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卷)-15级-

合集下载

七下27课《河中石兽》导学案及答案

七下27课《河中石兽》导学案及答案

预科班语文《河中石兽》导学案制作:范依强审核:贾润2015、9、8【原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8)如是.再啮(这样)(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10)但.知其一(只)(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13)以为..顺流下矣(认为)(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河中石兽》导学案【精】《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复习目标:1、解题,了解纪昀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3、掌握课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一、了解作者作品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二、复习课文(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填空(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二石兽并沉焉。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5)转转不已,。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复习课文字词句,完成:(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二)重点字词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求.二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5棹.数小舟 6曳.铁钯 7尔辈不能究.物理 8是.非木杮9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2遂.反溯流逆上矣 13溯流..逆上矣 14转转不已.(三)翻译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渐击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置坎穴中。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四)特殊文言现象梳理古今异义:(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2)阅十余岁阅:(3)转转不已已 : (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众服为确论(2)之:①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③当求之于上流④求之下流⑤求之地中⑥一老河兵闻之⑦其反激之力⑧至石之半⑨然则天下之事(3) 如:①如是再啮②如其言特殊句式:(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2)求之地中()(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4)求二石兽于水中()(5)当求之于上流()(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7)乃石性坚重()三、拓展练习文言文阅读伍子胥父诛于楚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法指导:采用四步阅读法第一步:自读文章,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第三步: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

(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第四步: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石兽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

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

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

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2.《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二、预习任务1.查阅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

2.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学习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学习时间]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时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主要收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龚自珍的的《己亥杂诗》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⑴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3.根据理解填空⑴杜甫《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七下语文导学案24《河中石兽》(含答案)

七下语文导学案24《河中石兽》(含答案)

24《河中石兽》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自究【知识链接】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谥文达公。

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jì yún)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代表作)。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的注释梳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讲讲课文内容(2分钟准备)二、互究1.在书上标出下列重点词并解释: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深究1.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达标检测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册【基础知识】板块。

【课后反思】24《河中石兽》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022年部编版语文《河中石兽》导学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语文《河中石兽》导学案(精品)

25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故事情节 ,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1.熟悉课文所表达的故事 ,并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开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借助注释 ,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 ,增加文言实词的积累量 .3.对于课文 ,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 ,也会有一些疑问 .可以根据课后资料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质疑问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俗话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这样一那么故事: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 "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环节二自主学一、助学资讯作者作品纪昀(1724 -1805) ,字晓岚,晚年自号石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 "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奉献.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河中石兽》导学案
长初2015级班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逆上可据理臆断
..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
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分段:
第一部分(段—段):写
这部分以(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段):。

这部分以为主。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而要。

学习检测案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