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论》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
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
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
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
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
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
《文学概论》阅读书目

《文学概论》阅读书目一、马列文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给拉萨尔的信》恩格斯:《给敏·考茨基的信》《给哈克奈斯的信》列宁:《哲学笔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在全国第四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祝辞》高尔基:《论文学》二、中国文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金圣叹:《小说评点》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梁启超:《屈原研究》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鲁迅:《鲁迅论文学与艺术》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朱光潜:《诗论》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宗白华:《艺境》李泽厚:《美的历程》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蒋孔阳:《形象与典型》王朝闻:《艺术的创作与欣赏》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王元骧:《文学原理》杜书瀛、钱竞:《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接受美学》畅广元:《文学文化学》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三、西方文论: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莱辛:《拉奥孔》歌德:《歌德谈话录》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席勒:《美育书简》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
读《〈孔子诗论〉研究》

为研究竹 书《 诗论》 提供 了一个 很好的切人 点。竹书《 诗论》 作 为南楚《 学 的代 表 , 诗》 自然存 在一 个与 北方 《 》 比较 诗 学 的 问题 , , 对此 作者选取 《 子》 为北 方《 》 的参 照系 , 孟 作 诗 学
通过 比较 《 诗论》 孟 子》 与《 在说诗 方法 、 学 观点等 方面 的 哲 异 同, 为我们总结 出战 国时期南 楚《 学 在思 想方 法和 理 诗》 论 主张方 面不同于北方 的鲜 明的理论特色 。
纪九十年代新出土楚 文献 和传世 文献相 结合 , 重新思 考得
出的结论。他认 为“ 南楚 的学术 活动贯 穿 战国时代 ” , …( “ 南楚 的学术活动 内容不 仅仅 止于儒家和辞赋 家 , 南楚的学
《 鲁诗 》 《 论》 对 诗 的创 新 之处 , 体现 在 《 诗》 出“ 则 鲁 提 四始 说”且将美刺思想 贯穿到《 , 诗经 》 书之 中。而对 于《 论》 全 诗 对《 毛诗》 的影 响 , 作者认 为 , 总体上说 ,毛诗序》 “ 从 《 吸纳 了 《 性情 论》 诗论》 和《 的理论精 髓 , 紧抓住 诗歌抒 情 言志 的 紧 特征 , 并以明确 的语 言概括出发乎情 , 乎礼义 的说 《 》 止 诗 理
论模式 , 发展 了《 诗论》 的学 术思想 。 [ ( 一4 ”1 2 ) J 8
术活动 的主体决不止于苟卿 、 、 数人 , 屈原 宋玉 它包含 了儒 、 墨、 、 、 、 、 、 、 道 法 名 农 神仙 兵 阴阳、 神仙方 术 、 赋各 派, 辞 其学
术阵容要 比我们 以前 所知 的要大得 多 , 学术 活动 的内容也 要 比我们 以前所 了解 的要 广泛丰 富得多 ”1 ,南楚 学术 【 ㈣)“ ] 活动的地点伴随着楚都 的迁 移而 由郢迁 陈 , 而郢 都 的学术 重要性要高 出于陈都 ”1 m)上述 观 点均是 立 足于新 出 土 [( , J 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 而做 出的合理 论 断 , 还不 能说 是定 虽 论 , 是言之有据 , 但 的确值得我们进行认 真的思考 。如果战 国时期存在“ 南北 两大学术 中心 ” 的观点 成立 , 我们 关 于 则
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四、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人对于传统常有森严壁垒的迷信。
一句话经过几千年人所公认,我们就觉得它总有几分道理,比如“意在言先”“情感思想是实质,语言是形式”之类的话,都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现在我们说它是误会,一般人会问:“何以古今中外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陷到这个误会中呢?”这个问题很重要。
很多人误会情感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就由于有一个第三者--文字--在中间搅扰。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进行时,很多生理和心理的改变之一种,不过语言和其他生理和心理的改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它们与情境同生同灭,语言则可以借文字留下痕迹来,文字可独立,一般人便以为语言也可以离开情感思想而独立。
其实语言虽用文字记载,却不是文字。
在进化阶段上,语言先起,文字后起。
原始民族以及文盲都只有语言而无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符号和所指的事物是两件事,彼此可以分别独立。
由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人为的,习惯的,而不是自然的。
有人或许要问:除了赞叹语类和谐声语类之外,语言又何尝不是人意制定、习惯造就的呢?比如“饭桶”两个字音和它所指的实物也并无必定关系。
这个实物在各国语言中各有各的名称,便是明证,写下来的符号模样是文字,未写以前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也还是文字。
语言和文字未必有多大差别吧?这番话大体不错,不过分析起来,也还有毛病。
口里说的声音或心里想的符号模样〔字形〕,就其为独立的声音或符号模样而言,还是文字,还不能算是语言。
语言是由情感和思想予以意义和生命的文字组织。
离开情感和思想,它就失其意义和生命。
所以语言所用的文字,就其为文字而言,虽是人意制定,习惯造就的,而语言本身则为自然的,制造的,随情感思想而起伏生灭的。
语言虽离不开文字,而文字却可离开语言,比如散在字典中的单字。
语言的生命全在情感思想,通常散在字典中的单字都已失去它们在详细情境中所伴着的情感思想,所以没有生命。
文字可以借语言而得生命,语言也可以因僵化为文字而失其生命。
非连续性文本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广州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广东省广州市七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
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
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
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
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
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
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
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
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
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
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胞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
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
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
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读朱光潜《诗论》有感

作者: 薛杉[1]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文学院225100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83-8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6期
主题词: 诗;画;艺术;作家
摘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曾提出过"诗画同源"说.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也通过评论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来探讨诗与画的关系,最终肯定了莱辛学说的进步性,但是也指出莱辛用简单固定的范式限制了艺术.诗和画是两门独立的艺术,它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去传达意境,但它们都能"曲径通幽",在相互表现、相互融合之中臻于完善.。
《孔子诗论》,谈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孔子诗论》,谈孔子是如何读诗的。_知道首页 | 知道 | 登录 新闻 网页t;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孔子诗论》,谈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浏览次数:870次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9-5-23 11:39 | 提问者:sexyfox21
《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中》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其爱妇悡,▎《采葛》之爱妇,17
因木瓜之报,以愉其怨者也。《杕杜》则情憙其至也。▋18
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交19
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有隐志必有以抒也。▎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触也。吾以《杕杜》得雀20
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澳》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考盘》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敬也;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于《东山》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于《彤弓》见有功之必报也;于《羔羊》见善政之有应也;于《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楚茨》见孝子之思祭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
《诗论》读书笔记

《诗论》读书笔记(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读后感、美文摘抄、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after reading,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诗论》读书笔记《诗论》是艾青久负盛名的诗歌论著,他为新诗美学制定了一个具体的、独特的标准——真、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远古到现今,诗歌,缓缓流淌过千年的历史长河。
它更像一盏明媚的烛火,在文化的长廊上,摇曳多姿,生生不息。
诗歌,或者说,只是感情,它的个人性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大概是最强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于诗的研究《诗论》就是一部关于诗的独特精神之旅。
一、诗的起源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
诗,也是如此。
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而诗歌究竟起源于何时,一般的学者研究这个问题一般都是从历史及考古学家入手,把它认为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朱光潜先生则是一反常规,他说:诗的起源实在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从根本上指出了把诗的起源看成一个历史问题,用搜罗古佚的办法来寻找答案的错误性。
一.假定在历史记载上最古老的事就是诗的起源。
毋庸置疑,这个假定是错误的。
诗论是从实际观察的证据或是从考古学的证据来看,无一例外的都表明了诗歌的起源不但在散文之先,还远在文字之先。
在文字出现之前,诗歌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得以存在和传承的。
而文字的出现,不过是让诗歌以平面的形式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如果我们执意认为诗歌在学者搜集写定之前并不存在,文字形式之前的诗歌都不算诗歌,这岂不是笑话?二.假定在最古的诗之外寻不出诗的起源。
这一个假定,很明显也是不科学的。
诗的原始与否是视文化程度而定的,不以时代先后为准。
对于“诗的起源是个心理学问题”,首先要问的是:人类何以要唱歌作诗?众口同声的回答是:诗是表现情感的。
这是中国历代诗论者的共同信条。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它的根本起源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在生产劳动中,人类生出各种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就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是相契合的,自然的,“不能已”的。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表达。
因此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他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
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都必需得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但每种仍均保存节奏。
如诗歌需要停顿抑扬,音乐需要高低起伏,而舞蹈也要急缓有秩。
在诗歌起源时,它是群众的艺术。
近代社会中,诗人仿佛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阶级。
而我们要了解诗歌的起源问题,就必须抛开这一成见。
关于诗歌的作者问题,有两种说法:“群众合作说”和“个人创作说”。
这两者虽看似相反,却未尝不可折中调和。
我们可以说,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
对我而言,一直以为对于诗,对于文字的起源只是个历史的问题,需要去考证,去翻找古籍。
而忽略了诗歌的根本起源是人类的劳动,是人类的情感的外在体现。
文字并不能记录所有,诗歌是超越了文字而存在的。
从一开始也并没有把诗歌同音乐、舞蹈放在一起思考,割裂了它们的内在联系。
朱光潜先生关于诗的起源这一问题的独到见地,给了我们正确理解诗歌的指引,教会我们从本质上,从内地里理解诗歌的方法。
二、诗与谐隐“谐”就是“说笑话”,是喜剧的雏形。
“谐趣”的定义可以为:以游戏的态度,把人和事物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来欣赏。
谐的特色都是模棱两可的。
一、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对象来说,谐是恶意而又不尽是恶意。
二、就谐趣本身来说,它是美感的而又不尽是美感的。
三、就谐笑者自己来说,他所觉得是快感的而也不尽是快感的。
所以,诗在有谐趣时,欢乐与哀怨往往并行不悖,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谐,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出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景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泻剂。
这个道理伊斯门有句话说得最好:对于命运开玩笑。
朱光潜先生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我是最爱的。
“对于命运开玩笑”是一种遁逃,也是一种征服,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
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
它们都是以“一笑置之”的态度应付人生的缺陷,豁达者在悲剧中参透人生世相,他的诙谐出入于至性深情,所以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滑稽者则在喜剧中见出人事的乖讹,同时仿佛觉得这种发现是他的聪明,他的优胜,于是嘲笑以取乐,这种诙谐有时不免流于轻薄,豁达者虽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悲悯多于愤嫉。
滑稽者则只知玩世,他对于人世,理智的了解多于情感的激动。
豁达者的诙谐可以称为“悲剧的诙谐”,出发点是情感厄尔听者受感动也以情感。
滑稽者的诙谐可以称为“喜剧的诙谐”,出发点是理智,而听者受感动也以理智。
这段关于“对于命运开玩笑”的理解已不仅仅的停留在诗的层面,而已经上升到了人生的高度。
生而为人,总是有或多或少的缺陷,而人生,也总是有多多少少的不如意,与其自己心底暗自懊恼,却不如一笑而过。
正如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或许我们也可以勇敢的将命运给予我们的种种当做玩笑,一切,不过如此。
“对于命运开玩笑”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朱光潜先生的这段话,感触真的很深,而心中的万千感想于文字中却道不出一二,只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罢!“隐”,是一种文字的游戏。
很小的时候便热衷于猜谜,总是觉得把一件件物事,一个个字隐喻在或多或少的文字中,是件很奇妙的事。
在古代,这种“隐”更为庄重。
童谣与一个朝代的兴衰,梦中预言与年景的丰歉等等。
隐语与诗也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诗正是因为隐而卓越多姿,引人入胜。
世人多是好奇,若是直直白白的摆在那,便也失去了探究下去的兴趣。
隔了层雾,遮了层纱,反而更引好奇。
诗中多以隐取胜的例子。
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以“莲子”喻“怜子”,更有意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说具体,但言黄昏后,更具情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隐隐的将思念说的缱绻漫长。
……………………隐,是一种艺术,诗,因为有隐,而愈亦精彩。
这种隐,便是我们文学中的话语蕴藉属性。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反照。
所以,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
读诗,必学会超出文字本身。
不能拘泥于四四方方的文字,将思想禁锢于四平八稳的纸与字,忽略了诗本身是一种跌宕起伏的感情,是一副鲜活灵动的画境。
超脱于文字而所见之境,即诗的境界。
诗的境界,源于直觉。
是由直觉检出来的。
诗中言月,心中自然而然的想着月。
诗中说君子,心中变勾出翩翩的男子形象。
这些都是不自觉的。
所以说,诗源于直觉。
诗,不可缺少的,便是意象。
解诗,总是不免一个一个的分析意象。
而诗的意象,总是超脱了意象的本身,成为一种思想,一种感情的象征。
如:月喻思乡,菊喻清高,梅即傲骨,松柏正直,梧桐凄伤,浮云游子,鸿雁相思……这些意象都已经成为一种代名词,使人们看到这些意象便自然的想到了它们所含的情感。
美学家称此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结果,它是否发生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事随境而异。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
此即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
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景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同样是山,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时,辛弃疾想到的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的美,便生出多种姿态。
对于情景相生,突然想到前几天读《还乡》颇有感触的一句话:人们心情难受,往往是因为景致太明媚而感到受嘲弄,很少是因为环境过于凄凉而觉得受到压抑。
哈代的这句话可谓新奇,人们总是说天气晦暗而心情压抑,而这种心情与天气对比而生明暗,倒是第一次看见。
诗,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同样适应于艾布拉姆斯的观点,它是由四要素构成的,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诗也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意象是观照而来的,起于外物,有形象可描绘的,它是客观的。
而情趣则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它是主观的。
文学活动中的“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客观的世界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等,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种种关系,最终成为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世界。
诗,也正是如此。
诗人对意象经过情感的加工生成作品—诗歌。
所以它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主观的人将客观事物经过一番冷静的关照和熔化洗练的功夫而成的。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但只有已经仍不能成诗,诗必须将蕴藉与心中的意境传达与语言文字,是一般人能听到看到懂得。
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形式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艺术的功能据说是赋予形式于内容。
实质在先,形式在后;情感思想在内,语言在外。
对于“表现”,多数诗论者的意见是:情感思想合为实质,语言组织为形式,表现是在外在后的语言去翻译在内在先的情感和思想。
朱光潜先生认为这是不精确的,心感于物而动,情感思想语言都是这“动”的片面。
这三种活动是互相连贯的,不能彼此独立的。
在我们的认为中,思想和感情与情境同生同灭,语言则可以借文字留下痕迹。
文字可以独立,我们便觉得语言也可以离开情感思想而独立。
朱光潜先生从根本上指出了这一观点的错误性:一般人误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事,看见世间先有事物而后有文字称谓,便以为吾人也先有情感思想而后有语言;看见文字是可以离情感思想而独立的,便以为语言也是如此。
世间先有了情感思想,而后用本无情感思想的语言来“表现”它们了,情感思想便变成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
对这段话,并不是太理解。
只是模模糊糊的知道,语言和文字并不是一回事,语言是可以脱离文字而独立存在的,语言并不能和情感思想想脱离,三者是统一的结合体,贯穿彼此。
谈到诗的表现,便可联系到文学的表现论。
文学的表现论是与“四要素”中的“作家”相联系的。
文学活动是作者的表现活动,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强调的是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表现论认为文学是自我情感的表现。
诗与散文、音乐、画先说散文。
在表面上,诗与散文的分别似乎很容易认出,但若仔细推敲,寻常所认出的分别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问题。
中国旧有“有韵为诗,无韵为文”之说,然而这句话仅从形式着眼,经不起分析。
亚里士多德老早就说过,诗不必尽音律,有音律的也不尽是诗。
另外一种说法是诗与散文应该在应该在风格上有所差别,散文偏重叙事说理,风格应该是直截了当,明白晓畅,亲切自然;诗偏重抒情,风格无论是高华或平淡,都必须维持诗所有的尊严。
一般的思维就是这样将散文和诗加以辨别的。
散文,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以理性的语言还原,所以认为散文是对现实生活最直白没有任何修饰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