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

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5《河中石兽》导学案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难点)一、预习热身3作家作品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 、(1).古今异义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阅读是: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4).通假同“癫”,疯4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二、活动探究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四、盘点提升类文品读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

”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法指导:采用四步阅读法第一步:自读文章,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第三步: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

(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第四步: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石兽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

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

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

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2.《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二、预习任务1.查阅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

2.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七下语文导学案24《河中石兽》(含答案)

七下语文导学案24《河中石兽》(含答案)

24《河中石兽》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自究【知识链接】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谥文达公。

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jì yún)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代表作)。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的注释梳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讲讲课文内容(2分钟准备)二、互究1.在书上标出下列重点词并解释: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深究1.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达标检测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册【基础知识】板块。

【课后反思】24《河中石兽》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河中石兽》教学学案 附带答案

《河中石兽》教学学案 附带答案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学案编写人:鲍金兰审核人:李洪才班级姓名《河中石兽》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熟悉故事情节,理解文章意蕴。

3.学习由事及理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1.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

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3. 写作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并能读准节奏。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通读全篇,理解划线词词义。

(1)山门圮于河(倒塌)(2)阅十余岁(年)(3)曳铁钯(拖)(4)湮于沙上(埋没)(5)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6)如是再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7)不更颠乎(颠倒,错乱)(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3.利用书下注释,疏通课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河中的石兽》纪昀学习目标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4、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小组合作探究,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作者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

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了解背景《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记述狐鬼故事的志怪小说,题目是编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晓岚(1724—1805)和众人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文体知识《阅微草堂笔记》是和《聊斋志异》一样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预习自测1、临:2、河干:3、圮:4、并:5、沉焉:6、阅:7、十余岁:8、棹:9、求石兽于水中:10、竟:11、曳:12、铁钯:13、设帐:14、岂能:15、为:18、暴涨:19、湮:20、颠:21、盖:22、啮:25、坎穴:26、不已:27、倒掷:28、如是:29、遂:30、溯(sù)流:31、固:32、如:35、然则:36、但:37、欤: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导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河中石兽》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探究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
3. 分析短篇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导学步骤:
Step 1:预习导入
请先阅读一遍《河中石兽》,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 短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故事中的石兽和人物杨华有怎样的联系?
3.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配角形象有哪些?
Step 2:整读理解
请在仔细阅读一遍《河中石兽》后,回答以下问题:
1. 故事中的石兽有哪些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杨华和父亲有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3. 故事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寓意?
Step 3: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分析
请分析故事中的以下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 “河水一阵洪涛,顿时腾空而起的石兽抓在了手中。


2. “那石兽棱角分明,长着一双如刀刃般锋利的爪子。


3. “如雷霆般的巨响,把我从紧闭双目中惊醒。


Step 4:拓展思考
请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2. 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联系和启示?
Step 5:总结归纳
请总结归纳《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Step 6:小结复习
在导学过程中,我们一起回顾了《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以及思考了故事中的主题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次导学,希望你能对这篇短篇小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更好地掌握分析和理解短篇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

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积累拓展三、背诵这篇课文。

点拨:可以结合人物的出场顺序和语言特点进行记忆背诵。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参考答案: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没无闻)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一老河兵闻.之……参考答案:1.追根究底;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24 河中石兽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1.了解本课相关常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1.诵诗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齐读一首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河中石兽》导学案(打印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打印版)

25 河中石兽纪昀班级:姓名:课前预习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3.理解做事不可主观臆断,应综合分析考虑的道理。

(难点)【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学法指导】1、朗读法:2、圈点批注法;3、合作学习法。

【预习检测】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木柿.()湮.()没啮.()沙溯.()欤.()曳.()铁钯.()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

5.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案1.小组合作,探究文意(教师指导释疑)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文章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对你有什么启发?达标检测案【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规律、道理)
(5)众服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6)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8)如是.再啮(这样)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10)但.知其一(只)
(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12)尔辈
..不能究物理(你们)
(13)以为
..顺流下矣(认为)
(14)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
①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②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2)古今异义
①一寺临河干.
(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读gàn)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之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三)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

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写贺词,已是特别看的起他。

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

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自学指导(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任务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工——求于上游——成功
四、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石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