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创造产业奇迹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防沙治沙奇迹心得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防沙治沙奇迹心得以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防沙治沙奇迹心得沙漠是一个充满着枯燥与荒凉的地方,人们往往对它望而却步。
然而,在中国,我们却见证了一场奇迹的诞生——那就是防沙治沙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一切得益于无数勇敢的人们,他们以勇担使命、不畏艰辛的精神,坚守在沙漠边缘,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久久为功的奇迹。
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庞大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沙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威胁。
沙漠化不仅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水资源的短缺,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承担起这个使命的勇气和决心。
防沙治沙工作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
沙漠地区的气候恶劣,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给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我们才更加需要以坚定的信心和不畏艰辛的精神去迎接挑战。
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久久为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沙漠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治理沙漠也需要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更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人工防护等工作,才能够逐渐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科学技术和智慧。
科技的进步为防沙治沙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取沙漠化的动态信息,从而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恢复植被,加强土地保持能力;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提供灌溉用水等。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沙漠化问题。
防沙治沙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防沙治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领导和组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科研机构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广大群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防沙治沙的行动中来。
励志故事-从沙漠中走出的奇迹

从沙漠中走出的奇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有一个小村庄,处于沙漠的腹地,常年干旱。
刮风的时候,卷起的黄沙铺天盖地。
水,成了当地人朝思暮想的期盼,先人为这个村子取了一个和水有关的名字:泊江海。
然而,期盼终于未能变成现实。
由于沙漠的面积不断扩大,当地人不得不离开家园。
沙进人退,在泊江海早已不是新鲜事。
如今那里却变成了一个木材生产基地。
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防风固沙,人们想尽办法。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号召老百姓种沙柳。
沙柳是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极少数沙漠植物之一,杨树、柳树等大径木砍伐掉以后,三五年之内再也长不起来,而沙柳则在第三年及时平茬。
把长大的沙柳砍掉,之后不用再管它,新的沙柳就能很快长出来。
人们发现,除了防风固沙,沙柳还是既经济又环保的木材。
沙柳是制造纤维板极好的材料,泊江海便建起了人造板厂,每年产量8到10万立方米,工厂以每吨240元钱的价格收购沙柳。
群众种沙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无垠的沙漠开始被成片的沙柳覆盖。
在企业周边方圆100公里内,卖沙柳成了很多家庭最主要的收入。
沙柳还可以用来发电。
通过分析,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沙柳含的热量和一般煤的发热量居然是一样的,而且好多次煤还不如沙柳,沙柳简直就是可以不断开采的绿色煤田。
今年初,当地建起了以沙生灌木为原料的我国沙漠里第一个生物质热电厂。
离电厂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一个甲醇化工厂,电厂每年的全部用水都来自这化工厂的工业废水;生物质发电完成以后,残余的草木灰,是制作钾肥的原料。
“废物”从头到尾得到利用,而本身没有产生废物。
最大化的利用,使不起眼的沙柳不仅起到了改造沙漠的作用,还支撑起沙漠里的两个支柱产业。
其实,大自然不会亏待人类,即使是沙漠,只要不缺少发现和智慧,奇迹照样能创造出来。
沙漠中的沙漠经济和旅游产业

沙漠中的沙漠经济和旅游产业沙漠地区,因其特殊的干燥环境和风景迷人的景观,逐渐成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热门发展区域。
在沙漠中,人们利用资源和环境,发展出各种独特的经济和旅游模式,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一、沙漠经济的特点沙漠地区的经济以沙漠资源为基础,对于特定的沙漠地区,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特产成为了沙漠经济发展的关键。
比如,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以著名的阿拉伯茶叶和阿根廷琥珀作为特色的经济核心。
这些特产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吸引了国外的购买和投资。
此外,沙漠中的沙子、矿物质以及特有的植物等资源也成为了经济开发的重要一环。
二、沙漠旅游业的发展沙漠地区的风光迷人,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沙漠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沙漠徒步旅游:以穿越沙漠为主题的徒步旅游逐渐兴起。
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沙漠中挑战和冒险的乐趣,同时欣赏到沙漠特有的风景和文化。
2. 沙漠骑行旅游:骑马或骑骆驼,穿越沙漠,成为许多游客向往的方式。
这种旅游模式结合了刺激与放松,使游客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沙漠的风土人情。
3. 沙漠露营体验:沙漠露营已成为许多旅游者喜爱的休闲方式。
夜晚的沙漠星空和篝火烤肉的乐趣,使得沙漠露营成为了家庭和朋友相聚的理想场所。
4. 沙漠文化旅游:沙漠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很多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旅游者。
游客们可以参观古老的沙漠城堡、博物馆和沙漠民族的生活习俗,感受到沙漠文化的魅力。
三、沙漠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沙漠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沙漠资源。
以下是一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1. 环境保护:在沙漠开发过程中,需要保护沙漠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监控机制,加强对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估。
2. 能源利用:沙漠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成为经济的动力源。
发展清洁能源项目,减少对有限能源资源的依赖。
3. 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沙漠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以色列历史真相!读完给你一生的启示

以色列历史真相!读完给你一生的启示本文导读:以色列,一个沙漠覆盖三分之二,但创造了沙漠农业奇迹的国家;以色列,一个被周边国家制约,但经济发达的国家;以色列,上帝应许之地,犹太人的皈依地。
以色列,一个想不到如此美丽,如此和平,如此神奇的国家。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最高的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拥有该地区管理最良善、对财产权利保护最佳的经济体制。
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也相当突出。
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
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人口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尽管人口很少,却是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圣经》就是上帝籍着犹太人记录下来的传世经典。
任何一位稍微了解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千年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没有倒下,并且在逆境中砥砺发奋、发展。
今天,以色列人可以在沼泽,荒芜土地上发展渔业,贫瘠不堪的丘陵已被改造成整齐平坦的粮田和果园,变成了世界上农业最富饶地之一。
荒凉的沙漠地变成了片片绿洲,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古老、凄凉和到处断壁残垣的废墟中,新型的现代化城镇星罗棋布,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以色列白手起家,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古老灿烂的文化遗址上,今天闪烁着世界上骄人的高科技文明,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这块土地成为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与四周的邻国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人们常说:“犹太人在家里打个喷嚏,世界上多数银行都将感冒。
五个犹太人凑在一起,便能应付国际股票市场。
以色列是全世界知识水平仅次于美国的大国;以色列是在纳斯达克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
反观邻国埃及,号称文明古国,却有50%的文盲。
沙漠绿洲:生命之源,沙漠中的奇迹之地

沙漠绿洲:生命之源,沙漠中的奇迹之地
沙漠绿洲,这片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中的奇迹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大自然展示了神奇的魔力,为荒凉的沙漠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洲的出现,不仅为沙漠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希望,更是向人类传递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在沙漠绿洲中,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这些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奇特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技巧。
例如,沙漠植物通过深根、储水、减少蒸腾作用等方式,顽强地抵抗着严酷的沙漠气候。
而沙漠动物则借助敏捷的速度、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寻找水源的本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绿洲不仅是生物的庇护所,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古丝绸之路曾将绿洲串联起来,使得东西方的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
沿着这条古老的路线,商人、使者和探险家们穿梭于绿洲之间,将各自的文明传播至远方。
这些绿洲成为了民间传说、艺术、建筑和宗教的交汇点,见证了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如今,沙漠绿洲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绿洲的重要性,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这片珍贵的生态系统。
政府提倡植树造林,恢复沙漠植被,以减少沙漠的扩张。
同时,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绿洲生态系统的平衡,以期更好地保护这片生命之源。
沙漠绿洲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奇迹。
让我们携手守护这片生命之地,让绿洲的光芒永远照耀在沙漠
之中。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命得以延续,希望得以诞生。
绿洲之美,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和无尽希望。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绿洲,让生命的奇迹延续下去。
沙漠改造成功的例子

沙漠改造成功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沙漠改造成功的例子:
1. 你知道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吗?那简直就是沙漠中的奇迹啊!他们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让原本荒芜的沙漠一点点披上了绿装。
就好像是给沙漠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新衣,现在那里可美啦!为了这片绿色,多少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2. 中国的库布齐沙漠呀,以前可是出了名的荒凉。
但是现在呢,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它已经大变样啦!就如同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人们在那里发展起了特色农业,那景象,真的让人惊叹不已呀!
3. 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听说过吧?他们采用了创新的灌溉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模式,硬生生把沙漠变成了富饶之地。
这难道不像是变魔法一样神奇吗?这里面蕴含着多少人的智慧和勇气呀!
4. 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漠地区,通过引进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和科学的管理,现在也变得生机勃勃啦!你能想象吗?这简直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了可能啊!
5. 看看摩洛哥的某些沙漠区域,以前大家都觉得没啥希望的地方,结果人家愣是搞出了成效。
这就好像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6. 纳米比亚的沙漠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哟!人们通过发展可持续的产业,让沙漠也能为人们带来福祉。
这不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没什么是办不到的吗?
7. 埃及也在沙漠改造方面有不错的成绩呀!他们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改善了沙漠地区的生活条件。
这就如同给沙漠送来了温暖和关怀,多让人感动呀!
我的观点结论:沙漠改造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智慧、有行动,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让沙漠也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沙漠变绿洲的成功案例

沙漠变绿洲的成功案例
现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常常会听到“绿色活动”一词,例如“绿化”和“绿色农业”,而在沙漠变绿的案例中,算是最具成功的一种。
2012年撒哈拉的的太阳能村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沙漠变绿案例。
此项目旨在将撒哈拉沙漠的可种植水源扩大七倍,从而种植出植物,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此,项目把沙漠中的流动性石膏改变为有孔性,可以吸收水分的状态,并种植了需要水分而又受撒哈拉干冷气候耐受的高效农作物。
此外,在农田附近建有沉水池,用来吸收降水,一方面改善土壤水分,另一方面还可以灌溉种植的农作物。
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板用于灌溉,减少沙漠绿洲的成本和污染,使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为现实。
这个案例最终实现了撒哈拉沙漠的可持续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用水,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并为人类带来了有益的绿色生态环境。
戈壁滩上创造的奇迹

戈壁滩上创造的奇迹戈壁滩分布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的东北部等地。
是世界上第五大沙漠。
在这片漫天飞沙的土地上,卫星图上出现的“毛主席万万岁”等5条标语信息,为原第八航校官兵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奇迹,这些环绕机场的“语录”地标,可以帮助飞行员保持空域位置,引导教、学员准确进出空域,地标所在区域的中心点,便是柳树泉机场。
其中一角还有一条废弃跑道。
因为柳树泉机场地处戈壁,附近没有明显的地物特征!飞机都是设备简单的初教机,导航设备简陋,所以就弄了语录地标。
柳树泉老机场的位置为 42°33'6.31"N 94°13'6.95"E ,现在已经废弃。
柳树泉老机场卫星图新的柳树泉机场位置为 43° 4'39.09"N 92°48'29.61"E 。
新柳树泉机场卫星图毛主席万万岁,坐标42 39'18.85" N 94 10'00.80" E,长400米,宽50米。
“毛主席万万岁”卫星图为人民服务,坐标42 32'33.95" N 94 19'36.80" E,长300米,宽50米。
“为人民服务”卫星图只争朝夕,坐标42 39'33.30" N 94 16'00.59" E,长230米,宽50米。
“只争朝夕”卫星图向斗争中学习,坐标42 27'40.95" N 94 14'36.80" E,长400米,宽50米。
“向斗争中学习”卫星图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坐标42 27'12.08" N 94 08'49.36" E,长500米,宽50米。
“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卫星图文末总结: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中创造产业奇迹
———古浪县马路滩林业总场创业发展纪实(下)
“总场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财、物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尽快使职工脱贫致富、单位经济实力增强,最终实现林场的规模化、集团化和现代化。
”这是马路滩林业总场常务副场长胡生永谋划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马路滩林业总场除了在沙漠绿化、沙产业发展上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之外,还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业,狠抓基地建设,把振兴林场经济、加快产业化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沙漠腹地兴起生态旅游
目前,国内探险游被分为山岳探险、沙漠探险、峡谷(洞穴)探险、漂流(潜水)探险和高原探险五大部分,沙漠旅游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型旅游产业。
为了加快林场的发展,充分利用沙漠资源,总场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以纯粹的沙漠景观为主要框架的风景旅游区,吸引了日本、上海、北京等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就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等课题,他们邀请旅游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新建治沙成果长廊等旅游景点,并成功举办了古浪县第三、四届丝路明珠旅游节和首届甘肃省“马路滩杯”沙漠汽车越野赛,扩大了旅游区影响,提升了旅游整体形象。
林场还成立“腾格里沙漠绿色行动协会”,启动了腾格里沙漠绿色行动,使沙漠旅游和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增强游客参与性,提高沙漠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延伸沙漠生态旅游业的社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林场举办的“马路滩沙漠采风”活动,邀请本地文艺界知名人士进行书画、文学、摄影等创作,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品位,提升了旅游品牌。
据胡生永介绍,今年,林场将紧抓马路滩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机遇,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思路,进一步开发沙漠生态旅游产业,依托沙漠资源和景观优势,全力加快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建设。
根据省、市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建立适应市场运行的经营机制,打造沙漠生态旅游品牌,使旅游逐步发展成为总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
基地建设实现新跨越
基地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
近年来,林场围绕林果、葡萄、种苗三个大块,大力实施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林果基地建设上,林场引进了以首红、纽红、超红为主的美国“蛇果”和日本富士系的短枝富士、宫藤富士以及三倍体的红世界一、北海道九号等新品种68个;定植果园3000亩,其中苹果2800亩、梨110亩、桃40亩、杏50亩。
年产优质苹果100万公斤、桃10万公斤、梨10万公斤;开发土地4635亩,营造农田防护林635亩,建立苗圃300亩,采用脱毒矮化技术,培育脱毒矮化砧自根苗16万株,年出圃各类优质果品苗木280万株,果园生产实行品种良种化、苗林无毒化、栽培矮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区域化。
葡萄基地建设中,林场已建成葡萄基地2000亩,引进新品种56个,酿酒葡萄中的白色品种有雷司令、灰比诺、白羽霞、白比诺、贵人香等;红色品种有法国兰、晚红密、黑比诺、佳里酿、蛇龙珠、赤霞珠。
鲜食品种有美国红提、黑提、兴华1号,京秀、京亚、美人指、无核金星、犹无核、无核鸡心等。
同时,引进了梅鹿特、黑佳美、京早晶、无核白等品种作为基地更新换代的后备品种。
此外,林场还积极建设种苗基地,已建成林木种苗基地3000亩,其中品种园200亩、采穗圃300亩、繁育圃2500亩;培育以国槐、刺槐、白蜡、洒金柏、金丝垂柳、青海云杉、油松为主的绿化风景树种12个,以枣杏为主的经济林树种6个,以毛白杨、银新杨、新疆杨、二白杨为主的农防林树种8个,以红柳、花棒、毛(柠)条、沙枣、白榆为主的沙生苗10个,以珍珠梅、榆叶梅、丁香、玫瑰为主的花灌木2000万株,产值500万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营优势。
改革催生新活力
改革催生新活力。
在林场改革方面,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林场改革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财政全额供给为主的计划管理阶段。
林场着力进行了渠、路、林、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固沙造林、果园建立等林业生产,国有林场有了一定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以工序和生产指标管理为主的生产责任制阶段,通过细化工序、量化指标,生产人员实行基础工资、工序工资、奖励工资相结合,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林场的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第三个阶段,借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划分工资田、工资园,实行土地长期承包经营,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经营自主权交到职工手中,林场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经营结构多样化,开始重视经营效益,使林场在财政逐渐削减事业经费的情况下,渡过了难关,维持了生产的正常运转。
第四个阶段,为整合资源组建总场阶段,通过整合优化人、
财、物等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品和一定的规模优势。
近两年来,总场采取激励、创新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主观能动作用。
去年,林场进一步深化了各项改革,各分场纷纷实施内部改革,逐步建立了适应各场实际的管理机制。
通过改革,使总场与分场在经营管理和业务范围上有了较大变化,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为林场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 徐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