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合集下载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太极内功理法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内功)阳(拳架)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这是太极拳阴( 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一、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二、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

【功夫上手】汪永泉论内功在揉手中体用

【功夫上手】汪永泉论内功在揉手中体用

【功夫上手】汪永泉论内功在揉手中体用本集内容由汪永泉弟子魏树人、齐一整理,感恩他们两位老师辛苦。

集中劲和分散劲太极拳的揉手功夫主要体现在两种劲的应用,即集中劲和分散劲。

这两种劲纯粹是内气的应用,这是区别于外家拳的基本特点。

其要领是刚柔相济,外柔内刚。

按照太极拳的传统比喻,当对方被发出时,恰如“钱投鼓”、“球碰壁”。

“钱投鼓”原意是指以立着的硬币投在有弹性的鼓面上被反弹回来,“球碰壁”原意是指有弹性的球碰在坚硬的墙壁上而被弹撞回来。

这些是对硬力被内气发出时情形的形象描述。

太极拳善于运用阴柔阳刚矛盾统一的规律,才形成了揉手中以柔克刚、棉里藏针的独特手法。

集中劲以自身为主攻击对方,使对方被发弹跳而出。

弹簧力即是集中劲的一种,体现在一开一合之间。

合要合到自身,将对方的来力引进,然后使之落空。

开要开到对方身上,使神、意、气集中于对方身上,使之不但不能摆脱,而且其主动之力不由自主地变成被动之力(即我所借之力),只有这样在先合后开中使内气鼓荡,才能把对方弹发出去。

应当注意弹不是推,对方的感觉应当像碰上弹簧被反弹出去一样。

分散劲主要表现在沾、连、粘、随和内劲松沉上。

要掌握对方的动向,首先要影响对方中心,诱使其发出“正劲”。

“正劲”就是对方中心受到影响时反应出来的劲。

要掌握对方中心就要使自己的松散劲渗入对方中心,然后再吸引或发放对方。

吸引力是松散劲法中的一种。

吸引要用各种方法,将对方之来力顺肘向身外化解,使对方不由自主地失去重心,即引进落空。

吸引力的发挥要善于变换手法。

用吸引力变换手法时,腕部不能下勾或上翻,应自然伸直和鼓起。

通过手将对方来力顺送到肘,再由肘引向身外,不要引到自己的身上。

同时还必须准确地掌握吸引的时机,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变换,才能使对方来不及变和陷于被动。

太极拳功夫是在长期的盘架子过程中练就的,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在揉手方面求得发展。

无论是盘架子还是揉手,都必须注意以内功的练习和应用为主,即以神、意、气的练习和应用为主。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1. 引言太极内功是一种古老的修炼方法,意味着休息和活力的平衡。

它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提高内在的能量和平衡。

本文将介绍太极内功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常见的修炼方法。

2. 太极内功的基本概念太极内功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炼方法,强调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它基于阴阳哲学和自然观念,追求身心的统一和内在能量的提升。

太极内功修炼的目的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来调整能量的流动,以提高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

3. 太极内功的修炼方法3.1 太极拳太极拳是太极内功的重要修炼方式之一。

它结合了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深呼吸和内观,以调整体内能量的流动。

太极拳强调舒展肌肉、放松身体和提高体内能量的流动。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活性、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

3.2 太极气功太极气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另一种方式。

它包括一系列的呼吸练习和能量调整方法。

太极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专注力,以提高气血的流动和身体的能量。

这些练习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和改善内脏功能。

3.3 内观修炼内观修炼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观察内在感受、情绪和思维,以提高自我意识和心灵的平静。

通过内观修炼,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能量和情绪。

4. 太极内功修炼的益处太极内功修炼可以带来许多益处,包括:•改善身体健康:太极内功修炼可以增强肌肉、提高灵活性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提高内在能量:太极内功修炼可以调整能量的流动,提高身体的内在能量和平衡。

•改善心理健康:太极内功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

•增强免疫力:太极内功修炼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各种疾病。

•增进内在平静:太极内功修炼可以提高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意识,帮助人们保持平衡和安定。

5. 结论太极内功修炼是一种强调身心平衡和提高内在能量的修炼方法。

通过练习太极拳、太极气功和内观修炼,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

[转载]《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杨式太极拳述真》(修订本)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第一章杨式太极拳的要领第一节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总则杨式太极拳术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

内气往下松沉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着力,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导弓}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向丹田处沉降,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

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衡。

练拳时,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

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

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动作稳重,自己不失重心,而且不易被人牵动。

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无论是练拳和揉手都不能紧张和用力。

当然,稳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要努力保持平衡稳定,并使姿势与内气的运用得心应手,这样才有益于养生和技击。

慢,就是运身缓慢。

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而畅通无阻。

随着动作的节奏,有规律地调节呼吸。

同时,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

显然,这并不是说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方式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方式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式太极内功包括内劲、内⽓与内功。

1、内劲“内劲”:太极拳的“内劲是⽤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

是由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运转、松紧交替的⽅法锻炼取得的。

须放松的肌⾁,关节要充分放松;⽤⼒的肌⾁,关节要充分⽤⼒(⽤⼒的肌⾁,关节仍需要放松的意念贯注其中,此所谓实中有虚)。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中说“极柔软,⽅能极坚刚。

”锻炼内劲要由松⼊柔,积柔成刚;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使之能达到快慢随⼼所欲。

⽇久天长,全⾝轻灵、柔和、圆活,体内和⼿臂有⼀股深厚沉重的⼒量,变化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地转换和集中到某⼀点。

“这种⼒量似柔⾮软、似刚⾮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种⼒量就是太极拳的内劲。

2、内⽓内⽓”:太极拳的“内⽓”也叫“中⽓”。

凡是认真、正确地练太极拳者,功夫到了⼀定程度,便会在体内产⽣“内⽓潜转”或“中⽓贯⾜”的体内感觉。

⾸先出现腹内“咕咕”作声,⽇久就消失。

“⽓沉丹⽥”腹中充实圆满,还会出现⼿指头⿇、胀、针刺的感觉,⼿臂有膨胀沉重的感觉,以⾄于“⽓遍全⾝”的感觉。

练习时⾸先以外引内,然后由内及外,等到熟极⽽流,就能内外合⼀,⼀动内外俱动。

⼀定要做到⾝正体松⼼精意专,以达到整体性的“意动形随”。

这样练下去,即可得到“内⽓”。

⽓流现象出现于肌膜和脉管间后,功夫会加深⼀层。

⽓流现象还可以出现于⾻髓管内。

,这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敛⼊脊⾻”的内⽓感觉。

3、内功“内功”:太极拳的“内功”⼀是指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结合腹式深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动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动协调进⾏,并逐渐加深;胸背部和腹部的肌⾁,在弧形松沉转动中也获得细密的锻炼。

⼆是指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凡动作欲向何处,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以带动外形(即所谓⾥不动,外不发),使内脏器官不断地做⾃我按摩、挤压和转动,从⽽使肌体内层也获得精密的锻炼。

太极内劲的特点⼀、流动性当太极拳练到⼀定程度的时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次飞跃,在某⼀天的某⼀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

太极拳内功心法阐释与分析(一)内功到底炼的是什么首先,习练者当知道,真宗太极拳练的是人身根本虚灵。

那么,必须要明白什么是虚灵?人的精神称谓谷神及心灵即是虚灵,也称谓先天虚无一炁、圣胎等(何为虚灵:心虚则灵,不虚不灵,灵出於虚,亦名谷神)。

神者,无形无相,灵而不可测度之义。

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此神也(何为谷神:空谷之神,俗名崖娃娃。

因其两山高耸,中间一谷,人声喊叫,各中传声,故名谷神),修炼借此以喻人身虚灵之神。

此虚灵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在恍惚杳冥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乃道心人心之界,真知灵知之根,刚情柔性之本,生天生地生人。

儒家所谓“太极”,又谓“至善”,“至诚”;释家所谓“圆觉”,又谓“法身”,“舍利”;道家所谓“金丹”,又谓“虚灵”,“谷神”。

其实就是人生本来良知良能,空谷虚灵之神。

这个谷神,落于后天,阴阳分判,假者用事,真者退位,谷神埋藏如死矣。

修炼太极者,静而生阳,专心致志,绝其杂泛之念,以求先天一炁,必须委志归于虚无。

达至虚无气之所生,故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而来。

虚无者,非虚无寂灭之谓,身居恍惚杳冥之中,六脉俱停,真息自住,混沌大定,则神明自来。

古有诀云:“若问先天却也无,后天便要下工夫。

”奈何世人追逐染习七情六欲,业累牵缠,皆落后天之相,对先天之妙有一无所知。

后天一蒙,则先天之心蔽矣。

太极拳之运动,以虚灵为本。

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行拳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

就是说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

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

足见,此人身主宰的灵动敏慧,是习拳者克服行拳走架动作滞涩之根本。

人们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运动形式变化,用后天思维辑录变成了有为的模式运动。

多人只是去追求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和技巧,从而,落入了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模式,与中国传统内修功夫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道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顺之虚静之道。

魏树人老师讲杨式太极拳内功理法真传“接手点中求”

魏树人老师讲杨式太极拳内功理法真传“接手点中求”

魏树人老师讲杨式太极拳内功理法真传“接手点中求”练习太极拳必须要内外兼修、融阴阳为一体。

欲求太极内功,必须先掌握符合太极拳原理的练习方法。

内功理法是培养神意气的必由之路,所以传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既讲究身形手势,更注重内功理法。

二者绝然不叮分割。

有很多学练太极拳者因循:种不正确的习拳方式,即先学套路,待套路熟练之后再探研理法,孰不知恰是在如此反复习练毫无理法的空拳架过程中,身形手势已经认同了僵滞有力的错误运动方式,待到想要探究理法时,这种含有僵滞之劲的运动方式已然积习成弊,铸成了很难排除的障碍,以至于日后虽长期盘拳,内劲却总也不能运化,更无祛企及豁然贯通的境界。

先师传留下来的正确教拳方式是从一开始就讲明拳架理法,注重以理法引导身形手势的正确运行。

拳架之理法对各个部位都有明确的指导意义,遵照先辈传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循序而进,才能尽快地步人正轨以求深造。

杨式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要求每招每式中都要有术,术又必须由招式通出。

招与术互相依存而相辅相成。

不可以先练招后学术,亦不可先学术而后练招。

初学时外形招式通过模仿会先掌握,而内功理法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不易得其要领。

因为在初学阶段神意气不听人的意识调遣,招与术的融通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学者首先要注重在理法上悉心研究。

拳架十每招每式的演练都要做到拳论所说的“意在先”,自始至终都是以意念引导形体的运行。

绝无片刻只在走“空架子”。

譬如当“起势”尚未抬手之际,而由静极而生动的起势意念早已开始在周身酝酿,使各部位的内功理法依序到位。

当拳架练习进入中级阶段后,理法颇为繁多,每种招式都有一种固定的理法,此式与彼式间的理法又能相互变换和衍生。

当进人较高层次后,理法的互蕴互变是自然产生的,无须大脑思考。

先师曾讲,在演练拳架时,招与术相互配合到能随心所欲时,会自然演变出现- -种奥妙。

全体透空、无我无为之境界是从培养手与腕的柔软开始的,举一动要完全依赖拳架理法的引导,而后方能逐步进入松散通空的阶段。

太极拳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特别注意内功训练的。

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

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依据师传的姚馥春先生在乡原传的传统内功训练方法,并参研前人经典论述,及本人体惜和理解,作以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太极拳内功与丹道的关系丹道是道家借鉴古代炼丹之术语而进行内修的方法,名之为内丹术,亦称之为内丹功。

道家的丹功修炼分天、地、人三元丹法,有“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三层境界。

道家称炼内丹为修道,炼内丹者为丹士。

道有修身以悟道,丹家修道以成仙。

丹道有二家之彼家丹法和三家之龙虎丹法,总的可分为三家四派:阴阳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其中,阴阳丹法又分为自身阴阳和彼家阴阳,所以称之为三家四派。

全真道北宗修炼多为修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俗称之为清修派。

清净丹法通于释家禅宗,以静坐炼性人手,凝神聚气,河车运转,近似于气功中的静坐周天功。

全真道南宗多传同类阴阳的丹法,俗称之阴阳派。

同类阴阳中男女双修的称为彼家丹法:用鼎器者,为三家之龙虎丹法。

所谓鼎器者,灵父圣母,乾男坤女也,童男童女又称之为琴剑。

虚无丹法又称天元丹法,由无为人手,是修炼虚空阴阳的丹法,俗称虚无派。

无论哪派丹功都要炼神还虚,最终追求的不过一“虚”而已,炼虚以合道。

由此可见,“虚无”乃是丹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谓内丹功,重在内气的感悟,抽坎填离,阴阳交媾,循经周天,采药还丹。

而拳术除尽性立命外还要用拳家的修炼以立命为基,而以用为本。

拳最终用的是劲而不是气,所以拳功的感悟主要在劲上。

拳者虽然可以修内丹,亦可融丹于拳,但不能像丹士那样静坐孤修,或者一味地死站桩。

拳不仅要站着练,更要动着练。

因与敌交手,进退不定,瞬息万变,敌不由己,不容半点主观想像,也不给你循经运气的机会,机势断续一瞬间,转瞬即逝,失不复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太极内功理法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内功)阳(拳架)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这是太极拳阴( 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一、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二、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

意与气是分不开的,气必须由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

当一“松”“散”,以意领气通出时为意气引催姿势。

中级阶段:由于认识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意的频繁出现阶段,“为从有到繁”过程。

高级阶段:在“意”的频繁出现中感觉到“意”的用途虽多,但彼此的显现、运走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极强的共性和规律性。

在拳论中提醒学练者要注意“有意确无意、无意出走人意’的论述。

真意的流露不掺杂人为的贪心与杂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现。

高级阶段为“从繁到简”过程。

三、气: 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

惟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此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也称“元气”。

前辈健侯公就太极拳之气的修炼相应地指出:练拳时要“不呼不吸”。

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气为念练拳,并非摒息闭气。

这样在练拳时才不会提着气,使气含于胸部产生气滞。

初级阶段学练内气催姿势时,内气的运行往往夹杂着呼吸之气,是以肌肉的绷张之圆来促内气,长此练习亦得不到真的内气。

必须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领,意气相融在体内周流,自己毫无觉察和感触,而自然运行鼓荡,故拳论中有“有气则滞、无气尚刚”的说法。

有气是指有呼吸之气的阻碍而使内气的运行不能自然流畅“则滞”;“无气”则是指修炼到没有呼吸之气的搀杂阶段,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之刚强“尚刚”。

中级功:是内功继“松散”进入“通” 的阶段。

松是纵向的而散是横向的,“松”比较容易做到,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松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难实现。

例如内气由两胯通向两大腿时即受阻,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达两小腿,形成大半截练拳。

解决这一问题的奥秘是:胯圈松散,使内气向四周通出,形成无边无沿的胯气圈,使双腿亦随之散出范围与躯干几乎相同的气势。

这样内气与外气相互融通,形成内气促使、外气引领的一种无形动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无阻。

高级功:达到“身空、气通”的境界,身空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气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直来直往,人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渗入、溢出所需所弃之气体,自身毫无察觉、更意识不到。

气在体内外广泛高速地交融,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气,使精力旺盛、气势充沛、一身舒适、万法自通。

四、鹄星: 神意气用法之一,“鹄”指靶,“星”指靶中心之点。

在拳术中鹄星是固定不动的,可以随时出现与消失。

鹄星有两种用法:1、在盘练拳架过程中以拳背中指根处瞄向该靶中间之星,简称“问星”。

2、鹄星犹如钢绳集束,牵引周身意气似网目般向其汇集,称之“意气集向鹄星”。

五、茫点: 神意气用法之一,又称“空点”。

常凌空运行,于瞬间呈现、瞬间消失,并能向任何方向运走,它的运行轨迹即是意气的流走途径,其显与消即意气之开与合。

注:若直以二目寻找,搜遍凌空也见不到茫点的踪影,秘传之法为视线需自两眼外眦(小眼角)向身两侧略前方延伸,即二目廓视,茫点才会自然呈现眼底。

其奥妙是廓视为开,恢复常态为合,先开后自合。

于一开一合中自然呈现出茫点的反射。

六、三关: 高级阶段全身已松散成圆球状的气势轮廓,故不再强调三关在体内的位置。

三关的运走方式大致分为四种:1、三关竖立:意想的三关上端竖起而后微下落,感觉周身意气蓬勃、精神提起。

2、三关前长:先要心中一“静”,随即会呈现意想的三关上端向前上方微长的情景,此时周身会有一种在松弛中自然舒适之感,精神亦为之一振。

3、三关后撤:意想三关的下端系有一条细绳向后牵拉。

其奥秘是要“心中一沉着、再一静”,三关之意方能顺遂地向后运行,牵引身形轻松自如的举步后移,身心皆呈现舒适美感。

4、领起三关:意想三关像一条丝带正在向前上方轻轻提起,引领着身形轻灵自如地举步前移,周身上下毫无滞碍,精神随之提起。

七、十字心中一静: 周身气势弥散成轮廓后已无内外之别,动静开合皆依靠立体的十字衡量,十字中心即人体的中心,当十字中心一静,意气集向十字,意想十字、逐渐缩小到无,而劲源的气势自然松散而出,沿两臂轮廓运行。

八、立体十字的矢状轴: 中心与劲源前后相通之纵轴。

内气透过十字中心集入背后劲源或自背后集聚劲源通过胸前十字中心涌出,都是沿立体十字矢状轴流通。

九、胸中一沉着: 意气在腰气圈中心一沉着,即沉向胯气圈中心,随之气势自然向两侧轮廓迂回升腾。

十、运走内劲一定: 在高级功中,内气的运行已无先后之分、亦无内外之别,并与神意相合,形成一种整体的“内劲”。

内劲在无论朝任何方向运走的途中一定,内气都会依惯性涌出。

十一、心中一怔: 不依主观想象而突发的现象,所以心中一发愣。

例如:做高探马中的斜圈时,想象着意气是被鹄星吸引而去,不料其却绕经鹄星后侧迂回而返,此时不由得心中一怔。

十二、心神一定: 当意下彷徨时心神一定,接着出现的奥妙会使你心有主见。

例如:在云手中,鹄星突然消失,不由人心意彷徨;接着要使心神一定,茫点才会出现。

十三、心中一静: 心中短暂的一静,意才开始新的运动。

例如:做白鹤亮翅时,双手向鹄星平挤后,心中一“静”继而才会使意想的右翅扑入沙窝底,通出采内劲。

十四、心吞意纳: 以心口窝将意气吞入使背气呈现。

例如:做倒撵猴时,意气由十字中心透向背后,必须“心吞意纳”,意气才能引领两臂圆张外展。

十五、心令意定: 欲静定时须以心施令,意才能一稳定,使内劲一蓄。

例如:玉女穿梭中通注大枪中的内劲回返时先要心令意定,大枪中的内劲才会自然回蓄于两臂。

当进入下一枪式时,内劲又会再度通注大枪中。

十六、起始、运行、终止、变换: 盘拳架时,首先要意识到整套拳架是由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到下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如此循环往复所构成的。

要认清和把握这一行拳规律及神意气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正确的演练拳架。

1、起始:这里的起始不是身形、手势动作的开端处,而是指自身之神意气萌动之初。

拳论讲:“神为统帅”,首先要使精神提起。

精神提起必须通过收视返听才能做到。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后方可心静。

心静则意专,才有“心为令”之说。

心是发号施令之处,诚所谓“运用在心”。

气为旗,即内气为驱使。

内气非呼吸之气,先师指明内气的作用是催姿势。

不要误认为内气是在身内一股一股呈波涛之状催促身形手势的运行。

这种内气催动姿势是连绵不断地循拳势的走向而弥散的。

它的流走即无体内体外之区分,亦无努气、憋气之感觉。

在神意气的综合作用下,催动形体开始动作。

2、运行:身形手势始终依赖神意之引领和内气的催动而运行,绝不要单一地只做形体动作。

由此才能意识到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做到“ 意在先”,这样将“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明言从习拳之始就落到实处会少走很多弯路。

长此以往,重意不重形、妙在五阴五阳的行拳意识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3、终止:身形手势的开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的运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所限制。

当姿势开出或合回时,身形手势都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妙趣。

此处须加注意,形到终点时并不等于意也到了终点,意不受形的支配,只依心发之令而行止,所以要使意的运行终止时,必须做到心中一“ 静”,才能令流动之意停下来。

4、变换:进入变换,即到了身形手势的往返转折处。

此刻虽然形与意的运行俱停,但内气仍在无内无外地氤氲积聚,促使精神再度提起,使“ 神为帅、心为令、气为旗”的运转重新开始,引领、催促下一个姿势进入起始状态。

须注意,变换是神意气沿大小不等(依不同的拳势而定)的180度半圆形圆转流行。

半圆形之一端是上一式的终止处,另一端则是下一式的始发处。

变换是阴阳相互化育、相互转换之处和神意气自现奥妙的生发地。

十七、掌中小气球释义:1、中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一般人练太极拳时,只知手心要虚拢成瓦垅状,却不知在虚拢的手心里要容有一个小气球。

小气球在圆形圈走的拳架中起着婉转回旋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与运用是手部动作虚灵变换的内在根由。

先师授拳时讲,盘拳自始至终手中都要有小气球,无论成掌、变拳还是钩手都须如此。

要意想双手心各含有一个小气球,这一点无论在盘拳中还是揉手时都至关重要。

当做盘拳之用时,能由此而引导两手渐趋松软,手松软后才能使内气通出。

当盘拳至掌心向上时,要意想双手似擎着两个小气球;当手心旋转朝下时,两手心如同含拢着两个小气球。

但无论擎与含,都不要用手指抠小气球。

当手心朝上擎托时,小气球似有离手腾起之意,此时两手要以沾粘之内劲将小气球稳在手心里;当手心朝下时,两手要有连随之内劲,使小气球倚偎在掌心里,由此体现“ 重意不重形”的行拳要求,锻炼双手的沾粘连随之内功,渐而求达犹如无手之感。

小气球可以向身外催出,也可向体内纳入。

其向外时,总是从掌心催出,随即便接回掌心。

由此可领会小气球与手之间内外相合的相互关系。

当小气球从手心纳入身中后,双手便顿感轻松灵活,而身体即有动转迟缓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