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纪晓岚《河中石兽》导学案流渡中学严庄坤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导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学要点:1.自主预习,检查预习; 2.朗读指导,疏通文意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听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通顺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积累: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纪均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

他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总纂官。

2、给下列生字注音。

沧()州河干()圮()棹( )曳( ) 铁钯()木杮()湮()啮( )掷()溯( )流臆( )断欤()坎穴()3、预读课文,结合注释,粗通文意。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1、请学生复述《刻舟求剑》的故事何所蕴含的寓意。

2、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让我们一起从中找出答案。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四、朗读指导,疏通文意(一)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

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5《河中石兽》导学案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难点)一、预习热身3作家作品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 、(1).古今异义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阅读是: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4).通假同“癫”,疯4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二、活动探究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四、盘点提升类文品读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

”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法指导:采用四步阅读法第一步:自读文章,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第三步: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

(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第四步: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石兽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

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

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

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2.《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二、预习任务1.查阅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

2.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27.《河中石兽》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背诵课文。

2•掌握文学常识、课下注释的内容。

3•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一、教材辅读:走进作者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旳(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逸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自主合作1、小组合作读课文,组长注意及时纠正读音、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课文,标注并解决翻译时的疑难问题。

3、小组检查、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1)干、圮、焉、阅、棹、曳、钯、尔辈、物理、是非、暴涨、湮、颠、确论、啮、溯流、然则、但、理、臆断(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4)一老河兵闻之:(5)当求之于上流:(6)其反激之力:(7)至石之半:(8)然则天下之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课后作业第一题。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分析文中两次“笑”的含义和本文的启发。

一、预习导航:1、本文作者 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 ,是 _________ 朝的 ___________ 家、家,也是《 _________________ 》的总篡官。

2、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书,这是一部 _____________ 小说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二、合作探究:1、为了寻找河中石兽,分别采用了哪些方法,结果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2、由上表分析,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有何依据?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原句)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曰”、“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争分夺秒大闯关:识记预习导航、合作探究1、2。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自学达标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2、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4.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几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课堂检测.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导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河中石兽》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探究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
3. 分析短篇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导学步骤:
Step 1:预习导入
请先阅读一遍《河中石兽》,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 短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故事中的石兽和人物杨华有怎样的联系?
3.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配角形象有哪些?
Step 2:整读理解
请在仔细阅读一遍《河中石兽》后,回答以下问题:
1. 故事中的石兽有哪些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杨华和父亲有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3. 故事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寓意?
Step 3: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分析
请分析故事中的以下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 “河水一阵洪涛,顿时腾空而起的石兽抓在了手中。


2. “那石兽棱角分明,长着一双如刀刃般锋利的爪子。


3. “如雷霆般的巨响,把我从紧闭双目中惊醒。


Step 4:拓展思考
请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2. 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联系和启示?
Step 5:总结归纳
请总结归纳《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Step 6:小结复习
在导学过程中,我们一起回顾了《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以及思考了故事中的主题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次导学,希望你能对这篇短篇小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更好地掌握分析和理解短篇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霜叶红于二月花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寺临河干B.曳铁把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B.是非木杮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三、结构思路
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人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问题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l)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问题二请补充下表,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
第一种僧①不可得
第二种②顺流而下③
第三种④原地沙下⑤
第四种老河兵⑥果得于数里外
及相互关系。
探究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你认为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当堂达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l)二石兽并沉焉()(2)尔辈不能究物理()
(3)盖石性坚重()(4)求之下流,固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
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 。

代文学家。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课文选自《 》。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 ) 圮.
( )于河, 二石兽并.(. ).沉焉.( )。

阅.( )十余岁.
( ), 竟.( )不可得, 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 尔辈..( )不能究.( ) 物理..( )。

是.非.( )木杮( ), 岂能为.( )暴涨携.( )之去? 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

沿.( )河求之,不亦颠.( )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五、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翻译第三段,注意以下词语
一老河兵闻之.( ), “凡.( )河中失.( )石,当.( )求之于上流。

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其反激之.( )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
( ) 坎穴。

石必倒掷..( )坎穴中。

如是..
( )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 遂.( )反溯.( )流逆上矣。

固.( )颠; 如.( )其言, 然则..( )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
( )欤? 三、当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 熟读背诵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完成下表。

五、合作探究: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归纳总结: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六、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七、当堂练习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
第三种
第二种
第一种 结果
寻找的地点
人物 寻找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