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演艺产业中演出市场的现状

浅析我国演艺产业中演出市场的现状【摘要】我国演艺产业在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演出市场需求与供给情况呈现出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态势。
演艺产业的需求推动着演出市场的发展,市场创新与发展也是推动力之一。
我国演出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也需要加强创新与发展,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演出市场将继续繁荣发展,对演艺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对演艺产业中演出市场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演艺产业,演出市场,现状,多样化发展,需求,供给,竞争,推动,创新,发展,潜力,创新发展,繁荣发展。
1. 引言1.1 演艺产业的发展演艺产业是一个涵盖了演出、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是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演艺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支持力度的增加,我国演艺产业呈现出了多样化、高质量的发展态势。
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类艺术形式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推动了演艺市场的繁荣。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也为演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让观众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各种优秀的演出作品。
演艺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演艺作品的传播和交流,可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加强对演艺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演艺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演出市场现状演出市场作为我国演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演艺作品与观众的桥梁。
目前我国演出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供给丰富、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特点。
演出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各种类型的演出作品,包括音乐会、话剧、舞蹈、戏曲等,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三线城市的演出市场也逐渐崛起,为演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024年演出服务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演出服务市场前景分析一、市场概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演出服务市场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行业。
演出服务市场包括音乐会、舞台剧、体育赛事等各类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
这一市场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参与者,成为了人们娱乐和文化消费的重要领域。
二、市场发展趋势1. 多元化的演出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演出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实体演出,虚拟演出、线上直播等新形式逐渐兴起。
这种多元化的演出形式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也为演出服务市场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2. 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也不断增加。
观众对高品质的演出和文艺活动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演出服务市场提供了持续的需求动力。
3. 旅游和演出的结合旅游和演出结合是当前市场的一个新趋势。
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通过举办演出活动来吸引游客,提升旅游体验。
旅游和演出的结合为演出服务市场带来了更多的观众和市场份额。
三、市场挑战和机遇1. 竞争激烈演出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各类演出机构和演出团体层出不穷。
要想在这个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具备专业的演出团队、高质量的演出内容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
2. COVID-19 的影响新冠疫情对演出服务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疫情的限制和观众对于聚集的担忧,很多演出活动被迫取消或推迟。
虽然疫苗的推出带来了一定的希望,但是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然需要时间。
3. 创新和数字化的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的发展,演出服务市场面临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通过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便捷、个性化的演出体验。
同时,数字化的营销手段也为演出服务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推广渠道。
四、市场发展策略1. 提升演出品质提升演出品质是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
要想吸引观众和赢得市场份额,演出内容需要具备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力和技术含量。
2. 积极拥抱创新和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是演出服务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
2024年话剧演出市场发展现状

话剧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话剧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表演形式,在中国的演艺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话剧演出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对中国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发展背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演艺市场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话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能够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空间,因此备受关注。
市场规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话剧演出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话剧市场年均收入增长率超过10%,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19年中国话剧市场的总收入达到了xx亿元,较2010年的xx 亿元增长了xx%。
这一增长趋势表明,话剧市场正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且持续增长的经济业态。
市场特点中国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受众的结构多样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成为话剧市场的重要消费者,他们对高质量的话剧演出有着较高的需求。
其次,市场需求多样化。
观众对话剧演出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经典剧目上,对于更多元化、更具创新性的剧目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另外,市场竞争激烈。
不断涌现的剧团和演出机构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高了演出质量和创意水平。
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话剧演出市场的前景可观。
首先,以经典剧目为主的传统话剧仍然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样化的需求也促使新的剧目不断涌现。
其次,国际交流的增加为话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中国的话剧作品逐渐走向世界,同时国外优秀话剧作品也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演出内容和观众体验。
此外,演出形式的创新也是市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话剧演出领域的应用将为观众带来新的观赏体验。
2024年文化演出市场发展现状

文化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文化演出市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提高,文化演出市场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当前文化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发展趋势1. 多元化演出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文化演出市场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音乐会、话剧和舞蹈表演,现在还涌现出了流行音乐演唱会、戏剧剧目和文化艺术展览等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演出形式满足了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也推动了文化演出市场的发展。
2. 文化产业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演出市场逐渐与科技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新兴科技,观众可以在线观看演出,或者通过直播、VR等技术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演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加速了市场的发展。
3. 地方特色的发展文化演出市场的发展还体现在地方特色的展示和推广。
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通过举办地方特色的演出活动,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还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前来观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发展挑战1. 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演出市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场馆建设、演员培养和宣传推广等方面。
然而,由于资金上的不足和投资回报周期的相对较长,许多文化演出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成为了市场发展的一大挑战。
2. 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文化演出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许多国际巨星和知名演出团队纷纷来华进行演出,给国内的演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国内文化演出也面临着走出国门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3. 市场监管不到位目前,文化演出市场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措施。
一些商业演出存在虚假宣传、价格不透明等问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市场监管不到位也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制约了文化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
浅析我国演艺产业中演出市场的现状

浅析我国演艺产业中演出市场的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演艺产业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渐进式的成长产业。
目前,我国的演艺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演出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演出类型丰富多样,演出形式也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
一、演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演出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大型演出场馆如鸟巢、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已成为演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各级城市也纷纷建设新的演出场馆,增强了演出集聚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上千家演出场馆,总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
在这样的背景下,演出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对演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演出类型多样我国演出市场的类型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歌舞、音乐会、戏剧等表现形式外,近年来新兴的演出类型如戏曲改革剧目、曲艺、魔术、杂技、民族乐舞等也逐渐受到欢迎,纷纷在各大演出场馆和演艺平台上展现出来。
三、演出形式创新我国演出市场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
笔者近年参加的一些演出中,有一些场景效果十分震撼,使用了华丽的灯光、借助技术手段进行三次元互动,强调观众的感官体验,形成了更为鲜明的专业和文艺特色。
四、演出市场的问题和挑战在我国演出市场的不断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目前,演出市场存在以下问题:1.演出市场的质量参差不齐:演出市场的质量非常不均匀。
很多小型演出还存在一定的低级趣味,缺乏文艺内涵,演出效果并不突出。
2.市场竞争激烈:演出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演出产品相同、市场货架、推广手段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3.营销推广存在问题:目前营销推广手段还缺少可以说服和吸引观众的真正实力,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相应的成本和效益也无法保证。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演艺产业也会逐渐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规范的行业。
在未来,演出市场将继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演艺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演出市场也需要在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和营销推广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探索,为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提升演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全国演出发展情况汇报

全国演出发展情况汇报一、演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演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各类演出活动如音乐会、舞蹈表演、话剧、相声、杂技等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演出市场的扩大为演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演出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演出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
演出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是当前我国演出市场的一大特点。
除了传统的演出形式外,现代舞、音乐剧、儿童剧等新型演出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演出内容涵盖了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文学题材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三、演出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尽管我国演出市场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市场竞争激烈,演出公司和团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演出质量、提升演出水平成为了摆在演出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其次是市场监管不力,一些不良的演出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国演出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为演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未来演出市场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我国演出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演出市场将更加注重创新,不断推出具有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演出作品;二是演出市场将更加注重品质,提高演出质量,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演出品牌;三是演出市场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演出市场的发展蓬勃向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演出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未来,我国演出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我国演艺产业中演出市场的现状

浅析我国演艺产业中演出市场的现状我国演艺产业在近年来蓬勃发展,演出市场作为演艺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蓬勃发展。
演出市场涉及了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包括音乐会、话剧、舞蹈、戏剧等,是演艺产业的主要载体之一。
演出市场的现状对于整个演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演出市场的现状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演艺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演出市场的现状表现在需求和供给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我国演出市场的需求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不论是大型音乐会还是小型话剧表演,观众的热情都是高涨的。
而在供给方面,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也在不断涌现,不断丰富着市场的内容,满足观众对不同类型演出的需求。
我国演出市场的现状也表现在市场规模和发展水平方面。
随着演艺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演出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市场之一。
不论是从演出活动的数量还是从市场的经济规模来看,我国演出市场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也反映了我国演出市场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我国演出市场的现状还表现在市场竞争和创新方面。
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演出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争相涌现,观众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广,这就需要演艺机构不断进行创新,提高演出质量,不断满足观众的需求。
市场竞争也推动了演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演艺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演出市场的现状还表现在监管和规范方面。
由于演出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混乱和乱象,例如虚假宣传、低劣演出等问题。
监管部门也在加强对演出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这也为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了市场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我国演出市场的现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需求和供给都在不断增长,市场规模和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创新也在不断推动市场进一步发展,监管和规范也在不断完善。
这些都为我国演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023中国演出市场报告

2023中国演出市场报告引言中国演出市场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1. 总体市场概况1.1 市场规模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的总体规模预计将达到XX亿元,较去年增长XX%。
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内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演艺产业的创新发展。
1.2 市场结构中国演出市场主要分为音乐会、话剧舞台剧、音乐剧、舞蹈演出、戏曲和杂技等多个细分领域。
预计在2023年,音乐会市场占据最大份额,紧随其后的是话剧舞台剧和音乐剧市场。
1.3 消费群体中国演出市场的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和多元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年轻人对艺术的追求,20-35岁的年轻人成为演出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
同时,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他们对高品质演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市场发展趋势2.1 移动互联网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演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线票务平台的崛起使得购票变得更加便捷,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轻松买到心仪的演出门票。
此外,移动互联网还为演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强了演出市场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2.2 跨界合作的兴起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提升演出的创意性,越来越多的演出开始跨界合作。
例如,音乐剧与电影、演出与时尚等领域进行联动合作,创造出全新的演出形式和体验,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2.3 剧场设施升级为了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剧场设施的升级改造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包括声音灯光设备的升级、座椅舒适度的提升、剧场环境的改善等,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观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4 区域差异的存在中国各地演出市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演出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大,而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中西部地区和新兴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崛起,他们的演出市场也逐渐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7年
全国现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近万家,全年演出42万场,观众4.7亿人次。
2002年,北京各类文艺演出1.7万余场,观众约1300万人次,总收入3.85亿元;日均上演40余台剧(节)目,每天约35600人次观看。
创演出场次、观众人次最高纪录。
近几年,中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红红火火,特别是去年文化部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后,演出市场的喜人形势更加引起各方关注。
中国演出市场持续红火,究其原因,是因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带动了整个演出市场的活跃繁荣。
这一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特别是中央直属表演团体,在强化精品意识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创作、上演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如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东方歌舞团的《蔚蓝色的浪漫》、中国歌舞团的《秘境之旅》、北京人艺的话剧《万家灯火》……。
《蔚蓝色的浪漫》已创2000多万元的市场业绩,场均收入20多万元;《万家灯火》票房迄今达500多万元。
一改主旋律作品以往只得奖、无市场的状况,从而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旋律与市场结合的新路。
二是表演艺术剧(节)目立足观众,立足市场,质量提高明显,表演形式多样:严肃音乐、经典芭蕾、娱乐小品、广场演出、民俗表演、农村小戏……可谓大型演艺场所好戏连台;歌舞娱乐场所十分活跃,为不同的观众群提供了观赏的多样性选择,满足了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是涉外演出大大丰富了国内舞台,并形成品牌化趋势。
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吸引世界知名文艺表演团体参与,逐步赢得相当的国际知名度。
另外,其他高水平的演出亦此起彼伏,如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美国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演出,甚至吸引了许多外地观众专程赴京观看。
但随着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演出单位和个人“一切向钱看”,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致使色情淫秽表演在农村集镇、歌舞娱乐场所时有出现;有的演员瞒天过海,偷税漏税,假唱、假冒他人名义演出,欺骗观众;少数演出公司违法经营,擅自倒卖演出项目;或由于演出合同不完备,导致演出活动中的经济纠纷日益增多;还有打着“人体彩绘”旗号,进行所谓“行为艺术”表演,哗众取宠,招徕观众……。
这些已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中文化艺术表演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只有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坚持走精品化、品牌化、市场化的道路,才能促进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
首先,应采取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本和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演出剧(节)目的创作和演出营销领域。
去年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健全演出市场自身的发展,文化部修改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大幅度调整了演出市场准入政策,取消了演出单位主体资格的所有制限制,全面对内资开放,凡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投资兴办演出单位,举办演出活动。
此后,政府将继续推动这项制度的完善,通过进一步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国家规定。
演出产品的营销始终是表演艺术进入市场的薄弱环节,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许多优秀剧(节)目,因营销不力而陷入“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怪圈。
去年的政策调整,确定了演出经营、经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规范了演出经营活动,使许多地下经纪人浮出水面。
今后,要积极发展演出中介组织,鼓励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公司结合,拓展艺术产品的传播渠道,促进艺术产品在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并努力遵循“多出进好”原则,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引进能够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风格流派的最高水平的文艺节目。
目前,外国在华的歌舞娱乐场所和宾馆饭店中表演的多为俄罗斯等独
联体国家的舞蹈团和菲律宾的乐队。
今后,要平衡国别,适当增多引进欧洲、北美和拉美等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民族文艺演出,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洋为中用。
在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应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如通过推广演出季,建立演出院线制等方式传播先进文化。
我们应想方设法将中国的表演艺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此类产品涉足国际演艺市场不深,所占份额不高:以杂技为例,中国是一个杂技王国,每年获国际大奖的节目不胜枚举,但在国际杂技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较低,全国全年杂技演出的总收入,尚不敌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个团的收入。
对此,除通过政府间文化交流项目向国外推广我国各民族特色剧(节)目和半个世纪以来的优秀剧(节)目外,还要努力拓展商业渠道,通过市场运作进入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主流演出市场。
中国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建国以来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条件得天独厚,只要充分准备,长期规划,根据国别、地域和观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包装、推展,中国优秀的表演艺术产品,一定能在国际演艺市场占据一席。
近年,韩国文化抢占我国文化市场的势头强劲,已在我国形成“韩流”,韩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推广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鉴于此,文化部要求申办涉外演出公司的单位必须具备向国际推广中国优秀剧节目的良好业绩。
现代的表演艺术且不可忽视与高新科技的有机结合,要善于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包装创作,还要学会利用高新技术的载体、理念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为整合文化资源,传播优秀表演艺术产品提供良好机遇。
文化人不仅能够创造先进文化,还要能够担负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
(中国文化市场网2004-02-17)
百老汇能给中国演出市场带来什么
号称“中国民族百老汇第一秀”的《梦·云南》,日前在昆明的云南艺术剧院撩开神秘面纱。
作为百老汇在中国“本土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梦·云南》在展现云南旖旎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不仅踢踏、原生态表演、民族舞蹈、杂技、魔术、马术、水中芭蕾共聚一堂,飞机、老虎、狮子、飞鸟甚至一起冲上舞台,充满声光电舞台特技的歌舞,以极其绚丽的视觉冲击,饱满丰富的梦幻情节,使整个演出过程成了一次充满欢乐的互动。
随着《猫》、《狮子王》、《妈妈咪呀!》、《42街》等百老汇经典剧目的相继涌入,中国演出市场已经走过了几十年一贯制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演出商也开始“抬眼看世界”了:百老汇长盛不衰、所向披靡的幕后秘密,又将给中国的演出市场带来些什么呢?
打造视听盛宴
“秀一个云南让世界看”,为达到这一终极目标,在艺术创作上,《梦·云南》聘请了美国百老汇艺术中心、中国东方歌舞团、俄罗斯国家歌舞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战友歌舞团等著名演出机构的众多优秀艺术家参与创作。
并邀请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担任艺术顾问,由美国百老汇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官
“百老汇的音乐剧差不多有一半多的票是被当地的游客买走的。
”官明军不仅在美国百老汇艺术中心任过艺术总监,还参加过著名的老汇歌舞剧《猫》的演出,他介绍说,美国百老汇每天有几十场演出,且场场爆满,基本是靠各地游客支撑票房,俄罗斯的《天鹅湖》全年每天都有演出,票房也基本上来自世界各地游客。
“试想,这么频繁的演出频率,如果只靠当地市民,能撑几场?”官明军称,如今的演出大多集中在高品质的文艺演出市场,上千万元的投资,演不了几场,其他小型的演出能量有限又挤不进来,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一方面演出方赔不起,一方面观众方买不起,使双方都缺乏应有的热情。
把演出定在旅游城市昆明,官明军自有他的打算:“白天,人们可以饱览美丽的云南风光,而晚上,则能坐在剧院饱览云南民族风情。
”这是官明军理想中的自然和人文的最佳结合。
有调研结果显示,观光客看演出的心态和平时以欣赏艺术为目标的本地观众大不同,除了得到即时性的愉悦感外,他们看当地演出还希望能从中看到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和本地文化典故等。
官明军说,其实百老汇演出风格也是根据观光客的需求而形成的,热闹绚丽,歌舞旖旎场面华丽,一派盛世狂欢。
吸引民间资助
尽管百老汇戏剧有八成亏本,但愿意为之一掷千金的私人、基金会、公司等社会力量还是争先恐后,因为有研究机构的分析显示,投入剧院表演艺术1美元,能带来的附加值是4.3倍,对纽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拉动作用。
据记者了解,今年3月,民营企业云南港鑫集团投资5000万元用于《梦·云南》的制作和市场化运营。
从今年9月28日《梦·云南》迎来首场演出,截至11月20日,总票房收入约700万元,观众人次超过4万,平均上座率达九成,单场最好票房达到20万元。
因市场反响大好,近年来各地专门创作的旅游演出相当火爆,像北京的舞剧《功夫少林》和歌舞剧《大中华乐舞》、青海的风情花儿剧《六月天》等,四川的旅游演出更是成井喷之势,以川剧为主打的《蜀风雅韵》、《芙蓉国粹》、《锦城之乐》、《金沙》等多台旅游演出同时出现,这些演出大多由当地政府扶植、企业资助,并都获得较好的票房。
官明军表示,他这次回国执导《梦·云南》也是基于对国外这类演出产业的良好反应做判断的。
他说,国内的艺术团体常经费不足,演出不足,且市场演出市场模式类型单一,开发这一类型文化产业是一条出路。
“我们要引进百老汇的成功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搭建国内演出产业的商业平台。
”在官明军看来,搭建好院线这个平台,中国自己的艺术产品也可以最大化地转化为市场价值。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