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自从古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佛教的传播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佛教源自印度的摩揭陀地区,始于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最终传入中国。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超越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佛教的传入为后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中亚地区,二是经过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交通通道传入中国的东南地区。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翻译经典、建造佛塔和寺庙,以及传教士的宣讲等。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融合。

佛教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也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几十个世纪,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的兴衰,但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传播,它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和东欧,通过海上交通通道传播至东南亚和日本,甚至传播至欧洲和美洲等地。

中国佛教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的机会。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一门广泛传播的宗教,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而中国则是佛教受到广泛影响和传承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探讨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背景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强调了人类的苦难与解脱之道。

在古代印度,佛教逐渐形成多派别,包括上座部、大乘佛教等。

随着佛教的发展,其影响逐渐扩展到亚洲其他地区,其中包括中国。

二、传播途径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的交通通道,随着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佛教也随之传入中国。

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为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打下了基础。

古代印度的佛教经过一系列的传播和交流,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

三、对中国的影响1. 社会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上层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佛教教义中的“不杀生”、“不妄语”等主张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

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寺庙、僧院等宗教建筑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成为社会团结和谐的象征。

2. 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印度与中国在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交流。

印度佛教的经典文献如《般若经》、《华严经》等被译成汉文,使中国的学者能够接触到印度哲学思想的精髓。

佛教美术和雕塑的技法也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形式。

佛教的传入还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题材,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红楼梦》中的宝钗都与佛教有关。

3. 思想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中的“无我”、“缘起”等思想,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佛教强调修行与悟道,鼓励个体追求内心的真理和平和的境界,对中国社会的个人信仰和精神追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自汉传入我国,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它不仅被中国文化和宗教所接纳吸收,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佛教经历了汉末六朝的流入传播时期,隋唐的鼎盛时期,宋元的多元化演化时期。

佛教产生的时间,相当于先秦诸子学说兴起的时期。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迦比罗卫国(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净饭王王室太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贤人。

古印度小国林立,连年攻战,人民痛苦不堪,释迦牟尼亦遭受了亡国灭族的痛苦,29岁时离家求道,寻求解脱人间痛苦之法。

35岁时在伽耶(今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端坐沉思,经七天七夜悟出“四谛”的真理而觉悟成道,因而被称为“佛”或“佛陀”,既觉悟者,此后传教四十五年,形成“僧伽”宗教团体。

孔雀王朝兴起,阿育王皈依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佛教开始在印度流行。

中国佛教界普遍认为,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前,遣使求法即“永平求法”是佛法传入的开始。

由于秦汉之际,神仙方术和谶纬神学的盛行,造成佛教流入的宗教气氛,内地与西域的沟通往来的“丝绸之路”,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便利。

《后汉书、楚王英传》云:“英少时好游侠,------晚节更喜黄老学,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汉明帝大加赞赏。

汉桓帝即位,“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说明当时上流社会已广泛受到佛教的影响。

三国时期,佛教流布于民间。

以曹魏时朱士行出家为释起,有了汉族僧侣。

魏晋之时,玄学兴起,士人以清淡玄道为风尚,一批中外僧人如竺法护、道安、支盾、僧肇、慧远等附同玄学,以佛教本有的义理与之相应,使佛教以玄学化的面目而流行。

当时,佛教的大量活动是佛经翻译。

安息僧人安时高翻译的〈安般守意经〉系统介绍小乘佛学及禅宗,还有一些佛经翻译,但经义传播仅限于灵魂不灭、轮回报应、继嗣受福一类粗浅合俗之物。

三国两晋时期,康僧会、康僧凯、支谦、帛延、竺法护等翻译了几百部佛教经典,系统介绍大乘佛学,开道安的般若学之先河。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流传的宗教之一。

佛教最早于公元前4世纪出现在印度,并于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在中国的古代,佛教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当时的中国正值东汉时代,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也十分活跃。

将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商人和僧人通过陇右走廊传入,另一种是印度僧人高僧摩诃迦叶和竺法兰等人通过柬埔寨传到中国。

由于丝绸之路的通行和佛教教义的合理性与精神感染力,使佛教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

最早的佛教经典是由悉达多王所编撰的《律藏》和阿育王时期的经藏,通过翻译、编辑和传抄的方式,逐渐形成完整的佛教教义,并且在中国受到了乐于接受的人们的欢迎。

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的传入和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以及宋代之后的衰落。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教义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当时已经存在的六宗道学,通过对佛教理论与道家、儒家思想的比较、融合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氛围。

创立了华严、涅槃、天台、禅宗等诸多宗派,同时,还传播了佛教的技术和文艺,如佛教艺术、建筑、医学、占卜等。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唐朝的开放政策,外交联系日益频繁,佛教文化也逐步被正式认同,佛教在政府和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时期,佛教寺庙数量的增加、僧人数量增加,佛教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从宋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

主要原因是中央政权对宗教的打压和禁止,以及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认识逐渐淡薄,佛教文化渐渐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漠然而过。

结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历了数千年,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在今天的中国,尽管佛教在政策上受到限制,但其文化和价值仍然深入人心,蕴藏着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五个佛法的幕后故事

五个佛法的幕后故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于两汉时期之际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宗教、学派相互融合、嬗变,不断地本土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中国佛教虽然和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这2000年的过程,不仅是佛教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用五个故事,来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永平求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抵都城洛阳。

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一苇渡江菩提达摩祖师是天竺国佛教禅宗第27代祖师般若多罗的嫡传弟子。

传说达摩祖师当年来中国传教,渡长江的时候不是用船,而是折一根芦苇而过,现在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

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空论,二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

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玄奘西行玄奘到佛教发祥地印度去游览佛教圣地,更深层次地了解佛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印度。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迅速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对中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

当时,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增加,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西域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教教义来到洛阳,传播佛法。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展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许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渗透到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

佛教寺庙相继兴起,成为人们学习修行和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的联系。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团。

这些佛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

佛教具有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还提倡勤奋修行和精神提升,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印度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引入中国,如佛教造像、佛教音乐和佛教绘画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中国佛教简史汉代佛教(前2 ~ 220)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

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

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

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

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

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

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

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

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

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

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

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

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

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传来中国来也是要有一个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在汉明帝的时候。

汉明帝是东汉时的一个皇帝,姓刘名庄,是汉光武帝的太子。

他做皇帝之后,很崇尚儒教的学术,力行养老尊贤的政策,其中当然也包含道教。

有一天,汉明帝梦见一个金人,这个金人有一丈六尺那么高,项佩日轮,在他脖子以上佩戴着一个太阳般的光圈。

这个日轮,实际上就是佛光,日轮的光芒四射,金色灿烂,金人就在金銮殿上各处飞行。

汉明帝作了这样的梦,第二天早晨就问管天文学的太史官:“这是什么预兆?”太史傅毅答覆说:“传说西方有个神,这个神的名字叫佛,陛下您所梦见的就是佛。

”那时候的西方指的就是印度,于是汉明帝就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请佛。

他们走到大月氏国的时候,遇见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尊者在那里弘扬佛法,于是就迎请两位尊者,以及佛像、佛的舍利、贝叶的经典等,回到洛阳。

汉明帝一见到他们来了,非常高兴,就建造一座白马寺,作为二位尊者翻译经典的场所。

他们两位最初翻译的经典就是《四十二章经》,这是由印度文翻译成中文的第一部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