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读后感
诗论读后感

诗论读后感第一篇:诗论读后感《诗论》读后感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对诗的讨论,但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后,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于诗的起源问题有了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朱光潜先生认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诗与民间歌谣是有关联的,所以有在每个区域里歌谣都各有早起的,又晚起的。
我们不能因为某几首歌谣有历史线索可以推测年代,便断定全区域的歌谣都属于同一年代,犹如二十世纪出版的《北平歌谣》里虽有一首叫做《宣统回朝》,我们不能据此断定这部集里其他歌谣均起于民国年代。
况且一般人所认为有线索的几首诗如《甘棠》的召伯,《何彼矣》的齐侯之子也还是渺茫难稽。
《国风》中含有断定年代所必据的内证根本就很少。
二是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得出的结论是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
所以严格的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一样久远。
三是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
后来它们出现分化,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四是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在这里就不多细说了,因为在各方面都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来。
五是原始诗歌的作者,在起源时它必有一个作者,后经口头传诵,经过许多次“第二次创作”,才产生许多变形。
变形的主因不外两种:一、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别;二、各地方言的差别。
这就是先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了诗的起源,让我感受到诗的历史渊源悠久,发展冗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带有各地的特色文化,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学财富。
民间诗有一种传统技巧:文字游戏。
其中包括“谐”——开玩笑,“隐”——捉迷藏,以及狭义的纯粹文字游戏。
“谐”这个手法被认为是具有普遍美感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诗论朱光潜读后感

文明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和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
文明不仅仅是指言行举止的有礼貌,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因此,我们发起这份文明倡议书,号召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让我们的校园更加整洁、美好。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待人接物,不论是老师、同学还是校园工作人员,都要用礼貌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到文明建设中来。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文明礼仪宣传活动,倡导大家遵守公共秩序,不打乱交通、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另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让文明之风从我们校园吹向整个社会。
最后,我们要用心去感悟文明的内涵。
文明不仅仅是一种表面
的规矩,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情操,学会欣赏美、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用真诚和善意去影响身边的人,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充满文明之风的地方。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文明之风在我们的校园中蔚然成风,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建设一个更加文明、更加美好的校园!
谢谢大家!。
朱光潜《诗论》读书笔记

诗画异质。案例:拉奥孔。
画只适于描写静物,是只适于叙述动作。
画要叙述动作时,须化动为静,抓住某一顷刻;诗描写静物时,须化静为动,一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朱光潜先生对莱辛学说的批评:
肯定:莱辛第一区分诗画异质;是欧洲第一人看出艺术与媒介的重要关联;莱辛第一个从读者的观点讨论艺术。
l不同于克罗齐的表现说朱光潜先生认为思想情感和语言不是实质和形式的关系思想情感和语言诗人应付环境变化的完整连贯的心理反应的三方面
朱光潜《诗论》读书笔记
朱光潜《诗论》读书笔记
一,归纳总结
起源论
第一章诗的起源
朱光潜先生从诗的起源开始研究,作为研究诗的本质的切入点。得出以下结论:
诗的起源不应从历史考古所得的最早的诗寻起,而应该从心理学角度研究。
东汉以后,佛经的翻译与梵音的输入,音韵的研究极为发达,这强烈的刺激了诗的声律运动。
齐梁时代,乐府递化为文人诗到了最后的阶段。诗有词而无调,外在的音乐消失,文字本身的音乐起来代替它。
朱光潜先生意在通过研究历史上中国诗由古体向近体诗演变的现象,进一步证明他的诗歌本质观。
诗人论
第十三张陶渊明
陶渊明的身世、思想、情感生活、人格和其诗的融合符合朱光潜先生情趣和意象的契合的理想境界以及人生艺术化的命题。
四声对中国诗的节奏影响甚微。
中国诗的节奏大半在顿上见出。
韵对中国诗的节奏比声跟重要。
第十一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第十二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
朱光潜先生继续从形式因素上研究中国诗歌,探讨中国诗走上“律诗”的道路的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声音的对仗起于意义的排偶,这两个特征先于赋,律诗受赋的影响。
《论诗》读后感

《论诗》读后感
《读〈论诗〉有感》
读完赵翼的《论诗》,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诗中“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句话让我明白,即使是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也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再新鲜。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诗作失去了价值,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诗歌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则让我认识到,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优秀诗人出现,他们会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才华引领当时的诗坛。
这也提醒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此外,这首诗还让我意识到,诗歌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情感、寄托理想。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但他们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阅读《论诗》,我不仅对诗歌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
识,也对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它鼓励我们要开阔视野,欣赏不同风格的诗歌,同时也要保持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品诗论史心得体会

品诗论史心得体会
我爱读诗歌,也爱读史书。
通过品诗论史,我感受到自己心灵变得澄净。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
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阅读诗歌,我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体会了诗歌中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世事的看法,学习了怎样去积极地面对生活。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通过阅读史书,我学习了朝代的更替以及历代的名人故事,明白什么是礼仪,什么是修养,明白了人立于世要保有的原则,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2024年诗论朱光潜读后感

2024年诗论朱光潜读后感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诗歌批评领域的权威,被誉为“诗界泰斗”。
他的著作《诗论》堪称中国诗歌批评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引用和学习。
在阅读了这本著作后,我对朱光潜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印象深刻。
以下是我对《诗论》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首先,朱光潜在《诗论》中对诗歌创作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他指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艺术,通过极富想象力和文学感觉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还强调了诗歌的美学特性,认为诗歌应该追求“以词为美”的原则,即通过精妙的词语和音乐性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朱光潜的这些观点使我对诗歌的定义和创作的目标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我的审美观念。
其次,朱光潜在《诗论》中对诗歌表现形式的研究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
他对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对比研究,对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
朱光潜的研究方法既注重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又结合了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考量,使我对诗歌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深入学习和研究诗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朱光潜在《诗论》中对于诗歌批评的观点和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认为,诗歌批评是一种对诗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不仅要对诗歌表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判,还要关注诗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
朱光潜的诗歌批评方法注重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力求对诗歌作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学习朱光潜的批评思想和方法,我认为自己在进行诗歌鉴赏和批评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批评技能和眼界。
最后,我认为朱光潜在《诗论》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观点对于当代诗歌的发展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他关注诗歌的传统和文化根基,强调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力量,提倡诗歌创作回归本真和追求独特性。
这些观点不仅可以指导诗人的创作实践,也可以为诗歌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考。
《诗论》之读后感1500字

《诗论》之读后感1500字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诗论》中说,诗的生命在情趣。
王维有一首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很有意境,幽篁翠竹间,诗人抚琴而长啸。
林深处,消尽了众人的喧哗,只留下明月来陪伴。
月华辉辉,诗人的心境也可推而想之。
清静悠然,可谓有诗有琴,无是无非。
诗中的情趣,于诗的意境而体之。
不可言之却可意会。
这点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诗论》中说得很好,“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
而每个人的诗趣却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认为,诗趣体会的不同,正是不同人的经历与心灵的不同映照。
英国诗人华滋华斯(Wordsworth)说得好,“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
所谓“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便是一个人于沉静中对情绪的思考过程。
这思考过程往往又是一个人心灵的反映。
比如两个人在一起散步,他们都沉默着,彼此心照不宣时,一个人可能想着自己的苦痛,另一个人可能为着别人而担心。
每个人的经历与思想,便于这沉静中体现出来。
沉静予人以思考的自由,给读者自由发挥的空间。
所以,朱光潜先生说,“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是新鲜的”。
朱光潜先生引了阿米尔(Amiel)的一句话,“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其实,一首诗何尝不是一种心情呢?而对一首诗的欣赏何尝不是一种心情呢?”所以,朱光潜先生又说,“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这话说得极好。
我记得一首法语诗《Automne》(秋天),其中有这样一句:“Engrandsilence,engrandmystEre”(伟大的静默中蕴藏着伟大的神秘)。
正是在静默的遐想中,每个人有着自我的思索,这静默中自我的思索便是一种思考的自由。
一个人的思想与体悟,便在这静默中一览无余。
所以,杜甫看到自己的茅屋在秋风秋雨中倒塌破落时,他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诗的意境中我们体会到诗人一种洒脱的心境,我们读到的是诗人心忧天下的寥廓胸襟。
从《诗论》看朱光潜的美学观

从《诗论》看朱光潜的美学观《诗论》,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经典之一,是朱光潜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主要以《诗论》为中心,探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中西合璧的文艺观,民间文化的自觉意识,独特的诗学观。
中西合璧民间文学意识诗的语言形式人生体验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研究,以西方美学为主,凭借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采用中西互相参证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现代批评和美学史上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诗论》是一部西方文论与传统中国诗歌结合的佳作,其写作和出版历经五十多年,凝聚了朱光潜一生的心血,也是朱光潜先生自认为花费功夫最多,有独到见解的一部作品。
从《诗论》,我们可看出朱光潜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中西合璧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诗学观。
一、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与王国维等前辈一样,朱光潜之所以被能贯通中西,在于其不仅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同时也是由于其开阔的视野,将西方现代学科,包括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纳入了诗学的理论体系,可谓是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朱光潜曾受到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利普斯的“移情说”,以及尼采、康德西方思想的影响。
在《诗论》中,亦可看出朱光潜诗歌美学观,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克罗齐的直觉主义。
朱光潜辩证地吸收了克罗齐的美学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
如朱光潜自己所说,“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诗论》中,朱光潜不仅利用西方文论分析中国诗歌,在分析中国诗歌时,亦采用西方的民俗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虽然主要谈中国诗歌,也将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体现中西诗的差异特色。
在讨论诗歌起源时,朱光潜举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例,最后得出结论“诗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的结论,显然受到“模仿说”的影响。
在题材和内容上,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一章中,谈中西诗情趣上的比较时,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重要,分别从社会、教育、婚恋观几个方面介绍了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论》读后感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对诗的讨论,但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后,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于诗的起源问题有了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朱光潜先生认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诗与民间歌谣是有关联的,所以有在每个区域里歌谣都各有早起的,又晚起的。
我们不能因为某几首歌谣有历史线索可以推测年代,便断定全区域的歌谣都属于同一年代,犹如二十世纪出版的《北平歌谣》里虽有一首叫做《宣统回朝》,我们不能据此断定这部集里其他歌谣均起于民国年代。
况且一般人所认为有线索的几首诗如《甘棠》的召伯,《何彼矣》的齐侯之子也还是渺茫难稽。
《国风》中含有断定年代所必据的内证根本就很少。
二是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得出的结论是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
所以严格的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一样久远。
三是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
后来它们出现分化,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四是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在这里就不多细说了,因为在各方面都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来。
五是原始诗歌的作者,在起源时它必有一个作者,后经口头传诵,经过许多次“第二次创作”,才产生许多变形。
变形的主因不外两种:一、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别;二、各地方言的差别。
这就是先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了诗的起源,让我感受到诗的历史渊源悠久,发展冗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带有各地的特色文化,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学财富。
民间诗有一种传统技巧:文字游戏。
其中包括“谐”——开玩笑,“隐”——捉迷藏,以及狭义的纯粹文字游戏。
“谐”这个手法被认为是具有普遍美感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在诗中,这个“谐”所玩笑的对象,不外乎二:人和事。
人,不是尽善尽美之人,也不是大奸大恶之辈,通常是二者之间,但是具有特点的。
诗中常用的对象,是容貌的丑陋或者身体的残疾。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题外话,文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刻薄。
当然,人品的亏缺,也是诗歌嘲笑的重要对象,其中著名的例子便是那句妇孺皆知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另一种是事——各种违背常理的怪事。
比方说民间旧俗中的童养媳,老妻少夫,稀奇古怪。
作者认为,谐的特征是模棱两可,有恶意而又不尽是恶意,有美感而又不尽是美感,诗在有谐趣时,往往欢欣与哀痛并行不悖。
有的人从悲中见诙谐,有的人从喜中见诙谐。
作者在论述中国诗人和诗时,以李商隐的《龙池》为例:龙池辞酒敝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作者认为这首诗写寿王的杨妃被父亲明皇夺去,连酒都喝不下去,诗的出发点是理智而非深情,不带感情色彩,纯属讥刺事实。
读到这里我想到唐朝诗人杜牧那首更普及的诗《过华清宫绝句》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谐”的意味或许已经重不过“刺”了,从杜牧生平来看,他并非杜甫那样地忧国忧民之辈,在诗中,他也并无几多深情或沉痛,他只是看到了事实,嘲笑、讥骂,这些句子来自于聪明人的头脑,而不是忧思者的心灵。
类似的,他还有一句千古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更多讨论的是陶潜和杜甫,认为他们的诗,既沉痛又滑稽,有深度的内涵,在谐的基础上不会流于轻薄。
诗忌讳轻薄,谐却容易造成轻薄,在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反例,即《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听说刘兰芝行将改嫁时,赶上门去讥讽:府君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我高中时语文课里读到此句,就想大骂焦仲卿,觉得他做人没用,欺负老婆倒是很有一手。
这里作者关注的,当然不是我所看到的某个人物,他质疑的是这种写法,在殉情者生离死别之际,使用这种讥刺的语句,他认为,并不恰当,近于轻薄。
诗的胜境,终归于情,理智的聪明人,是做不了诗人的。
下面谈到诗中的“隐”。
“隐”这个手法,类似猜谜,可以是娱乐,也可以是暗语谶语暗通款曲。
这个隐,放到现在的修辞手法里,近似借喻。
作者有一例民歌:啥?豆巴,满面花,雨打浮沙,蜜蜂错认家,荔枝核桃苦瓜,满天星斗打落花。
恶意的谐被藏在隐里,还用了一个七层宝塔的形式,减了几分刻毒,多了一点逗趣和巧妙。
中国文人自古好用“隐”,无论《诗经》还是《离骚》,无论杜甫还是苏轼,都或多或少在诗中暗示些什么,而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更是满篇的字谜。
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开始,到大观园日常生活中的诗谜灯谜,不胜枚举。
这些谜样的文字让后来的红学研究者如痴如醉,有些在我眼中,甚至走火入魔,《红楼梦》中每字每句,都能变作有隐含意义的谜语。
隐语除了用比喻的方式以外,还可以谐音,作者用的词是“双关”。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我最早接触过的此类诗句。
作者提到,唐以后文字游戏的风气日盛,令诗伤于纤巧,便不复诗本来该有的神韵了。
文字游戏对于诗而言,是提升诗歌品质的调节,令作品更加丰富,但如果喧宾夺主,终为不智。
作者认为,每首诗都会自成一种境界。
诗中所描写的一幅景、一卷画,是作者心境的体现,也是读者在读这首诗时应当心领神会的。
作者所举一例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诗中清淡愉悦的生活气息,便在停船一问之中。
白居易《琵琶行》里也有停船一景:“停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二者情境,云泥之别。
这里并非说孰云孰泥,只是想表明同景不同心。
诗的境界的产生,也就是让读者见到诗人所创的境界,作者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直觉,二是意象恰能代表情趣。
读一首诗,需要在一定的思考与联想的基础上,直接感受到诗中所写的意境。
这种直接感受,不是一种理智的思索,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而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则有关于我之前所感的“同景不同心”,这里作者以描摹山为例,将陶潜杜甫李白辛弃疾姜夔的诗句作比较,可以看出各自情趣不同,各成一种境界。
不光是不同诗人不同诗句的境界各不相同,同一诗句读者在不同时间读来境界也会有所变化。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是无止境的,因此诗境也是无限的,永葆新鲜的。
曾有人玩笑说,把散文句句转行,句句拆开,就是诗了。
虽然没道理,但是也表明了一种观点:诗是有韵律节奏的散文。
作者对于这一观点,并不认同。
三字经不能因为有韵律而被称为诗,红楼梦也不能因为无韵而被排除在诗之外。
另一种说法是诗文风格不同,作者也不赞同。
他认为诗文上品,都是实质与形式融会贯通,诗文之间,不存在什么风格的界限。
诗与散文各有妙境,有人认为诗的风格高于散文,是不可信的,它们的风味不同,各有千秋。
如果说诗与散文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异,那么是否它们的实质并不相同呢?有人觉得诗与散文的题材不同,抒情遣兴的是诗,状物叙事说理的是散文。
诗与散文,一个在情,一个在理。
然作者却以历史上有情趣意境的散文和说理叙事的诗为例,部分否定了这一观点。
排除了诗与散文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差别,将诗定义为“具有音律的纯文学”。
这一定义,可以说是对“诗”这个字的礼赞和膜拜。
因为它将具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文章和仅具音律没有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都拒之门外,给了“诗”这个形式无与伦比的高规格高门槛。
提到诗与画,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维。
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画,我没看过,他的诗中,确是有画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几个诗人诗中无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是画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是画吗?既然都有画,苏轼这句赞美,显然具有普适意义,而不单单可以用于王维。
作者在诗与画这一章里,重点评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有别于前文可以推断的诗画同质说。
莱辛以“拉奥孔”这一艺术形象在雕塑与史诗中的不同描绘与表现方式,说明了诗人和画家或者说雕塑家对于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材料去取各不相同,得出结论,诗画其实并不同质,诗用来叙述动作,而画用来描摹静态。
荷马这样的大诗人,亦明此理,在描摹静态时通常只是空泛的词语,而叙述动作却是详尽周全。
对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作者认为他对于艺术理论的巨大贡献,世所公认、不可磨灭。
但是按照作者一贯的辩证态度,他对这一学说,也有批评。
他认为莱辛虽然否定了老观点“诗画同质说”,却没有脱离西方两千余年“艺术即模仿”的老脑筋。
忽视情感因素、心理过程他也举出实例,证明诗中也可以静态的描摹达到动态的效果。
莱辛的错误,作者认为在于一种一劳永逸的心理,希望通过一个简单固定的公式,来限定艺术,殊不知,艺术本身的感性,注定了它不能被某种框框限制住。
后面作者在分析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主要是论声、顿、韵在中国诗中的作用以及进行阐述,如何将声、顿、韵与诗的集合。
声、顿、韵是诗的三个主要特征,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但会构成一首很美的诗。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介绍的诗诗人陶渊明,分析了他的身世、郊游、阅读和思想,他处在一个动乱的是时代里社会不景气,读书人的生活压力更是大。
还了解到了陶渊明的交友,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种是政治上的人物,有的是他的上司,但这一类与陶渊明说不上是朋友,真正做朋友的只有顾延之,他和陶渊明交谊深厚,陶渊明死后,他做了一篇有名的文章。
第二种是集中载有赠诗的,这批人事迹不彰,对陶渊明也似没多大影响。
第三种是在思想情趣与艺术方面可能互相影响的,他们在文学上有过相互交流和互赠。
第四种是乡邻中的一些天夫野老,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颇得一些温慰。
陶渊明一生结识了不同的人很多,对他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还讲述了陶渊明的感情生活,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的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
谈到感情生活,正和他的思想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
读了这本书,对诗的起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以及诗与各方面的关系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诗是人类情感的出发地,带给人以欢乐,也表现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