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分析与常人方法论的质性研究_范宏雅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中质性研究的方法自洽

心理学中质性研究的方法自洽

心理学中质性研究的方法自洽
杨莉萍;陈家敏;谭梦鸽;亓立东;张慧会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
【年(卷),期】2024(47)3
【摘要】设计和开展一项质性研究需要做到方法自洽,即方法论立场、研究方式及具体研究方法彼此兼容,保持内在统一性。

要做到方法自洽,研究者必须首先澄清方
法论预设;研究方式与所探究的问题应相契合;对具体研究方法的操作应与研究方式、方法论保持协调一致。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包括方法自洽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加
强研究的自反性以促进方法自洽;方法自洽应纳入质性研究的评价标准等。

【总页数】8页(P760-767)
【作者】杨莉萍;陈家敏;谭梦鸽;亓立东;张慧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健康心理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探析
2.心理学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简评
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从量化与质性研究的对立到整合
4.音乐教育质性研究方
法前瞻——以《音乐教育的文化心理学》为例5.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定量研究和质
性研究的发展与整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

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

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摘要:梳理会话分析的常人方法学渊源有助于加深对萨克斯“秩序无处不在”这一观点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发现语料中反复出现和可观察的序列性特征。

会话分析起源于常人方法学,以探究生活世界中社会互动秩序的微观建构为研究目的。

常人方法学理论源自于加芬克尔对帕森斯行动理论的批判,吸收了舒茨的现象社会学中关于主体间行动意义的相关理论,在自下而上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常识推理的过程中建构了一种动态的行动秩序观。

关键词:会话分析;常人方法学;行动;秩序;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3-0081-02(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邱梦颖∗∗∗第40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3月Vol.40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 .2020收稿日期:2019-09-29作者简介:邱梦颖(1988-),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会话分析。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多人互动中修正的会话分析研究”(2017BS63);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多人会话中的重叠谈话:以非正式机构性谈话为例”(sisu201752)。

一、帕森斯的行动观帕森斯是美国结构功能分析和社会行动学派创始人,他认为社会主要是表现在人的行动上,只有在人的社会行动中才能看到一个社会的真实意义,才能解释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过程[1](P60)。

他的行动理论(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把个人行动作为研究分析的基本单位。

行动单位主要包括行动者、目标、当前情景以及行为规范。

帕森斯认为行动者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人的社会行为一方面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物理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受文化、道德等社会规范约束。

社会稳定性依靠行动者对行为规范的遵守,规范独立于个人,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存在,维持宏观的社会秩序的关键是行动者意识中被内化的道德规范。

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论的发展常人方法论自创立以来,尤其是1967年《常人方法论研究》出版以后,沿着不同的路向开展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并不断扩展着常人方法论的研究领域。

在这些亚领域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谈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二是工作研究(Work Studies)也就是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两个内容。

谈话分析引导语——首先,我们来看谈话分析,它被誉为常人方法论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是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最显要的理论支系之一,并对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单说来,谈话分析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A.最初是通过谈话来分析日常活动的时间理性和社会认知准则,可看作向标准谈话分析的过渡B.二是关于谈话轮次或话序的研究,关注谈话的一些自主性规则和结构,是标准的谈话分析,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形式化特点。

它在实际上是对谈话结构的研究,强调谈话是一种系统的话轮交换过程,谈话的参与者试图通过话轮的转换来引入、展开和结束话题,从而实现自己的谈话目的。

C.三是制度化环境的常人方法论研究,主要关注于正式社会组织包括官僚机构决策活动的过程。

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或成员并不是由外在力量单纯决定的,而是相反,置身其中的人们运用这些外在力量完成其任务并创造着他们所在的制度或社会结构,即谈话互动对其谈话互动所嵌入的制度与组织具有建构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谈话分析的三个发展阶段,具体了解一下谈话分析:一、最初:加芬克尔未引入谈话分析最初出现在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研究中,尤其是他关于日常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和索引性表达研究中,但在加芬克尔那里,谈话分析的独立性并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将日常生活的语言分析作为研究主题引入社会学视域。

二、独立分支:60年代中期萨克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分析(一)理论渊源:(二)理论目标:研究谈话者形成谈话活动的方法与程序(三)谈话活动主要特征:经验研究、研究对象、成员的实践活动、自然主义方法论其他研究者:谈话分析作为常人方法论的一个独立分支,开始于萨克斯1963年至1964年在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的研究工作。

常人方法学

常人方法学
1、谈话分析的基本特征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谈话作为社会现象 (1)A:“你好”
B:“你好” (2)A:“我是史密斯先生,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呀?”
B:“是的,我是布朗先生。” (3)A:“我是史密斯先生,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呀?”
B:“我听不见。” A:“我是史密斯先生。” B:“哦,史密斯。”
加芬克尔在1954年自己创造了“常人方法 学”(ethnomethodology)一词,由ethno、 method 、ology三部分组成,分别意为常人(普 通人everyone或成员)、方法、学问,合起来意 为常人方法学,意为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 行为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用加芬克尔本人的 话来说就是:“常人方法学的研究在分析日常生 活活动时,将其看作(社会)成员的方法,成员 用它们使日常生活看起来是理性的,并出于各种 实践目的使行动是可讲述的(reportable),也就是 ‘可说明的’(accountable)……”。
二、常人方法学的重要影响
1、常人方法学从彻底的经验一元论出发,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社会的全新图像。
2、具有新的思维方式的常人方法学,使社 会学从神化走向人化。
三、常人方法学的局限
1、常人方法学所研究的问题还比较狭窄
2、常人方法学家之间虽然具有共同的理论基 础,但其理论分支之间有时也存在相互矛 盾之处
1967年他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即《常人方法
学研究》(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该书
是常人方法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也是常人方法学 的主要代表作。
常人方法学的代表人物还有萨克斯(Harvey Sacks, 1935-1976)、谢格洛夫(Emanuel Schegloff)、西库列尔(Aaron V. Cicourel)、齐默 尔曼(Don H. Zimmerman)、波勒纳(Mel Pollner) 等人

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_范宏雅

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_范宏雅

2003年12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ec.,2003第26卷 第6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6 No.6【语言学研究】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范宏雅(山西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摘 要:文章剖析了不同学派对话语和话语分析内涵的理解,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的源起,介绍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指出新的世纪话语分析的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动向,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话语分析所亟待解决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方法等问题以及我国目前话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3)06-0097-04 一 “话语”和“话语分析”的含义一般来讲,人们认为话语是大于句子的单位(a unit above sentence),这样的理解不很精确,因为话语的范围很广,可以是词、短语、小句(包括告示、标牌、广告等),也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日记、一次对话、一场演讲、一部小说、一份文件等等。

威多森(Widdowson,1979:50)把话语定义为“the use of sentences in Combination”(句子组合的使用),强调其分析单位和功能[1];系统语言学家斯蒂那和伟特曼(Steiner and Veltmen,1988)把话语解释为“作为过程的语言”,强调其动态本质。

克拉申(Caire Kransch,1998)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把话语定义为讲话方式、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同时也是某一话语社区的行为方式、交际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话语的本质,同时也表明话语分析的定义因为语言学家不同的着眼点而不尽相同。

有些语言学家从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上来定义它。

如斯塔布斯(Stubbs,1983:1)认为话语分析是对“自然发生的连贯的口头或书面话语的语言分析”[2]。

常人方法学研究中文版

常人方法学研究中文版

常人方法学研究中文版(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常人方法学研究2.常人方法学的概念和特点3.常人方法学研究的重要性4.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应用领域5.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6.结论:总结常人方法学研究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引言常人方法学研究,又称常人方法论,是一种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使用方法和策略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常人方法学研究起源于20 世纪 50 年代的北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常人方法学研究的概念、特点、重要性、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常人方法学的概念和特点常人方法学研究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法和策略,旨在揭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何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常人方法学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方法和策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情境性: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受到具体情境的制约。

3.实践性:强调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4.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包括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

三、常人方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常人方法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新视角,对于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常人方法学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理解。

2.提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3.拓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

四、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常人方法学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教育、管理、心理、社会工作等。

下面分别对这些应用领域进行简要介绍:1.教育领域:研究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2.管理领域:研究组织中的管理策略、领导方法等。

3.心理领域: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心理策略等。

4.社会工作领域:研究社会工作中的个案方法、小组方法等。

五、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常人方法学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索和理解人类行为、观念和社会现象。

它与定量研究方法不同,不仅关注数据的数量和统计分析,更关注深入的理解和细节的描述。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访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深入的面对面访谈,通过提问和倾听来获取关键信息和意见。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

2. 观察:研究者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的行为、环境和互动过程。

观察可以是参与式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一同参与)、非参与式的(研究者只是观察)或者自然观察(研究者观察自发发生的行为)。

3. 文本分析:研究者对书面或口头材料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

文本分析可以揭示出隐藏的意义和主题,并探索背后的社会意义。

4. 批判性反思:研究者通过反思自己的研究经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收集过程,寻找并分析自身的偏见和先入之见,并思考研究过程中自身的角色和影响。

5. 参与者观察:研究者通过参与被研究群体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

质的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取个体和群体的观点、体验和信念,揭示出社会背景对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并提供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

但是,质的研究的结果通常是主观的,无法进行统计推断和一般化,研究者的背景和观念也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因此,在实施质的研究时需要注意数据收集的可靠性、研究者的偏见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的透明性。

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

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

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质性社会学研究中的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

质性社会学研究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理解,其中发问是获取研究资料、建立研究关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首先概述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包括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差异性发问在质性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识别差异、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等。

本文还将探讨发问的艺术,即如何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合适的发问策略,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将总结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在质性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提升研究质量和推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质性社会学研究概述质性社会学研究,与量化研究形成鲜明对比,它侧重于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仅仅进行统计描述或预测。

质性研究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考察,以揭示其内在的逻辑、意义和价值。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运用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获取丰富、详尽的原始资料,进而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释。

质性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在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它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描述或简单的因果解释,而是试图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意义。

因此,质性研究在方法论上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原始资料。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技能。

他们需要对研究主题有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研究,进而得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结论。

质性社会学研究是一种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原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解释,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意义。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技能,才能够得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12第35卷第2期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Vol.35No.2·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谈话分析与常人方法论的质性研究范宏雅1,2,赵万里2(1.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300071)摘要:谈话分析是常人方法论的亚纲领之一,致力于发现日常谈话与机构性谈话中社会成员处理日常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特征。

谈话分析创建了独特的语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技术,用实例揭示了不同机构场景中的话语特征,其微观的质性研究方法代表了当代社会研究“质的革命”的典型路径。

文章探讨了谈话分析及其常人方法论渊源、谈话分析的研究特点和程序,并指出了谈话分析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谈话分析;常人方法论;质性研究中图分类号:C91-03;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12)02-0060-05长期以来,质性、量化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劣长短一直是社会学方法论争论的重要焦点。

由社会学创始人孔德(Au-guste Comte)倡导的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物理学”研究范式,经过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大力倡导和示范性工作,一度成为社会学唯一推崇的科学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科学地位受到置疑。

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定性研究在对定量研究的批评声中得到长足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了一场围绕量化与质性两大研究范式的方法论论战[1]。

在社会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论发生革命性转变的过程中,脱胎于现象学社会学的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这个兴起于1960年代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活动进行直接经验研究,用“常人方法论的无差异”(ethnomethodological indiffer-ence)思想和“破坏性试验”(breaching experiment)等独特研究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taken-for-granted)、不言而喻和毋庸置疑的现象进行反思性说明,从而揭示行动者日常交际中未曾言说、无法提及的潜在社会现实。

作为常人方法论王冠上的一颗明珠[2],谈话分析将常人方法论的理论真正深入到对日常语言的分析之中,力图揭示互动谈话(talk-in-interaction)的序列、方法和基本结构及其与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共建关系和过程。

本文拟对谈话分析作为一种质性社会研究方法的特点和程序进行介绍和评述,从而揭示其解构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看法的具体方法,及其经验一元论对于社会研究方法论修辞的变革意义。

一谈话分析作为常人方法论的经验纲领常人方法论旨在研究普通人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和程序来解释互动情境、建构日常秩序的方法,通常以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在1967年出版的《常人方法论研究》为奠基之作。

1970年代,常人方法论发展出了若干不同的经验研究纲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由萨克斯(Harvey Sacks)、谢格洛夫(Emanuel A.Schegloff)和杰弗逊(Gail Jef-ferson)所创立的谈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②。

尽管谈话分析也受到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符号互动论、维特根斯坦(Ludwing Wittgenstein)的日常语言哲学、乔姆斯收稿日期:2011-12-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社会研究中的社会学与人类学视角比较研究”(04BSH004)作者简介:范宏雅(1974-),女,河北新乐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当代社会学理论和话语分析研究;赵万里(1964-),男,河南遂平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社会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研究。

①刘少杰曾对常人方法论对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做了阐释,参见: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7-267.另外,李猛对常人方法论也有系统评介,见: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7-97.②谈话分析现在已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等诸学科交汇的研究领域。

国内学者尤其是语言学者倾向于把Conversation Analysis译为“会话分析”,其实谈话分析不仅关注日常会话,自1970年代以来更加注重对各种社会机构或工作环境中交谈的研究,也就是对“互动谈话”(talk-in-interaction)的研究。

而“conversational analysis”的表达也是不正确的(Have Paul ten.Doing Conversation Analysis:a practical guide[M].London:Sage,1999:11)。

因此以谢格洛夫为代表的学者更倾向于使用talk-in-interaction的表达。

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分析以及人类学诸学派的影响,但它与常人方法论之间的关系还是最直接的。

加芬克尔和萨克斯1959年开始学术交往并建立了个人情谊,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中期萨克斯不幸车祸遇难。

在此期间,以二人为代表的常人方法论和谈话分析均得到长足发展。

从理论构建上来讲,常人方法论为社会行动和秩序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它拒斥“自上而下”(top-down)地用超然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文化或社会结构解释社会秩序的建构,而是重在发现社会成员认识、形成和再生产其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那些最普通的认识和思考方式,从普通人、平常人的日常行动及其运用常识性知识、程序和技巧组织其实践行动的思维模式来研究社会现象。

加芬克尔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动是一种“延续展开、不断建构的过程”(ongo-ing constructing process),因此人类社会行动的规则只能存在于各个群体成员的日常行动方式、思考方式以及生活模式之中。

通过把舒茨(Alfred Schutz)等人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进一步具体化,常人方法论用实践行动的概念把行动、经验与秩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动态地建构性地理解社会结构,从而超越了传统社会学家外在地、客观地观察日常行动的二元对立观念。

与常人方法论一脉相承,谈话分析也建立了“自下而上”(bottom-up)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可以说,谈话分析为常人方法论社会行动秩序研究的细节特征分析提供了锐利的武器,正如萨克斯所提到的:“我的想法是研究单独的谈话序列,将之拆分以寻找其规则、技术、程序、方法和准则,它们能够生成我们所研究谈话的有序特质。

”[4]谈话分析学者所致力于发现的规则、技术、程序、方法和准则正是社会成员在交际中所使用的规则。

通过探求谈话这一微观社会行动类型的动态特征,可以对社会成员处理日常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活动窥见一斑,从而将之有效纳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谈话分析的“偏常案例分析”(deviant case analysis)承袭了常人方法论“破坏性实验”(breaching experiment)的基本思路并在完善自身研究方法科学性的基础上做了些许改动。

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到社会场景“习焉不察”(seen-but-unnoticed)的背景特征,即所谓常识的“不可见性”(invisibility)问题。

“破坏性实验”就是要探索扰乱社会生活惯例的后果,通过打破生活常规而发现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

他把这些“实验”称为“示例”(demonstration),其中的经典案例包括要求受试解释并澄清日常谈话的确切含义(如类似“我累了”、“车胎漏气了”等索引性日常表达的确切含义)以及对受试潜藏语义进行猜测、改变真实社会生活中的背景模式及常识性知识和推理等(如让受试在家中扮演寄宿者的身份,使顾客与售货员进行角色互换等等)。

实验的结果与加芬克尔的预期不完全一致,充满戏剧性,受试表现出明显的敌意、愤怒等负面情绪。

消除这些情绪的唯一途径是对受试把这些实验解释为超常环境的运作,如某种游戏的进行,惟其如此,才能使这些失范行为“正常化”。

这些反应证明了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地使用并习惯于一些正常的常识推理模式,而这些敌视情绪表明在日常生活领域里,意义判断程序并非经验常规,而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道德义务(moral obligation)。

这些程序是彼此相关、密不可分的。

因此通过“破坏”正常的日常互动模式,反而揭示出日常互动中已经习以为常的常识性知识、背景模式及互动策略。

谈话分析借鉴了这种对事物的“正常”(normal)状态自然打断的逆向思维方法,把对“偏常”案例的研究作为惯常方法论实践。

在对互动常规进行定位及描述之后,研究者通常在收集的语料中寻找不一致案例。

与常人方法论实践不同的是,谈话分析并非通过实验途径来打破常规,而是在自然发生的互动谈话录音中寻找偏常案例,而且谈话分析中偏常案例分析的作用超越了加芬克尔的破坏性实验。

后者的主要目的是阐释“不可见”的程序构件,谈话分析中的偏常案例研究除具备以上功能外,主要目的是生成能够解释最广泛语料示例的分析模式。

研究者不遗余力地寻找偏常案例,目的是丰富并深化原初研究,使其不仅能解释话语的常规模式,也能解释与之偏离的个别孤例。

比如在相邻对(adjacen-cy pair)研究中,成对行为(如提问—回答,请求—答复,等等)的常规出现被解释为条件相关(conditional relevance)的特质,即相邻对中前件的出现使得后件的出现成为相关并且可以预期的行为。

[5]那如何解释相关后件并未及时出现的偏常语料?在很多语料中可以发现即使后件没有及时出现,行动者仍然预测它会出现,从而采取相应话语行动。

比如,话语接收者可能会去解释或者阐明相关后件未出现的原因或者如果未作解释,话语序列发起者可能在短暂停顿后引导出相关后件以“修正”(repair)未完成的话语序列。

这种推理模式深化了“条件相关”的研究,通过对反常案例的说明证明了这一原则的内在运行模式。

因此,与常人方法论打破常规以期发现惯常实践背后的常识推理模式一致,谈话分析发展了自己基于语料分析的独特研究方法,透过单个案例分析获取对已有语料的全面分析和把握。

常人方法论是以激进的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形象出现的,在最初的批评和指责声中发展出了独特而新颖的观察生活世界的视角,同时也为谈话分析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灵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