉5-30次;捣30-50次;揉100-300次;临床:17、八卦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操作: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单在云至离时要轻轻而过;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再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次数:100-500次;临床:18、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或称揉板门;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次数:100-500次;临床:19、胃经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操作: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反之为补;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次数:100-500次;临床:20、运土入水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操作:以拇指桡侧,自拇指尖经掌根推运至小指尖端,称运土入水;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次数:100-500次;临床:21、运水入土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操作:自小指尖经掌根、拇指桡侧推运至指尖,称运水入土;作用:健脾胃,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次数:100-500次;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22、阴阳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操作:用两手拇指指腹从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以两手拇指指腹从阴池、阳池向小天心合推,称合阴阳;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盛;次数:100-300次;临床:23、总筋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作用:清热,通调气机;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次数:揉100-300次,拿3-5次;临床: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2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1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次数:掐端正3-5次,揉端正50-100次;临床:25、老龙——用于急救;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1分许;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作用:醒神开窍;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者,难治;26、五指节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1指间关节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继而揉之,称掐揉五指节;用拇指端揉之,称揉五指节;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次数:掐揉3-5次;揉50-100次;临床:27、二扇门——发汗效穴;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门;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穴;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位置:手背中央,第3、4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次数:揉100-500次;掐揉3-5次;临床: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位置:外劳宫穴旁,第2、3掌骨歧缝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威灵;作用:开窍,醒神,镇惊;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30、精宁位置:外劳宫旁,第4、5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精宁;作用:行气,破结,散结;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次数:掐3-5次;揉100-500次;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次数:100-500次;临床:32、外八卦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卦操作;;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主治:胸闷,富掌,便秘;次数:100-300次;临床: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次数:100-300次;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34、膊阳池位置: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35、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称推上三关;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36、天河水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穴推至肘横纹,称大椎天河水;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水上天河;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通关节;37、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亦称退下六腑,或推六腑;作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下肢部穴位1、箕门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作用:利尿;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次数:100-500次;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多与按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2、百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集合

定位:手掌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100-300 次。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清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向食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大肠。

100-300 次。

作用: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补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100-300 次。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清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指根直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

100-300 次。

作用:清热利尿。

【清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自掌根方向向拇指根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100-500 次。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清肝经】定位:食指指面。

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100-500 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清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100-500 次。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作用: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清补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从孩子拇指尖直推向指根来回推,100~300 次。

作用: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清肺经】定位:无名指指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1-3 分钟。

作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定位:无名指掌面指尖到指根。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100-300 次。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

【搓工字背】定位:工字搓背位于背部,成“工”字型,为脊柱正中线肺兪” 身柱“和上背部所在横线及腰部“肾兪” 命门“ ”所在横线组成。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
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 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 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 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 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 与督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 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 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六、迎香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
次,称揉迎香 •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 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 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
•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
八、七节骨
• 【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 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 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 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 向下推),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
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
• 【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
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
一、龟尾
• 【位置】尾椎骨端。 •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及功效大全,值得收藏!2、坎宫(眉弓)【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

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

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

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小儿推拿个人工作总结小结

小儿推拿个人工作总结小结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在小儿推拿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从新手到熟练手的转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工作的总结和反思。

一、工作内容回顾1. 接诊与沟通在小儿推拿的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接待患儿及其家属,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病情。

通过耐心倾听和细致沟通,我学会了如何与家长建立信任,为患儿提供专业的推拿服务。

2. 推拿技能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各种推拿手法,从基础的按摩、揉捏到复杂的穴位推拿,逐渐掌握了小儿推拿的核心技能。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根据不同病症调整推拿力度和时长,以提高治疗效果。

3. 团队协作在小儿推拿的工作中,我与同事们紧密合作,共同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推拿水平。

二、工作亮点与成长1. 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不断学习,我对小儿推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面对患儿时,我能更加自信地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推拿服务。

2. 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提高在临床实践中,我注重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调整推拿方案。

这使得患儿在推拿过程中更加舒适,家属对治疗效果也更加满意。

3. 团队凝聚力增强在团队协作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我们共同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团队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三、工作不足与反思1. 理论知识有待加强虽然我在实践技能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理论知识仍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情绪管理能力需提高在接诊过程中,我有时会遇到一些情绪激动的家属,这对我情绪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患儿。

四、未来工作计划1. 深入学习小儿推拿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 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推拿技能,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 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关注患儿及家属的需求,优化推拿方案,提高满意度。

小儿推拿 工作总结

小儿推拿 工作总结

小儿推拿工作总结
小儿推拿工作总结。

小儿推拿是一门古老而又神奇的医学技术,它通过按摩、推拿、拍打等手法,
调理小儿的气血,促进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小儿推拿师,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深感责任重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学习,努力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小儿推拿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和贡献。

首先,我深入学习了小儿推拿的理论知识,包括经络穴位、五脏六腑、气血运
行等,使自己对小儿推拿的原理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还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小儿的面色、体温、舌苔等方面来判断病情,为接下来的推拿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推拿技术。

我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尝
试各种手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推拿技术,使得我的推拿手法更加熟练、准确,对小儿的疾病能够有更好的疗效。

同时,我还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小儿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为推拿治疗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最后,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参加了多次小儿推拿的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结交了一批同行好友,学习了新的推拿技术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小儿推拿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总的来说,我对小儿推拿工作的总结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
断提高。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小儿推拿师,为更多的小儿带来健康和快乐。

小儿推拿穴位图

小儿推拿穴位图

小儿推拿穴位图拿风池揉肺俞推三关揉大椎手掌面重要穴位1 脾穴:拇指外侧2 胃穴:大鱼际赤白肉际处拇指根到腕横纹头3 大肠穴:食指桡侧4 肝穴:食指掌侧5 心穴:中指掌侧6 肺穴:无名指掌侧7 肾穴:小指掌侧(第一关节缝)也叫夜尿点;指尖为肾顶8 小肠穴:小指尺侧9 板门:大鱼际正中10 内劳宫:与外劳宫相对11 八卦:手心正中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为半径12 掐四缝:1、2、3、4、5指各关节13 四横纹:2、3、4、5掌指交界处14 小横纹:小指根下,掌指横纹稍外侧15 小天心: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处16 运水入土:自小指尖偏尺侧到大指根,呈一弧形曲线17 阴阳穴:小天心两侧,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背面重要穴位1 外劳宫:手背三四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2 二人上马穴:手背四五掌骨小头之间3 一窝风(或乙窝蜂):手腕横纹正中4 阳池:一窝风上两寸(成人外劳宫穴)5 威灵穴和精宁穴:手背外劳宫两侧(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正中)6 五指节:手指各关节处手臂重要穴位1 天河水:前臂尺桡骨之间,从腕横纹正中到肘横纹正中2 退六腑:前臂内侧,从肘横纹头推到腕横纹头3 上三关:前臂桡侧,从腕横纹头推到肘横纹头胸腹腰背重要穴位1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2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3 中脘:脐上4寸4 天枢:神阙旁开2寸5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6 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7 肺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 七节骨:第4腰椎到尾骨端9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10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1 涌泉:足底人字缝重要补充1 补法:(补)-向心推。

2 泻法:(清)离心推(例外:清天河水,向心推也为泻)。

3 清补:(清补)来回推。

当你搞不清楚该补该泻时,就来回推,这就是推拿和针灸的双向调节功能,也叫平补平泻。

4 人体从上向下为泻,从下向上为补;从四肢根部向手脚指尖方向推拿为泻,反之为补。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老龙



位置:中指甲根正中后1分处 操作:掐老龙 次数:掐5次 或醒后即止 功效:醒神开窍 (用于急救)
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 桡侧:左端正 尺侧:右端正 操作:掐端正,揉端正 次数:掐5次,或揉50次 功效:揉右端正:降逆止呕 揉左端正:升提 掐端正:醒神开窍
五指节
桥弓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翳风至缺盆) 操作:推桥弓 拿桥弓 次数:推桥弓20-30次 拿桥弓3-5次 主治:小儿肌性斜颈 降血压(成人)
第二部分 胸腹部穴位
胸腹部穴位:10个
天突
膻中 乳旁 胁(胁肋) 中 腹 脐 天枢 丹田 肚角
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按天突 揉天突 勾天突 次数:10-15次 功效: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 催吐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 处为半径所作的圆周 操作:运内八卦(运八卦) 次数:100-300次 功效:宽胸利膈 理气化痰 行滞消食
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揉小天心 掐小天心 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 掐、捣5-20次 功效:揉: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掐、捣:镇惊安神
五经穴的定位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示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环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五经穴的操作


五经皆如此 推五经:补+清 在罗纹面上:旋推为补 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五经的补泻应用(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线状穴位
头面部——坎宫:自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直线。

天门:两眉中至发际成一直线。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背腰部——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七节骨:自第四腰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上肢部——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大肠: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肾纹:手掌面,小指间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圈。

运土入水:手掌面,从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运水入土:手掌面,从小指根至拇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处。

三关:从阳池至曲池处成一直线。

六腑:从阴池至肘尖处成一直线。

天河水:从总筋至曲泽处成一直线。

下肢部——箕门:大腿内侧,从腹股沟中点至膝盖内上缘成一直线。

2、面状穴位
胸腹部——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腹部。

丹田:小腹部。

上肢部——脾经:大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指端第一节。

板门:手掌面大鱼际处。

3、点状穴位
头面部——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胸腹部——乳根:乳下2分。

乳旁:乳处旁开2分。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

背腰部——龟尾:尾椎骨端。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肢部——肾顶:小指顶端。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内劳宫:手掌面,屈指无名指和中指间中点。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总筋:掌后腕横纹中点。

阳池:掌后横纹近拇指端。

阴池:掌后横纹近小指端
左端正:中指甲根大拇指侧赤白肉际处。

右端正:中指甲根小指侧赤白肉际处。

老龙:指背,中指甲根中点一分许。

五指节: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二扇门:掌背中指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

上马:手背无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威灵:手背第二、三掌骨歧缝间。

精宁: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缝间。

膊阳池:手背一窝风后3寸。

一窝风:手背横纹正中凹陷中。

下肢部——涌泉: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5、四个横纹列表比较。

6、主治腹泻的穴位。

(定位见上)
⑴腹⑵脊柱⑶七节骨⑷龟尾
⑸天枢⑹脾经⑺肾经⑻大肠
⑼板门⑽运土入水⑾大横纹⑿内八卦
⒀涌泉⒁左端正⒂三关
7、主治咳喘的穴位。

(定位见上)
⑴乳根⑵乳旁⑶肺经⑷肺俞
⑸肾经⑹掌小横纹⑺内八卦⑻五指节
⑼精宁
8、主治惊风的穴位。

(定位见上)
⑴脊柱⑵心经⑶肾纹⑷小天心
⑸总筋⑹左端正⑺老龙⑻五指节
⑼内劳宫⑽肝经⑾四横纹⑿二扇门
⒀精宁⒁放腑⒂天河水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

2.镇惊通窍按揉百会、揉迎香。

3.升阳举陷按揉百会。

【腰背部常用穴位小结】
1.按揉肺俞、脾俞、肾俞能调治肺、脾、肾本脏器及其相关的疾病,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2.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

前者清热作用较大,后两者以解表平喘为长。

3.龟尾、七节具有双向调节大肠功能的穴位,一起应用,形成一组合穴。

【胸腹部常用穴位小结】
1.胸部诸穴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痰鸣,胸闷诸症。

2.中、上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功能性紊乱:如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诸症。

3.下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温煦下焦,培肾固本,治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等。

【下肢部常用穴位小结】
1.百虫、承山、前承山、解溪、委中、仆参诸穴均能治惊风抽搐和下肢转筋,亦能治下肢痿痹诸证。

2.箕门、三阴交两穴能治尿闭、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疾病。

3.有个性的穴位足三里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穴。

丰隆能化痰湿,止咳平喘。

推涌泉属釜底抽薪之法,不仅能退实热也能除虚热。

【上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诸穴主要用于本脏腑的病证,用补法能补其不足,用清法能泻其有余。

其中肝经、心经两穴宜清不宜补;牌经、肾经两穴宜补不宜清。

2.清热类穴位掐揉二扇门、清天河水、推三关,治外感发热。

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退下六腑、揉小天心,清营分血分之热。

揉内劳宫、揉上马,清虚烦内热。

揉内劳宫与操小天心结合,可清心经之热。

分手阴阳能调和气血,用于寒热往来。

、3.健脾类穴位推板门、揉板门、推四横纹、推小横纹,健脾和中、助运消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