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24、河中石兽纪昀一、学习目标:1、能积累文言词语“阅、求、竟、物理、湮、遂、但”等;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能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归纳寻石兽的四种办法;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3、养成课前预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二、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创作背景:纪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庆三年(1798)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用圆圈画下不理解的字词,用横线画出难翻译的句子。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优秀 导学案

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 积累“圮、物理、啮”等文言词汇,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 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3 .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2.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流程:一. 激趣导入: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体积和形状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 预习检测:1.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有着很大贡献。
2. 给加点字标注拼音纪昀(jǐ)(yún)河干(gān)圮(pǐ)于河募(mù)金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湮(yān)于沙上5.词义(生抢答):圮、并、求、竟、物理、暴涨、啮、然则、但如:如.是再啮如.其言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之: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6.重点文言语句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 初读感知:第六单元为我们推荐了浏览的读书方法,通过浏览,能够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请同学们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能不能用5个字提取核心信息?四. 精读研析:师:如果照我们的常情去理解,你们会去哪找?文中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人?他们是怎么找石兽的?2.学生质疑:记录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并在全班讨论交流中寻找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

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5《河中石兽》导学案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难点)一、预习热身3作家作品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 、(1).古今异义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阅读是: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4).通假同“癫”,疯4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二、活动探究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四、盘点提升类文品读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
”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法指导:采用四步阅读法第一步:自读文章,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第三步: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
(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第四步: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石兽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
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
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
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2.《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二、预习任务1.查阅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
2.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河中石兽导学案

27.《河中石兽》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背诵课文。
2•掌握文学常识、课下注释的内容。
3•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一、教材辅读:走进作者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旳(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逸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自主合作1、小组合作读课文,组长注意及时纠正读音、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课文,标注并解决翻译时的疑难问题。
3、小组检查、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1)干、圮、焉、阅、棹、曳、钯、尔辈、物理、是非、暴涨、湮、颠、确论、啮、溯流、然则、但、理、臆断(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4)一老河兵闻之:(5)当求之于上流:(6)其反激之力:(7)至石之半:(8)然则天下之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课后作业第一题。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分析文中两次“笑”的含义和本文的启发。
一、预习导航:1、本文作者 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 ,是 _________ 朝的 ___________ 家、家,也是《 _________________ 》的总篡官。
2、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书,这是一部 _____________ 小说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二、合作探究:1、为了寻找河中石兽,分别采用了哪些方法,结果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2、由上表分析,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有何依据?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原句)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曰”、“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争分夺秒大闯关:识记预习导航、合作探究1、2。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自学达标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2、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4.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几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课堂检测.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导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河中石兽》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探究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
3. 分析短篇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导学步骤:
Step 1:预习导入
请先阅读一遍《河中石兽》,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 短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故事中的石兽和人物杨华有怎样的联系?
3.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配角形象有哪些?
Step 2:整读理解
请在仔细阅读一遍《河中石兽》后,回答以下问题:
1. 故事中的石兽有哪些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杨华和父亲有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3. 故事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寓意?
Step 3: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分析
请分析故事中的以下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 “河水一阵洪涛,顿时腾空而起的石兽抓在了手中。
”
2. “那石兽棱角分明,长着一双如刀刃般锋利的爪子。
”
3. “如雷霆般的巨响,把我从紧闭双目中惊醒。
”
Step 4:拓展思考
请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2. 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联系和启示?
Step 5:总结归纳
请总结归纳《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Step 6:小结复习
在导学过程中,我们一起回顾了《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以及思考了故事中的主题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次导学,希望你能对这篇短篇小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更好地掌握分析和理解短篇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编号使用时间:2017年6月1日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溯.(sù)欤.(yú)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资料链接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
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
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规律、道理)
(5)众服为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6)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8)如是.再啮(这样)
(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10)但.知其一(只)
(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12)尔辈
..不能究物理(你们)
(13)以为
..顺流下矣(认为)
(14)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
①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②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2)古今异义
①寺临河干.
(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读gàn)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3)一词多义
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①如是再啮(副词,像)
②如其言(介词,按照)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三)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
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写贺词,已是特别看的起他。
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
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自学指导(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任务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老河工——求于上游——成功
四、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