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谈谈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

合集下载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汉唐时期的佛教传入与变迁

汉唐时期的佛教传入与变迁

汉唐时期的佛教传入与变迁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传入和变迁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唐时期佛教的传入与变迁有许多值得探究和研究的方面,本文将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汉唐时期佛教的传入汉唐时期的佛教传入起源于印度,然后通过中亚地区传入中国。

在唐代初期的时候,佛教在中国达到或超过了鼎盛的时期,然而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却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原因而发生了衰落。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公元前64年以后开始对外发动了多次战争,其中包括了对中亚地区的大规模军事征服。

这使得汉朝与中亚地区的交流不断加强,这也为佛教的传入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汉武帝的后裔汉明帝曾命令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汉朝与中亚地区的正式交往。

在张骞的使命中,带去了器物、衣物、珠宝、药物和犬马等物品,还给各地国王和王子带去了一些戏彩器具、和乐器、图画和吟诵的书籍等文化用品,从而使得佛教教义和文化传入到了中国,为后来的佛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和艺术逐渐在中国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这种文化和艺术的领域范围从宫廷和贵族阶层逐渐向平民阶层扩散。

二、汉唐时期佛教的变迁汉唐时期的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个显著的发展阶段,文化发展和宗教发展。

在文化发展方面,汉唐时期的佛教赋予了中国文化和政治一种新的形式。

佛教教义为中国宫廷和大众带来了新的精神内涵,使得许多宫廷文化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

这些新的文化内容和制度,还影响了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

在宗教发展方面,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发展为这个时期的佛教传统建立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这一时期的佛教传统中,中国佛教往往与儒教和道教结合,由此诞生了“夹缘佛教”、“化教佛教”和“空灵佛教”等各种不同的宗派。

在唐代初期,“夹缘佛教”占据了佛教的主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中国佛教,具有实践主义和功利性的特点。

它强调将世俗的功利目标与宗教的精神理想结合起来,以此进行自我修炼,实现人的心灵净化和炼成佛道的目标。

中国古代佛教传入

中国古代佛教传入

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时汉朝已经建立起来,国家疆域扩展,与西域和印度有了更多的接触。

这就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佛教的传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随着西域商人和外交使节的来往,一些佛经和佛像进入中国。

由于佛教的教义强调慈悲与智慧,这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一种互补,受到了一些文人士子的欢迎。

在汉朝末年,一些贵族也开始信仰佛教,对其进行宣扬和推广。

然而,真正将佛教引入中国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外国僧人,他就是鸠摩罗什,他于公元67年来到中国。

鸠摩罗什不仅翻译了大量佛经,而且还在传播佛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到来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正式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然需要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和发展。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在其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教义和戒律,但这些教义并不适应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因此,中国佛教开始与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称为“三教合一”,即佛教、儒家和道家的合并。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公元2世纪末,汉朝东海王刘辩成为佛教的信仰者,并开始在国家层面上推动佛教的发展。

通过授予佛教教团特权和赐予佛教寺庙土地,刘辩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传入与东晋时期的佛教繁荣相伴而生。

在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取得了广泛影响力,并融入了各个阶层的生活。

许多皇帝和贵族都成为佛教徒,佛教寺庙在各地不断建立。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出现了不同宗派和教派的分支。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宗派,以及隋唐时期的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使中国佛教变得多样化和丰富。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佛教的僧人提倡节制和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受到佛教的影响而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的。

其间,佛教的历史演变极为复杂和多样化,从印度扩散至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汉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汉朝的大量征伐中,汉朝国王统治下的大多数地区属于匈奴,而其他地区则被分散管理。

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共存。

佛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明。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安宁和庇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在佛教历史的三个阶段,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即汉朝晚期至西汉末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通过印度和天竺的游方僧侣传入中国。

这些僧侣带着佛经、佛像和佛教思想到达中国,开始在中国布道,劝化民众信佛。

在这一阶段,佛教与中原文化相衔接。

中国文化已经趋于成熟,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佛教思想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同时与中国的文明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这场融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期间,佛教渗透入政治和日常生活,佛教教义在汉朝重要议题上引起了大量争议,最终得以获得社会和政治立足之地。

第二阶段是佛教在中国的中期,即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时期。

在此期间,佛教渐渐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

这使得中国佛教文化又进了一步。

这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高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衰退,社会纷乱,佛教成了士人、文人的精神寄托,所以该时期的佛经多由僧侣、名士、性无异者编撰,内容丰富繁多。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机构。

佛教在文化、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唐朝,全盛时期为世界佛教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高峰,是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融合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匿王朝,后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传播过程,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佛教的传播历程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由于与印度的交流增加,佛教的教义逐渐引起中国人的兴趣。

佛教的传播在汉朝时期并不十分顺利,一度受到当时国家官方的压制。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得到了发展和传播的机会,成为当时社会上独具特色的一种宗教信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西北地区传入中国,以大秦国(指古印度)为主要来源,经过丝绸之路逐渐流传到内地;二是通过东南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交趾(即越南)和琉球(即日本冲绳)为中转站,传入福建、广东等地。

两种途径使佛教最终在中国东西南北广泛传播。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特色。

中国佛教把中庸之道与佛学教义相结合,形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传播给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佛教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佛教教义主张以慈悲、喜舍、忍辱为核心,这种宽容、慈悲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文化艺术:佛教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佛像、佛塔、石窟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学与哲学:佛教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中国的文学与哲学领域。

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对印度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了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

佛教的思想也激发了中国文人的创作灵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4. 社会伦理与生活方式:佛教强调诸行无常、生死轮回等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伦理观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

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

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

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

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

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

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

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

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

但是,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的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谈谈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

2012级电气工程学院邓敬方 201200191020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
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1)国语内容扩大
中国自汉朝以后,学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创作,虽有新观念,亦必套以古词,使一切学术均带有灰色,毫无生趣。

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现在之佛学大辞典,虽然推未能搜尽佛经所有新名词,但睹之亦足使人叹为观止。

(2)语法及文体变化
只要揭开佛经一读,便觉其文体与普通书籍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牒语,及同格的词句亦不少,特别是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不管是诗体的偈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

唐朝以后,中国文体,多近于写真顺畅,一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飨。

总之,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亦浓,使人赞之,自有一种调和而新鲜之感,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槃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至于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浅出的新诗,实为开白乐天,苏东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语录,亦皆模仿于佛教禅宗。

佛教的教学的内容,从时间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就空间而言,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不分国家、族群、宗教,包含无限维次的空间。

佛法非宗教。

在宗教里,上帝和人民是主仆、父子的关系;上帝创造万物,人民不可能成为上帝。

而佛门所说的宗教,宗指禅宗,教指教下,是各种不同学习法门(方法门径)的总称。

佛法非哲学。

因哲学中必定有能所、有对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说。

而佛法说明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绝对没有丝毫分别对立。

然而,佛教虽非宗教、非哲学,却是圆满融摄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等教育,且达
到此五种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

细分之,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所包涵的科系内容还要更加丰富。

佛教中佛法不仅对古代认得思想行为带来很深的影响,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物欲横流、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用佛法去净化心灵,缓解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