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课外阅读《城南旧事》交流会活动设计
《城南旧事》读后交流课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读后交流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分享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书中思想情感,以及人物故事的理解。
二、教学活动
活动1:故事分享会
学生在会上分享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可以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分享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经验。
活动2:城南旧事编辑部
以《城南旧事》为主题,让学生从自身出发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故事,包括童年的趣事,身边人的一些故事,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等。
完成故事编写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是在班级内部的展示,也可以是全校范围内的展示,然后挑选出优秀的作品编辑成册,然后分发给学生欣赏阅读。
活动3:课堂评价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课程的实施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阅读活动的质量以及整个阅读过程中的笔试质量,并整合教师、小组成员以及其他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对课程进行集体评价。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会(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会(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经典作品是我们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读整本书,体会阅读的快乐和阅读的收获。
教学目标:1、交流《城南旧事》读后的认识。
2、懂得如何读懂一本书活动准备:1、发放《城南旧事》一书,人手一本,自由阅读。
2、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经典作品?最近大家在读——《城南旧事》二、介绍书名、作者、作品影响力、写作缘由1、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英子住在北京城南所经历的童年往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2、谁来介绍作者(出示资料,林海音生于日本,长于北京,成就于台湾)3、在《冬阳·童年·骆驼队》里,作者是怎样描述对北京刻骨铭心的思念呢?(夏天过去……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4、《城南旧事》这部小说有着怎样的影响力?(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拍成电影后,一夜誉满天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个国际大奖,如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三、交流初读感受1、文中写了哪几个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她几岁的时候?(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7—13岁)2、你最喜欢哪个故事?用几句话来介绍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四、探讨品读方法1、品味作品的语言(1)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片断来品味。
①外貌描写(秀贞),抓住了秀贞的什么特点?②动作描写(爸爸),写了爸爸的哪些动作?你读出了什么?③语言描写(宋妈),宋妈的心情怎样,你脑海中浮现什么情景?(2)交流学生摘录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猜猜写谁?2、体会人物情感(1)分角色读《爸爸的花儿落了》片断,体会父亲对英子的鼓励与期望。
(2)不仅是爸爸,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最终都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英子,作品弥漫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
《城南旧事》读书分享课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读书交流分享会教学设计呼中心张美娜教材分析:《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讲述了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这本书向世人展现了英子眼中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书中饱含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我的思考:在课本中学生们已经接触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和《冬阳童年骆驼队》,那贴近学生童年生活的内容,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那引人深思的启迪深深吸引了孩子,也深深吸引了我。
这些课文和这本书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作者仅仅是在写自己的童年吗?这本书,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如果和孩子们共读,我们要怎样来交流呢?书中满是城南的影子,满是童年里的人和事,怎样和孩子们一起通过作家笔下的童年而联系起自己美好的童年呢?书中又充满了离别的忧伤,这美好这忧伤该如何处理呢?教学目标:1、分享书中的那些人和事,感受主人公英子的童年中那些与众不同的滋味。
2、在交流中联系自己说说童年生活中是什么样的。
3、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享书中的那些人和事,感受主人公英子的童年中哪些与众不同的滋味,激发阅读的兴趣。
课前活动:播放相声师:这是什么时候的视频?难忘的相声大赛,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们今天的课也和童年有关。
好了,上课。
一、激情导入。
2‘1. 师:春去冬来,骆驼队又来了,我对童年的思念也像潺潺的小溪流到了心里。
还记得这段文字吗?让我们来读读吧!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05
拓展延伸
章节副标题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影视作品
阅读材料:《城南旧事》原著 及其它林海音作品
阅读材料:其他同类型经典儿 童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城南旧事》电影 及电视剧推荐
开展写作练习,巩固阅读成果
添加 标题
写作主题:以“我的童年生活”为主题,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并尝试用 朴实的语言描述出来。
重点:理解城南旧事整本书 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启示:从城南旧事中汲取智 慧和力量,学会面对生活中
的困难和挑战
布置课后作业和阅读任务
课后作业:学生可以 写一篇关于城南旧事 的读后感,加深对作 品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任务:推荐学生 阅读其他林海音的作 品,如《冬青树》、 《金鲤鱼的百裥裙》 等,拓宽阅读视野。
城南旧事整本书 阅读交流课教学
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程导入
03
阅读理解
04
交流分享
05
拓展延伸
06
课程总结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课程导入
章节副标题
介绍《城南旧事》的背景和作者
《城南旧事》: 林海音的自传
体小说
背景:20世纪 20年代的北京
品读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语言特色:简洁明快,质朴自然
艺术手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形象生动 地表现人物和情节 表达方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 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表现手法:通过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 主题思想Fra bibliotek4交流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课《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设计-9页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阅读课《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设计活动背景:六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冬阳骆驼队》,推荐了该作者的代表作《城南旧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资助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活动目标:1. 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学习写作方法,尝试写自己的童年。
3. 走近故事、走近人物,理解作品的主题——超越悲欢的童年。
活动准备:设计“班级读书会阅读记录卡”,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思考,努力理解作品的主题。
活动设计:一、走近作者1.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
这段时间,我们全班同学都沉浸在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快乐中,能不能说一说这是一本怎样的书?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本书,这是一本能给我们带来持久地阅读快乐的一本书。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林海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籍贯台湾。
1918年出生,5岁随父母到北京,1948年返回台湾。
《城南旧事》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透过一明伶俐的小女孩——英子的幼稚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不难发现,故事中的英子就是作者林海音的化身,《城南旧事》讲述的故事就是林海音自己的童年。
)3.读完这本书,你是怎样理解《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名字的?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
图文并茂,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二、走进故事1.这本书和我们以往读过的《青铜葵花》《草房子》等等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在故事内容的呈现方式或者内容的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师小结:全书共讲了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单独存在,都是相对独立完整的。
但是读完全书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故事都是连贯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的童年中经历的难忘的故事,有快乐,有悲伤。
《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交流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交流教学设计《城南旧事》读书交流教学设计内容简介《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透过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英子的幼稚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林海音一生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城南旧事》一书写的就是她小时候在北京城南发生的事情,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故事中的英子就是作者林海音的化身,《城南旧事》讲述的故事就是林海音自己的童年。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
小学高年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循着这样一个宗旨,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节班级读书交流课,希望能通过这种读书交流活动,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品味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在喜欢上阅读。
学情分析本次阅读课读书交流活动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孩子。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从时间上来说,自己也即将告别童年时代,因此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与故事中“小英子”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在对比、阅读、赏析、品味中体会小英子笔下的那种“超越悲欢的童年”。
之前给孩子们上过整本书阅读的推荐课、指导课,预想设计的这样一节读书交流课,会让孩子们更深一步地走近林海音及《城南旧事》。
活动目标1.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能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体验阅读的快乐。
2.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对比自己的童年,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活动重点1.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能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体验阅读的快乐。
2.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读书交流,促进个性化阅读。
2.引导学生交流《城南旧事》的读后感想,点评人物性格,抒发自己的感想。
3.学生欣赏《城南旧事》影视作品,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读书交流,促进个性化阅读。
2.引导学生交流《城南旧事》的读后感想,点评人物性格,抒发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学生欣赏《城南旧事》影视作品,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通读了《城南旧事》整本书。
说起《城南旧事》,这本书可厉害呢!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读一读?2.(课件出示)《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荧屏,并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3.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二、谁是读书小明星大家已经完成了《城南旧事》的阅读,下面让我来考考你们吧!1. 歇后语接龙抢答大赛。
(1)惠安馆的“疯子”——秀贞(2)井边的小伙伴儿——妞儿(3)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北大学生——德先叔叔(4)藏在草堆里的小伙子——厚嘴唇的青年(5)每天回家都要浇花的是——爸爸(6)妞儿是从哪儿捡的——齐化门(7)文中的“吊死鬼”是指——绿虫子2. 同学们可真厉害,答得又快又准!老师要增加难度了。
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和主人公。
3. 在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的时候,同学们做了阅读记录卡,谁来分享你自己摘抄的段落,谈谈你自己的感受?总结: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在阅读记录卡上抄下了一段话并写了读书感受,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有趣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并将情节、人物串联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容复现的过程。
三、漫谈故事和人物3.通过大家的交流,英子天真可爱的形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其实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令大家特别感兴趣的人物,你们对谁的印象最深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设计意图】当学生读完整本书时,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自由交流,享受读书交流的快乐,提升阅读交流的质量。
《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设计与反思

《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设计与反思【设计背景】班级读书会,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如先读封面,再读目录,回顾主要内容,点击主要人物,最后说说自己的感想或收获。
程式的固定,对于学生来说容易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但同时也让学习没有了意外的惊喜。
而没有创意的教学极容易让学生感到疲惫,从而失去探索的欲望。
所以,笔者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走进一本书,即让书与人生链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城南旧事》是一本讲述林海音童年故事的成长小说,贴近学生的心理。
尽管它的年代有些久远,可是童年的心理历程都是相同的。
站在童年的角度,我们可以探寻些什么成长的话题呢?笔者开始搜索一些资料,开掘出“送礼物”“帮助别人”“友谊”等话题,打通书与现实的壁垒。
让孩子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自己,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增长生活的智慧。
【教学目标】1.以《城南旧事》为载体,开掘出聊书话题,让学生体验聊书的快乐。
2.以成长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书中寻找成长的感觉,直面成长的困惑和问题,获得成长经验。
3.在聊书中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倾听别人的想法,构建自己的思想,获得心灵的成长。
【教学过程】1.谈一谈阅读后的感觉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聊一聊《城南旧事》。
告诉大家,你喜欢读《城南旧事》这本书吗?为什么?生:我喜欢,这是一本读来有趣的书。
生:喜欢,这是一本语言朴实、读来有真实感的书。
生:喜欢,主人公小英子很有同情心,善良,很有好奇心,感觉她身上有自己的影子。
师:其实,喜欢一本书的理由有时很简单,一句话,一个故事,或是因为其中的一个人物。
可以说,《城南旧事》就是作者林海音童年的成长史,这样的小说也叫成长小说。
阅读这样的小说,其实也就是在阅读我们的童年,感受我们的成长。
(设计意图:阅读后用一句话、一个词来谈自己的感受其实是引导学生明晰自己的阅读快感,提炼自己的阅读心得,是把书读薄的一种训练。
)2.比一比童年里的不同师:童年,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人生阶段,它的独特和丰富往往在比较中才能更好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课外阅读《城南旧事》交流会活动设计一、教材依据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亲近经典文学作品,推荐学生自行购买《城南旧事》阅读。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二、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因此,我结合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拓宽视野。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
”学生阅读时往往采取浏览,关注情节,阅读处于浅表层次,从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忽略了文字间渗透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粗读,没有深度的思考,没有潜心的研讨,只能事倍功半。
指导我班学生共读《城南旧事》,旨在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旨在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
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内容。
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通过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回忆情节,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难点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
六、教学准备1、学生独立阅读《城南旧事》,完成阅读记录卡。
(记录卡附于文后)2、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城南故事》,并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链接课文,激情导入。
1、链接课文,激情导入:播放《冬阳童年骆驼队》最末一段录音。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师简单介绍作者。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朗读录音是我们本期学过的课文——生:《冬阳童年骆驼队》师:这篇课文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生:《城南旧事》师: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阅读了《城南旧事》,随着英子走进了她的城南,走进了她的旧事,也一起分享着英子童年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城南夜》的音乐)(二)了解故事梗概。
1、师提问:这本小说由哪几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主人翁是谁?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你能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说得准确又简洁的同学代表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表格)2、全班交流。
选择五个组,各组选出代表汇报,全班评议。
(三)评故事中的人物。
过渡:当我们读着《城南旧事》,英子、秀贞、妞儿、宋妈、爸爸、兰姨娘……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都得归功于林海音传神的描写,接下来,老师将出示一些精彩的句子,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文字描写的是书中哪个人物。
1、猜一猜:(1)教师课件出示书中的文字,学生猜文字描写的是哪个人物。
片段一:她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
”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那画的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
她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那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饭都不吃,就这么淘……”“她”指的是( 秀贞),选自《惠安馆》。
片段二“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他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
“他”指的是( 爸爸),选自《爸爸的花落了》。
片段三:我手里拿着一个空瓶子和一根竹筷子,轻轻走进惠安馆,推开跨院的门,院里那棵槐树,果然又垂着许多绿虫子,秀贞说是吊死鬼,像秀贞的那几条蚕一样,嘴里吐着一条丝,从树上吊下来。
我把吊死鬼一条条弄进我的空瓶里,回家去喂鸡吃,每天可以弄一瓶。
那些吊死鬼装在小瓶里,咕囊咕囊地动,真是肉麻,我拿着装了吊死鬼的瓶子,胳膊常常觉得痒麻麻的,好像吊死鬼从瓶里爬到我的手上了,其实并没有。
“我”指的是(英子),选自《惠安馆》。
(2)四人小组的学生读自己搜集的精彩片段,指名另一个四人小组的同学猜猜文字描写的哪个人物。
师:书中,像这样精彩的句子随处可见,同学们能不能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来读一读,让其余猜一猜这些文字描写的谁?2、评一评:师:在大人的心目中秀贞是疯子,中年男子是小偷,而英子始终一双纯真的大眼睛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人,用一颗淳朴的心感知着北京城南发生的事情。
在英子心目中妞儿、秀贞、中年男子、爸爸、宋妈、兰姨娘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在你心目中,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1)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每个组员选择一个人说一说英子心目中或者自己心目中妞儿、秀贞、中年男子、爸爸、宋妈是什么样的人?(2)全班交流。
抽一号组员代表小组汇报。
(四)品故事情节。
1、交流读完本书后最难忘的画面、难忘的情节。
过渡:当我们静心地读完这部作品,一幅幅难忘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情节深深地扎根在你的脑海里。
谁来说说这部作品中让你记忆犹新的画面,让你深深感动的情节,并读一读相关的语段。
2、小组交流.(1)组员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令自己感动的情节。
(2)每组商量好汇报方式,全班交流。
(可以选择代表汇报,可以全组汇报。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音乐《送别》)(五)结束听着同学们深情的朗读,我不由得想起了林海音先生七十七岁时在聆听钢琴家林海为《城南旧事》所谱的一组乐曲后:写下了一部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
(《城南夜》音乐响起,师生共同朗诵)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条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的脸上,鼻孔里刺痒。
抚摸着鼻尖,泪珠儿沾湿我七岁的小手。
……我愿在这儿静静地听;向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
……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师:同学们,我们静静地欣赏了林海音的文字,走进了她纯真而又略带忧虑的童年。
同学们,趁着我们童年的美好时光,阅读更多的书籍,让更多精美的语言文字丰富我们的童年。
八、教学反思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亲近经典文学作品,我指导全班学生共读了《城南旧事》。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初步阅读,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教给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促进学生走进书籍,走进人物,促进多元交流,以实现深度阅读。
(一)全面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
因缺少教师的监管,加之家长的程度良莠不齐,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情况下都采取自由式阅读,放羊式阅读。
老师无法了解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数量,阅读的认真程度。
学生共读《城南旧事》,便于我掌握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和理解程度。
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大部分学生完全能掌握书籍的主要内容,对书中人物也有自己初步的认识,并能走进人物,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悲剧,了解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浓浓的爱。
(二)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
如果学习没有外力的合理地指导,就如没有拐杖的盲人,茫然的摸索。
本次教学我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先粗读《城南旧事》,再精读的感兴趣的部分,勾画有感触的地方并做批注;读后,引领学生设计并填写读书记录卡;课堂上,针对该书真诚交流,及时发现他们阅读中的独特感受,给予激励。
通过这一系列逐渐明白阅读书籍应该从书籍的主要内容、感人的情节、精妙的语言文字等方面着手。
(三)多元交流中让更多学生深度阅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
”学生阅读时往往采取浏览,关注情节,阅读处于浅表层次,从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忽略了文字间渗透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粗读,没有深度的思考,没有潜心的研讨,只能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我采取猜一猜文段描写的是谁,评一评书中的人物,说一说感动的画面或情节,读一读印象深刻的段落等方式,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对语言文字的品悟,对人物内心的揣摩,对书籍主题的理解,实现了学生的深度阅读。
但是,因《城南旧事》中发生的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等因素,学生还无法完全走进人物内心,理解也不够全面,甚至有误解的现象。
因学生自身水平的参差不齐,阅读认真程度不同,交流的过程中仍然有部分同学“冷眼旁观”,不能与大多数同学形成共识。
附:阅读记录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