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算法案例
现代库存管理:模型、算法与Python实现 第11章 周期服务水平优化

23
11.3 (OUL,T)策略的最优服务水平
情形二:单位数量的缺货成本
24
11.3 (OUL,T)策略的最优服务水平
缺货流失的情形:
25
11.3 (OUL,T)策略的最优服务水平
例:
某家电卖场一款电饭煲的日需求服从均值为10台,标准差为5台的正态分布
采销人员每周二进行补货,每次补货都将库存水平补至150台,补货提前期为1周
愿造成不良影响,公司认为单位缺货成本为30元。此时,最
优的周期服务水平和相应的再补货点是多少?
17
11.2 (OP,)策略的最优服务水平
例:
18
11.2 (OP,)策略的最优服务水平
例:
最优的周期服务水平和相应的再补货点是多少?
19
11.2 (OP,)策略的最优服务水平
例:
如果公司只需要一次性像顾客支付每件3元的延迟交货补贴,最优的周期服务水平和相应的再补货点是多少?
该洗发水的采购成本为40元每瓶,售价为60元每瓶
洗发水每天在仓库的结余库存会产生一定的持货成本。公司估计其持货成本大约为采购成本的40%每年
当需求超过仓库的可用库存时,将发生缺货。假设缺货可以候补,即需求可以通过后续到达的库存来满足,
但公司需要为顾客支付2元每件每天的延迟交货补贴
16
11.2 (OP,)策略的最优服务水平
2
11.1 报童模型
超储和缺货所带来的损失:
➢
超储成本:=2000−1800=200元
➢
缺货成本:每套的利润为2800−2000=0元。这即为由于库存不足而丢
失的每个订单造成的缺货成本,记为
这类短期、单次补货模型就是库存管理中经典的报童问题
钢筋原始标距长度的算法

根据《公路工程试验工程师手册●修订版》,式样原始标距与原始横截面积成比例的叫做比例式样,比例式样L。
=K*√s。
(L。
为原始标距,s。
为原始横截面积,√s。
为S。
开方(开方符号打不出来),K为常数)。
国际上一般取K=5.65.原始标距应不小于15mm。
当式样横截面积太小,以致采用比例系数K为5.65不能符合这一最小标距要求时,可采用较高的值K=11.3或采用非比例式样进行标距。
当钢材式样为圆形比例式样时(1)K=5.65的钢筋L。
=5d,(2)K=11.3的钢筋L。
=1 0d。
因此光圆钢筋应取5d。
而且就此问题我询问过西南交大教授及试验室主任,重庆交大教授和几个试验检测中心主任。
得到的都是一致的答案:9月1日前按原规范执行(直径大于10mm的取5d,小于10的取10d),9月1日后光圆钢筋均按5d标距。
钢筋的取样是:同种规格型号、批次(号)每60t取样一次,不足60t仍取样一次钢筋机械性能试验试件的选取,不能图简单从钢筋端头截取,一般要截去1米左右后再取样,是因为要消除钢筋生产热轧时对端头的影响,要注意现场取样复检的宗旨是随机取样,使每组试件能真正有普遍性,代表性。
如果钢材供应渠道有可靠的保证,并且是长期合作信誉度很高,也可以在1根钢筋上把该规格的钢筋试件一次取完,(一)热轧钢筋1、组批规则以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不超过60吨为一批。
2、取样方法拉伸检验:任选两根钢筋切取。
两个试样,试样长500mm。
冷弯检验:任选两根钢筋切取两个试样,试长度按下式计算:L=1.55*(a+d)+140mm式中:L—试样长度a—钢筋公称直径d—弯曲试验的弯心直径;按下表取用钢筋牌号(强度等级) HPB235(Ⅰ级)HRB335HRB400HRB500公称直径(mm) 8~20 6~25 28~50 6~25 28~506~25 28~50弯心直径d1a3a4a 4a5a 6a7a在切取试样时,应将钢筋端头的500mm去掉后再切取。
钢筋原始标距长度的算法

根据《公路工程试验工程师手册●修订版》,式样原始标距与原始横截面积成比例的叫做比例式样,比例式样L。
=K*√s。
(L。
为原始标距,s。
为原始横截面积,√s。
为S。
开方(开方符号打不出来),K为常数)。
国际上一般取K=5.65.原始标距应不小于15m m。
当式样横截面积太小,以致采用比例系数K为5.65不能符合这一最小标距要求时,可采用较高的值K=11.3或采用非比例式样进行标距。
当钢材式样为圆形比例式样时(1)K=5.65的钢筋L。
=5d,(2)K=11.3的钢筋L。
=10d。
因此光圆钢筋应取5d。
而且就此问题我询问过西南交大教授及试验室主任,重庆交大教授和几个试验检测中心主任。
得到的都是一致的答案:9月1日前按原规范执行(直径大于10mm的取5d,小于10的取10d),9月1日后光圆钢筋均按5d标距。
钢筋的取样是:同种规格型号、批次(号)每60t取样一次,不足60t仍取样一次钢筋机械性能试验试件的选取,不能图简单从钢筋端头截取,一般要截去1米左右后再取样,是因为要消除钢筋生产热轧时对端头的影响,要注意现场取样复检的宗旨是随机取样,使每组试件能真正有普遍性,代表性。
如果钢材供应渠道有可靠的保证,并且是长期合作信誉度很高,也可以在1根钢筋上把该规格的钢筋试件一次取完,(一)热轧钢筋1、组批规则以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不超过60吨为一批。
2、取样方法拉伸检验:任选两根钢筋切取。
两个试样,试样长500mm。
冷弯检验:任选两根钢筋切取两个试样,试长度按下式计算:L=1.55*(a+d)+140mm式中:L—试样长度a—钢筋公称直径d—弯曲试验的弯心直径;按下表取用钢筋牌号(强度等级) HPB235(Ⅰ级) HRB335 HRB400HRB500公称直径(mm) 8~20 6~25 28~50 6~25 28~50 6~25 28~50弯心直径d 1a3a 4a 4a 5a6a 7a在切取试样时,应将钢筋端头的500mm去掉后再切取。
人体基础代谢需要基本热量_精确算法

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的基本热量精确算法千卡(女子)18- 30 岁14。
6 x 体重(公斤)+ 45031- 60 岁 8。
6 x 体重(公斤)+ 83060岁以上10。
4 x 体重(公斤)+ 600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热量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热量车= 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的基本热量x 活动强度系数生活动作的热量消耗量(千焦耳/每分钟)睡眠2.7 穿脱衣7.0 广播体操11.6 自习3.5午睡3.2 整理床8.9 乒乓球14.2 听课 3.4坐着休息3.6 洗脸刷牙 4.5 单杠16.6 写字 4.7站着休息4.0 吃饭 5.0 双杠18.2 看书 3.6坐着说话4.6 上下楼梯18.6 爬绳14.1 整理书信7.5站着说话5.0 站立洗衣8.9 跳高22.2 开会 4.3下棋扑克4.2 扫地11.4 排球13.7看电影视3.4 拖地板11.7 篮球19.0擦窗8.3 健身操12.3整理家务8.9 剧烈跑步23.6散步6.2 自行车12.6走路11.3 桌球7.4唱歌9.3跳舞13.0 慢跑15.7点心类每份含热量:80大卡主食类每份含热量:80大卡,糖类:18公克,蛋白质:2公克,脂肪:0公克干饭1/4碗水饺皮4片稀饭1/2碗100 云吞皮7片面条2/5碗芋头4/5碗面线3/2碗57 马铃薯(块) 3/4碗米粉3/5碗马铃薯片片14 速食面3/2碗69 蕃藉(白心) 1碗速食米粉2/5碗蕃藉(红心) 1碗138 葱油饼1/4片37 玉米3/2碗馒头1/3个玉米(浆罐头) 2/5碗烧饼1/3个玉米(粒罐头) 7/l0碗全麦面包1片莲子(干) 12粒土司(白) l片绿豆1/2碗萝卜糕1片冬粉7/l0碗猪血糕l片45 红豆6/10碗包子皮4个黄豆1/5碗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将脂肪释放在血液中,饮用咖啡30-40分钟后,血液中的脂肪酸浓度会变高,这时适量运动,可将脂肪酸转变成热能,有效燃烧指肪。
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的基本热量_精确算法

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的基本热量精确算法千卡(女子)18- 30 岁14。
6 x 体重(公斤)+ 45031- 60 岁 8。
6 x 体重(公斤)+ 83060岁以上10。
4 x 体重(公斤)+ 600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热量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热量车= 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的基本热量x 活动强度系数活动强度系数表活动强度活动内容活动强度系数驾驶,看电视,打字,玩牌,0。
2极轻坐,站,躺,看书,等等。
打扫房间,短距离散步,打高0。
3轻尔夫,重的家务活,网球,羽毛球滑0。
4中等雪,溜冰,跳舞重体力劳动,篮球,足球,爬0。
5重山。
生活动作的热量消耗量(千焦耳/每分钟)睡眠2.7 穿脱衣7.0 广播体操11.6 自习3.5午睡 3.2 整理床8.9 乒乓球14.2 听课 3.4坐着休息 3.6 洗脸刷牙 4.5 单杠16.6 写字 4.7站着休息 4.0 吃饭 5.0 双杠18.2 看书 3.6坐着说话 4.6 上下楼梯18.6 爬绳14.1 整理书信7.5站着说话 5.0 站立洗衣8.9 跳高22.2 开会 4.3下棋扑克 4.2 扫地11.4 排球13.7 看电影视 3.4 拖地板11.7 篮球19.0 擦窗8.3 健身操12.3 整理家务8.9 剧烈跑步23.6 散步 6.2 自行车12.6 走路11.3 桌球7.4 唱歌9.3 跳舞13.0 慢跑15.7 3 / 95 / 9花生仁10024.348.715.32504绿豆10023.0 1.557.81328点心类每份含热量:80大卡主食类每份含热量:80大卡,糖类:18公克,蛋白质:2公克,脂肪:0公克干饭1/4碗水饺皮4片稀饭1/2碗100 云吞皮7片面条2/5碗芋头4/5碗面线3/2碗57 马铃薯(块) 3/4碗米粉3/5碗马铃薯片片14 速食面3/2碗69 蕃藉(白心) 1碗速食米粉2/5碗蕃藉(红心) 1碗138 葱油饼1/4片37 玉米3/2碗馒头1/3个玉米(浆罐头) 2/5碗烧饼1/3个玉米(粒罐头) 7/l0碗全麦面包1片莲子(干) 12粒土司(白) l片绿豆1/2碗萝卜糕1片冬粉7/l0碗猪血糕l片45 红豆6/10碗包子皮4个黄豆1/5碗 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将脂肪释放在血液中,饮用咖啡30-40分钟后,血液中的脂肪酸浓度会变高,这时适量运动,可将脂肪酸转变成热能,有效燃烧指肪。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一、教案简介1. 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2.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C语言编程感兴趣的初学者3.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数组、指针等概念,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C语言概述1.1 C语言的历史和发展1.2 C语言的特点1.3 集成开发环境(IDE)的使用1.4 简单的C语言程序实例2. 第二章:数据类型和运算符2.1 数据类型2.1.1 基本数据类型2.1.2 构造数据类型2.1.3 指针类型2.2 变量和常量2.3 运算符2.3.1 算术运算符2.3.2 关系运算符2.3.3 逻辑运算符2.3.4 赋值运算符2.3.5 其他运算符3. 第三章:控制结构3.1 顺序结构3.2 选择结构3.2.1 if语句3.2.2 switch语句3.3 循环结构3.3.1 while循环3.3.2 do-while循环3.3.3 for循环4. 第四章:函数4.1 函数的定义和声明4.2 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4.3 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4.4 函数的递归调用4.5 常用的库函数5. 第五章:数组和指针5.1 一维数组5.2 二维数组5.3 字符数组和字符串5.4 指针的基本概念5.5 指针与数组5.6 指针与函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语法规则、编程技巧等2. 案例教学法:通过编写实际程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 实验教学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编程能力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2.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编程题等,占总评的60%五、教学资源1. 教材:《C程序设计语言》(K&R)2. 辅助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3. 在线资源:编程网站、开平台、教学视频等4. 实验环境:配置有C语言编译器的计算机实验室六、第六章:结构体、共用体和枚举类型6.1 结构体的定义和使用6.2 结构体数组6.3 指向结构体的指针6.4 共用体和枚举类型的定义和使用七、第七章:动态内存分配7.1 动态内存分配的概念7.2 动态内存分配函数7.3 内存泄漏和溢出7.4 链表的基本操作八、第八章:文件操作8.1 文件的概念和文件操作流程8.2 文件的打开与关闭8.3 文件的读写操作8.4 文件的权限设置8.5 文件指针的概念和文件定位九、第九章:预处理指令9.1 宏定义9.2 文件包含9.3 条件编译9.4 其他预处理指令十、第十章:C语言编程实例10.1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10.2 计算器程序10.3 排序算法实现10.4 简易的图形界面程序10.5 网络通信程序十一、教学内容扩展11.1 C语言高级特性11.1.1 引用11.1.2 默认参数11.1.3 函数重载11.1.4 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1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1.2.1 类和对象11.2.2 继承和多态11.2.3 封装和抽象11.3 标准模板库(STL)11.3.1 容器11.3.2 迭代器11.3.3 算法11.3.4 函数对象和Lambda表达式十二、教学计划12.1 第一阶段:C语言基础(1-4章)12.2 第二阶段:控制结构与函数(5-7章)12.3 第三阶段:数组、指针和字符串(8-10章)12.4 第四阶段:高级C语言编程(11章)12.5 第五阶段:项目实践(12章)十三、教学活动安排13.1 课堂讲解(每周2课时)13.2 实验课(每周1课时)13.3 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每周1课时)13.4 课后作业和自学(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十四、教学反馈与改进14.1 学生评价14.2 同行评价14.3 教学反思与调整十五、教学总结15.1 课程收获与不足15.2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15.3 未来教学计划和目标十一、第十一章:C语言高级特性(续)11.4 动态内存分配的高级应用11.4.1 内存分配策略11.4.2 内存释放与回收11.4.3 内存泄漏检测与优化11.5 操作符重载与函数重载11.5.1 操作符重载的概念与规则11.5.2 函数重载的实现与规则十二、第十二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12.1 C++概述与兼容性12.1.1 C++的发展与特点12.1.2 C++与C语言的兼容性12.2 类与对象12.2.1 类的定义与结构12.2.2 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12.2.3 封装与访问控制12.3 继承与多态12.3.1 继承的实现与类型12.3.2 多态的概念与实现十三、第十三章:标准模板库(STL)13.1 容器13.1.1 序列容器:vector、deque、stack、queue 13.1.2 关联容器:map、multimap、set、multiset 13.1.3 适配器容器:pr、array、bitset13.2 迭代器13.2.1 迭代器的概念与分类13.2.2 迭代器的使用与注意事项十四、第十四章:C语言编程实战14.1 项目一:简单的文本编辑器14.1.1 项目需求与设计14.1.2 项目实现与测试14.2 项目二:图书管理系统14.2.1 项目需求与设计14.2.2 项目实现与测试14.3 项目三:网络通信工具14.3.1 项目需求与设计14.3.2 项目实现与测试十五、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C语言程序设计的重要性15.1.1 C语言在计算机历史中的地位15.1.2 C语言在现代编程中的应用15.2 学习收获与建议15.2.1 学生学习收获的评估15.2.2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和指导15.3 课程展望与未来计划15.3.1 课程内容的拓展与更新15.3.2 教学方法与技术的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简介重点:教案的目标和适用对象难点:无二、教学内容重点: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数组、指针等概念难点:指针的复杂应用,函数的递归调用,结构体、共用体和枚举类型的使用三、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难点:实验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的组织与实施四、教学评价重点: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评分标准难点:无五、教学资源重点:教材、辅助教材、在线资源、实验环境难点:在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六至十、章节内容重点:每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和编程技巧难点:第九章的预处理指令的理解和使用,第十章的编程实例的实现十一至十五、教学内容扩展与总结重点:C语言高级特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标准模板库、编程实战、课程总结与展望难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与对象的高级应用,标准模板库的容器和迭代器的使用,以及编程实战中的项目设计和测试这份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编程技能,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0180503-isight课本-v2
个“软件机器人”,它可以在不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不断地调用相应的工程计算软件进行数据
的计算。
Isight 具备广泛的 CAD/CAE 乃至自编程序集成接口,用户可以通过拖拽的方式快速建
立复杂的仿真分析流程、设定和修改设计变量以及设计目标,自动进行多次循环分析;Isight
通过对模型的封装生成参数化的模板,用户可以对不同模板进行组合。
目录
第 11 章集成优化计算平台 Isight...................................................................................................2 11.1 Isight 简介.........................................................................................................................2 11.2 组件...................................................................................................................................3 11.3DOE 技术.........................................................................................................................10 11.3.1 拉丁超立方体技术..............................................................................................12 11.3.2 中央组合设计技术..............................................................................................13 11.3.3 实例说明..............................................................................................................13 11.4 近似技术.........................................................................................................................16 11.4.1 克里格模型..........................................................................................................17 11.4.2 切比雪夫/正交多项式模型.................................................................................19 11.4.3 响应曲面模型......................................................................................................22 11.4.4 实例说明..............................................................................................................26 11.5 蒙特卡洛模拟.................................................................................................................30 11.5.1 采样技术..............................................................................................................32 11.5.2 减少方差技术......................................................................................................32 11.5.3 实例说明..............................................................................................................33 11.6 优化计算方法.................................................................................................................38 11.6.1 NCGA 方法..........................................................................................................38 11.6.2 自适应模拟退火技术 ..........................................................................................38 11.6.3 基于档案的微遗传技术 ......................................................................................39 11.6.4 实例说明..............................................................................................................41
LGW11.3算法案例
【解析】 解析】 8 7 6 5 (1)101 111 011(2)=1×2 +0×2 +1×2 +1×2 4 3 2 1 +1×2 +1×2 +0×2 +1×2 +1=379. =
(2)53(8)=5×8 +3=43. =
1
所以 53(8)=101 011(2).
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点拨】将 k 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关键是先 点拨】 写成幂的积的形式再求和, 写成幂的积的形式再求和, 进制数, 取余法” 将十进制数转换为 k 进制数,用“除 k 取余法” , 余数的书写是由下往上,顺序不能颠倒, 余数的书写是由下往上,顺序不能颠倒, k 进制化为 m 进制 (k, m ≠ 10) ,可以用十进制过 渡.
2.更相减损术: 更相减损术: 更相减损术 用两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 用两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再用 所得的 构成新的一对数, 差和较小数 构成新的一对数 , 再用大数减小 以同样的操作一直做下去, 数,以同样的操作一直做下去,直到所得的两数 相等为止,这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 相等为止,这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因此只需将大数赋给变量 a,小数赋给变量 b, , , 那么就可以通过循环结构实现算法. 那么就可以通过循环结构实现算法 或当 a>b 时将 a-b 赋给 a,b=b; > - , = ; 当 a<b 时 a=a,将 b-a 赋给 b, < = , - , 然后再进行比较,依次类推用循环结构实现. 然后再进行比较,依次类推用循环结构实现
就得到了一个递推关系. 就得到了一个递推关系 这个递推关系是一个反复执行的步骤, 这个递推关系是一个反复执行的步骤,可用循环 语句来实现. 语句来实现
秦九韶算法的依据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 秦九韶算法的依据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 把多项式的运算分解为一次因式的乘法和加法 运算. 运算
基于多层编码遗传算法的车间调度算法
基于多层编码遗传算法的车间调度算法基于多层编码遗传算法的车间调度算法基于多层编码遗传算法的车间调度算法 1 案例背景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求解能力,能够解决非线性优化问题。
对于遗传算法中的染色体表示问题中的一个潜在最优解,对于简单的问题来说,染色体可以方便的表达问题的潜在解,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优化问题,一个染色体难以准确表达问题的解。
多层编码遗传算法,把个体编码分为多层,每层编码均表示不同的含义,多层编码共同完整表达了问题的解,从而用一个染色体准确表达出了复杂问题的解。
多层编码遗传算法扩展了遗传算法的使用领域,使得遗传算法可以方便用于复杂问题的求解。
2、案例目录第十一章基于多层编码遗传算法的车间调度算法. 1 11.1 理论基础. 1 11.2 案例背景. 1 11.2.1 问题描述. 1 11.2.2 模型建立. 2 11.2.3 算法实现. 3 11.3 MATLAB程序实现. 4 11.3.1 主函数. 4 11.3.2 适应度值计算. 5 11.3.3 交叉函数. 7 11.3.4 变异函数. 8 11.3.5 仿真结果. 8 11.4 案例扩展. 10 11.4.1 模糊目标. 10 11.4.2 代码分析. 11 11.4.3 仿真结果. 12 11.5 参考文献. 123、主程序:%% 基本参数NIND=40; %个体数目MAXGEN=50; %最大遗传代数GGAP=0.9; %代沟XOVR=0.8; %交叉率MUTR=0.6; %变异率gen=0; %代计数器%PNumber 工件个数MNumber 工序个数[PNumber MNumber]=size(Jm); trace=zeros(2, MAXGEN); %寻优结果的初始值WNumber=PNumber*MNumber; %工序总个数%% 初始化Number=zeros(1,PNumber); % PNumber 工件个数for i=1:PNumber Number(i)=MNumber; %MNumber工序个数end % 代码2层,第一层工序,第二层机器Chrom=zeros(NIND,2*WNumber); for j=1:NIND WPNumberTemp=Number; for i=1:WNumber %随机产成工序val=unidrnd(PNumber); while WPNumberTemp(val)==0 val=unidrnd(PNumber); end %第一层代码表示工序Chrom(j,i)= val; WPNumberTemp(val)=WPNumberTemp(val)-1; %第2层代码表示机器Temp=Jm{val,MNumber-WPNumberTemp(val)}; SizeTemp=length(Temp); %随机产成工序机器Chrom(j,i+WNumber)= unidrnd(SizeTemp); end end %计算目标函数值[PVal ObjV P S]=cal(Chrom,JmNumber,T,Jm); %% 循环寻找while gen trace(1,gen) Val1=PVal; Val2=P; MinVal=trace(1,gen); STemp=S; end end。
拉线长度经验算法
.怎样计算拉线长度经验算法米和杆头横担1.710电杆去了埋深度角拉线按杆高每米加0.4米计算,比如45 11.2米。
=11.2米拉线长度就是X0.4等0.3米剩下8米米+8米拉线长度的计算根据经验公式:L=0.72(h+a)=[(h+a)×8×9]÷100式中L─电杆拉线的长度,mh─电杆拉线抱箍距地面垂直高度,ma─地锚与电杆水平距离,m得出计算口诀:拉线长度现场定,近似公式简易行;垂高平距两相加,乘八乘九除以百。
从计算口诀解识,由于电杆拉线的长度可由但平方和开方计算较麻。
2所示的勾股定理精确地计算出来,即如图野外施工拉线长度要有所变化。
烦,尤其是在地锚位置受地形所限有所变动时,得出一个现场求拉线长度的经验公理论推算,现场计算就更困难。
从长期实践和式:),再转化为h+aL=0.72(100 ×8×9]÷L=[(h+a)下把且误差值在拉线上、之间,其误差很小,一般拉线与地面的夹角在30°~60°绑扎长度中可均分承担。
,因设某终端杆拉线一条,拉线在电杆上固定处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8m例2 受地形限制,拉线地锚与电杆水平距离为6.9m,计算该拉线长度。
100=11.3m 9]÷L=[(8.8解:电杆拉线长度+6.9)×8×运用本口诀计算出来的长度,应减去花兰螺丝长度和地锚拉线棒露出地面的长拉线在电杆上的固定位再加上两头绑扎线长度,才是所需钢绞线下料长度。
度,置应尽量靠近横担。
..图2 电杆拉线组装示意图,因某种原因所限需要变h在实际施工时,如地锚与电杆水平距离a或垂直高度1m,原计算长度应相应变化0.72m。
动时,则每移动4拉线安装的一般规定,当受环境限制时不小于30°;(1)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应小于45°拉线与线路方向应对正,角度与线路的分角线应对正,防风拉线应与线路垂(2) 直;(3)拉线两端应设心形环;的铁线缠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4:你能根据辗转相除法的算法步骤画出它的 程序框图以及相应的程序语句吗?
开始 输入:m,n INPUT m,n r=1 r=m MOD n WHILE r<>0 r=m MOD n m=n m=n n=r n=r WEND PRINT m r=0? Y END 输出:m 结束
N
程序: INPUT “m,n=”;m,n DO r=m MOD n m=n n=r LOOP UNTIL r=0 PRINT m END
(an x n1 an1 x n2 a1 ) x a0
(( an x
n2
an1 x
n 3
a2 ) x a1 ) x a0
((an x an1 ) x an2 ) x a1 ) x a0
f ( x) ((an x an1 ) x an2 ) x a1 ) x a0
思考: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有 什么区别和联系?
例3,求三个数319,377,116的最 大公约数(计算,不编程)
辗转相除法 更相减损术
1,4830与3289的最大公约数为_______ 2,用更相减损术求87与27的最大公约数时, 反复相减,直至求出最大公约数,需要进 行减法运算的次数是______ 3,用辗转相除法求87与27的最大公约数,需 要进行除法运算的次数是_____ 4,46,115,276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
辗转相除法的理论基础:
定理: 已知m,n,r为正整数,若m=nq+r(0≤r<n)(即r=m MOD n),则(m,n)=(n,r)。
分析:m=nq+r r=m-nq
…… ① …… ②
例1、求8251和6105的最大公约数。 解: (8251,6105) 8251=6105×1+2146 =(6105,2146) 6105=2146 ×2+1813 =(2146,1813) 2146=1813 ×1+333 =(1813,333) 1813=333 ×5+148 =(333,148) 333=148 ×2+37 =(148,37) 148=37 ×4 =37
新课讲解:
怎样求多项式f(x)=x5+x4+x3+x2+x+1当x=5时的值呢?
计算多项式f(x) =x5+x4+x3+x2+x+1 当x = 5的值的算法: 算法1: 因为f(x) =x5+x4+x3+x2+x+1
所以f(5)=55+54+53+52+5+1 =3125+625+125+25+5+1 = 3906 算法2: f(5)=55+54+53+52+5+1 =5×(54+53+52+5+1 ) +1 =5×(5×(53+52+5 +1 )+1 ) +1 =5×(5×(5×(52+5 +1) +1 ) +1 ) +1 =5×(5×(5×(5 ×(5 +1) +1 )+1)+1) +1
探究一,辗转相除法
思考1:在小学中我们是如何求出两个正整数 的最大公约数的呢?
算法案例之求最大公约数
例、求18与24的最大公约数:
解:2 1 8 2 4 用公有质因数2除, 3 9 12 用公有质因数3除, 3 4 3和4互质不除了。 得:18和24最大公约数是:2×3=6
短除法
求以下几组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注:若整数m和n满足n整除m,则(m,n)=n。用(m,n)来表示 m和n的最大公约数。)
要求多项式的值,应该先算最内层的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然后,由内到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v1 an x an1 v2 v1 x an2
v3 v2 x an3 vn vn1 x a0
最后的一 项是什么?
这种将求一个n次多项式f(x)的值转化成求n个一 次多项式的值的方法,称为秦九韶算法。
练习:用辗转相除法求下列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1)(225,135) 45 (2)(98,196) 98 24 (3)(72,168) (4)(153,119) 17
思考3:辗转相除直到何时结束? 主要运用的是哪种算法结构?
辗转相除法是一个反复执行直到余数等于0停止的步骤, 这实际上是一个循环结构 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其算法可以描述如下: ① 输入两个正整数m和n; ② 求余数r:计算m除以n,将所得余数存放到变量r中; ③更新被除数和余数:m=n,n=r。 ④判断余数r是否为0:若余数为0则输出结果,否则转 向第②步继续循环执行。 如此循环,直到得到结果。
你从中看到了 怎样的规律? 怎么用程序框 图来描述呢?
所以,当x = 5时,多项式的值等于17255.2
开始
程序框图:
输入f(x)的系数: a0,a1,a2,a3,a4a5
输入x0
v 0 a n v k v k 1 x an k ( k 1,2, , n)
这是一个在秦九韶算法中 反复执行的步骤,因此可 用循环结构来实现。
探究二,更相减损术
<九章算术> “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求其 等也,以等数约之。”
同理:a,b,c为正整数,若a-b=c,则(a,b)=(b,c)。 “更相减损术”(也是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算法) 步骤: 第一步:任意给定两个正整数;判断他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则用2约简;若不是则执行第二步。 第二步:以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 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 得的减数和差相等为止,则这个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 约数。
7
所以,98和63的最大公约数等于7。
练习:用更相减损术求下列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1)(225,135) 45 (3)(72,168) 24
(2)(98,196) 98 (4)(153,119) 17
思考:更相减损直到何时结束?运用的是哪种算法结构? 更相减损是一个反复执行直到减数等于差时停止的步骤, 这实际也是一个循环结构
讨论:你能根据更相减损术的算法步骤 画出其程序框图并写出程序语句吗?
INPUT m,n
开始
输入:m,n N m≠n? Y M>n? Y m=m-n
WHILE m<>n IF m>n THEN m=m-n
N
ELSE
n=n-m
n=n-m
END IF WEND
输出:m 结束
PRINT m END
区别: 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 在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 两个数大小差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从结果输出的时候看,辗转相除法当余数为0时输出除 数,更相减损术当差和减数相等时输出差。 联系: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因为做一次除法与做若干 次减法效果相同,商就是减法的次数,余数就是最后的 差,由此可知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共做了4次乘法运算,5次加法运算。
《数书九章》——秦九韶算法 设 f ( x) 是一个n 次的多项式
n n 1
这是怎样的 f ( x) an x an1 x a1 x a0 一种改写方 对该多项式按下面的方式进行改写: 式?最后的 结果是什么? n n 1 f ( x) an x an1 x a1 x a0
例2、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 (自己按照步骤求解) 解:由于63不是偶数,把98和63以大数减小数,并辗转相减。 (98,63) =(63,35) 98-63=35 63-35=28 =(35,28)
35-28=7
28-7=21 21-7=14 14-7=7
=(28,7)
=(21,7) =(14,7) =(7,7) =
n=1
v=a5
n=n+1 n≤5?
Y
v=vx0+a5-n
N
输出v
结束
思考:你能设计程序把“秦九韶算法”表示出来
吗?
(1)、算法步骤:
第一步:输入多项式次数n、最高次项的系数an和x 的值. 第二步:将v的值初始化为an,将i的值初始化为n-1. 第三步:输入i次项的系数an. 第四步:v=vx+ai, i=i-1. 第五步:判断i是否大于或等于0,若是,则返回第 三步;否则,输出多项式的值v。
算法1: 因为f(x) =x5+x4+x3+x2+x+1 所以f(5)=55+54+53+52+5+1
=3125+625+125+25+5+1 = 3906
共做了1+2+3+4=10次乘法运算,5次加法运算。
算法2: f(5)=55+54+53+52+5+1 =5×(54+53+52+5+1 ) +1 =5×(5×(53+52+5 +1 )+1 ) +1 =5×(5×(5×(52+5 +1) +1 ) +1 ) +1 =5×(5×(5×(5 ×(5 +1) +1 )+1)+1) +1
算 法 案 例
第二课时
探究三、秦九昭算法
思考1,在初中,我们是如何求一个多项式的 值的?
思考2,已知一个n 次多项式 f(x)=anxn+an-1xn-1+…+a1x+a0当x=x0时,除 了用代入法求解外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呢?
探究:以f(x)=a5x5+a4x4+…+a1x+a0为例
秦九昭算法问题: 秦九昭(约1202~1261)是我国南宋时期享誉世界 的数学家,在他的代表作《数学九章》中介绍了 计算一个n次多项式值的算法,即“秦九韶算 法”。它的特点是:通过一次式的反复计算,逐 步得出高次多项式的值,对于一个n次多项式, 只需做n次乘法和n次加法即可。 秦九韶算法是求一元多项式值的一种方法,现在它 仍是世界上多项式求值最先进的方法,这一成就 比西方同样的算法早五六百年,且该算法很容易 在计算机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