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合集下载

《竹书孔子诗论》全文-古籍

《竹书孔子诗论》全文-古籍

竹书孔子诗论孔子诗论[先秦] 孔子【第一简】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

」【第二简】时也,文王受命矣。

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申而寻,其思深而远。

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第三简】也,多言难而怨悱者也;衰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隐,其声善。

孔子曰:「唯能夫【第四简】曰:「《诗》,其犹旁门与?」「残民而怨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

」「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第五简】是也。

」「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

」▋<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蘗,「肃雝【第六简】「多士,秉文之德。

」吾敬之。

<烈文>曰:「亡竞维人,丕显维德。

呜呼!前王不忘。

」吾悦之。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贵且显矣!颂【第七简】怀尔明德。

」曷?诚谓之也。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诚命之也。

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唯裕已,得乎此命也。

」【第八简】<十月>,善辟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

<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

<小宛>,其言不恶,少有危焉。

<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

<伐木【第九简】贵咎於己也。

<天保>,其得禄蔑疆矣!赞寡德故也。

<祈父>之责,亦有以也。

<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耻者其方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

<裳裳者华>,则【第十简】<关雎>之媐、<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重而皆贤於其初者也。

<关雎>以色喻於礼。

【第十一简】情,爱也。

<关雎>之媐,则其思益矣。

<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

<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

<鹊巢>之归,则俪者【第十二简】好,反纳於礼,不亦能媐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第十三简】可得,不求不可能,不亦知极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俪乎?《甘【第十四简】两矣!其四章则愈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第十五简】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第十六简】召公也。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

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

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

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

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

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

浅析《诗论》中“诗与谐隐”

浅析《诗论》中“诗与谐隐”

刘勰还对“谐”和“隐”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来表现内里的“庄”,才能使谐有衡量尺度,从而去 认为“谐”和“隐”经常被同时运用,其关系是相辅
掉谑而不虐的效果。
相成的。现实中有许多例子,运用双关的更是数见不
《捕蝗歌》中一句“捕蝗问蝗果灭否,蝗言不 鲜。而双关的运用,也多出现于民歌或民间诗词中,
雨捕更有”虽为简单语言,但却在说明蝗灾严重,这 往往“隐”与“谐”并存。如《刘三姐》中:
隐主要的目的就是讽谏,传达隐秘的信息。谐辞是一 在刘勰的观念中,“谐”文应具有箴戒的效用,即
种浅近通俗、充满谐谑意味的表达手段,而隐语则是 如果谐文只是用来娱乐、讥嘲,这样的文章就没有
一种玩弄狡狯、曲折达意的言说方式。
意义。
朱光潜的《诗论》是用西方诗学剖析中国诗歌,
(一)诙谐式的“谐”
用中国诗歌来突显西方诗学。该书对中国诗歌的起源,
便是谐带来和直观感受背后对庄的深沉体味。
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
谐是文化者的一种文化修养,具有渊博知识的 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
他们能欣赏其中奥妙,获得所需。戏曲家李渔有一段
“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谐音,
话:“同书也,始名《谈概》,而问着寥寥,易古‘古 借物寓意,辛辣地讽刺了给老财主帮腔的三个秀才,
了传统诗学关系,有助于中国诗学的发展,也有助于 手心茫然。”指陈寄常虽然平时喜欢吹嘘,称自己为
新诗的创新。
龙邱居士,聪颖、敏捷,但陈寄常甚是俱内,听到妻
一、谐隐的概述
子的声音,就吓得无影无踪,调戏其与平时截然相反,
谐隐作为一种浅俗、戏谑性质的手法,被很多 甚是谑趣。
学者否定,但它从一定角度来说也仍是值得我们推崇。

从具体诗评看《诗论》与《毛诗序》在论《诗》上的不同及关系

从具体诗评看《诗论》与《毛诗序》在论《诗》上的不同及关系

有 史书 般 说教 的感 觉 。 由此可 看 出 《 孔子 诗论 》说 诗 的
思 路 :基 于 《 诗 》 的 本 意 ,考 见 民 性 与 社 会 风 俗 , 指 出 《 诗 》 之 志 所 在 同 时 关 注 民 性 人 情 ,使 诗 引 导 人 心 向善 ,
2 0 】 4. 0 9

裁 孚. 缆
本 色课堂 彰显 语文 核心 价 值
一 一
郑桂华 安塞腰鼓 教 学案例评析
◎葛维春
“ 从课 堂教学 的角度 来看 ,提高语 文学习效率 的基本 本 内容与文本 表达 的统一 ”。郑桂华老师 的这种理念 ,在 途径 是将语文学 习文 本—— 课文所 隐含的语文核心 价值 凸 她的 《 安塞腰鼓》教学中得到 了生动体现 。
爸裁 饶 ◇\
l | 。
从 具体 诗 评 看 《 诗论 》 与 《 毛诗 序》 在论
《 诗》 上 的不 同及 关 系
◎董业铎 徐 爽
《 涛序 》 中 各 诗 篇 的 序 有 三 百 十 一 篇 , 与 现 存 的 篇 目 美 必 欲 反 其 本 , 夫 葛 之 见 歌 也 , 则 以叶 萋 之 故 也 ; 后 稷 之 相 应 。其 本 身 是 脱 离 《 诗 》 经 由 口头 到 定 篇 单 独 流 传 的 , 后 人 将 其 割 裂 开 , 或 加 以补 充 修 改 ,配 到 每 篇 诗 的 下 面 ,
葛之覃兮 施 于 中谷 ,维 叶 莫 莫 。
是 刈是 劐 为缔为络 ,服之无肄 。 言告 师 氏 ,言告 言 归 ,薄 污我 私 。
薄浣我 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先看 《 孔 子 诗论 》评 述 《 葛覃 》之 语 : 孔子 日:吾 以 《 葛 覃 》 得 氏初 之 诗 。 民性 固 然 , 见 其

从《诗论》看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解和建构

从《诗论》看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解和建构
W ANG e z o g W n—h n
( eat et f hn s Lnu g n i rtr, ee U i r t, e i 2 0 2 , hn ) D pr n o C iee agaeadLt a e H fi nv sy H f 30 2 C ia m e u ei e
关键词 : 朱光潜 ; 诗论》; 国维 ; 《 王 继承 ; 发展
中 图分 类 号 : 2 . I 28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0 2 1 )5 0 3 — 6 17 — 2 X(0 2 0 — 0 0 0
O n t nh rt nc n De eo m e fW a o iS he I e ia e a d v l p nto ng Gu we’ Ae t tc Tho ht n Zh Gua g i n’ eis shei ug si u n q a SPo t c
a sheis s se wih hi e tc . e t tc y t m t sPo c is
Ke r s y wo d :Zh a g in;Po tc u Gu n q a eis;W a g Gu we ;i he i nc n o i n rt e;d v l p n a e eo me t

r am h oy” a d S o e l te r n O n; a r a t e r tc r me r a d p oo n t o h s a e o c r e s f s h o ei fa wo k n r f u d h ug t r c n e n d,he a
Zh a g i n ilc ial r - a a h a e a g Gu we’ e t ei h u h s t a r n e ia e u Gu n q a d ae tc l e p r p r s d W n o iS a sh tc t o g t h n me e i h rtnc . y F rto l, s f r a h s e c n u ci n f p e r r c nc r e is fal a a s t e e s n e a d f n t s o o ty a e o e n d,Zh a g i n p r v d o o u Gu n q a a p o e f W a g Gu we ’ s pe tl y a sh t au n o i u r u ii e t e i v l e,b s d o i h h e a d d a tsi ie a h e t ei S t c a e n wh c e r g r e ritc lf s t e a sh tc tr e ;a r a i s c n e n d,Zh e pa a h a e n mp i e s me eai 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k y tr s h a a g t s f s lf i o c r e a e u r — r p r s d a d a l d o r l t e e ms uc s i f v

[转载]《孔丛子》“孔子论诗”与上博《诗论》

[转载]《孔丛子》“孔子论诗”与上博《诗论》

[转载]《孔丛⼦》“孔⼦论诗”与上博《诗论》原⽂地址:《孔丛⼦》“孔⼦论诗”与上博《诗论》作者:杨朝明在⼈们的期待中,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港抢救购回的⽵简,终于在2001年底开始与读者见⾯了【1】。

第⼀册中收录的⾸篇《诗论》因为关涉到《诗》学的传授⽽格外引⼈瞩⽬,学者们⽴即进⾏研究,⼤家各抒⼰见,就该篇的释⽂、简序、分章乃⾄在《诗》学史上的意义等问题进⾏了热烈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由于⽵简是从⾹港辗转购得,不同于郭店⽵简那样从墓中直接发掘得来,⽵简散乱损失在所难免,这给分辨编联带来了困难。

⼤家在《上海博物馆藏楚⽵书》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诗论》的排序与分章,纷纷提出⾃⼰的见解,但分歧依然较⼤。

不⾔⽽喻,对简⽂进⾏调整系联,确定章次,应当⾸重⽵简的⽂字与形制。

但复原简⽂毕竟是⼀项⼗分复杂的⼯作,应当综合运⽤各⽅⾯的学术信息,这有助于对⽵简⽂义的理解,以不致于在学术⽅向上有⼤的偏离,也有利于在学者们提供的众多的可能性中把握最⼤的可能性。

《诗论》现存诗篇,有54篇之多。

【2】《诗论》之外,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中,孔⼦、孔门弟⼦论诗的材料很多,其中与《诗论》相互对应的诗篇也有不少,这对研究《诗论》提供了较好条件。

《孔丛⼦·记义》中有⼀段孔⼦论诗的话,它就很可资与《诗论》⽐较研究。

这段话是:孔⼦读《诗》,及《⼩雅》,喟然⽽叹⽈:“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

于《柏⾈》,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

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也。

于《考槃》,见遁世之⼠⽽不闷也。

于《⽊⽠》,见苞苴之礼⾏也。

于《缁⾐》,见好贤之⼼⾄也。

于《鸡鸣》,见古之君⼦不忘其敬也。

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也。

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也。

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

于《七⽉》,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

于《东⼭》,见周公之先公⽽后私也。

于《狼跋》,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

于《⿅鸣》,见君⾂之有礼也。

于《彤⼸》,见有功之必报也。

上博《诗论》与《毛诗序》的研究

上博《诗论》与《毛诗序》的研究

衡 水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s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1 7 . N O. 2
Ap r . 2 0 1 5
D OI : l 0 . 3 9 6 9 8 . i s s n .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5 . 0 2 . 0 1 6
大毛公亨为诂故训传将乐官编诗时对诗义的解说以及属于礼乐仪式上的规定将孔子孔门弟子既重象征的道理又重政治化的诗说将孟子一派开始联系史实寻觅诗旨的诗说将秦汉间人受孔孟影响从而更加追求诗的本事化和政治化的诗说当然也包括大毛公自己的见解统统纳入代表自己诗学体系的故训传中毛诗故训传包括毛序和毛传两部分内容
第l 7卷 第 2期 2 0 1 5年 4月
本世纪初 ,受上博 楚竹 书特 别是 《 孔子诗论》研究影响 ,有关 《 毛诗序 》研 究,呈现 出繁荣景象 。粗略统 计 ,发表相关论文 约近 百篇,且不少专著也有专 门论述 。由 《 孔子诗论 》引发的对 《 毛诗序》 的研究 ,究竟涉 及哪些重要 问题 ?对 《 毛诗序 》研 究的深化起到 了怎样 的作用 ?给进一步深化 该 问题研 究,提供 了哪些有益借
《 诗 序》 《 毛传》 ,在 思想观 点上虽有承 袭 ,实 际距离是 非常大 的 ,即以 《 关雎 》等七篇而 论 ,差 别即很 明 显。 《 诗序 》不可 能是 子夏本人 的作 品,只能说 是 由子夏 开始 的 《 诗》学 系统 的产物 。但无 论 《 诗序 》还是 《 毛传 》,都确 实有 《 诗论 》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 《 诗》学传承 ,十 分重要[ 5 】 。 ”当然 ,基本属 于这一类观
普遍认可的关于 毛诗序》 毛传》作者的意见。另外,文章还澄清 毛诗序 研究中的 认识问 题。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读朱光潜《诗论》有感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读朱光潜《诗论》有感

作者: 薛杉[1]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文学院225100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83-8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6期
主题词: 诗;画;艺术;作家
摘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曾提出过"诗画同源"说.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也通过评论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来探讨诗与画的关系,最终肯定了莱辛学说的进步性,但是也指出莱辛用简单固定的范式限制了艺术.诗和画是两门独立的艺术,它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去传达意境,但它们都能"曲径通幽",在相互表现、相互融合之中臻于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小书,字字珠玑
——浅析《诗论》中的诗与乐《诗论》是一本读起来很费功夫的书,百余页的内容包含了一位大家对诗的毕生研究与见解,每一句话中包含的信息量可想而知,同时,书中古今中外皆有所涉及,读书的同时还需要一些其他资料作为辅助,才能看懂。

而关于“诗与乐”这一话题,我从书中大概概括出两点两者的相似之处。

一,诗与乐乃是同根同源,在最初是与舞蹈“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这一点在书中开篇便有所提及,三者都起源于“‘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艺术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

二,诗与乐的共同之处在于“节奏”,书中说“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

他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

关于“节奏”一词可以理解成一种规律,这种节奏是诗的格律,也是乐的音调,是两者都有的高低起伏、长短相间的节奏韵律。

例如,杜甫的诗经常描绘的是百姓疾苦,读起来便觉得“沉郁顿挫”;在音乐中,中国民乐往往用徵调来演奏,表现深沉压抑的情感,西洋乐大多用小调的变奏或者是E 大调来抒发阴郁晦涩的情感。

无论是诗的韵律还是乐的调性,都是一种声的“节奏”。

而诗与乐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有所区别。

一,诗有文字意义,而乐没有。

由于表现方式不同,除了声音以外,诗还可以用文字来表现和传达坐着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乐则不然,因此带来的情感体验也会有所差异,“诗既用语言,就不能不保留语言的特性,就不能离开意义而专讲声音。

”也正因语言,使得诗的意境可以被具象化,而音乐的意境始终为抽象的。

二,书中认为,“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比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受文字意义的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

也就是说,诗的节奏是一种无规范、非形式化的,音乐与其相反。

对此,我存有所异议。

我并不否认诗没有规范不可谱的节奏,但是,我认为乐的节奏也不并是纯形式的。

首先,对于一个演奏者或是演唱者来说,演绎音乐的过程中必然或融入自己的感情,这与诵读诗词的时候是一样的,如此一来,节奏必然会因为情感的差异而产生细微的差别。

再者,乐谱中常常会有“自由节奏”一说,只有音,并没有固定节奏,一切全凭演奏者表演经验、以及对乐曲的理解进行演奏,同样有延长音,即音的长短是根据演奏者为准,没有固定拍数,还有渐快、渐慢等等,都是不可谱的节奏。

而对于一个乐队来说,在演奏过程中,他的速度与节拍并不完全取决于乐谱的标示,同一首歌并不是每场音乐会演绎出来的速度都分毫不差,“指挥是乐队的灵魂”,一首乐曲的节奏是以指挥为准,指挥的起拍才是乐章的速度。

所以说,谱出的节奏并不一定是实际节奏,这点与词的断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三,乐谱虽然会在起初之时规定快、慢板,以及四四拍等节奏,
但这种规定更像一种情绪的限制,是整个乐曲感情的基调,就像你不可能用凄惨悲切的语气朗读李白的《蜀道难》是一样的,节奏限定更像是一种标注,是把最基本的感情色彩标注出了而已,就像诗的题材一般,闺怨诗不可能慷慨激昂,边塞诗不会含羞露怯,这是一种节奏的规律,并不意味节奏的形式化具象化。

以上只代表接触过几年音乐的人的个人理解,以及对《诗论》一书的一些看法,诗与乐既然是同源,“万变不离其宗”,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也许比书中描绘的要略多一些。

朱光潜先生说:“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那么我想,乐应该是没有文字的抽象了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